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长生,余绍文,黎清华,马传明 著
图书标签:
  • 珠江三角洲
  • 经济区
  • 资源环境
  • 承载力
  • 评价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科学
  • 区域规划
  • 生态学
  • 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5342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5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5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依据“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要求,编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报告编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具体工作由“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负责落实,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协作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审核。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常又称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简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或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km2,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km2(图1-1-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现成为全球大城市片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在占全国0.4%的国土面积上,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全国3%的人口,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3720.86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内地经济总量的8.4%,是仅次于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中国内地第三大都市经济圈。
  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增长一直以粗放外延式增长为主,主要通过增加投资、增加资源的消耗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必然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约束凸显、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地域的不可分割特性,伴随各城市经济快速扩张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相互影响和叠加,产生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共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外来人口的激增,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们在利用资源上的随意态度,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普遍存在,更加剧了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作为基础支撑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供求矛盾更为尖锐。

内页插图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方案
1.3 编写分工

§2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1 土地利用现状
2.2 土地资源功能区划
2.3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3.1 水资源概况
3.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理论研究
3.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3.4 应急状态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3.5 本章小节

§4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4.1 矿产资源概况
4.2 矿产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4.3 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
4.4 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4.5 矿产资源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程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壤环境承载力评价
5.1 研究区土壤环境概况
5.2 土壤环境容量测算与分析
5.3 土壤环境承载力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6.1 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6.2 技术路线
6.3 水环境概况
6.4 地表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6.5 地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6.6 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6.7 本章小结

§7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
7.1 前言
7.2 评价思路及方法
7.3 地质灾害现状及分布
7.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7.5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7.6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与区划
7.7 岩溶塌陷灾害风险评价
7.8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建议
7.9 本章小结

§8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8.1 地质遗迹资源概况
8.2 地质遗迹承载力评价
8.3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规划建议
8.4 本章小结

§9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9.1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9.2 社会经济一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

