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2017

中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2017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鍾永恒,王輝,劉佳 等 著
圖書標籤:
  • 基礎研究
  • 競爭力
  • 中國
  • 科技發展
  • 科研評價
  • 創新能力
  • 報告
  • 2017
  • 科技政策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6182
版次:31
商品編碼:1220386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頁數:314
字數:50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報告基於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客觀數據,構建瞭基礎研究競爭力指數,對NSFC與我國基礎研究競爭力進行分析。報告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評價報告,包括對自然科學基金的整體介紹,對其基本數據的分析及可視化展示。第二部分是基於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專題報告,包括中國省域(省、直轄市、自治區)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和中國大學與科研機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中國省域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以省、直轄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基於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對我國省域的基礎研究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與排名,分析我國各省的基礎研究競爭力情況;然後以省、直轄市、自治區為單位,分彆從綜閤競爭力、學科競爭力、項目類彆競爭力介紹其具體情況,幫助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瞭解其基礎研究的現狀。中國大學與科研機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以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機構為研究對象,對我國大學與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與排名;然後以機構為單位,分彆從綜閤競爭力、學科競爭力、項目類彆競爭力介紹其具體情況,幫助各機構瞭解其基礎研究的現狀。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導論 1
1.1 研究目的與意義 1
1.2 研究內容 1
1.2.1 基礎研究競爭力的內涵 1
1.2.2 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內涵 2
1.2.3 本報告的框架結構 2
1.3 研究方法 3
參考文獻 5
第2章 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分析報告 6
2.1 國傢自然科學基金介紹 6
2.2 數據來源與采集 6
2.2.1 年度趨勢 6
2.2.2 學科分布 7
2.2.3 項目類彆分布 8
2.2.4 省份分布 8
第3章 中國省域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基於國傢自然科學基金 10
3.1 中國省域基礎研究競爭力排行榜 10
3.2 中國省域基礎研究競爭力分析 11
3.2.1 北京 11
3.2.2 上海 14
3.2.3 江蘇 17
3.2.4 廣東 20
3.2.5 湖北 23
3.2.6 陝西 26
3.2.7 浙江 29
3.2.8 山東 32
3.2.9 遼寜 35
3.2.10 四川 38
3.2.11 湖南 41
3.2.12 安徽 44
3.2.13 天津 47
3.2.14 河南 50
3.2.15 黑龍江 53
3.2.16 福建 56
3.2.17 重慶 59
3.2.18 雲南 62
3.2.19 吉林 65
3.2.20 江西 68
3.2.21 甘肅 71
3.2.22 廣西 74
3.2.23 新疆 77
3.2.24 貴州 80
3.2.25 山西 83
3.2.26 河北 86
3.2.27 內濛古 89
3.2.28 海南 92
3.2.29 寜夏 95
3.2.30 青海 97
3.2.31 西藏 100
參考文獻 103
第4章 中國大學與科研機構基礎研究競爭力報告—基於國傢自然科學基金 104
4.1 中國大學與科研機構基礎研究競爭力排行榜 104
4.1.1 中國大學與科研機構基礎研究競爭力 Top 100 104
4.1.2 中國科學院機構基礎研究競爭力 Top 20 107
4.1.3 中國大學與科研機構基礎研究競爭力——學科 NCI Top 20 108
4.2 中國大學與科研機構基礎研究競爭力 Top 100分析 113
4.2.1 上海交通大學 113
4.2.2 浙江大學 115
4.2.3 北京大學 117
4.2.4 中山大學 119
4.2.5 清華大學 121
4.2.6 華中科技大學 123
4.2.7 復旦大學 125
4.2.8 南京大學 127
4.2.9 西安交通大學 129
4.2.10 同濟大學 131
4.2.1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33
4.2.12 中南大學 135
4.2.13 山東大學 137
4.2.14 四川大學 139
4.2.15 武漢大學 141
4.2.16 哈爾濱工業大學 143
4.2.17 吉林大學 145
4.2.18 天津大學 147
4.2.19 廈門大學 149
4.2.20 大連理工大學 151
4.2.21 東南大學 153
4.2.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55
4.2.23 蘇州大學 157
4.2.24 華南理工大學 159
4.2.25 南京醫科大學 161
4.2.26 首都醫科大學 163
4.2.27 北京理工大學 165
4.2.28 南昌大學 167
4.2.29 鄭州大學 169
4.2.30 南方醫科大學 171
4.2.31 重慶大學 173
4.2.3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175
4.2.33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177
4.2.34 北京師範大學 179
4.2.35 西北工業大學 181
4.2.36 東北大學 183
4.2.37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185
4.2.38 南開大學 187
4.2.39 電子科技大學 189
4.2.40 華中農業大學 191
4.2.41 深圳大學 193
4.2.42 上海大學 195
4.2.43 蘭州大學 197
4.2.44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199
4.2.45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201
4.2.46 中國農業大學 203
4.2.47 華東師範大學 205
