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為翻譯圖書,原書為CCPS編寫的。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組織設計並實施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本書描述瞭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的概念,以及有效的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的特徵,並提供瞭一些觀點和方法:
(1)如何設計和實施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
(2)如何糾正有缺陷的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
(3)如何提升現有的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
目錄
錶格清單(Ⅳ)
插圖清單(Ⅴ)
本書附帶的網上資料(Ⅵ)
常用縮略語(Ⅶ)
詞匯錶(Ⅹ)
緻謝(ⅩⅣ)
前言(ⅩⅥ)
實施綜述(ⅩⅧ)
1什麼是操作行為/操作紀律以及如何判斷是否需要操作行為/操作紀律?(1)
1.1簡介(1)
1.2編寫本書的目的(1)
1.3主要內容和目標讀者(2)
1.4定義(6)
1.5如何使用本書(9)
1.6如何判斷是否需要改進現行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10)
1.7操作行為/操作紀律基本概念(14)
1.8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的實施(16)
1.9本書的範圍(17)
1.10與其他管理體係框架的關係(17)
1.11總結(19)
1.12參考文獻(20)
2操作行為/操作紀律的效益(21)
2.1簡介(21)
2.2操作行為/操作紀律的目標(21)
2.3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的演變(25)
2.4總結(31)
2.5參考文獻(31)
2.6補充閱讀(32)
3領導層的職責和承諾(34)
3.1簡介(34)
3.2利用操作行為/操作紀律成就偉大事業(34)
3.3領導層在製定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方麵的作用(40)
3.4總結(48)
3.5參考文獻(49)
3.6補充閱讀(50)
4人為因素的重要性(51)
4.1簡介(51)
4.2人員行為問題(53)
4.3什麼是人為失誤?(54)
4.4關於人員錶現的常見誤解(56)
4.5人為失誤的分類(57)
4.6人為失誤的誘發因素(61)
4.7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如何預防並減少人為失誤?(61)
4.8操作行為/操作紀律與其他常用人員錶現工具之間的關係(62)
4.9讓每個人都參與到人為因素活動中(66)
4.10人為因素指標(67)
4.11總結(68)
4.12參考文獻(68)
4.13補充閱讀(69)
5操作行為的主要特性(71)
5.1簡介(71)
5.2適用於過程安全管理體係的操作行為(73)
5.3本章內容的組織架構(75)
5.4操作行為的基礎(76)
5.5員工(83)
5.6工藝過程(104)
5.7工廠(109)
5.8管理係統(116)
5.9總結(119)
5.10參考文獻(120)
5.11補充閱讀(123)
6操作紀律的主要特性(124)
6.1簡介(124)
6.2企業特性(128)
6.3個人特性(136)
6.4總結(143)
6.5參考文獻(143)
6.6補充閱讀(144)
7實施和維護有效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146)
7.1簡介(146)
7.2製定計劃(147)
7.3實施計劃(157)
7.4監測進展(160)
7.5改進計劃和持續改進(168)
7.6應用於不同的角色(173)
7.7總結(174)
7.8參考文獻(175)
7.9補充閱讀(175)
索引(176)
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堪稱精巧,它采用瞭一種“螺鏇上升”的論證方式,每一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礎上,但又引入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前文的結論。尤其是在探討設備維護的“非正式流程”時,作者巧妙地將技術故障分析與工人階層的社會結構進行瞭關聯。他沒有停留在故障樹分析層麵,而是探討瞭不同層級維護人員之間的信息壁壘和權力製衡,是如何共同導緻瞭關鍵部件的過度磨損或維護不足。這種將技術問題“社會化”的解讀方式,讓我意識到很多看似純粹的工程問題,其根源在於組織內部的資源分配不均和溝通渠道的扭麯。它的行文流暢而緊湊,每一個段落都像是一個微型的論點,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嚴密的知識網絡。
評分與其他關注技術性故障排除的讀物相比,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操作紀律”的哲學性思辨。作者似乎在試圖迴答一個終極問題:在一個高度自動化和流程化的環境中,操作員的“自由裁量權”究竟應該被壓縮到何種程度?書中對“操作界限”的模糊性進行瞭深入的哲學探討,它不再將紀律視為外部強加的限製,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在特定技術背景下“湧現”齣來的行為模式。書中對“過度遵從”導緻認知僵化的批判尤為有力,它警告我們,完美的紀律手冊可能孕育齣最脆弱的操作團隊,因為他們失去瞭在異常情況下的適應能力。整本書充滿瞭對“理性”的深刻反思,暗示真正的安全並非來自於對規則的盲目服從,而是來自於對規則背後邏輯的透徹理解和在必要時勇敢地質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語言風格頗具挑戰性,它似乎更偏嚮於學術探討而非麵嚮大眾讀者的通俗讀物。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仔細琢磨作者對特定術語的界定,比如他對“閤規性悖論”的闡釋,就明顯藉鑒瞭特定學科群的專業術語體係。內容上,它花瞭大量篇幅去論證操作人員在麵對模糊指令或設備非預期行為時,是如何進行“即興創造”(即興創新,但可能帶來風險)。這種對操作現場“能動性”的細緻描摹,雖然豐富瞭對人機交互的理解,但對於尋求快速、即插即用式解決方案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晦澀難懂。它的價值在於構建瞭一個復雜的理論模型,用以預測當壓力、時間限製和操作目標發生衝突時,係統將如何自然地滑嚮低風險容錯路徑。對於研究人因工程或組織行為學的專業人士而言,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充滿原始思考的資料。
評分這部作品的開篇便展現齣一種對流程安全領域深刻而係統的洞察力。作者並非止步於羅列事故案例,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工業事故的深層次文化與結構性因素。書中對“隱性知識”在操作層麵如何影響安全決策的探討,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細緻地描繪瞭那些不成文的規定、口耳相傳的“捷徑”,如何在日常操作中悄然侵蝕既定的安全規範。我特彆欣賞作者引入的組織學習理論,用以解釋為什麼看似成熟的組織會一再犯下同類錯誤。它挑戰瞭傳統上將失誤簡單歸咎於個體疏忽的觀點,而是將焦點放在瞭係統對風險的認知偏差和信息傳遞的斷裂上。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視角,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份嚴謹的社會學田野調查報告,而非枯燥的安全手冊。它迫使讀者——無論是工程師還是管理者——反思自己所在組織中那些未被量化的、卻影響巨大的“操作慣例”究竟是保障還是隱患。書中關於“文化惰性”如何固化現有流程的論述,提供瞭理解復雜工業環境安全睏境的強大理論框架。
評分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時間維度”來看待工業安全。以往的安全評估多聚焦於事件發生時的瞬間決策,但此書將目光投嚮瞭數年乃至數十年的纍積效應。它通過對曆史性製度變更和技術迭代如何嵌入日常操作的追蹤,揭示瞭安全文化的“時間凍結”現象。例如,作者分析瞭某個特定行業在過去三十年間,如何因為一次成功的事故避免而強化瞭某種高風險操作的閤理性,形成瞭一種“僥幸成功的文化慣性”。這種曆史觀賦予瞭安全改進工作一種宿命感——即你並非在與當下的錯誤作鬥爭,而是在與過去的成功經驗博弈。這種深沉的視角,使得書中對於流程優化的建議,也更傾嚮於結構性的、需要跨越幾代技術人員纔能實現的緩慢變革,而非簡單的軟件升級或流程再培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