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 [Study on Effective Supply and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Land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中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 [Study on Effective Supply and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Land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福田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土地资源
  • 矿产资源
  • 资源配置
  • 资源供给
  • 国土空间
  • 资源利用
  • 中国经济
  • 可持续发展
  • 政策研究
  • 区域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31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415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udy on Effective Supply and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Land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从我国国土资源的严峻供求关系出发,深入研究了国土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国土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的机制框架。从耕地和建设用地两个方面分析土地资源有效供给和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资源有效供给和集约利用的机制体系。基于对全球矿产资源形势的深入分析,对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展开研究,从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境外矿产资源利用机制、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机制、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利用机制。最后,对典型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国土资源保障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借鉴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型期我国国土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內外研究进展
一 国内研究进展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內容
一 经济发展与要素投入:理论回顾
二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土资源利用方式的演变规律
三 经济发展方式与国土资源利用方式:理论框架
四 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国土资源保障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国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 国土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我国国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特点
第二节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国土资源利用的特征
一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国土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二 国土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三 国土资源利用主要问题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的理论內涵
一 国士资源保障能力的概念
二 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的内涵
第四节 我国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的总体判断
一 我国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的总体评判
二 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总体判断

第三章 我国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目标及其基本途径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土资源利用管理
一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背景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国土资源利用管理的要求
第二节 我国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目标
一 保障粮食安全
二 保障经济安全
三 保障社会安全
四 保障生态安全
第三节 我国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的趋势预测
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预测
二 土地资源保障能力及趋势预测
三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趋势预测
第四节 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
一 国土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的理论内涵
二 国土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的现实途径
三 国土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的公共政策关键

