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 历朝通俗演义(套装共21册)

蔡东藩 历朝通俗演义(套装共21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东藩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演义
  • 通俗小说
  • 蔡东藩
  • 历朝
  • 中国历史
  • 古典文学
  • 套装
  • 长篇小说
  • 历史故事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602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71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套通俗演义,全11部,共21册,除前汉到民国史通俗演义20册外,另赠送足本《慈禧太后演义》,以飨读者。
  ★本套书难得通俗却浩瀚深沉,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对这套书大加赞誉,评价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本书为蔡东藩自批自评足本,夹叙夹议,穿插有致,在了解史实的同时观摩到作者的用心和见解,韵味无穷。
  ★本书为陪伴毛泽东一生的枕边书,毛主席不仅自己翻阅无数遍,还在开给毛岸英的书单中特意标出此书。
  ★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中国一套写尽中国2000多年历史百态的演义巨著。

★5万多名读者,纷纷点“五星”推荐的版本!

★本套通俗演义,写得鲜活诙谐,巨好看!全11部,部部都和《三国演义》一样好看!


  ★蔡东藩自批自评,嬉笑怒骂,妙趣横生。


  1937 年1月31日,毛主席专门致电党中央派驻在西安工作的联络局局长李克农:“ 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他说的“整个中国历史演义”,指的就是蔡东藩所著的《历朝通俗演义》。毛主席把这套通俗演义从延安带到北京,并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随时翻阅。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


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民国时期精心挑选的学生课外补充读物


1936 年该书出版第四版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曾函告会文堂说:“《历朝通俗演义》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非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


内容简介

  ★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中国历史《历朝通俗演义》。是民国时期通俗历史学家蔡东藩的传世名著。

  包括《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两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和《民国演义》,共 11部,1040回,近七百万字。

  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留下了一部可以当作二十四史的辅助读物。对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具有不可磨 灭的功绩。这是蔡东藩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迄今为止,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历史的通俗演义。

  自它面世以来,即受到众多知名人士的广泛推崇。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建议党的高级干部应该好好阅读,以了解中国历史。同时,这也是他非常喜爱阅读的一套历史读物。

  在他列给儿子毛岸英的书单里,本书同样位列其中。

  其他如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著名作家二月河……都给予这部著作很高的评价。

  ★无一事无来历,名为“演义”,实际上近于事实。

  在著述时,蔡东藩极为严谨,故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历史来读,而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野史稗话。

  ★1935年会文堂铅印本简体版定本,保留作者注释和批注。

毛主席从延安到北京,千叮咛万嘱咐部下必须给他带一套书,就是这套书!


可以说,这套书是历史爱好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入门之书。


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完整的历史小说。


从1915年开始创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出版,整套《历朝通俗演义》耗时十年才全部完成。


这套小说除极具故事性、趣味性之外,还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作为一般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

此次出版,编辑的主要原则是保留该版本的原汁原味。除了将繁体改为简体,仅对个别的错字、标点等做了调整和修改。原书的一大特色,蔡东藩自己批注的注释、夹批和后批,全部按原文保留。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

  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

  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于1911年称病归里。

  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抗日战争爆发,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辗转避难,颠沛流离,逝世于抗战胜利前夕。

  清朝末年,严复、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说的巨大社会教化作用,企图借小说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创办《新小说》杂志,提倡“小说界革命”。

  自此,小说受到很大的重视,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

  民国时期,此风相船,小说创作日趋势繁荣。

  蔡东藩是个爱国者,他为武昌起义、共和初建兴奋过,欢呼过,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凯窃国。

  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

  自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间,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陆续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11部,1040回,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后演 义》,总计约七百余万字,成为中国历史演义作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
  ——史学大师顾颉刚

