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陸九淵集·陳亮集·劉伯溫集

李敖精編:陸九淵集·陳亮集·劉伯溫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李敖
  • 陸九淵
  • 陳亮
  • 劉伯溫
  • 宋元明
  • 文學
  • 曆史
  • 思想
  • 古籍
  • 精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3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6368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7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7”選錄瞭本冊節錄瞭陸九淵的《象山全集》、陳亮的《龍川文集》、葉適的《水心集》和劉基的《誠意伯文集》。《陸九淵集》包括詩文、語錄、年譜等,把孟子發揚光大,最後成就瞭“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自成一獨特影響。《陳亮集》對唯心主義理學進行瞭批判,闡述瞭唯物主義觀點及軍事辯證法思想。《水心集》持唯物主義觀點,反對空談性理。《劉伯溫集》是劉基的文學作品集。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陸九淵集

導讀 / 002

雜說 / 003

語錄 / 004

捲一 / 011

與邵叔誼 / 011

與曾宅之 / 013

與鬍季隨 / 017

與趙監 / 019

與鄧文範 / 020

與侄孫浚 / 021

與李省乾 / 023

捲二 / 026

與王順伯 / 026

與硃元晦 / 031

與吳顯仲 / 040

捲三 / 042

與童伯虞 / 042

與劉深父 / 043

與張輔之 / 044

與曹挺之 / 047

與曹立之 / 048

與黃日新 / 051

與黃元吉 / 052

與喬德占 / 053

與諸葛受之 / 053

捲四 / 054

與李德遠 / 054

得解見提舉 / 055

得解見權郡 / 055

得解見通判 / 056

與諸葛誠之 / 057

與王德修 / 060

與劉淳叟 / 061

與趙宰 / 063

與鬍達材 / 064

與潘文叔 / 065

與彭世昌 / 065

與曾敬之 / 066

與符舜功 / 066

與符復仲 / 067

與周廉夫 / 068

捲五 / 069

與呂伯恭 / 069

與呂子約 / 070

與戴少望 / 071

與舒西美 / 071

與高應朝 / 072

與楊敬仲 / 073

與項平甫 / 074

與舒元賓 / 074

與徐子宜 / 075

與趙子直 / 077

與辛幼安 / 078

捲六 / 082

與傅全美 / 082

與傅子淵 / 084

與傅聖謨 / 085

與包詳道 / 088

與包顯道 / 092

與包敏道 / 093

與吳伯顒 / 095

與吳仲詩 / 095

與吳叔有 / 096

捲七 / 097

與勾熙載 / 097

與彭子壽 / 098

與邵中孚 / 098

與顔子堅 / 099

與張季忠 / 100

與胥必先 / 100

與硃元晦 / 101

與吳仲良 / 102

與詹子南 / 103

與陳倅 / 104

與包顯道 / 106

與周元忠 / 109

與蘇宰 / 109

與程帥 / 110

捲八 / 111

與張春卿 / 111

與宋漕 / 112

與陳教授 / 114

與趙推 / 116

與蘇宰 / 118

捲九 / 123

與王謙仲 / 123

與錢伯同 / 126

與楊守 / 127

與黃監 / 130

與林叔虎 / 130

與陳君舉 / 132

捲十 / 134

與李成之 / 134

與應仲寔 / 135

與張季海 / 136

與張元鼎 / 137

與黃康年 / 137

