花,使你想起它的美丽,也令你忆起女人明眸的微笑。
真的,她在苦心修炼,深信人生在世肉体的生命、感性甚至心灵,都不过是一种幻觉。摆脱了不可靠的感性所造成的幻觉,超一切痴、贪、嗔的世俗情欲,就可以达到无限平静的境界。
本书为林语堂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原型是作者的初恋情人。新洛与赖柏英青梅竹马,长大后产生了深笃的恋情。赖柏英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同新洛一同出国。
新洛在外国对初恋情人的刻骨相思,常使他魂不守舍。叔叔的姨太太荒唐地爱上了他,但终未如愿;吴太太的女儿苦苦追求他,终于无成而自杀。在一片迷惘中,新洛爱上了美丽的混血女郎韩沁,并与她疯狂地相恋。后韩沁受一妓女影响,去追求欧洲男士的肉感和金钱。
在经历了相思、狂恋、失恋、困扰等一系列精神挣扎后,新洛终于又再次与赖柏英团聚,找回了曾经美好。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似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都显得坚强而有大爱,赖柏英也如姚木兰、丹妮一样。爱如宽广的海洋,容纳所有的世事与过往。
偶然买了林大师的这本书,但又把我带到了一个曲折,动人,痛心,却有着暖暖结局的故事当中。一如既往,大师的长篇小说风格仍然是这样子的。
——豆瓣网友
第一章 001
第二章 013
第三章 030
第四章 044
第五章 055
第六章 065
第七章 076
第八章 083
第九章 094
第十章 103
第十一章 116
第十二章 125
第十三章 134
第十四章 141
第十五章 149
第十六章 157
第十七章 163
第十八章 172
第十九章 187
第二十章 199
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便如同一卷缓缓展开的古老画轴,笔触细腻,色彩沉郁,却又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简直如同探入幽深古井,打捞出那些被时间磨砺得光滑却又不失棱角的真实情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环境描写的匠心独运,那些无论是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还是萧瑟寂寥的塞外古道,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的有机体。每一次场景的转换,都精准地烘托出心境的起伏,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都带上了那一刻特有的湿冷或干燥。书中对于历史洪流下小人物挣扎的刻画,更是令人唏嘘不已。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那些在命运的夹缝中求生的坚韧与无奈,却比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撼动人心。那些细微的动作,欲言又止的对白,都凝聚着沉甸甸的分量。整本书读下来,需要的不是急切地翻页,而是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里蕴含的深意,就像品鉴一壶上好的陈年老茶,回甘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着我们自身困境与希望的镜子,光影斑驳,却无比真实。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接触此类题材,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会是那种晦涩难懂、充满术语的文本。但这部作品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亲切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建立连接,他没有急于展示自己的学识深度,而是先用一系列生动有趣、贴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比喻,为我们搭建起一座通往核心主题的桥梁。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正在被悄然重塑。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经过作者的梳理和剖析,变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特别是在探讨社会变迁与个体选择的章节,作者的论述角度刁钻而独到,总能从一个旁人未曾关注的侧面切入,一针见血地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运行法则。这种“洞见”是判断一部非虚构作品是否卓越的关键。更值得称道的是,尽管内容严肃,但作者的笔调始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幽默感,时而自嘲,时而调侃,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完全没有传统“大部头”的沉闷感。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的典范之作,它让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本身的愉悦。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快餐式读物,读完即忘,它像一块顽固的岩石,需要你用尽力气去打磨、去琢磨,但最终得到的,是触手可及的、坚实的智慧结晶。书中对复杂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分析,其犀利程度令人不寒而栗,作者没有使用任何夸张的词汇,仅凭严谨的逻辑链条和无可辩驳的事实支撑,便搭建起了一套令人信服的批判体系。在某个关于集体记忆的部分,作者的论述让我对我们日常所接受的许多“常识”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这种质疑的能力,恰恰是优秀思想作品给予读者的最宝贵的礼物。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近乎悲悯的人文关怀,即便是在最冷峻的分析背后,依然能感受到他对普通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全书的结构如同一个巨大的交响乐章,开篇的低沉酝酿,中段的冲突激昂,到最后的和声收束,每一步都精准到位,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关于“时间感”的重塑。它不是那种线性的、平铺直叙的故事,而是像一个巨大的、多维度的迷宫,将不同的时代片段、人物的命运交错编织在一起。我仿佛能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空气中的尘埃味道,那是多么逼真而又令人心悸的还原。作者的文字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能够在一个句子中同时塞入历史的重量、个人的哀愁以及对未来的隐喻,读完之后,需要停下来,花上几分钟时间去消化那种信息密度。尤其欣赏作者对“沉默”的处理艺术,书中有大量的留白,那些没有被说出口的话语,那些未竟的对视,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具穿透力,它们在读者的想象中不断发酵,构建出无数种可能的结局和解释。这种开放性的叙事,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读者的参与感和创造力。我甚至会忍不住去查阅书中提及的那些历史背景资料,想去探究作者那深厚的知识储备究竟从何而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用“敬畏”去对待的作品,它不取悦读者,而是引领读者去探索更深、更广的认知边界。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复古的质感和典藏的气息,似乎预示着里面承载的知识和思想绝非泛泛之辈。我带着一种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开始阅读,很快就被作者构建的那个宏大而又精微的叙事世界所捕获。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老练,它不会用廉价的悬念来强行拖拽读者的注意力,而是通过对事件和人物动机的层层剥茧,让读者主动地、心甘情愿地深入其中。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哲学命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它没有将深奥的理论生硬地灌输,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角色之间的冲突和对话之中,使得理论的阐释变得生动可感,极具画面感。在某些章节,作者的语言风格陡然一转,变得如同一位沉思的哲人,抛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论断,让人不得不停下笔,起身踱步,与书中的思想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这种阅读体验是极为稀有的,它要求读者不仅用眼睛去“看”字,更要用心灵去“听”弦外之音。全书的结构布局,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发条,都咬合得天衣无缝,共同驱动着这部思想巨著的运行,展现出一种古典文学特有的庄重美感。
评分林语堂经典作品,还是精装版,不容错过
评分林氏的一套书!超喜欢你的一套书!
评分本书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线,以全新的架构叙述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作者具有罕见的理性概括能力,能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引用资料宏富,文笔古雅,带有20世纪30年代钱穆
评分Very Good~
评分书看完了,才来评价,书的质量很不错,快递很给力
评分纸质较好 内容好看
评分111111
评分书很好。就是有些磕碰。希望加强包装。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