  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著名作家二月河

目录

历朝通俗演义(全十一部,共二十一册)
第一部:前汉通俗演义(上下)(附秦朝,共计一百回)
第二部:后汉通俗演义(上下)(附三国,共计一百回)
第三部:两晋通俗演义(上下)(一百回)
第四部:南北史通俗演义(上下)(一百回)
第五部:唐史通俗演义(上下)(一百回)
第六部:五代史通俗演义(六十回)
第七部:宋史通俗演义(上下)(一百回)
第八部:元史通俗演义(六十回)
第九部:明史通俗演义(上下)(一百回)
第十部:清史通俗演义(上下)(一百回)
第十一部:民国通俗演义(上下)(一百二十回,另外,许廑父续写四十回,共计一百六十回)
附赠:慈禧太后演义
第一部:前汉通俗演义(上)
目 录
第一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1
第二回 诛假父纳言迎母 称皇帝立法愚民............................6
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过湘江中渡惊风............................11
第四回 误椎击逃生遇异士 见图谶遣将造长城........................16
第五回 信佞臣尽毁诗书 筑阿房大兴土木............................21
第六回 阬深谷诸儒毙命 得原璧暴主惊心............................26
第七回 寻生路徐市垦荒 从逆谋李斯矫诏............................31
第八回 葬始皇骊山成巨冢 戮宗室豻狱构奇冤........................36
第九回 充屯长中途施诡计 杀将尉大泽揭叛旗........................41
第十回 违谏议陈胜称王 善招抚武臣独立............................46
第十一回 降真龙光韬泗水 斩大蛇夜走丰乡..........................51
第十二回 戕县令刘邦发迹 杀郡守项梁举兵..........................56
第十三回 说燕将厮卒救王 入赵宫叛臣弑主..........................61
第十四回 失兵机陈王毙命 免子祸婴母垂言..........................66
第十五回 从范增访立楚王孙 信赵高冤杀李丞相......................71
第十六回 驻定陶项梁败死 屯安阳宋义丧生..........................77
第十七回 破釜沉舟奋身杀敌 损兵折将畏罪乞降......................83
第十八回 智郦生献谋取要邑 愚胡亥遇弑毙斋宫......................88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94
第二十回 宴鸿门张樊保驾 焚秦宫关陕成墟..........................99
第二十一回 烧栈道张良定谋 筑郊坛韩信拜将........................104
第二十二回 用秘计暗渡陈仓 受密嘱阴弑义帝........................110
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陈平走谒 过洛阳董老献谋........................115
第二十四回 脱楚厄幸遇戚姬 知汉兴拼死陵母........................120
第二十五回 木罂渡军计擒魏豹 背水列阵诱斩陈余....................125
第二十六回 随何传命招英布 张良借箸驳郦生........................130
第二十七回 纵反间范增致毙 甘替死纪信被焚........................135
第二十八回 入内帐潜夺将军印 救全城幸得舍人儿....................140
第二十九回 贪功得祸郦生就烹 数罪陈言汉王中箭....................145
第三十回 斩龙且出奇制胜 划鸿沟接眷修和..........................151
第三十一回 大将奇谋鏖兵垓下 美人惨别走死江滨....................157
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汉主称尊 就驿舍田横自刭........................162
第三十三回 劝移都娄敬献议 伪出游韩信受擒........................167
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优待萧丞相 定朝仪功出叔孙通....................172
第三十五回 谋弑父射死单于 求脱围赂遗番后........................177
第三十六回 宴深宫奉觞祝父寿 系诏狱拼死白王冤....................182
第三十七回 议废立周昌争储 讨乱贼陈豨败走........................187
第三十八回 悍吕后毒计戮功臣 智陆生善言招蛮酋....................192
第三十九回 讨淮南箭伤御驾 过沛中宴会乡亲........................197
第四十回 保储君四皓与宴 留遗嘱高祖升遐..........................202
第四十一回 折雄狐片言杜祸 看人彘少主惊心........................207
第四十二回 媚公主靦颜拜母 戏太后嫚语求妻........................212
第四十三回 审食其遇救谢恩人 吕娥姁挟权立少帝....................217
第四十四回 易幼主诸吕加封 得悍妇两王枉死........................222
第四十五回 听陆生交欢将相 连齐兵合拒权奸........................227
第四十六回 夺禁军捕诛诸吕 迎代王废死故君 ......................232
第四十七回 两重喜窦后逢兄弟 一纸书文帝服蛮夷....................238
第四十八回 遭众忌贾谊被迁 正阃仪袁盎强谏........................243
第四十九回 辟阳侯受椎毙命 淮南王谋反被囚........................248
第五十回 中行说叛国降虏庭 缇萦女上书赎父罪......................254