與鬍無相 / 138

與硃益叔 / 138

與路彥彬 / 139

與塗任伯 / 139

與董元锡 / 140

與倪濟甫 / 141

與黃彥文 / 141

與劉誌甫 / 141

與邵叔誼 / 142

與江德功 / 143

與曾宅之 / 143

與周元忠 / 144

與詹子南 / 145

與吳顯仲 / 146

捲十一 / 147

與硃濟道 / 147

與吳子嗣 / 149

與傅季魯 / 152

與陳宰 / 152

與李宰 / 153

與趙景昭 / 156

與王順伯 / 156

與尤延之 / 159

與豐宅之 / 160

捲十二 / 161

與趙然道 / 161

與趙詠道 / 164

與陳正己 / 166

與張誠子 / 168

與張輔之 / 168

與饒壽翁 / 169

與倪九成 / 171

與張季悅 / 172

與劉伯協 / 173

與黃循中 / 174

捲十三 / 176

與郭邦逸 / 176

與郭邦瑞 / 177

與李信中 / 178

與潘文叔 / 178

與硃子淵 / 179

與薛象先 / 181

與羅春伯 / 182

與鄭溥之 / 183

與馮傳之 / 184

與硃元晦 / 185

捲十四 / 187

與包詳道 / 187

與包敏道 / 187

與嚴泰伯 / 188

與傅子淵 / 189

與羅章夫 / 190

與廖幼卿 / 190

與傅齊賢 / 191

與胥必先 / 191

與蔡公辯 / 192

與張德清 / 193

與高應朝 / 193

與侄孫浚 / 194

捲十五 / 198

與陶贊仲 / 198

與孫季和 / 201

與唐司法 / 202

與傅剋明 / 202

與章茂獻 / 203

與羅春伯 / 203

與薛象先 / 204

與硃子淵 / 206

與劉漕 / 206

與吳鬥南 / 207

捲十六 / 208

與章德茂 / 208

與張元善 / 213

捲十七 / 217

與張監 / 217

與豐叔賈 / 220

與鄧文範 / 221

與緻政兄 / 222

與張伯信 / 223

與似清 / 223

與瀋宰 / 224

陳亮集

導讀 / 226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 / 227

問答 / 241

勉強行道大有功論 / 248

送王仲德序 / 252

送吳允成運乾序 / 254

與應仲實 / 256

甲辰答硃元晦書 / 260

酌古論一 / 268

酌古論序 / 268

光武 / 269

先主 / 271

曹公 / 273

孫權 / 275

酌古論二 / 278

苻堅 / 278

韓信 / 280

薛公 / 282

鄧禹 / 285

馬援 / 286

酌古論三 / 288

諸葛孔明上 / 288

諸葛孔明下 / 290

呂濛 / 291

鄧艾 / 293

羊祜 / 295

酌古論四 / 297

崔浩 / 297

李靖 / 298

封常清 / 300

馬燧 / 302

李愬 / 304

桑維翰 / 306

策 / 308

廷對 / 308

國子 / 314

傳注 / 316

江河淮汴 / 318

量度權衡 / 319

銓選資格 / 320

四弊 / 322

變文法 / 323

製舉 / 325

子房賈生孔明魏徵何以學異端 / 327

蕭曹丙魏房杜姚宋何以獨名於漢唐 / 328

水心集

導讀 / 332

始論一 / 333

治勢 / 337

財計上 / 340

紀綱一 / 343

紀綱二 / 346

進捲總義 / 350

進捲中庸 / 353

習學記言 / 356

序 / 359

送劉茂實序 / 359

石庵藏書目序 / 360

東溪先生集序 / 361

瀋子壽文集序 / 362

陰陽精義序 / 363

粹裘集序 / 363

龍川集序 / 364

紀年備遺序 / 365

丁少詹文集序 / 366

岩集序 / 366

平陽會書序 / 367

黃子耕文集序 / 368

周會卿詩序 / 368

觀潮閣詩序 / 369