§10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优化配置对策研究
10.1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承载力提升研究
10.2 水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
10.3 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
10.4 土壤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10.5 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10.6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10.7 资源环境优化配置建议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1.1 任务来源
  依据“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要求,编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报告编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具体工作由“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负责落实,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协作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审核。
  1.1.2 社会经济发展全球瞩目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常又称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简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或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km2,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km2(图1-1-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现成为全球最大城市片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在占全国0.4%的国土面积上,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全国3%的人口,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3720.86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内地经济总量的8.4%,是仅次于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中国内地第三大都市经济圈。
  1.1.3 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增长一直以粗放外延式增长为主,主要通过增加投资、增加资源的消耗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必然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约束凸显、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地域的不可分割特性,伴随各城市经济快速扩张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相互影响和叠加,产生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共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1.1.3.1 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外来人口的激增,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们在利用资源上的随意态度,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普遍存在,更加剧了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作为基础支撑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供求矛盾更为尖锐。
  1.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总面积4.17×104km2,2012年人口5616万,人均土地面积仅700m2。1980-2012年耕地从9680km2减少至3110km2,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至50m2,不到全省人均耕地数量的1/2和全国人均耕地数量的1/4。此外,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亦侵占了大量生态用地,原生林、自然次生林遭到破坏,一些关键性的生态过渡带、节点和廊道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区域自然生态体系破碎化明显。
  造成农业用地、生态用地数量锐减的原因:一方面是工业、交通、住房建设等城镇建设用地数量急剧增加,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另一方面是由于土地管理工作跟不上,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①如曾经普遍存在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游乐场热”“高尔夫热”等;②一些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纷纷抢占高产农田,征而不用、早征晚用、好地劣用现象普遍,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③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镇建设上不顾实际条件,盲目攀比,贪大求全,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2.清洁淡水资源短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为全国丰水区之一,人均淡水资源16042m2时,为全国人均量的6.9倍和世界人均量的1.5倍。但由于降水、径流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以及用水量急剧增加,再加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质恶化,越来越多的城镇已出现供水紧张局面,清洁淡水资源的不足已成为珠江三角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不足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乃至广东省矿产资源总量不大,支柱性矿产不足,同时,又是矿产资源消耗大户,对外依存度高。2007年全省消费煤炭12400×104t,石油4200×104t;加工消耗有色金属产品近300×104t,其中铝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30%,铜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15%,铅、锌消耗量占全国总量的20%。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煤炭、石油、铁、铜、铅、锌、金、钼等支柱性矿产,以及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材、饰面用大理岩和花岗岩、高岭土、石膏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需求量将大幅增长。由于矿产资源禀赋条件限制和矿产勘查工作滞后,全区和全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不足的状况较为突出。预计未来10年内将进入矿产资源高消耗期,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规划新范式: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路径研究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及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议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约束下,如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区别于传统的、侧重于宏观经济指标分析的区域发展著作,本书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的、自底向上(Bottom-up)的精细化分析视角,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地理区域,特别是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的资源供给、环境容量与经济活动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与优化路径。 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并应用一套多维度、多尺度的资源环境约束评估框架,用以指导区域规划的制定与实践。我们认为,区域发展不再是简单的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而必须回归到“承载力”这一根本性的生态学前提上来。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评估体系的重构 本书首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创新性拓展。我们超越了传统的“单要素阈值分析”,提出了“协同承载力”的概念。 1. 协同承载力理论的构建: 传统模型往往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等要素割裂开来评估,这导致了规划中的“顾此失彼”现象。本书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和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的耦合,构建了多要素耦合约束下的协同承载力指数(CCCI)。该指数不仅量化了各资源的绝对承载上限,更评估了它们在共同作用下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限制程度。特别关注了关键稀缺资源(如特定矿产、优质耕地)的“瓶颈效应”。 2. 评估尺度的精细化与动态化: 资源环境的约束是高度依赖空间尺度的。本书倡导从省级、流域尺度向城市群内部的都市圈/城市群核区与腹地的尺度进行分解。研究设计了针对不同尺度的评估指标体系: 宏观层面: 侧重于区域碳排放总量控制与能源结构转型。 中观层面(流域/行政区): 重点评估水资源的水量平衡与水质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 微观层面(产业集群/功能区): 聚焦于特定产业集群对土地利用强度、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敏感性分析。 同时,引入时间序列分析,将承载力评估从静态快照转变为动态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十年内区域资源禀赋的变化趋势。 第二部分:关键要素的约束解析与实证检验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驱动城市群发展的几个核心资源环境要素,并提供了基于中国特定区域的案例研究。 3. 土地资源稀缺性与空间效率重塑: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模式,本书系统分析了建设用地的人均产出效率(PUE)与生态用地保护红线之间的冲突。研究构建了基于“最小成本路径”的城市蔓延模型,并测试了“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空间拓展”的替代效应。实证部分对比了高密度集约型城市与中低密度扩张型城市的资源消耗差异,强调了“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在打破土地约束方面的潜力。 4. 水安全与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构建: 水资源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产业布局的先决条件。本书重点分析了区域用水效率(WUE)的提升空间,并结合气候变化情景,评估了非常规水资源(如再生水、海水淡化)的规模化应用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增益效应。章节详细阐述了“蓝绿基础设施网络”在提升区域水循环韧性、减轻城市内涝风险方面的作用,而非仅仅将其视为景观元素。 5. 能源结构转型与低碳约束路径: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本书将能源承载力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道约束线。研究不再停留在粗放的能源消耗总量控制,而是转向单位GDP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分解。通过构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模型,探讨了在不牺牲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提高能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耦合。 第三部分:承载力导向的规划策略与政策工具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科学评估结果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划和管理工具,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6. 承载力约束下的产业准入与空间管制: 针对不同承载力级别的子区域,本书提出了“差异化产业清单”。对于水资源或环境容量接近极限的区域,建议实施“零增量”或“置换性增量”政策,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引入。对于承载力有冗余的区域,则鼓励发展前沿技术产业。这是一种从“要素驱动”到“环境约束驱动”的规划逻辑转变。 7. 区域协同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度创新: 城市群的资源环境问题往往跨越行政边界。本书探讨了构建跨界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例如,上游地区为保护下游的水质和生态流量所应获得的财政补偿标准测算。同时,强调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设计,如推广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和排污权交易机制,使得区域内的环境成本能够真实反映在市场价格中,从而引导企业自发优化布局。 8. 规划韧性与适应性管理: 认识到未来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本书倡导规划应具备“适应性”(Adaptive Management)。这意味着规划目标和空间布局不应僵化不变,而应设置“触发机制”。一旦关键资源指标(如地下水位、空气质量指数)突破预设的风险阈值,规划应能自动启动预先设定的调控措施(如限制基建投资、实施临时性排污限制)。 结论: 本书旨在为应对新时代区域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提供一套严谨、系统的科学方法论。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专著,更是一本面向地方政府决策者、城市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研究者的实践指南,核心思想是:高质量的发展,必然是“在限制中求超越”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发展是否可持续的最终标尺。 通过本书的理论与工具,区域发展主体能够更清晰地识别自身的“环境红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能激发经济活力,又确保生态安全的未来发展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这可是关乎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命脉的大事。我一直在思考,像珠三角这样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在享受繁荣的同时,究竟能承受多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心中的疑惑点亮了一盏明灯。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量化那些抽象的概念的,比如“承载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叠加,更需要对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人口增长、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在哪里,以及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上,为未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出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下,珠三角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有哪些潜在的风险是我们必须提前预警和应对的。也许书中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佐证其评价的科学性,例如某项工业的扩张对当地水资源的消耗达到了何种程度,又或者城市化进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多大。这些具体而微的观察,往往比宏观的论述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珠三角经济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看到它表面的繁华,更能洞察其背后潜藏的资源与环境的“呼吸”,理解这份经济奇迹的背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