精彩书摘

  第一回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
  注:文中斜体加黑部分为蔡东藩自批自评文字。
  皇有皇猷,帝有帝德,史家推论史事,首推三皇五帝。其实三皇五帝的本身,并未尝自称为皇,自称为帝,后人因他首出御宇,创造文明,把一个浑浑沌沌的世界,化成了雍雍肃肃的国家,真是皇猷丕显,帝德无垠,所以格外推崇,因把皇字帝字的徽号,加将上去。是意未经人道,一经揭破,恰有至理。到了夏商周三朝,若大禹,若成汤,若周文武,统是有道明君,他却恐未及古人,不敢称皇道帝,但降号为王罢了。及东周已衰,西秦崛起,暴如嬴政,凭借了祖宗遗业,招揽关陇间数十百万壮丁,横行海内,蚕食鲸吞,今日灭这国,明日灭那国,好容易把九州版图,一古脑儿聚为己有,便自以为震古铄今,无人可及,遂将三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合成了一个名词,叫做皇帝。
  咳!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甚么皇猷?有甚么帝德?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惟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嬴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吝,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
  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绝对专制哩。声大而闳。
  自从嬴政得国,专务君权,待遇百姓,好似牛马犬豕一般,凡所有督责抑勒的命令,严酷残暴的刑罚,无一不作,无一不行,也以为生杀予夺,惟我所为,百姓自然帖伏,不敢再逞,从此皇帝的位置,牢固不破,好教那子子孙孙,千代万代的遗传下去。哪知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本身幸得速死,不致陨首,才及一传,宫廷里面,就闹得一塌糊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于是楚汉逐鹿,刘项争雄。
  项羽力能扛鼎,叱咤万夫,却是个空前绝后的壮士,无如有勇无谋,以暴易暴,反让那泗上亭长,出人头地,用了好几个策士谋臣,武夫猛将,终将项霸王除去,安安稳稳的得了中原。史官说他豁达大度,确非凡夫,而且入关约法,尽除苛禁,能得百姓欢心,所以扫秦灭项,五年大成。
  但小子追溯汉家事迹,多半沿袭秦制,并没有一番大改革的事业。萧何原是刀笔吏,叔孙通又是绵蕞生,绵蕞系表位标准,绵是置设绵索,蕞是植茅地上,为肄习典礼之处,使知尊卑次序。所见所闻,无非是前秦故事,晓得甚么体国经野的宏规,因此佐汉立法,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的手段,厉行专制政体,尊君抑民。汉高祖尝沾沾自喜,谓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照此看来,秦汉二代,规模大略相同,不过严刑峻法,算比暴秦差了一层。史官或铺张扬厉,极端称许,其实多是浮词谀颂,未足尽信呢。汉高一殁,吕后专权,险些儿覆灭刘氏,要继续那亡秦的后尘。这便是贻谋未善。幸亏还有一二社稷臣,拨乱反正,才得保全刘家基业。