謝景思集序 / 369

覆瓿集序 / 370

徐斯遠文集序 / 370

鬆廬集序 / 371

黃文叔詩說序 / 372

歸愚翁文集序 / 373

送戴許蔡仍王汶序 / 374

送林子柄序 / 374

周南仲文集後序 / 375

黃文叔周禮序 / 376

王木叔詩序 / 377

徐德操春鞦解序 / 377

法明寺教藏序 / 378

宗記序 / 379

鬍尚書奏議序 / 380

觀文殿學士知樞密院事陳公文集序 / 381

羅袁州文集序 / 382

送盧日新序 / 383

播芳集序 / 383

與平陽林升卿謀葬父序 / 384

書 / 385

與趙丞相書 / 385

上西府書 / 386

寄王正言書 / 390

與黃岩林元秀書 / 392

與呂丈書 / 393

戴少望書 / 393

答少詹書 / 395

代人上書 / 396

答劉子至書 / 398

答吳明輔書 / 399

上執政薦士書 / 400

奏薦滕賢良 / 401

啓 / 402

賀葉丞相 / 402

賀龔參政 / 403

謝宰執 / 404

上趙運使 / 405

上芮提刑 / 405

上張安撫 / 406

上韓提刑 / 407

上陳提舉 / 407

上李簽院啓 / 408

與交代啓 / 408

劉伯溫集

導讀 / 412

鬱離子韆裏馬 / 413

鬱離子瞽瞆 / 415

鬱離子天地之盜 / 417

鬱離子虞孚 / 419

鬱離子天道 / 420

鬱離子神仙 / 423

天說上 / 425

天說下 / 428

雷說上 / 431

雷說下 / 433

醫說贈馬復初 / 434

序 / 436

送高生序 / 436

雙清詩序 / 437

郭子明詩集序 / 437

送彆燈和尚還鄉序 / 438

贈奕棋相子先序 / 439

海寜州賈希賢義塾詩序 / 440

沙班子中興義塾詩序 / 440

送月忽難明德江浙府總管謝病去官序 / 441

章秀纔觀海集序 / 442

送海寜張知州滿任去官序 / 443

槐陰讀書圖序 / 443

送海寜尹知州之官序 / 444

送柯上人遠遊詩序 / 445

竹川上人集韻序 / 446

全嬰堂序 / 447

鄭士亨東遊集序 / 447

照玄上人詩集序 / 448

送熊文彥歸江西序 / 449

悅茂堂詩序 / 450

送張山長序 / 451

牡丹會詩序 / 452

送道士張玄中歸桐柏觀詩序 / 453

贈醫學錄江仲謙序 / 454

贈徐仲遠序 / 455

王原章詩集序 / 456

送餘希賢歸江東序 / 457

送章三益之龍泉序 / 458

贈陳伯光詩序 / 459

季山甫文集序 / 460

項伯高詩序 / 460

呂周臣詩集序 / 461

送宋仲珩還金華序 / 462

送黃叔暘歸金華覲省序 / 463

蘇平仲文集序 / 464

送謝教授序 / 466

送錢士能之建昌知州序 / 467

送順師住持瑞岩寺序 / 467

喜雨詩序 / 468

唱和集序 / 468

靈棋經解序 / 469

宋景濂學士文集序 / 470

記 / 472

季氏湖山義塾記 / 472

尚友齋記 / 473

友梅軒記 / 474

海寜應氏墓庵記 / 475

杭州實庵和尚福嚴寺記 / 475

飲泉亭記 / 476

遊雲門記 / 478

齣越城至平水記 / 479

活水源記 / 480

自靈峰適深居過普濟寺清遠樓記 / 480

發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 / 481

深居精捨記 / 482

鬆風閣記 / 483

鬆風閣記 / 484

橫碧樓記 / 484

孝友堂記 / 485

白雲山捨記 / 486

怡怡山堂記 / 487

棣萼軒記 / 488

魚樂軒記 / 489

養誌齋記 / 490

裕軒記 / 491

尚節亭記 / 492

前江淮都轉運鹽使宋公政績記 / 493

壽萱堂記 / 496

諸暨州重修州學記 / 497

紹興崇福寺記 / 499

賈性之市隱齋記 / 500

浙東處州分府元帥石末公德政記 / 501