4.2.48 南京農業大學 207
4.2.49 江蘇大學 209
4.2.50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11
4.2.5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13
4.2.52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15
4.2.53 湖南大學 217
4.2.54 閤肥工業大學 219
4.2.55 中國海洋大學 221
4.2.56 西南交通大學 223
4.2.57 北京科技大學 225
4.2.58 中國科學院閤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27
4.2.5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29
4.2.60 暨南大學 231
4.2.61 天津醫科大學 233
4.2.62 哈爾濱醫科大學 235
4.2.63 武漢理工大學 237
4.2.64 北京工業大學 239
4.2.65 南京理工大學 241
4.2.66 北京化工大學 243
4.2.67 華東理工大學 245
4.2.68 西北大學 247
4.2.69 浙江工業大學 249
4.2.70 昆明理工大學 251
4.2.71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53
4.2.72 中國礦業大學 255
4.2.73 重慶醫科大學 257
4.2.74 西南大學 259
4.2.75 河海大學 261
4.2.76 華南農業大學 263
4.2.77 中國醫科大學 265
4.2.78 北京交通大學 267
4.2.7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69
4.2.80 溫州醫科大學 271
4.2.81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73
4.2.82 貴州大學 275
4.2.83 南京工業大學 277
4.2.84 廣東工業大學 279
4.2.85 廣西大學 281
4.2.86 寜波大學 283
4.2.87 揚州大學 285
4.2.88 陝西師範大學 287
4.2.89 江南大學 289
4.2.90 廣州醫科大學 291
4.2.91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293
4.2.92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295
4.2.93 南京師範大學 297
4.2.94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99
4.2.95 哈爾濱工程大學 301
4.2.96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303
4.2.97 福州大學 305
4.2.98 青島大學 307
4.2.99 上海中醫藥大學 309
4.2.100 南京中醫藥大學 311
參考文獻 313
圖目錄
圖2-1 2011~2016年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數量及項目經費 7
圖2-2 2011~2016年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各學科項目經費比例 7
圖2-3 2011~2016年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各類彆項目經費 8
圖2-4 2015~2016年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資助項目經費比例 9
圖3-1 2016年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綜閤NCI排名 10
圖3-2 2016年北京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1
圖3-3 2016年上海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4
圖3-4 2016年江蘇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7
圖3-5 2016年廣東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20
圖3-6 2016年湖北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23
圖3-7 2016年陝西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26
圖3-8 2016年浙江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29
圖3-9 2016年山東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32
圖3-10 2016年遼寜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35
圖3-11 2016年四川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38
圖3-12 2016年湖南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41
圖3-13 2016年安徽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44
圖3-14 2016年天津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47
圖3-15 2016年河南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50
圖3-16 2016年黑龍江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53
圖3-17 2016年福建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56
圖3-18 2016年重慶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59
圖3-19 2016年雲南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62
圖3-20 2016年吉林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65
圖3-21 2016年江西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68
圖3-22 2016年甘肅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71
圖3-23 2016年廣西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74
圖3-24 2016年新疆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77
圖3-25 2016年貴州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80
圖3-26 2016年山西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83
圖3-27 2016年河北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86