第四章 耕地资源有效供给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耕地资源有效供给和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出路
一 耕地资源有效供给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二 耕地资源有效供给和节约集约利用的现行途径
三 耕地资源有效供给和节约集约利用现状评价
四 耕地资源有效供给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出路
……
第五章 建设用地资源有效供给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实现机制
第六章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现状与需求预测
第七章 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利用机制
第八章 典型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国土资源保障措施比较及借鉴
第九章 国土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的政策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专题研究报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资源管理新范式 导言:资源约束下的战略抉择 在全球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国家核心资源要素的稳定供给与高效利用,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可持续进步的关键瓶颈。本报告聚焦于中国在特定资源领域(非土地与矿产)所面临的挑战、现有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以及未来深化改革的战略方向。我们将深入剖析水资源、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外的非常规能源)、森林及生物多样性资源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并提出一套面向未来三十年的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新范式。 第一部分:水资源安全与流域综合管理体系重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的国情,决定了水资源管理必须超越行政区划的传统框架。本部分将详细考察当前中国水资源管理的结构性矛盾。 一、特大型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与红线管控 报告首先对长江、黄河、珠江等七大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基于最新的气候变化模型(RCP 4.5 和 8.5情景)的动态再评估。我们发现,在经济高密度发展区,传统基于历史径流量确定的可用水量指标已显著低估了实际的生态基流需求。本研究提出“生态安全水位-社会经济用水定额”的双重刚性约束机制,并详细论证了在华北平原和西北干旱区实施超采区水量置换与补偿的财政金融模型。 二、跨区域调水工程的经济生态账本 针对南水北调等重大跨区域调水工程,本报告不再侧重于工程技术细节,而是着重分析其全生命周期的“溢出效应”。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模型(IO Model),我们量化了调入区农业、工业部门的用水结构变化对调出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ESV)的影响。结论强调,必须建立跨省级的“水权交易与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将水资源的社会边际成本内部化,而非简单依赖行政指令进行水量分配。 三、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绩效评估 在城市层面,报告转向考察城市水系统的韧性。重点分析了2010年至2020年间,在超大城市群中,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如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应用率、雨水收集利用率)与实际防洪减灾效果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发现,多数城市在系统集成性上存在短板,即“灰水”、“蓝水”、“绿水”系统尚未形成有效的耦合反馈机制。 第二部分:非常规能源的战略地位与产业政策优化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在于如何安全、高效地发展非化石能源,并提高现有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本部分侧重于风能、太阳能(光伏/光热)及地热能的管理和接入挑战。 一、新能源并网消纳的电网基础设施瓶颈 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现有远距离输电网和区域电力调度系统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研究量化了“弃风”、“弃光”率与输电通道容量、储能部署速度之间的最优匹配关系。核心观点是,单纯依靠特高压输电无法彻底解决末端消纳问题,必须将投资重点向区域性、分布式、智能化的柔性直流输电和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倾斜。 二、地热能开发的政策激励与风险分担 地热能作为稳定的基荷电源,其勘探初期的高风险性是制约其商业化开发的主要障碍。报告提出一套“勘探风险共担”的政府引导基金模式,结合地质勘查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以降低民营资本的进入门槛。同时,分析了地热开采过程中的微震活动风险,并提出了环境安全监管的预警指标体系。 三、生物质能的循环经济路径 针对农业废弃物和林业残余物制备的生物质能,本部分聚焦于其在燃料供应与农业循环中的耦合。评估了秸秆“燃料化-原料化”双路径的碳减排效益差异,并指出当前政策导向需避免生物质能发展对粮食安全和土壤肥力造成的潜在负面挤出效应。 第三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产权改革 森林资源的管理已从传统的木材采伐目标转向碳汇交易、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综合服务目标。 一、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与核证体系的完善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现有森林碳汇项目(CCER)在基线设定、监测周期和不确定性量化方面的不足。我们强调,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用遥感技术与地面样地监测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提高碳汇计量结果的精度和透明度。同时,探索建立覆盖不同林种和管理强度的差异化碳汇定价机制。 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价值化与保护激励 报告构建了一个基于“机会成本法”和“支付意愿法”的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三江源、秦岭腹地)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核心在于,如何将生态保护的公共产品属性转化为地方政府和社区的直接经济激励。提出试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托基金”的可行性框架。 三、林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精细化管理 针对林地转用、占用的审批流程,本研究分析了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林地质量等级”数据库,并将其作为土地出让金和生态修复保证金设定的核心依据,确保任何形式的林地变更都能实现“占补平衡”乃至“占优补偿”。 结论:构建系统协同的资源治理架构 综合以上分析,本报告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中国资源管理从“分部门、重供给”的传统模式,向“系统协同、重效率与生态价值”的新范式转变。这要求打破传统的水利、能源、林业等部门壁垒,建立一个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宏观决策支持平台,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与资源稀缺的双重挑战,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安全的协调统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能源行业工作的工程师,长期以来,我们都面临着如何稳定、高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矿产资源的问题。所以,《中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这个书名,对于我来说,就像找到了一个能解我燃眉之急的“宝藏”。“有效供给”意味着我们需要确保关键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这涉及到国际国内的勘探、开发、储备以及贸易等一系列复杂环节。而“高效配置”则更是挑战,它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拿到资源,还要用得巧,用得好,减少浪费,提高利用效率,尤其是在当前强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述这些机制,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模式,或者政策创新。例如,在矿产资源的勘探阶段,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发现率和降低成本?在开发阶段,如何推行更环保、更可持续的开采方式?在下游应用阶段,又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和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们这些一线从业者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者,我看到《中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的书名,首先想到的是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的土地和矿产资源在地理分布上极不均衡,有的地区矿产资源富集,有的地区土地肥沃,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收益分配,往往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书名强调“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这似乎暗示着它将探讨如何在不同地区之间,通过合理的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分析当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区域性矛盾和挑战,比如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才能获得与其资源贡献相匹配的经济利益,而资源贫乏地区又如何通过合理的资源获取和利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是否会提出一些跨区域资源合作、利益共享的机制性建议?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对中国发展中关键问题进行深度解析的潜力,我期待它能为理解和解决区域资源配置难题提供更深入的见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朋友,当我看到《中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许多关于耕地保护、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土地问题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粮食安全、农民生计,乃至乡村振兴的战略。而矿产资源,虽然不像土地那样触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书名提到了“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这让我联想到,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保证粮食和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同时,对于那些分布在农村地区的矿产资源,如何才能在保障环境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它们的“高效配置”,而不是简单地被掠夺式开发?我希望这本书能为这些具体问题提供一些研究性的解决方案,或许能为农村土地改革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评分

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中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这两个核心议题的交叉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是环境压力的重要来源,比如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污染物排放等等。因此,如何实现“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对于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从环境的角度,深入剖析现有资源供给和配置模式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机制。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生态补偿、环境税等制度来约束资源开发行为?是否会分析如何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减少一次性消耗,提高资源再生利用率?或者,它是否会研究如何通过更精细化的土地利用规划,来保护生态敏感区域,同时又不影响必要的资源供给?“有效”和“高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考量,更蕴含着对生态承载力、环境友好的深刻思考,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土地和矿产资源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机制研究》一听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妥妥的学术著作。我是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问题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在书店翻到它的时候,立刻被“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这两个词吸引了。要知道,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土地和矿产资源无疑是发展的基石,如何保证它们源源不断地“有效供给”,又如何做到“高效配置”,避免浪费和低效,这绝对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土地或矿产专家,但对于国家如何在宏观层面协调这些关键资源,以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直非常好奇。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它会深入探讨这些核心问题,从机制的角度去剖析,这对于我理解国家政策的制定逻辑,以及资源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流转分配,非常有帮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视角,哪怕是一些初步的分析,也能让我对这个复杂议题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