浙東肅政廉訪司處州分司題名記 / 502

苦齋記 / 503

清齋記 / 504

少微山眉岩神仙宅記 / 505

大勇齋記 / 507

杭州富陽縣重修文廟學宮記 / 508

杭州路重修府治記 / 510

獨冷先生傳 / 511


精彩書摘

季氏湖山義塾記

青田之山,其上四十裏,有泉,匯而為潭。繇潭入榖十有五裏,是為高湖之源。其上多奇峰絕,大水之所盤蔚,獻奇納秀,故士多俊彥,室常殷阜,季氏其一也。

有名謙字伯益者,好學尚義,故其傢日裕,乃謂其人曰:“人孰不愛其子孫?而不知所以愛之者。今有良田美宅,綿亙阡陌,堆金積帛,充斥梁棟,自以為用之不竭、享之無窮也。一旦光銷影鑠,而無縴芥之留者,何耶?驕淫生於富溢,而縱欲敗度之子,常由不寤前人成敗之跡而自視侈然大也。及其顛連睏厄於垂老之際,彷徨無所容其身,雖欲效織蒲補履,以食其餘年,且不可得。若是者,雖其人之不肖,抑亦其父兄處之不得其道也。今予幸藉先人餘業,以自免於凍餒,未嘗不惴惴於吾身,況能保於其子孫?故願製産以建讀書之所,延名儒為師,以訓子弟,以及族姻之人,鹹知所學。大則修身齊傢,以用於時,小亦不失為鄉裏之善士,不亦可乎?”乃築於其居之側,以為堂,中設孔子像,旁列齋捨,翼以廊廡,繚以周垣。買田若乾畝,以給師、弟子之食。萃其族之子弟,悉入學。於是襟佩衣裳,肅肅有容;弦誦之音,藹藹旁達。入其鄉者,莫不感嘆而慕悅也。嗚呼!若季氏者,真知愛其子孫哉!由是達於一鄉一邑,以播於天下,使人人聞而效其所為,則將見比屋皆為賢士大夫,而愚不肖者寡矣。

邑人洪應求道其事於予,且請為之記。予既樂鄉裏之善人,而又嘉洪生之樂道人善也,故喜而書之。至正十年庚寅夏五月記。

尚友齋記

尚友齋者,趙郡吳以時之所居室也。“尚友”之雲,齣自《孟子》,其義則習章句者能言之矣,而以時之取以名其室,抑必有其故哉!

曾子曰:“君子以友輔仁。”天下之大倫五,友居其一,人不可以無友也。孔子曰:“毋友不如己者。”以時抱英俊之纔,勤學而好問,直諒而多聞。天下之士如以時者不多矣,而又求友以自益。其不如以時者,以時弗與友也,則必求勝以時者而友之,則不尚論古人而徒求於今,取諸我則善柔便侫可以甘人心而蠱予智;取諸人或得鄉原焉,其為損也不少,夫何為而不懼哉?凡物之相從,必以類氣之所感,不召而集。故豐山之鍾,得霜而鳴;陽燧之火,見日而烜。是故文王作而伯夷、太公歸,闔閭起而子胥、孫武至,魏文侯為君而蔔子夏、田子方、段乾木之徒齣焉。人而尚友,天下之友以類來矣。猶以為未足,則必尚論古之人。古之人有顔淵者,得一善則服膺而勿失,我則以之修吾德;有季路者,人告之以過則喜,我則以之去吾慝;有成湯者,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我則以之處己而接物也。夫如是,其庶幾哉?

嗚呼!天下未嘗無善士也。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況於天下也哉!一人之身,未嘗無一善也。屈子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而況於一鄉一國也哉!《詩》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勖哉以時,無徒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也。

友梅軒記

皋亭之山,有隱者焉,以“友梅”字其軒,環其居,皆梅也。

或曰:“友者,人倫之名也。君子以友輔仁。人求其友,必於人焉可也。梅,卉木也。人得而友之乎?生於世,為人焉,捨斯人弗友而卉木乎取之,斯人也不既怪矣乎?”劉子曰:“否。彼固有所激而雲也。夫彼所謂隱者也,不同乎人而隱。彼固自絕於世之人,而卉木之為徒也;彼固以斯世為不足乎己,而隱以為高;彼固謂人不足與友,而卉木良我友也;彼誠有所激哉!世之如管、鮑者希矣!刺於榖風,嗟於桑柔,臏於涓,賣於寄,纍於灌夫,蠅營狗苟於拜塵之人,友之而不為損者,鮮矣哉!人不可以無友,彼將何所取哉?梅,卉木也,有歲寒之操焉。取諸人弗得矣,捨卉木何取哉?且此物非徒取也。淩霜雪而獨秀,守潔白而不汙。人而象之,亦可以為人矣。昔人有揖怒蛙而勇士至,氣類以感之,直諒多聞之友,不遠韆裏來矣。然則斯人也弗怪矣。”

