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改進工業過程安全

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改進工業過程安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國化工過程安全中心 著,王廷春,於菲菲,高雪琦 譯
圖書標籤:
  • 過程安全
  • 工業安全
  • 操作規程
  • 行為安全
  • 安全文化
  • 風險管理
  • 人為因素
  • 安全管理
  • 事故預防
  • 工業流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石化齣版社
ISBN:97875114430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387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2
字數:239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該書為翻譯圖書,原書為CCPS編寫的。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組織設計並實施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本書描述瞭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的概念,以及有效的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的特徵,並提供瞭一些觀點和方法:

  (1)如何設計和實施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

  (2)如何糾正有缺陷的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

  (3)如何提升現有的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係統。

作者簡介

  王廷春,中國石化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HSE研究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7年畢業於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本科,安全工程專業。長期從事HSE管理研究與審核工作,發錶瞭多篇核心期刊論文和著作,其中《中國石化HSE管理體係實施指南》曾獲“石油石化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優秀著作二等奬”。

目錄

目錄
錶格清單(Ⅳ)
插圖清單(Ⅴ)
本書附帶的網上資料(Ⅵ)
常用縮略語(Ⅶ)
詞匯錶(Ⅹ)
緻謝(ⅩⅣ)
前言(ⅩⅥ)
實施綜述(ⅩⅧ)
1什麼是操作行為/操作紀律以及如何判斷是否需要操作行為/操作紀律?(1)
1.1簡介(1)
1.2編寫本書的目的(1)
1.3主要內容和目標讀者(2)
1.4定義(6)
1.5如何使用本書(9)
1.6如何判斷是否需要改進現行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10)
1.7操作行為/操作紀律基本概念(14)
1.8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的實施(16)
1.9本書的範圍(17)
1.10與其他管理體係框架的關係(17)
1.11總結(19)
1.12參考文獻(20)
2操作行為/操作紀律的效益(21)
2.1簡介(21)
2.2操作行為/操作紀律的目標(21)
2.3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的演變(25)
2.4總結(31)
2.5參考文獻(31)
2.6補充閱讀(32)
3領導層的職責和承諾(34)
3.1簡介(34)
3.2利用操作行為/操作紀律成就偉大事業(34)
3.3領導層在製定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方麵的作用(40)
3.4總結(48)
3.5參考文獻(49)
3.6補充閱讀(50)
4人為因素的重要性(51)
4.1簡介(51)
4.2人員行為問題(53)
4.3什麼是人為失誤?(54)
4.4關於人員錶現的常見誤解(56)
4.5人為失誤的分類(57)
4.6人為失誤的誘發因素(61)
4.7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如何預防並減少人為失誤?(61)
4.8操作行為/操作紀律與其他常用人員錶現工具之間的關係(62)
4.9讓每個人都參與到人為因素活動中(66)
4.10人為因素指標(67)
4.11總結(68)
4.12參考文獻(68)
4.13補充閱讀(69)
5操作行為的主要特性(71)
5.1簡介(71)
5.2適用於過程安全管理體係的操作行為(73)
5.3本章內容的組織架構(75)
5.4操作行為的基礎(76)
5.5員工(83)
5.6工藝過程(104)
5.7工廠(109)
5.8管理係統(116)
5.9總結(119)
5.10參考文獻(120)
5.11補充閱讀(123)
6操作紀律的主要特性(124)
6.1簡介(124)
6.2企業特性(128)
6.3個人特性(136)
6.4總結(143)
6.5參考文獻(143)
6.6補充閱讀(144)
7實施和維護有效操作行為/操作紀律體係(146)
7.1簡介(146)
7.2製定計劃(147)
7.3實施計劃(157)
7.4監測進展(160)
7.5改進計劃和持續改進(168)
7.6應用於不同的角色(173)
7.7總結(174)
7.8參考文獻(175)
7.9補充閱讀(175)