孝文入嗣,却是个守成令主,允恭玄默,守俭持盈,宽刑律,奖农事,府藏充实,囹圄空虚,汉家元气,实是孝文一代,休养成功。景帝遵业,略带刻薄,用兵七国,未免劳民,但尚是万不得已的举动,未可讥他黩武,此外还有乃父遗风,不忘恭俭。周云成康,汉言文景,两相比例,颇若同揆。传至孝武,与祖考全不相同,简直是好大喜功,仿佛秦始皇一流人物。秦皇好征伐,汉武亦好征伐,秦皇好巡游,汉武亦好巡游,秦皇好雄猜,汉武亦好雄猜,秦皇好诛夷,汉武亦好诛夷,秦皇好土木,汉武亦好土木,秦皇好神仙,汉武亦好神仙,秦皇好财色,汉武亦好财色。后世尝以秦皇汉武并称,还道他力征经营,开拓疆宇,东西南北的外族,闻风远遁,好算是一代武功,两朝雄主。谁知秦亡不由胡亥,实自始皇;汉亡不在孝平,实始武帝。本编并列秦汉,隐寓此意。文景二主四十余年积蓄,被汉武一生荡尽,从此海内虚耗,民生困敝。昭宣二朝,尚能与民更始,励精图治,勉强维持过去。传到元成时代,弘恭石显,几类赵高,杜钦谷永,酷似李斯,外戚王氏,遂得乘隙入朝,把持国柄。哀平昏庸,汉祚潜移。不文不武的王莽,佯作谦恭,愚弄士民,朝野称安汉公功德,多至八千人,虽由王莽善能运动,得此无谓的标榜,但也由汉武以来,人心渐贰,不愿归汉,遂为那逆莽所绐,平白地将汉室江山,篡夺了去。推究祸根,不能不归咎汉武。若谓秦传二世,汉传至十一世,历年久暂,大判径庭,这是由汉祖汉宗,有一两代积德累仁的效果,不比那秦嬴政一味暴横,无人感念,所以一暂一久,有此区别呢。评论的确。话休叙烦,事归正传。
  且说秦朝第一代皇帝,就是嬴政,远祖乃是帝舜时代的伯益。益掌山泽,佐禹治水,有功沐封,赐姓嬴氏。好几传到了蜚廉,生子恶来,善走有力,助纣为虐,与纣同诛。恶来五世孙非子,住居犬邱,善养马,得周孝王宠召,令主汧渭间畜牧。马大蕃息,孝王遂封他为附庸,食邑秦地。四传至襄公,佐周平戎,护送平王东迁,得岐丰地,受封为伯,嬴秦始大。又数传至穆公,并国十二,遂霸西戎;再历十余传,正当六国七乱的时候,孝公奋起,用商鞅为左庶长,变法图强,战胜各国,定都咸阳。
  子惠文君嗣,僭号称王,嗣是为武王、昭襄王,与山东六国争衡,攻城略地,日见盛强。周赧王献地入秦,所有宝器九鼎,统被秦人取归。昭襄王子孝文王,有子异人,入质赵国,阳翟大贾吕不韦,行经赵都邯郸,见了异人,私叹为奇货可居,乃阳为结纳,与订知交。异人质居异地,举目无亲,免不得抑郁寡欢,离愁百结,蓦然碰着了意外良朋,正是天涯知己,相得益欢,当下往来日密,情好日深,遂把那羁旅苦衷,及平生愿望,一一流露出来。不韦遂替他设法,想出一条斡旋的妙计。原来异人出质时,昭襄王尚然在位,孝文王柱,正为太子,有妃华阳夫人,未得生男,异人乃是夏姬所出,兄弟甚多,约有二十余人。不韦既得异人传述,便即乘间进言,谓必取悦华阳夫人,作为嫡嗣,将来方得承统云云。异人当然称善,但恨无人代为先容,偏不韦又愿为效劳,且慨出千金,半赠异人,令结宾客,半贮行囊,西行诣秦,替异人作运动费。这真叫作投机事业。异人听到这般帮忙,怎得不感激万分?便与不韦订了密约,说是计果得成,他日当与共秦国。不韦便欣然西去,沿途购办奇物玩好,携入关中,先向华阳夫人的阿姊处,买通关节,托她入白夫人。大略谓:“夫人无子,亟宜择贤过继,若待至色衰爱弛,尚且无嗣承立,悔何可及?今异人出质赵国,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乘此机会,立异人为嫡嗣,请令归国,是异人必感德不忘,夫人亦终身有靠,一举两得,莫如此策”云云。这一席话,说得夫人如梦初醒,非常感佩。当夜转告太子,用着一种含颦带泪的柔颜,宛转陈词,不由太子不从。彼此破符为约,决立异人为嗣子。夫人得自姊言,知由不韦替他划策,便嘱使不韦归傅异人,并赠他厚赆。已经赚得利息。不韦返报异人,异人自然欣慰,从此与异人交谊,又加添了一层。