隱者聞之,曰:“子知予,請書之。”遂書以記於軒。隱者王其姓,昶其名。記之者,栝蒼劉基也。

海寜應氏墓庵記

至正辛卯鼕十有一月,予既銘應君和卿之墓矣,其子元亨又以賈希賢之書來請曰:“元亨之先人隱居於鄉,不求聞於公卿。先生不遺草萊而賜之《銘》,今死者已即安於土中。謹築於其傍,為間十有二;買田以供祭祀,為畝十有九。懼來者之弗獲承也,心竊悼焉。先生幸不遺予,願卒記之。”惟古建國,民以族葬其域中之室墓,大夫守之。自周為秦,法廢久矣。室其墓而置守焉,孝子之良心也,斯可以記。遂為之詞曰:

維海寜以州隸杭,麵山負山,厥土廣斥塗泥,民質以良。有鄉長平,裏曰皇岡,應氏居之,世載德以昌。弗競弗求,惟田惟桑。教子弟以書,炳炳琅琅,肅肅蹌蹌,以不愆於義方。不詭其逢,而守其常。乃耆乃康,戴玄履黃。七十有八年,皞皞洋洋,遊葛天而泳陶唐。有子剋承,既妥厥靈,以固乃藏。繼斯述斯,有躋勿顛,以赫以揚。其墓伊何?樹之以楊;其室伊何?玄楹堊牆。象設有嚴,訶禁不祥。伐石鎸辭,以識歲年,子子孫孫,以永不忘。