索引(176)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跨越鴻溝:工業數字化轉型中的組織變革與技術整閤》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詳細、深入且貼閤實際的視角,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關於“操作行為和操作紀律”的工業過程安全主題。 --- 圖書簡介:《跨越鴻溝:工業數字化轉型中的組織變革與技術整閤》 一部深度剖析現代工業企業在麵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時,如何實現從傳統運營模式到智能製造生態係統的根本性跨越的權威指南。 在當今快速迭代的全球市場環境中,工業4.0不再是一個遙遠的願景,而是關乎生存與發展的迫切挑戰。本書聚焦於工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最核心、也往往是最被低估的兩個維度:深層組織變革與復雜技術生態的有效整閤。我們認識到,單純引入先進技術,如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或大數據分析平颱,並不能自動帶來效率的提升或競爭力的飛躍。真正的轉型,在於組織結構、文化認知和人纔能力的同步重塑,以及技術在價值鏈中實現無縫、協同的部署。 第一部分:數字化轉型的戰略基石與心智模型重塑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企業在啓動數字化旅程前必須完成的戰略準備工作和認知轉變。我們認為,成功的轉型始於高層的清晰願景和全員對變革必要性的深刻理解。 1. 認知重塑:從“效率驅動”到“價值創造” 我們將傳統工業思維定式——側重於固定資産的優化和流程的剛性控製——與麵嚮未來的敏捷、數據驅動型組織進行對比分析。重點闡述瞭如何建立一種“實驗性學習”的文化,鼓勵跨部門協作和快速原型開發。本章詳述瞭領導者如何識彆和拆除內部的“筒倉效應”(Silo Effect),構建起一個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組織架構。 2. 戰略地圖:從“點狀技術應用”到“端到端價值流重構” 數字化轉型絕非在現有流程上疊加軟件。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的“價值流映射”方法論,用以識彆當前流程中的數字“黑洞”和價值傳遞的瓶頸。我們詳細解析瞭如何將數字化目標與企業的核心業務戰略緊密對齊,確保每一次技術投入都直接指嚮可量化的商業成果,例如新産品上市速度(Time-to-Market)的縮短、客戶體驗的個性化提升,而非僅僅是內部報告的自動化。 3. 風險與治理:麵嚮不確定性的組織彈性 在技術快速演進的背景下,決策的周期被壓縮。本章探討瞭工業企業如何建立適應性治理框架,平衡創新所需的自由探索與運營所需的穩定控製。這包括建立新的技術評估機製、投資組閤管理策略,以及應對新興網絡安全與數據主權挑戰的組織準備。 第二部分:技術生態的集成藝術——從數據孤島到智能決策網絡 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層麵復雜性在於異構係統的集成。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實現物理世界(OT)與信息世界(IT)的深度融閤,構建一個能夠自主學習和優化的智能係統。 1. 互操作性的挑戰與框架:構建統一的數據語言 大多數傳統工廠麵臨的難題是“數據孤島”——來自不同設備、不同年代的係統使用著彼此不兼容的協議。本書詳細介紹瞭一種分層的集成架構模型(如從邊緣計算層到企業資源規劃層),重點強調瞭OPC UA、MQTT等現代工業通信標準在實現異構係統間無縫數據流方麵的作用。我們提供瞭一套實用的數據清洗、標準化和上下文語義標注的最佳實踐,確保“數據”能轉化為有意義的“信息”。 2. 賦能中颱:打通運營數據與分析能力 我們論述瞭“工業數據中颱”在加速數字化應用部署中的關鍵作用。該中颱不僅僅是數據湖或數據倉庫,而是一個包含數據治理、特徵工程和模型部署服務的共享能力中心。具體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利用中颱快速構建預測性維護(PdM)模型,並將其部署到生産車間的不同設備上,實現跨産綫的知識復用。 3. 邊緣智能與雲端協同:優化決策的層次結構 實時性和響應速度是工業應用的核心要求。本章深入探討瞭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的戰略價值——在靠近數據源的地方進行即時處理和控製。我們對比瞭不同場景下(如質量檢測、流程控製)的計算負載分配策略,展示瞭如何有效利用雲平颱進行大規模數據存儲、深度學習訓練和全局優化,實現“本地快速反應,全局持續優化”的協同模式。 第三部分:人纔與文化:數字化轉型的“人本主義”核心 技術是工具,人纔是引擎。本部分關注於組織內部的技能升級和文化建設,確保技術投資能夠轉化為實際的生産力提升。 1. 技能的“T”型發展與持續學習生態 數字化工作流要求員工同時具備深厚的領域知識(垂直深度)和廣闊的技術理解力(水平寬度)。本書提齣瞭一套工業企業的人纔升級藍圖,涵蓋瞭數據素養培訓、敏捷開發方法引入以及跨職能項目輪崗機製。重點討論瞭如何通過“學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培養既懂生産工藝又會使用先進分析工具的復閤型人纔。 2. 協作模式的變革:從瀑布式到敏捷的工業實踐 在數字化項目中,傳統的瀑布式項目管理已不再適用。本書詳述瞭如何將敏捷(Agile)和精益(Lean)的原則引入到工業軟件開發和係統集成中。通過小步快跑、持續交付(CI/CD)的模式,快速驗證假設,並在實際車間環境中迭代優化,從而顯著降低大型係統部署失敗的風險。 3. 衡量轉型的真正價值:超越KPI的績效指標 如何評估數字化轉型是否成功?本書提供瞭一套超越傳統運營指標(如OEE)的評估體係,納入瞭“創新速度指數”、“數據資産化率”以及“員工數字參與度”等前瞻性指標。我們強調,真正的成功在於組織是否具備瞭持續自我優化的內生動力。 ---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企業高層管理者、首席信息官(CIO)、首席技術官(CTO)、負責數字化轉型的項目負責人、工業工程與運營部門的資深專業人士,以及緻力於在工業領域實現技術與業務深度融閤的谘詢顧問。 《跨越鴻溝》 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份關於如何理解、規劃和執行一場復雜工業變革的戰略藍圖。它提供的是路綫圖,而非終點,指引您的企業在充滿變數的工業未來中,穩健地實現價值的指數級增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堪稱精巧,它采用瞭一種“螺鏇上升”的論證方式,每一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礎上,但又引入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前文的結論。尤其是在探討設備維護的“非正式流程”時,作者巧妙地將技術故障分析與工人階層的社會結構進行瞭關聯。他沒有停留在故障樹分析層麵,而是探討瞭不同層級維護人員之間的信息壁壘和權力製衡,是如何共同導緻瞭關鍵部件的過度磨損或維護不足。這種將技術問題“社會化”的解讀方式,讓我意識到很多看似純粹的工程問題,其根源在於組織內部的資源分配不均和溝通渠道的扭麯。它的行文流暢而緊湊,每一個段落都像是一個微型的論點,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嚴密的知識網絡。

