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2014-2015)》上篇着眼当前国际国内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进展情况,以基于可持续性的脱钩发展和两个半球的理论为基础,将城市人类发展与生态投入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模型与分析框架,并对评估方法与数据采集进行了详细说明。中篇聚焦中国35个大中城市,评估解读了各个城市的生态投入及人类发展指标,进行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进一步提出改进模式和优化路径。下篇通过“长三角16个城市能源福利绩效研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研究”和“智能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三个专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度探讨研究。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2014-2015)》理论扎实、立足实际、体系完善、数据翔实、解读到位、案例丰富、分析深刻、表达形象直观。适合政府管理人士,从事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研究等相关人士阅读,也可供科研院校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执行摘要
ExecutiVe Summary
上篇 理论基础与模型方法
1 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进展与目标
1.1 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进展
1.2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3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框架
2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与模型
2.1.1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
2.1.2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
2.2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
2.2.1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估
2.2.2 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评估
2.2.3 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估
2.3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改进路径
2.3.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3.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改进路径
2.3.3 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策略
2.3.4 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手段
3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与数据采集处理
3.1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3.1.1 DEA效率
3.1.2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基本假设
3.1.3 规模收益可变的BCC模型
3.2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与数据采集处理
3.2.1 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及指标说明
3.2.2 城市生态投入指数及指标说明
3.2.3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及基础数据
中篇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
4 中国35个大中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与解读
4.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
4.1.1 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
4.1.2 城市生态投入水平分级
4.2 中国35个大中城市生态投入分项指标分析
4.2.1 资源消耗分项指标排名与分级
4.2.2 污染排放分项指标排名与分级
4.3 中国35个大中城市生态投入指数区域分析
4.3.1 城市区域分析
4.3.2 八大综合经济区分析
5 中国35个大中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与解读
5.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5.1.1 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5.1.2 城市人类发展水平分级
5.2 中国35个大中城市人类发展分项指标分析
5.2.1 预期寿命指标分级
5.2.2 教育指标分级
5.2.3 收入指标分级
5.3 中国35个大中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区域分析
5.3.1 城市区域分析
5.3.2 八大综合经济区分析
6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四象限分类与解读
6.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四象限分类
6.2 Ⅰ区:低投入低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6.3 Ⅱ区:低投入高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6.4 Ⅲ区:高投入高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6.5 Ⅳ区:高投入低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7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排名与解读
7.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排名
7.2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分级
7.3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区域分析
7.4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分析
8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与改进路径
8.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8.1.1 Ⅰ区域城市选择c“扩容”模式
8.1.2 Ⅱ区域城市选择S“优化”模式
8.1.3 Ⅲ区域城市选择B“提质”模式
8.1.4 Ⅳ区域城市选择D“提质+扩容”模式
8.2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路径
8.2.1 工区城市改进路径
8.2.2 Ⅱ区城市改进路径
8.2.3 Ⅲ区城市改进路径
8.2.4 Ⅳ区城市改进路径
下篇 专题篇
9 长三角16个城市能源福利绩效研究
9.1 能源福利绩效相关研究与内涵界定
9.1.1 能源福利绩效相关研究
9.1.2 能源福利绩效内涵界定
9.2 长三角16个城市能源福利绩效排名与解读
9.2.1 能源福利绩效评估模型
9.2.2 能源福利绩效排名
9.2.3 能源福利绩效区域分析
9.3 长三角16个城市能源福利绩效分项指数排名与解读
9.3.1 能源经济绩效排名
9.3.2 经济福利绩效排名
9.3.3 能源福利绩效分指数矩阵分析
9.4 长三角16个城市能源福利绩效贡献测度与分析
9.4.1 能源福利绩效贡献分解模型
9.4.2 能源福利绩效贡献分解分析
9.4.3 经济增长对能源福利绩效的贡献分析
9.5 结论与政策建议
9.5.1 主要研究结论
9.5.2 能源福利绩效视阈下的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
10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研究
10.1 研究意义及研究核算方法
10.1.1 研究意义
10.1.2 研究对象
10.1.3 研究核算方法
10.1.4 数据选取及来源
10.2 京津沪渝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分析
10.2.1 北京
10.2.2 天津
10.2.3 上海
10.2.4 重庆
10.2.5 京津沪渝四大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对比
10.3 上海与纽约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10.3.1 纽约州基础指标数据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
10.3.2 上海与纽约州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对比
10.4 结论及政策思路
11 智能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
11.1 工业化与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11.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智能化
11.2.1 工业4.0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
11.2.2 智能化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硬件支撑
11.3 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城市实践
11.3.1 智能交通
11.3.2 智能能源
11.3.3 智能建筑
11.3.4 智慧水务
11.3.5 智能防灾
11.3.6 智能制造
附录1 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与排名
图目录
表目录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后记
前言/序言
在过去的20多年,城市已经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地方行动力量。2015年联合国发布《转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后2015”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居住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未来20年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在发展模式、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上的选择和转型将决定中国能否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参照国际社会的总目标,根据本国国情来制定目标和转型方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以落实2015年发展议程为己任,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可持续发展评估一直是国际组织、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学术界非常关注的研究领域,有助于认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建立关注可持续城市的知识库,为城市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提供指引。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连续四年专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研究,每年都有改进和创新。今年在内容上增加了长三角城市能源福利绩效、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智能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等专题,有理论、有数据、有实践,为城市的绿色转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绿皮书》围绕可持续性的脱钩发展和两个半球的理论,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模型。根据中国35个大中城市指标数据,对城市进行四象限分类评估、效率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发展状态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改进路径。譬如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北京、天津、厦门等城市,普遍具有“人类发展水平高、生态投入较低”的特征。这一特点很清晰地呈现于一张坐标图上,横坐标代表“城市人类发展水平”,纵坐标代表“城市生态投入”,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评估结果,这些城市均位于该坐标右下区域,该区城市都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相对可持续发展方式,其改进路径需选择“优化”的S模式。而位于左F区域的重庆、郑州、哈尔滨等城市则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欠可持续发展状态,其改进路径需选择“扩容”的C模式。