《韆年智匯:陸九淵、陳亮、劉伯溫思想精粹》 在中國璀璨的文明長河中,湧現齣無數思想的巨匠,他們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點亮瞭曆史的進程,塑造瞭民族的精神。陸九淵、陳亮、劉伯溫,這三位來自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傑齣人物,各自在哲學、政治、軍事等領域留下瞭寶貴的思想財富。本書並非對他們生平事跡的流水賬式記述,亦非對某一具體著作的片麵摘錄,而是旨在深入挖掘並精煉提煉他們思想體係中最具代錶性、最富啓迪性的核心觀念,展現他們如何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並對後世産生深遠的影響。 一、 陸九淵:心學之基,緻良知之始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南宋哲學傢,中國古代心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理學盛行的時代,他以其獨特的“心即理”之說,另闢蹊徑,為中國哲學史注入瞭新的活力。本書將圍繞陸九淵的核心思想,展開深入的闡述。 “心即理”的本體論: 陸九淵認為,“心”是萬物的本源,宇宙的本體。“心”並非指人的感官或思維活動,而是指一種先驗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他著名的“東海之水,非一朝一夕可窮;人之一心,亦非朝夕可盡”的比喻,生動地說明瞭“心”的廣闊與深邃。本書將通過解析陸九淵的經典語錄,如“心者,萬物之主也”,“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深入淺齣地闡釋其本體論思想。我們將探討“心”是如何作為萬物的根源,又是如何與個體生命相連接的。 “發而皆中節”的道德論: 陸九淵強調,人天生便具有道德的稟賦,即“良知”。“發而皆中節”便是指當人的情感、欲望、意誌等“發”於“心”之時,能夠閤乎一定的“節度”,即道德的規範。這種“中節”並非外在的強製,而是發自內心的自覺。本書將重點剖析陸九淵關於“發明本心”的論述,闡述如何通過體認“心”的本體,來達到道德的自覺和完善。我們將探討“發明本心”的具體途徑,例如通過靜坐、省察等方法,如何幫助人們認識和激活自己內在的良知。 “求諸心”的學習方法: 與程硃理學強調“格物緻知”不同,陸九淵主張“求諸心”。他認為,知識和真理無需嚮外尋求,而應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去體悟和發現。“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這句話充分體現瞭他對內在求索的重視。本書將詳細闡述陸九淵的這種學習方法,分析其與外在事物研究的不同之處,以及其在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道德主體性方麵的價值。我們將探討“求諸心”的具體實踐,以及它如何幫助個體超越外在的束縛,獲得真正的智慧。 對後世心學的影響: 陸九淵的思想,尤其是“心即理”的觀念,對後世心學的發展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直接啓發瞭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本書將簡要梳理陸九淵心學思想在曆史長河中的傳承與發展,為讀者理解中國心學的發展脈絡提供重要的背景。 二、 陳亮:事功之學,經世緻用之思 陳亮(1140-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文學傢、思想傢。他以其“樂全”之學著稱,強調經世緻用,主張通過實踐來體悟真理,反對空談心性。在陸九淵“心即理”思潮的映襯下,陳亮的思想更顯其獨特的價值。 “樂全”之學的內涵: “樂全”並非指片麵追求快樂或自得其樂,而是指在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時,能夠達到一種全麵、完滿、和諧的狀態。陳亮認為,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並以恰當的方式去應對和解決。本書將深入解讀陳亮的“樂全”思想,闡釋其如何體現在認識論、方法論以及人生觀的各個方麵。我們將探討“樂全”如何成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及在麵對復雜世界時,如何保持一種全麵而深刻的洞察力。 經世緻用與事功的重要性: 陳亮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責任緊密結閤,強調“事功”。他認為,知識和理論最終要服務於現實的需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為國傢和民族做齣貢獻。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陳亮的思想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書將重點展現陳亮“事功”思想的提齣背景,以及他如何將對時局的深刻洞察融入其哲學思考之中。我們將分析陳亮提齣的具體治國方略和改革建議,從中領略其經世緻用的實乾精神。 “以理為用”的認識論: 陳亮雖然強調事功,但他並非反對理論,而是主張“以理為用”。他認為,真正的“理”並非脫離實際的抽象概念,而是蘊含在事物之中,並通過實踐纔能得以體現和運用。本書將解析陳亮關於“理”的理解,闡述其如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認識論體係。我們將探討陳亮如何通過對曆史經驗和現實狀況的分析,來提煉齣具有指導意義的“理”,並最終服務於“事功”。 剛健有為的人生觀: 陳亮的人生信條是“剛健為之”。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順,但他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國傢的熱忱。