珠江三角洲,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速度。然而,光鲜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发展模式,我们的资源和环境究竟能支撑多久?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指这个核心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答一系列疑问。它会如何量化“承载力”?是以某个临界值来界定,还是提供一个动态的评估体系?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其评价的依据和方法,让我们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逻辑。例如,它会是如何考虑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消费模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特征,如其河网密布、海岸线曲折等,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其承载能力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揭示问题,更能提供解决方案。它是否会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以帮助珠江三角洲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本指导珠三角走向绿色未来的“指南针”。

评分

我最近对区域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像珠江三角洲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这本书的名字,正好触及了我最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在我看来,一个区域的长期繁荣,绝不能以牺牲其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快速的经济发展常常伴随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种评估这种“发展”与“承载”之间关系的方法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它是仅仅关注物质资源的消耗,还是也包含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甚至是社会心理的承受度?我期待书中能给出清晰的界定和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珠三角的资源环境究竟还有多少“余粮”。当然,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珠三角走出资源环境的瓶颈。是应该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还是需要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更有效的资源管理措施?亦或是需要更科学的城市规划,引导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任何能够为珠三角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的洞见,都将是这本书的巨大价值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体检报告”,精确地诊断出珠三角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病症”,并给出“治疗方案”,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健康、更有韧性的珠三角。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区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它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之地。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也日益显现。这本书的名字——《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恰好触及了我最深的疑虑。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一个庞大经济体对自然资源的“胃口”以及对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套严谨的评估模型?例如,它会考虑哪些关键的资源指标,如水、土地、能源的消耗与供应,以及哪些环境指标,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就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差异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对承载力的影响是否与高新技术产业有本质区别?珠三角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承载力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景,让我们看到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瓶颈”究竟在哪里,以及有哪些潜在的风险是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为珠三角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珠江三角洲那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但同时,也联想到它背后所承载的巨大压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这是一个既宏大又现实的概念。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纪录片,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展现珠三角经济腾飞的另一面——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自然代价?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的。例如,它是如何评估工业生产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的污染?又如何量化城市扩张对耕地、湿地以及生物栖息地的侵占?我渴望从书中看到对珠三角特定自然地理特征的深入剖析,例如其脆弱的海岸带、密布的水系,以及这些特征在面对经济发展压力时所表现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简单的“问题呈现”,而是能够提供一种前瞻性的视角。它是否会探讨,在未来几十年,随着气候变化、资源稀缺等全球性挑战的加剧,珠三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有哪些“红线”是我们绝不能触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警示,让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并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存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