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

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国灿 著
图书标签:
  • 吐鲁番文献
  • 敦煌文献
  • 出土文献
  • 陈国灿
  • 历史研究
  • 史事
  • 中亚历史
  • 丝绸之路
  • 文献学
  • 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2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73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
出版时间:2012-09-01
页数:3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稿选取作者有关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的研究论文36篇,作者将出土的地下文献与传统史籍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吐鲁番、敦煌地区的社会、经济、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目录

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编纂缘起

学术自述

吐鲁番出土的《诸佛要集经》残卷与敦煌高僧竺法护译经考略

吐鲁番出土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

从敦煌吐鲁番所出早期写经看佛教的东传西渐

敦煌藏经洞魏晋写经系年订补——纪念姜亮夫先生编撰《莫高窟年表》六十年

从吐鲁番出土文献看高昌王国

高昌国的占田制度

略论高昌国欠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

对高昌国某寺全年月用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赋税制度

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

吐鲁番所出唐代来自长安、洛阳的文书

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

跋《武周张怀寂墓志》

唐西州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

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

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

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4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

吐鲁番旧出武周勘检田籍簿考释

武周时期的勘田检籍活动——对吐鲁番所出两组敦煌经济文书的探讨

对唐西州都督府勘检天山县主簿高元祯职田案卷的考察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前期户税