本書將通過對陳亮詩文中的情感流露和人生感悟的解讀,展現其剛健有為、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我們將體會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他如何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社會實踐中。 三、 劉伯溫:運籌帷幄,廟算無窮之智 劉伯溫(1311-1375),名基,字伯溫,元末明初傑齣的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傢。他以其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纔能,在輔佐硃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功勛卓著,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戰略傢之一”。本書將精選劉伯溫思想中最具智慧光芒的部分。 “運籌帷幄”的戰略智慧: 劉伯溫最令人稱道的莫過於其卓越的軍事戰略和政治謀略。本書將重點剖析劉伯溫在輔佐硃元璋時期的關鍵決策,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以及其如何通過對敵我雙方形勢的精準判斷,製定齣一係列卓有成效的軍事行動。我們將深入研究劉伯溫關於戰爭的本質、用兵之道、攻守策略等方麵的論述,從中領略其深邃的戰略眼光。 “治國安邦”的政治理念: 除瞭軍事纔能,劉伯溫在政治上也展現齣非凡的智慧。他曾提齣許多關於國傢治理、法律製度、民生政策的深刻見解。本書將梳理劉伯溫在政治方麵的思想,例如他對官僚體製的看法、他對廉政建設的重視、他對經濟發展的建議等,展現其作為一位卓越政治傢的遠見卓識。我們將探討劉伯溫如何將軍事上的“勝算”思維,巧妙地運用到政治治理中,從而實現國傢的長治久安。 “洞察世事”的哲學洞察: 劉伯溫的智慧並非僅僅停留在術層麵,他亦有其深刻的哲學洞察。他對於天道、人事、因果等問題有著自己的理解,並常常將其融入到其政治和軍事活動中。本書將節選劉伯溫對一些人生哲理的闡述,例如他對“天時”、“地利”、“人和”的理解,以及他對“權謀”與“德政”之間關係的思考。我們將看到,這位軍事傢和政治傢,同時也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哲人。 “預言”與“警示”的深層意涵: 劉伯溫以其預知能力而聞名,如《推背圖》等。本書將探討這些“預言”背後所蘊含的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以及其對後世的警示意義。我們並非將這些視作純粹的神秘主義,而是嘗試挖掘其背後所反映的對社會運行規律的洞察和對潛在危機的預警。 結語: 《韆年智匯:陸九淵、陳亮、劉伯溫思想精粹》並非僅僅是一部思想史的文獻匯編,它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智慧對話。通過精選和梳理陸九淵、陳亮、劉伯溫三位先哲的核心思想,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陸九淵的“心即理”開啓瞭內在探索的門徑,陳亮的“樂全”與“事功”強調瞭實踐與擔當,而劉伯溫的“運籌帷幄”則展現瞭極緻的智慧與謀略。這三者雖然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都代錶瞭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不同領域所達到的思想高峰。 本書力求以清晰的脈絡、深刻的闡釋、豐富的例證,為讀者構建一幅立體而生動的思想圖景。我們希望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 理解中國哲學發展的不同路徑: 認識到心學與事功之學的並存與互補,以及它們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 汲取寶貴的智慧精華: 從陸九淵的“發明本心”中獲得內在的力量,從陳亮的“經世緻用”中找到社會擔當的方嚮,從劉伯溫的“運籌帷幄”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智慧。 反思當下,啓迪未來: 在理解古人智慧的同時,引發對當下社會發展、個人成長以及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 本書的每一個部分,都經過精心編排和提煉,旨在呈現最原汁原味的學術思想,同時又兼顧可讀性,讓廣大讀者能夠輕鬆領略中國古代思想的魅力。我們相信,這些跨越時空的智慧之光,定能照亮您探索真理的道路,豐富您的人生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那些宏大的敘事和輝煌的成就,更在於那些隱藏在細節中的智慧和反思。特彆是對於中國古代的官僚體係和政治運作,我有著極大的興趣去瞭解其真實麵貌。那些在朝堂之上唇槍舌劍的爭論,那些在幕後運籌帷幄的謀劃,那些在地方施政一方的考量,都讓我著迷。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關於權力是如何分配和製衡的,關於決策是如何産生的,關於政策是如何被執行的,以及在這一切背後,士大夫階層是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又承擔著治國安邦的責任的。例如,我會對陸九淵作為一位思想傢,在實際政治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感到好奇;我對陳亮在政治上的抱負和實際行動充滿探究的欲望;而劉伯溫,他的政治智慧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期待的是,能夠通過這本書,窺見中國古代政治生態的真實圖景,理解那些復雜的人性博弈和製度設計的巧妙之處。但是,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更多地側重於對思想本身的闡述,而對於這些思想如何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我感覺仍有許多未被充分展開的部分,留下瞭更多的想象空間。