  不韦更怀着鬼胎,随时访觅美人儿,凑巧赵都中有一歌妓,生得袅娜娉婷,楚楚可爱,遂不惜重资,纳为簉室,凭着那天生精力,交欢数次,居然种下了一点灵犀,不韦预先窥测,料是男胎,这是何术?想是不韦蓄有种子秘方。便去引那异人进来,开筵相待。酒到半酣,才令赵姬盛妆出见,从旁劝酒。异人不瞧犹可,瞧着那花容月貌,禁不住目眩心迷,一时神情失主,尽管偷眼相窥。偏那赵姬也知凑趣,转动了一双秋波,与他对映,想是不韦已经授意,但此姬本来狂荡,当然爱及少年。惹得异人心痒难熬,跃跃欲动。可巧不韦似有酒意,就在席间假寐,把手枕头,略有鼾声。异人色胆如天,便去牵动翠袖,涎脸乞怜。那美姬若嗔若喜,半就半推,正要引人入胜,不防座上拍的一声,接连便闻呵叱道:“你句你敢调戏我姬人么?”异人慌忙回顾,见不韦已立起座前,面有怒容,顿吓得魂飞天外,只好在不韦前做了矮人,长跪求恕。不韦又冷笑道,“我与君交好有年,不应这般戏侮,就使爱我姬人,也可直言告我,何必鬼鬼祟祟,作此伎俩呢?”异人听了,转惊为喜,便向不韦叩头道:“果蒙见惠,感恩不浅,此后如得富贵,誓必图报。”不韦复道:“交友贵有始终,我便将此姬赠君,但有条约二件,须要依我。”异人道:“除死以外,无不可从。”不韦即说出两大条件:“一是须纳此姬为正室,二是此姬生子,应立为嫡嗣。”异人满口应承,方由不韦将他扶起,索性嘱使赵姬,坐在异人座侧,缓歌侑觞,直饮到夜色仓黄,才唤入一乘轻舆,使赵姬陪伴异人上车,同返客馆。这时赵姬的身孕,已经两阅月了。美眷如花,流光似水,异人与赵姬日夕绸缪,约莫过了八个月,本来是腹中儿胎,应该分娩,偏偏这个异种,安然藏着,不见震动,又迟延了两月,方才坐蓐临盆,生下一个男儿。说也奇怪,巧遇是日为正月元旦,因取名为政,寄姓赵氏。非吕非嬴,不如姓赵。异人总道是十月生男,定由己出,哪知是吕氏种下的暗胎,已有以吕代嬴的默兆了。特笔表明。
  越三年秦赵失和,邯郸被围,赵欲杀害异人,亏得吕不韦阴赂守吏,把他纵去,逃赴秦军,妻子由不韦引匿。待至魏兵救赵,秦军西还,异人原得归国,不韦也将异人妻子,送入咸阳,俾他完聚。华阳夫人见了异人,异人当即下拜,涕泣陈情,叙那数年离别的思慕,引起夫人的感情。他又因夫人本是楚女,特地改着楚服,取悦亲心。果然夫人悲感交并,也挥泪与语道:“我本楚人,汝能曲体我心,便当养汝为子,汝可改名为楚罢。”异人唯唯从命,自是晨昏定省,格外殷勤。想又是不韦所教。就是赵姬母子,得入秦宫,见了华阳夫人,也是致敬尽礼,不敢少疏,因此华阳夫人,喜得佳儿佳妇,便与孝文王再申前约,决不负盟。既而昭襄王病殁,孝文王嗣位,即立楚为太子。丧葬才毕,升殿视事,才阅三日,便即逝世。太子楚安然继统,得为秦王,报德践约的期限,居然如愿以偿。当下尊嫡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立赵姬为王后,子政为嗣子,进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一番大交易,至此成功。
  会东周君联合诸侯,谋欲伐秦,为秦王楚所闻,遂遣相国吕不韦督兵往攻。东周君地狭兵单,哪里敌得过秦军,诸侯复观望不前,眼见是周家一脉,不得再延。东西周详情,应载入周史中,故本回从略。吕不韦大出风头,灭了东周,把东周君迁锢阳人聚,周朝八百多年的宗祚,反被一个阳翟贾人,铲灭无遗,文武成康,恐也不免余恫呢。明“翦姬箓”暗移嬴祚,凶狡如吕不韦,怎得久存。不韦班师还朝,饮至受赏,不劳细说。
  ……

