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
民国时期(1911—1949)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医科研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评价该书: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有不少,我们这一代有很多老大夫在初学中医时读的就是这些教材(讲义),这些讲义和现代中医药教育教材相比较,大的特点是——重实用、重经典,但又决不泥古,并且及时把握新科研成果,把临床病案直接纳入教材,而且学习模式大多是边读书学习,边跟师实践。
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的选辑点校的出版,是诸多民国时期讲义从图书馆阁楼书架上走下来。这次开拓创新之举,必将对中医教材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对中医学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必将有助于中医药学的再创辉煌!
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和中医临床家余瀛鳌教授给予高度评价:
《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的编者们,能从多种渠道探索授求,并予选辑、校释,可谓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性贡献,因为它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医教学讲义不同于今古的学术内涵和教学风格。
民国时期的教学讲义,其中的“重经典、重临床”以及部分教材中的中西医学术融会,是其主要学术特色,也是它所展示具有重要参阅价值的学术平台,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讨论比较多,不但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问题,而且涉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光明中医杂志社等单位的教学和研究人员联合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利国利民、振兴中医之举!正当大家努力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创新之时,选辑点校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这是“以史为鉴”之举,是继承创新之必需!这必将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有新的启迪。
“创新”是时代的强音,也是科技界尤其是中医界近来关注的“词语”。然而,没有继承的创新,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才能求得新的发展,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必将有助于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医界来讲,这次选辑、点校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创举!是实实在在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这次重新校辑这些讲义,不但可以给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提供参考,而且也给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参考书,也给中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及社会自学人员提供新的学习辅导用书。同时,对临床医师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无疑,也是临床中医师继续教育的参考用书。换言之,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精选的出版,必将给中医界提供一套实用的教学和临床参考用书。
读者对象
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本套丛书精选了民国时期活跃在中医教育、中医临床的大家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和讲授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
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很有特色,西医学东渐,中西医汇通,其所培养的中医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及临床诊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这与他们在民国期间所使用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希冀对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以及提高中医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借鉴。本丛书《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精选恽铁樵、秦伯未、张山雷、陈伯坛和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所编撰的中医药教材39种,按类分为15个分册。本书为丛书之一,收有恽铁樵编撰的《伤寒论讲义》1种,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临床、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抱有浓厚的兴趣,认为那个时期是中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医家。《恽铁樵伤寒论讲义(上)》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承载着那个时代中医智慧的宝贵文献。我尤其看重的是它“临证教学”的特质。中医的学问,尤其是《伤寒论》这样经典的理论,最终是要落实在临床上的。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恽老先生的讲义,正是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教学心得凝练而成,他所讲解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诊疗的“方法论”。我从中看到了他对《伤寒论》条文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经典方剂。他对于病证的分析,往往能够直指核心,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枝节。而且,他的讲解风格充满了大家风范,既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又不乏循循善诱的教学智慧。读他的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切磋技艺,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带来新的体悟和启发。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后学者提供了了解民国时期中医临床教学的绝佳窗口。
评分对于我这个中医初学者来说,想要真正理解《伤寒论》的博大精深,简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条文本身就晦涩难懂,加上各种注解和学术流派的纷繁,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恽铁樵伤寒论讲义(上)》的出现,无疑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条文和解释,而是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恽老先生在讲解每一条条文时,都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理法方药,以及这些理法方药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他善于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症状相结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讲解某个病证时,会详细分析其病机演变过程,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这种“溯本追源”的讲解方式,让我不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理解。而且,我感觉到这本书的教学方法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他会不断地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评分翻开《恽铁樵伤寒论讲义(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时代印记,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厚学术积淀。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讲义”,更在于它是一份珍贵的“临证教学”实录。作为一名对中医临证之道充满好奇和渴望的读者,我深切体会到,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恽老先生的这套讲义,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他并非是单纯地讲解条文,而是将条文背后所蕴含的临床思维过程、辨证要领,以及各种复杂病情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化,都一一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辨证”环节的细致剖析。在我看来,中医辨证是整个治疗体系的基石,一旦辨证失误,后续的用药和治疗都可能南辕北辙。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恽老先生是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去认识、去分析、去判断,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症状,去挖掘症状背后的真正病因,这种严谨而富有逻辑性的分析方法,对我而言是极具启发性的。阅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课堂,与其他的学子一同聆听大师的教诲,汲取中医的精华。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中医经典在当下的“活化石”!恽铁樵老先生的讲义,我拿到手就爱不释手。首先,它的装帧就很考究,看得出出版社是用了心的,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赏心悦目,这对于捧着古籍研读的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体验。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那种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学术严谨和临床智慧,瞬间就抓住了我。我一直对伤寒论这门课的理解有些困惑,总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一道墙,但看了这讲义的开头,尤其是关于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的阐述,我感觉豁然开朗。老先生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讲法,而是充满了动态的思考,似乎能听到他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循循善诱。他对于一些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概念,比如“六经辨证”的精髓,以及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提炼出核心病机,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喜欢他举的那些临床案例,虽然书还没完全读完,但仅凭开篇的几个病例,就已经让我对疾病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文言的古朴典雅,又不失白话的通俗易懂,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耐心地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指引我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
评分收到《恽铁樵伤寒论讲义(上)》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无比激动和期待的。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医的学习,尤其是《伤寒论》的学习,需要一位好的引路人。恽铁樵老先生,作为民国时期享有盛誉的中医大家,他的讲义,绝对称得上是一份珍贵的“启蒙读物”。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强调的是“如何去运用”。我尤其喜欢他那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方式。他不会一开始就抛出一些非常深奥的概念,而是会从最基础的、最容易理解的方面入手,然后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伤寒论》的核心。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品味他对于一些关键病机的阐述,那些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病机与具体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有特色,既有古代经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兴趣。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遗产,里面蕴含着老一辈中医人的智慧和对后学的关怀。
评分好书书好书书好书好书
评分一直想买想看的书,读圣贤书,行万里路。
评分购买了很多书,翻看了一下,嗯,不错,正版
评分一直想买,今天终于买到了。京东当天送货,不管多晚,快递小哥辛苦啦。
评分好书书好书书好书好书
评分很好,质量不错!
评分书就不多说了,都是经典著作。包装精美,印刷清楚,关键是性价比啊!爽的很,这价格回头再买买买!
评分哈哈,纸质不错,整单买满减加优惠券,很合算。
评分京东,特别优秀的,网络购物平台,以后还会在京东买的哦我自己的书一般平时都在京东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