評分

與其他關注技術性故障排除的讀物相比,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操作紀律”的哲學性思辨。作者似乎在試圖迴答一個終極問題:在一個高度自動化和流程化的環境中,操作員的“自由裁量權”究竟應該被壓縮到何種程度?書中對“操作界限”的模糊性進行瞭深入的哲學探討,它不再將紀律視為外部強加的限製,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在特定技術背景下“湧現”齣來的行為模式。書中對“過度遵從”導緻認知僵化的批判尤為有力,它警告我們,完美的紀律手冊可能孕育齣最脆弱的操作團隊,因為他們失去瞭在異常情況下的適應能力。整本書充滿瞭對“理性”的深刻反思,暗示真正的安全並非來自於對規則的盲目服從,而是來自於對規則背後邏輯的透徹理解和在必要時勇敢地質疑。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語言風格頗具挑戰性,它似乎更偏嚮於學術探討而非麵嚮大眾讀者的通俗讀物。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仔細琢磨作者對特定術語的界定,比如他對“閤規性悖論”的闡釋,就明顯藉鑒瞭特定學科群的專業術語體係。內容上,它花瞭大量篇幅去論證操作人員在麵對模糊指令或設備非預期行為時,是如何進行“即興創造”(即興創新,但可能帶來風險)。這種對操作現場“能動性”的細緻描摹,雖然豐富瞭對人機交互的理解,但對於尋求快速、即插即用式解決方案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晦澀難懂。它的價值在於構建瞭一個復雜的理論模型,用以預測當壓力、時間限製和操作目標發生衝突時,係統將如何自然地滑嚮低風險容錯路徑。對於研究人因工程或組織行為學的專業人士而言,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充滿原始思考的資料。

評分

這部作品的開篇便展現齣一種對流程安全領域深刻而係統的洞察力。作者並非止步於羅列事故案例,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工業事故的深層次文化與結構性因素。書中對“隱性知識”在操作層麵如何影響安全決策的探討,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細緻地描繪瞭那些不成文的規定、口耳相傳的“捷徑”,如何在日常操作中悄然侵蝕既定的安全規範。我特彆欣賞作者引入的組織學習理論,用以解釋為什麼看似成熟的組織會一再犯下同類錯誤。它挑戰瞭傳統上將失誤簡單歸咎於個體疏忽的觀點,而是將焦點放在瞭係統對風險的認知偏差和信息傳遞的斷裂上。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視角,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份嚴謹的社會學田野調查報告,而非枯燥的安全手冊。它迫使讀者——無論是工程師還是管理者——反思自己所在組織中那些未被量化的、卻影響巨大的“操作慣例”究竟是保障還是隱患。書中關於“文化惰性”如何固化現有流程的論述,提供瞭理解復雜工業環境安全睏境的強大理論框架。

評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時間維度”來看待工業安全。以往的安全評估多聚焦於事件發生時的瞬間決策,但此書將目光投嚮瞭數年乃至數十年的纍積效應。它通過對曆史性製度變更和技術迭代如何嵌入日常操作的追蹤,揭示瞭安全文化的“時間凍結”現象。例如,作者分析瞭某個特定行業在過去三十年間,如何因為一次成功的事故避免而強化瞭某種高風險操作的閤理性,形成瞭一種“僥幸成功的文化慣性”。這種曆史觀賦予瞭安全改進工作一種宿命感——即你並非在與當下的錯誤作鬥爭,而是在與過去的成功經驗博弈。這種深沉的視角,使得書中對於流程優化的建議,也更傾嚮於結構性的、需要跨越幾代技術人員纔能實現的緩慢變革,而非簡單的軟件升級或流程再培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