前言/序言

  自序
  吾国之有史,繇来旧矣。自汉司马迁创作《史记》,体例独详,遂为后世史家之祖。班固因之,辑成《汉书》,而迁固之名乃并著焉。窃案迁《史》起自黄帝,讫于天汉,大旨在叙古从略,叙秦汉从详,综计得百三十篇,共五十二万六千余言。班《书》则始于秦季,终于孝平王莽,凡百二十卷,计七十余万言,视迁《史》为尤繁矣。后之学者,慕其名,辄购《史》《汉》二书而庋藏之,问其熟览与否,则固无以应也。盖二书繁博,非旬月所能卒读,且文义精奥,浅见之士,尚不能辨其句读,一卷未终,懵然生厌,遑问其再四寻绎乎?他若《涑水通鉴》、《紫阳纲目》,以及《通鉴纪事本末》、《通鉴辑览》、《纲鉴会纂》、《纲鉴易知录》等书,编年纪事,历姓相承,而首数卷间,各列秦汉事实,读史者辄举而窥之,固求其提要钩玄,记忆不忘者,亦罕有所闻。至如稗官野史之纪载,则一鳞一爪,或犹能称道之,是无佗,稗史之引起观感,令人悦目,固较正史为尤易也。鄙人不敏,尝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由今追昔,溯而上之,以至秦汉。秦自始皇至子婴历国三世,第十有五年耳。依事演述,寥寥数回,不足以成卷帙;且名为一朝,但闻暴政,未底于治,实为由周至汉之过渡时代,附入于汉,存其名而已足矣。汉则两京迭嬗,阅年四百有余,而前汉二百一十年间,有女宠,有外戚,有方镇,有夷狄,有嬖幸,有阉宦,有权奸,盖已举古今来病国之厉阶,汇集其中,故治日少而乱日多。其尤烈者,则为女宠,为外戚。高祖以百战成帝业,而其权且移于宫闱;文景惩之,厥祸少杀;至武帝尊田蚡,贵卫青,女宠外戚,于此复盛;至许史盛于宣元,王赵丁傅盛于成哀;平帝入嗣,元皇后老而不死,卒贻王莽篡弑之祸;然则谓前汉一代与女宠外戚相终始,亦无不可也。本编兼采正稗,贯彻初终,所有前汉治乱之大凡,备载无遗,而于女宠外戚之兴衰,尤再三致意,揭示后人,非敢谓有当史学,但以浅近之词,演述故乘,期为通俗教育之助云尔。班马可作,当亦不笑我粗疏也。惟书成仓卒,不无讹词,匡而正之,是在海内之通儒。
  中华民国十四年立冬之日,古越蔡东藩叙


《中国历代风云人物传》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中国历史人物画卷,力求勾勒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那些或叱咤风云、或默默耕耘,共同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与文明图谱的杰出人物群像。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帝王将相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质、思想渊源、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与时代互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旨在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人性光辉的历史世界。 本书的叙事脉络,将以朝代为序,但又不止步于朝代的兴衰更迭。我们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开始,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展现先民们如何筚路蓝缕,开创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接着,我们将步入夏商周的青铜时代,品读那些开国君主如何建立第一个王朝,商汤的革故鼎新,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治理念,以及那些在乱世中闪耀的英雄身影,如姜子牙的运筹帷幄,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百家争鸣,涌现出孔子、老子、墨子、孙武等塑造了中国哲学和军事思想的巨匠,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秦汉时期,统一大业的开创者秦始皇,其雄才大略与严酷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书中将细致描摹他如何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以及焚书坑儒的争议。而汉朝的开国君主刘邦,一个从草根崛起的传奇,他的智慧与魄力,以及汉武帝的雄心勃勃,开疆拓土,文治武功,都将被生动地呈现。我们还将关注那些在政治斗争中起伏的人物,如曹操,这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枭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以及他对汉末政治格局的影响,都将是叙述的重点。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本书将以更具象化的笔触,描绘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曹操的奸绝,孙权的隐忍。我们不仅将重现那些经典的战役,如赤壁之战,更将深入剖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为何做出那样的选择,在乱世中又有着怎样的挣扎与追求。 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分裂与融合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与思想交融的时代。我们将探寻司马家族如何建立晋朝,却又迅速走向灭亡,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如何汉化,江南士族如何南渡,孕育出独特的门阀政治与玄学思潮。在这个时期,我们会关注那些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人物,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以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它们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 隋唐时期,盛世的辉煌。本书将重点描绘隋文帝杨坚如何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开启大一统的新篇章,以及隋炀帝的雄才与暴政,他的大运河工程虽功过参半,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南北交通。而唐朝,更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我们将聚焦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他的知人善任,开明政治,以及对周边民族的怀柔政策。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的政治手腕,她的统治功过,都将得到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以及安史之乱后的衰败,都将勾勒出盛极而衰的历史轨迹。我们将关注那些在诗歌、艺术、外交等方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时代的记录,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宋元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但军事上却相对羸弱。我们将展现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以及宋朝高度发达的商业经济和璀璨的文化艺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苏轼的旷世才情,辛弃疾的豪放词风,都将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而蒙古铁骑的席卷,元朝的建立,则将展现一个全新的民族融合与统治模式。忽必烈这位雄才大略的草原君主,如何建立横跨亚欧的庞大帝国,以及马可·波罗笔下的那个东方世界,都将以丰富的细节呈现。 明清时期,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本书将聚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平民出身,如何推翻元朝,建立大明,以及他严酷的统治手段。明成祖朱棣的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都将是那个时代辉煌的象征。戚继光抗倭的英勇事迹,以及晚明时期的政治腐败和农民起义,都将预示着王朝的衰落。进入清朝,满族入关,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康乾盛世”,在军事、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但书中也将不回避其内部的矛盾与局限。我们将关注那些在文学、艺术、思想领域做出贡献的人物,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其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地位无可撼动。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我们试图展现,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共同编织了中国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从军事统帅到民间英雄,本书都将以严谨的态度,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历史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以及人生智慧的深度探索。读者将在其中领略中国历史的厚重与辉煌,感受不同时代人物的悲欢离合,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与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成功地平衡了“通俗”与“严谨”。它用最易于普通读者接受的方式,讲述了最核心的历史脉络,让那些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重大历史事件,变得清晰可辨,脉络分明。但这种通俗绝非是对史实的轻慢,恰恰相反,在表象的通俗之下,是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审慎的态度。他既照顾到了故事性,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又巧妙地嵌入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使人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大量信息。对于希望系统了解中国历史但又抗拒专业史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无可替代的入门与精进之选。