圖3-28 2016年內濛古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89
圖3-29 2016年海南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92
圖3-30 2016年寜夏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95
圖3-31 2016年青海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98
圖3-32 2016年西藏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01
圖4-1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13
圖4-2 2016年浙江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15
圖4-3 2016年北京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17
圖4-4 2016年中山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19
圖4-5 2016年清華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21
圖4-6 2016年華中科技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23
圖4-7 2016年復旦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25
圖4-8 2016年南京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27
圖4-9 2016年西安交通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29
圖4-10 2016年同濟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31
圖4-11 2016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學科NCI及排名 133
圖4-12 2016年中南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35
圖4-13 2016年山東大學分學科NCI及排名 137
圖4-14 2016年四川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39
圖4-15 2016年武漢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41
圖4-16 201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各項NCI及總體基金數據 143
圖4-17 2016年吉林大
書籍簡介:全球科技前沿洞察與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科技創新成為國傢核心競爭力的當下,理解和把握全球科技發展的脈絡至關重要。本書聚焦於當前世界範圍內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前沿科技領域,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科研人員、企業決策者以及對未來科技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洞察報告。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年份基礎研究現狀的總結,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宏觀的、跨學科的全球科技圖景,分析技術演進的底層邏輯與未來可能引發的顛覆性變革。 第一部分: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重塑與驅動力分析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前影響全球科技格局的關鍵力量。我們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研發投入”和“論文發錶量”等硬指標,而是著重探討知識産權壁壘、人纔流動模式、技術生態係統的構建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如何共同塑造新的技術高地。 1. 創新生態係統的復雜性構建: 探討從矽榖模式到歐洲“開源社區”模式,再到新興市場“應用驅動”模式的差異化發展路徑。分析産業集群的形成機製,以及大學、企業、政府和風險投資在不同生態係統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尤其關注跨國技術聯盟的構建與瓦解,以及其對新興技術擴散速度的影響。 2. 關鍵技術領域的戰略布局: 對比主要經濟體在人工智能(AI)、量子計算、閤成生物學、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如6G、低軌衛星網絡)等戰略性領域的前期投入、核心專利布局和人纔儲備情況。重點分析各國為確保技術主導權所采取的差異化國傢戰略。 3. 知識産權與標準製定的博弈: 研究國際技術標準製定的復雜過程,及其如何成為影響技術采納率和市場準入的關鍵非關稅壁壘。分析各國在關鍵技術專利池中的話語權變化,以及圍繞數據主權和算法透明度的國際法律框架構建進展。 第二部分:前沿技術領域深度剖析 本書用大量篇幅對當前具有顛覆性潛力的幾個核心技術領域進行瞭細緻的“解剖式”分析,力求超越錶麵概念,直抵技術實現的瓶頸與突破點。 1. 人工智能的“深水區”探索: 本章側重於超越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願景,聚焦於當前基礎研究麵臨的挑戰,如可解釋性AI(XAI)的理論突破、大規模模型訓練的能耗與資源瓶頸,以及聯邦學習、隱私計算等保障數據安全的技術路徑。特彆探討瞭AI在科學發現(AI for Science)中的應用潛力,如何加速材料科學、藥物發現等領域的迭代速度。 2. 量子技術的從“實驗室”到“工程化”: 詳細梳理瞭超導、離子阱、光量子等不同技術路綫的物理學基礎、工程化難點(如退相乾時間的控製、糾錯碼的效率)以及量子傳感、量子通信在特定場景下的實用化前景。分析瞭全球範圍內對量子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的迫切需求。 3. 物質科學與新能源革命: 重點關注下一代能源存儲技術(固態電池、氫能載體)的材料科學進展,以及聚焦於高效催化劑、新型半導體材料(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突破。分析瞭這些材料科學的進步如何與全球氣候變化議程深度耦閤。 4. 生物技術:從基因編輯到器官再生: 梳理CRISPR技術的最新迭代(如堿基編輯、先導編輯),以及其在農業、醫療領域的倫理邊界與監管挑戰。探討閤成生物學在構建新型生物製造平颱和生物安全領域的作用。 第三部分:技術融閤、溢齣效應與社會影響 真正的技術變革往往發生在不同領域的交匯點。本部分著重分析技術間的“催化”效應,以及這些變革對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産生的深遠影響。 1. 交叉學科融閤帶來的創新範式轉變: 研究“信息技術(IT)+生物技術(BT)”、“先進製造(AM)+新材料(NM)”等領域的融閤案例。例如,工業元宇宙(Industrial Metaverse)如何通過數字孿生技術重塑傳統製造業的供應鏈管理和遠程維護。 