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

唐代的民间借贷——吐鲁番、敦煌等地所出唐代借贷契券初探

从吐鲁番出土的“质库帐”看唐代的质库制度

武周瓜、沙地区吐谷浑归朝案卷研究

莫高窟北区47窟新出唐告身文书研究

莫高窟北区47窟新出唐贷钱折粮还纳帐的性质

莫高窟北区新出唐开元廿三年后沙州检勘丁租并脚及营窖

钱粮牒的复原与研究

唐五代敦煌四出道路考

关于《唐建中五年(784)安西大都护府孔目司帖》释读中的几个问题

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

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

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

敦煌五十九首佚名氏诗历史背景新探

德藏吐鲁番出土端拱三年(990)归义军“都受田簿”浅释

吐鲁番出土元代杭州“裹贴纸”浅析

学术论著目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内容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的交叉领域,力求详实且避免刻意痕迹。 --- 书名:《丝路重光:中古时期河西走廊宗教、法律与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此处可虚构作者名,例如:张怀远]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例如: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此处可虚构时间,例如:2023年10月] 字数:约 45 万字 --- 导言:历史的褶皱与边陲的视野 本书立足于中古时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以河西走廊为核心地理坐标,深入剖析了这一丝绸之路上关键节点区域在宗教传播、法律制度演变以及社会结构重塑中所经历的复杂动态。河西走廊不仅是物质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信仰与制度交流的熔炉与前沿阵地。本书试图通过对该时期大量出土简牍、碑刻、造像题记以及相关传世文献的细致梳理与跨学科比对,重构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背景下,权力与信仰相互作用的历史图景。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变迁”本身。在中央王朝更迭、游牧民族内迁、佛教由兴盛至转向的宏大历史背景下,河西走廊的地方实践是如何折射、吸收乃至塑造了中古中国的历史进程。本书摒弃了将该地区视为单纯“边疆”或“文化附庸”的传统视角,转而强调其作为动态研究场的独特价值。 第一部分:宗教的渗透与地方化进程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佛教、景教(聂斯脱儿派基督教)以及摩尼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路径、信仰形态以及与本土社会结构的融合过程。 一、佛教的深度扎根与宗派演变:以敦煌与高台地区个案为例 不同于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宏观描述,本研究侧重于文本与制度层面。我们详细考察了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经济结构、田产管理方式,以及僧侣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特别关注了禅宗、律宗在河西走廊的早期传播形态,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通过对早期写经题记中发愿人身份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佛教信仰向世俗精英与底层民众扩散的差异性路径。例如,在分析一批新近整理的西晋至北凉时期的残卷时,我们发现早期汉译经典的流传范围与地方士族的文化影响力存在显著关联。 二、边缘信仰的生存策略:景教与摩尼教在甘肃的考古学视角 景教与摩尼教作为“外来”宗教,其在河西的短暂兴衰是理解中古时期宗教多元性的重要窗口。本书引入了考古学证据,结合《圣经》残卷、景教碑刻拓片等,分析了其传教士的社会身份、教团的组织结构以及其信徒群体的主要构成(如粟特商贾、部分汉人知识分子)。我们对摩尼教文献中的“二宗三境”等核心概念在地方语境下的变异进行了辨析,试图厘清这些宗教在融入中原文化主流前夕的“本土化”挣扎。 第二部分:法律的张力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中古时期,中央王朝的法律体系在边疆地区往往面临实践上的挑战。本部分通过对出土法律文书的类型学分析,探讨了河西走廊在多重权力(州县、地方豪强、军镇长官)影响下,法律如何被地方化、灵活化地运用。 一、简牍文书中的司法实践:从《唐律疏议》到地方惯例 本书详细梳理了出土的唐代及前后时期涉及诉讼、赋税、土地权属的残卷。研究发现,在远离长安的河西地区,地方官员在裁决案件时,往往倾向于结合当地的民族习俗和既有的社会惯例,这使得法律的适用呈现出明显的“柔性化”特征。例如,对于少数民族间的财产纠纷,往往采纳“和议”而非严格的成文法判决。我们引入了对不同时期“勘”“状”“牒”等法律文书格式演变的考察,以期勾勒出地方行政文书规范化的过程。 二、赋税与徭役的负担:农户与军屯的社会经济结构 河西走廊是重要的军屯区域,军民关系、屯田制度的执行情况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本书通过对户籍、租册类文书的统计,量化了不同历史阶段(如前凉、西魏、唐代前期)军屯人口与自由农民的比例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赋税征收模式的调整。重点讨论了“流亡”现象与土地荒芜问题,以及地方政府采取的救济和强制措施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第三部分:文化交融与身份认同的流变 本部分超越了单纯的宗教或法律层面,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符号、语言交流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 一、粟特语与汉语文书中的双重叙事 河西走廊是粟特语系人群活动的核心区域。本书侧重于对现有粟特语文书(如契约、私人信件残片)的语言学解读,并将其与同时期的汉文文献进行对照研究。这种比对揭示了不同族群在商业活动、家庭关系以及宗教信仰表达上所使用的语言策略。粟特商人在商业信函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汉文化语境,同时在私信中保持其文化主体性,成为分析重点。 二、地方节庆与公共空间:身份的展示与协商 通过分析寺庙壁画的供养人名单、碑刻的纪事内容以及相关的地方志记载,本书考察了中古时期河西走廊的公共仪式活动。这些活动,如“浴佛会”、“社祭”等,是如何成为不同族群展示自身地位、协商社会等级、构建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研究表明,在特定仪式中,身份的界限(如官僚、僧侣、胡人、汉人)并非固化不变,而是在仪式性的互动中被动态地重新确认和协商。 结语:一个持续开放的历史空间 《丝路重光》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文本与非文本并重的中古河西走廊历史图景。本书强调了该地区在中古中国历史长河中,并非被动地接受来自中原或西域的文化冲击,而是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复杂的人口结构,主动地吸收、转化并反馈性地影响了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对这些细节的重构,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边陲治理的复杂性,更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在中古时期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开放性。本书的研究方法论侧重于细致的文本考据与跨学科的证据链条构建,期望为后世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与新的研究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感是显而易见的,它代表了一种沉潜多年的研究成果。我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对“真实”历史的执着追求。作者对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关注,本质上是对“边缘史学”的一种有力支撑。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在现代学者的梳理和阐释下,重新发出了声音,诉说着千年前的尘封往事。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丝路文化史、中古社会史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绕不开的重要参考。它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起未来数年的学术讨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流畅的叙事,而是更注重对史料的精细考辨和逻辑推演。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业知识储备,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绝对是学术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我注意到其中对具体法律文书和商业契约的分析,提供了很多关于当时区域自治和跨文化交流的细节,这些细节的拼凑,最终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这种深入肌理的研究方式,远比泛泛而谈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这套文集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古中国边疆地带的独特视角。很多研究者常常局限于中原王朝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但陈国灿先生的工作,则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多元文化交融地带产生的独特历史现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空,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在此交汇碰撞的张力与和谐。特别是关于佛教与地方习俗结合的部分,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不乏对具体经卷文本的细致入微的考证,实在令人敬佩。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古代文献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发现性”。许多被其他学者视为边缘或难以解读的材料,在陈国灿先生的笔下重新获得了生命和意义。他不仅是一个“解读”者,更是一个“重构”者,通过看似零散的碎片,重建了历史的连续性。行文风格上,虽然是典型的学术论文集,但其叙事逻辑清晰,结构安排得当,使得即便是涉及大量古文引述和专业术语时,读者的理解障碍也降到了最低。这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普及,具有积极的意义。

评分

这部文集汇集了陈国灿先生对于吐鲁番和敦煌地区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献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它们是研究中古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社会、经济、宗教和文化变迁的宝贵钥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史料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独到见解。比如,他对某些残卷的解读,往往能揭示出此前被忽视的社会图景,这对于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至关重要。

评分

关于《唐建中五年(784)安西大都护府7L目司帖》释读中的几个问题

评分

略论高昌国欠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

评分

跋《武周张怀寂墓志》

评分

学术自述

评分

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

评分

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

评分

吐鲁番所出唐代来自长安、洛阳的文书

评分

书当然是好书,价格也不贵,600多页的书才50多块钱,打个折三十多。就是里面有错页,很讨厌

评分

吐鲁番出土元代杭州“裹贴纸”浅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