评分

初读时,我还有些担心大部头作品容易陷入的窠臼——情节的重复和人物脸谱化。然而,这部作品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在处理跨越朝代的叙事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每一朝的更迭,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生态和文化底色,作者都能精准地捕捉并融入叙事。即便是重复出现的历史主题,如权力的倾轧、英雄的陨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总能被赋予新的解读和更深层次的悲剧色彩。这使得整套书读下来,不仅是看了一个朝代的兴衰,而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历史进程的复杂螺旋上升,内容之丰富,远超预期。

评分

要说起这部书的阅读体验,那简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马拉松。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文笔流畅,情节推进张弛有度,该快则快如疾风骤雨,该慢则慢如品茗对弈,节奏感的把控堪称一绝。更妙的是,他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风格把握得相当到位,读到汉唐的豪迈,转到宋明的细腻,过渡自然,毫不突兀。很多时候,我常常陷入那种“只差一个章节就睡”的魔咒中,眼睛是酸涩的,但心里的好奇心和对后续情节的强烈预判,像一根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我不断向前。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随便丢下的书,它拥有强大的“吸附力”。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部作品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那种“人间烟火气”。它没有一味地高歌猛进,也没有过度地渲染悲凉,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历史人物在面对抉择时的挣扎与人性光辉或晦暗。比如描述某次重大战役,它不光写了排兵布阵,更侧重于描绘前线将士的疲惫、后方百姓的期盼,甚至是决策者内心的权衡与矛盾。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冰冷的历史瞬间有了温度,那些帝王将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塑像,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英明的普通人。这种细腻的处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历史的波澜壮阔,又能体悟到个体命运的微小与伟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法,简直是把历史的厚重感玩出了花样,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描摹。作者在历史的大框架下,填充了无数鲜活的细节,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耳边是金戈铁马的声响,眼前是宫廷深处的暗流涌动。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即便是那些教科书上寥寥几笔带过的小人物,也能被赋予鲜明的个性和可信的动机。读起来,你不会觉得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那种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的命运纠葛编织在一起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连轴转的夜晚也变得值得。

评分

很好,我下次还会来的。

评分

评分

还可以,价格优惠,物流速度快

评分

价格实惠,包装很好,用料也不错,款式美观大方,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关注了很久,活动价格满减很给力!装订整齐,印刷精美,满满一大箱可以学一阵子了!

评分

孩子很喜欢看书,这套书孩子准备假期看。

评分

关注了很久,活动价格满减很给力!装订整齐,印刷精美,满满一大箱可以学一阵子了!

评分

2、中考真题原味呈现:一线名师心血结晶,中考专家严格审订。

评分

不错的书,买来囤货,慢慢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