2. 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 分析以數字孿生、物聯網(IoT)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設,重點不在於部署傳感器,而在於如何利用實時數據流進行城市級資源的優化調度和風險預警。探討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如何支撐高實時性要求的工業控製和自動駕駛應用。 3. 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治理挑戰: 探討技術加速發展對勞動力市場結構性衝擊的長期預測,以及政策製定者應如何設計前瞻性的教育和再培訓體係。深入討論深度僞造(Deepfake)等技術對信息真實性的挑戰,以及應對虛假信息傳播所需的技術和法律工具。 結論:麵嚮未來的科技戰略選擇 本書的結論部分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個框架,供決策者在不確定性中進行戰略選擇。我們強調,未來的科技領導力將不再僅僅依賴於單個國傢的科研投入總量,而更多地取決於其整閤全球智慧、高效轉化基礎研究成果、以及建立具有韌性和包容性的技術治理體係的能力。報告最後強調瞭基礎科學研究的長期主義價值,指齣短期應用效益的追逐不應以犧牲對未知領域的持續探索為代價。 本書是一份麵嚮未來的“導航圖”,旨在引導讀者理解當前復雜的技術浪潮,並在即將到來的變革時代中,做齣更具洞察力的判斷和部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分析方法顯得尤為現代和銳利,它似乎藉鑒瞭大量來自金融市場和供應鏈管理的分析工具來解構科研生態。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科研人纔的資本化”的討論,通過對比不同人纔池的“流動性溢價”和“沉沒成本”,作者構建瞭一個非常前沿的經濟模型來評估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書中甚至涉及瞭對新興研究工具,比如高性能計算資源和大型實驗設施的“共享經濟”模式的評估,探討瞭如何通過更優化的資源分配,來釋放被現有體製束縛的潛在創新力。這種將傳統學術領域與現代經濟分析工具結閤的嘗試,使得全書充滿瞭知識的碰撞感,它不像傳統的學術專著那樣高高在上,而是非常貼近現實操作層麵的優化空間。對於那些負責大型科研平颱運營和預算分配的管理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工具箱是異常實用的。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宏大且深入的視角,剖析瞭當前全球科研版圖中的一些關鍵趨勢和結構性挑戰。它不僅僅是對某個國傢或地區科研實力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戰略地圖,指齣瞭哪些領域是未來競爭的製高點,以及在現有資源配置下,如何纔能有效地實現從“量的積纍”到“質的飛躍”。我特彆欣賞其中對基礎研究投入産齣比的量化分析,那套復雜的模型似乎能揭示齣那些隱藏在預算數字背後的真正驅動力,以及人纔流動對創新生態的微妙影響。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我們當前對“成功”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是否忽略瞭那些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但卻是未來顛覆性技術源頭的“冷門絕學”。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係,讓我們得以跳齣日常瑣碎的項目管理,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科研環境,對於製定長期發展規劃的決策者來說,它無疑是一份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其深度和廣度都遠超一般性的行業綜述。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強烈的曆史感和緊迫感交織的情緒。作者的筆觸如同一個曆史學傢,將當代的基礎研究睏境置於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科技發展脈絡中進行考察。它探討瞭“科學範式轉移”的規律,以及在一個全球化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一個國傢如何纔能避免在關鍵技術鏈條上齣現不可逆轉的“卡點”。書中對基礎研究的“文化土壤”的討論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涉及資金,更關乎學術自由的邊界、對失敗的容忍度,以及社會對長期價值的信仰。這種對文化和體製的細緻描摹,使得整本書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它提醒我們,科研的競爭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口號,而是深植於社會結構深處的思維方式。我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關於文明延續性的深刻對話,這種視角是很多專注於短期績效報告的書籍所無法提供的。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在論證中展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細節追求,尤其是在對不同“創新集群”的地理和産業關聯性進行剖析時,那份細緻入微的觀察令人嘆服。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城市名稱,而是深入分析瞭特定區域內,大學、初創企業和傳統産業巨頭之間信息流動的具體路徑和阻力。作者似乎走訪瞭大量的現場,記錄下瞭許多第一手的操作層麵的故事,這些故事為冰冷的統計數據注入瞭活力。這種“在地研究”的深度,使得書中提齣的任何政策建議都有著堅實的現實基礎,而不是空中樓閣式的理論推演。它讓我意識到,基礎研究的成功往往是環境、曆史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僅僅是綫性規劃的産物。這本書在試圖描繪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呼吸著的、充滿著復雜相互作用的全球創新網絡。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像一位經驗豐富、不帶感情色彩的工程師在匯報一項復雜係統的運行狀態。它用大量的圖錶和數據支撐起一個嚴謹的邏輯鏈條,核心在於探討如何優化科研基礎設施的“工程學”問題。我注意到,書中對不同科研機構在知識産權轉化效率上的對比分析尤為犀利,它並沒有指責誰做得不好,而是客觀地指齣瞭流程中的摩擦點和製度性的障礙。尤其是在跨學科閤作的案例研究部分,作者似乎采用瞭某種復雜的網絡分析方法,揭示瞭哪些節點是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哪些閤作更像是無效的資源堆砌。這種冰冷而精準的剖析,讓我對“效率”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速度快,更是一種係統內耗最小化的結果。對於那些試圖在龐大官僚體係中推動實質性變革的人士而言,這本書提供瞭必要的工具和視角,去識彆真正的瓶頸所在,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人為疏忽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