科学、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本书高水准研究的保证,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翔实的数据则提升了《绿皮书》的实践意义与参考价值。此外,图文并茂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之一,书中的图表形象直观、丰富多样、可视化强,如采用了长于表达数据差异与分布的玫瑰图、效率前沿面、象限划分图等图表,进一步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绿皮书》所提供的理论、实证及政策建议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和城市研究者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的基础,对中国城市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是同济大学及其经济与管理学院面向社会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成果。我深信凭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研究平台,以及研究人员科学、严谨的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完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将成为同济大学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一大品牌成果。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2014-2015):一个多维度视角的深度剖析 本报告聚焦于2014年至2015年间中国35个主要大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成就,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数据驱动的评估框架。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深入钻研,而是对城市系统复杂性的宏观把握,旨在揭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市在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进展。 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并应用一套科学、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用以衡量这35个样本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维度上的表现。我们深知,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涵盖经济活力、社会包容性、资源效率、环境质量以及城市治理能力等多个相互关联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体现这种复杂性与关联性。 第一部分:评估框架与方法论的构建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我们用于分析和评价35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我们摒弃了单一指标的局限性,转而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混合模型,以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1. 指标体系的维度划分: 评估体系被划分为五大一级指标,下设多个二级和三级指标,确保能够捕捉到城市运行的各个关键环节: 经济可持续性(Economic Resilience): 考察的不仅仅是GDP增速,更侧重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驱动力的培育(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研发投入强度)以及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如基尼系数、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率)。我们特别关注了产业升级的质量而非速度。 社会可持续性(Social Equity and Well-being): 重点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包括医疗资源的分布效率、教育公平性(如学前教育覆盖率、高等教育普及率)、住房可负担性指数,以及文化设施的可达性。社会安全和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也被纳入考量范围。 环境质量与生态承载力(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部分详述了对空气质量(PM2.5、臭氧年平均浓度及达标天数)、水环境质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以及城市绿地覆盖率的量化评估。我们还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概念,来审视城市对区域自然资源的消耗强度。 资源利用效率(Resource Efficiency): 考察单位GDP能耗、水资源消耗强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如工业用地产出率)。这部分数据直接反映了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否实现了“绿色转型”。 城市治理与制度保障(Urban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Capacity): 评估了政府在规划执行力、应急管理能力、公共信息透明度以及市民参与度等方面的表现。高效透明的治理是实现长期可持续性的制度保障。 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源涵盖了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以及各城市统计公报和年鉴。报告详细说明了如何处理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数据的不一致性,以及如何对缺失数据进行合理的插补处理,确保样本间的可比性。 第二部分:35个城市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排名与分析 基于第一部分构建的模型,本章提供了2014-2015年度35个城市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排名。 1. 总体格局的描绘: 报告首先呈现了各梯队城市的发展特征。哪些城市在综合得分上处于领先地位?它们的成功经验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例如,是技术创新驱动型,还是绿色基建拉动型)?哪些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哪些维度(例如,经济结构失衡,或是环境负荷过载)? 2. 典型案例的剖析: 本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排名,而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深度剖析,展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多样性: 高绩效城市的“平衡艺术”: 深入分析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成功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并通过社会政策有效降低贫富差距的城市案例。这涉及到其在绿色金融、智慧交通网络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 资源依赖型城市的转型阵痛: 对依赖传统重工业或能源产业的城市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在去产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通过培育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来缓冲就业冲击和社会稳定风险。 特大城市的服务压力: 考察了超大城市在人口承载、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其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等政策实现内部优化的努力。 第三部分:关键驱动因素与政策效果评估 本部分侧重于探究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表现的核心驱动力,并评估特定政策在2014-2015年间的作用效果。 1. 环境治理的政策效应: 我们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比分析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大环境政策出台后,35个城市在空气质量指标上的变化幅度。报告评估了地方政府在环保执法力度、污染源头控制及末端治理投资方面的效率差异。 2. 创新与绿色经济的耦合关系: 本章研究了城市创新投入(如专利申请量、R&D支出)与资源消耗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我们探讨了“创新溢出效应”是否能够有效支撑城市经济的高质量、低消耗增长。 3. 土地利用的精细化管理: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土地的集约利用息息相关。本节详尽分析了城市规划中容积率的调整、存量用地的再开发(“城市更新”项目)对提升土地产出效率的贡献。数据表明,土地的“内生式增长”能力正在成为衡量城市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4. 社会资本与治理效能: 报告引入了对社会资本(如志愿者活动参与度、非政府组织活跃度)的定性观察和量化估计,探讨其在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促进社区韧性建设方面的潜在作用。同时,评估了城市公共政策的响应速度和信息公开程度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 结语: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本书最后部分总结了2014-2015年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所揭示的主要趋势和共性问题。虽然在经济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城市在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生态压力、以及构建真正具有韧性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仍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挑战。本报告的发现为未来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基于实证数据的参考系,以期推动中国城市向更高质量、更具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