評分

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思辨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一直以來,我對“道”的探求,對“心”的理解,以及對“理”的追問,都充滿瞭好奇。在閱讀過程中,我總是不自覺地會將書中的觀點與我心中所理解的那些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進行對比和印證。我渴望看到,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學者,是如何在相似的哲學母題下,發展齣各自獨特的思想體係,又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相互激蕩,彼此影響。比如,我想知道,陸九淵的“心即理”,在麵對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睏境時,是否有著超越性的一麵?陳亮“重道”,其“道”究竟包含瞭哪些更為具體而實在的要素?而劉伯溫,這位在政治和軍事領域都留下瞭深刻印記的人物,他的思想中,是否也蘊含著某種深刻的哲學內核,能夠指導他在亂世中做齣抉擇,又如何在權力與道義之間尋求平衡?我期待的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看到智慧的火花在不同思想傢的碰撞中迸發。然而,當翻閱這本書時,我發現它更多的是一種沉澱,一種對既有思想的梳理和匯集,而我渴望的那種思想的“銳度”和“深度”的交鋒,似乎還需要我再深入挖掘,或者從其他角度去尋求。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文學,特彆是散文和詩歌有著濃厚情感的讀者,我總是試圖在曆史人物的文字中,去捕捉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生活氣息。我喜歡從優美的辭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我喜歡從精煉的意象中,品味齣人生的況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領略到陸九淵的儒雅風緻,陳亮的激昂慷慨,以及劉伯溫的瀟灑自如。我想知道,在他們的筆下,山川河流是怎樣的模樣?離愁彆緒又是怎樣的深沉?傢國情懷又有著怎樣獨特的錶達方式?我期待著,能夠在這些文字中,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態度,他們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們對美的追求。我更希望,能夠從這些精美的篇章中,獲得一種文學上的滋養,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然而,在這厚重的篇章中,雖然不乏文字的精妙,但對於文學的深度挖掘和藝術性的呈現,我感覺似乎還不夠淋灕盡緻,更多的則是一種思想的承載,而我期待的那種純粹的文學之美,或許需要我在彆處尋找。

評分

我在閱讀一些曆史著作時,常常會關注作者的史觀和敘事方式。我喜歡能夠提供新穎視角,挑戰傳統認知的作品,同時也欣賞那些能夠以嚴謹的態度,還原曆史真相的著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激發我更深入的思考,讓我對曆史的認知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事件和人物,而是能夠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因果。我期待看到,在對陸九淵、陳亮、劉伯溫這三位人物的梳理過程中,作者是如何進行取捨和解讀的,他們的選擇是否能夠呈現齣某種更深層次的曆史發展規律,或者對我們當下的社會和人生,能夠提供某種有益的啓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更加理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睏境和精神追求,以及他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但是,在翻閱這本書時,我感覺它更多的是一種知識的梳理和匯集,而對於那種能夠引人深思、挑戰固有觀念的“史觀”層麵的碰撞,似乎還稍顯不足,我期待的那種深刻的“洞見”,或許還需要我進一步的品味和解讀。

評分

這本《李敖精編:陸九淵集·陳亮集·劉伯溫集》在我手中已經摩挲瞭有些時日,雖然它以“精編”的名義集結瞭三位古人的智慧,但翻閱過程中,我腦海中浮現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一段關於曆史長河中那些默默無聞的智者與勇者的故事。我總覺得,在那些被濃墨重彩描繪的英雄事跡背後,一定隱藏著無數普通人的身影,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功業,卻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默默支撐著社會的運轉,構築著國傢的基石。比如,那些在兵荒馬亂年代,一邊躲避戰亂,一邊盡力保護村莊和傢園的普通農夫;又或者,那些在繁華都市裏,日復一日辛勤勞作,用雙手創造齣無數精美器物的工匠;還有那些,在深山老林中,潛心研究草藥,隻為救治一方百姓的民間郎中。他們的故事,沒有史書的記載,沒有文人的歌頌,卻同樣飽含著生命的韌性和人性的光輝。我時常在想,如果能有一本書,能夠聚焦於這些“小人物”的命運,挖掘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處,那該是多麼動人的一篇篇史詩。這本書雖然裝幀精美,內容也似乎博大精深,但我始終在其中尋找著那種與我內心深處共鳴的,關於尋常百姓如何在這個波詭雲譎的世界裏安身立命、傳承文化的細緻描摹,而這種細膩的筆觸,似乎在這厚重的篇章裏,暫未被我尋得。

評分

清至近代中國人必讀的好書!

評分

很好,很好。

評分

一如既往支持京東,便宜。

評分

李敖解釋一般,趁活動買的,有古文基礎的,值得一觀

評分

一如既往支持京東,便宜。

評分

書很好,價格也實惠,而且選材獨特,與一般選本並不重閤。購書隻選京東

評分

多是選段,一般般。。。

評分

中國封建法律發展的最高峰,唐律疏議!

評分

京東買書一如既往的靠譜。速度也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