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

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
  • 历史
  • 文化遗产
  • 中日合作
  • 丹丹乌里克遗址
  • 吉林省
  • 长白文化
  • 新石器时代
  • 东北亚
  • 考古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86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21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页数:3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自古以来,东西方文明就在这里相互交流、影响、融合,进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过世界的几大古代文明都曾在丝绸之路沿线闪烁过光芒,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许许多多叹为观止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留存至今,堪称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就是丝绸之路上诸多遗存中的代表之一。2002年从这里出土的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佛寺壁画神秘而古朴、庄重而优雅,可以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思和感动,从中我们能感悟到当年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的昌盛,绘画艺术造诣的高超,以及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会。

目录

壹 资料篇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唐代于阗史概说
第三节 丹丹乌里克的考古发现与研究(1896~2002年)

第二章 分布调查与测量成果
第一节 调查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 测量过程与方法
第三节 遗址、遗迹概述

第三章 考古发掘
第一节 佛寺CD4
第二节 房址

贰 研究篇
丹丹乌里克佛寺壁画的保护修复
开始于西域壁画的日本壁画修复技术
于阗佛寺壁画的新探索
关于新出土的丹丹乌里克壁画——对西域壁画于阗风格的思考
丹丹乌里克新发现佛寺壁画初探
于阗的地神崇拜及其图像的流变
丹丹乌里克佛寺壁画上的于阗文题记考释
明咒护身符
古代颜料的变质、变色
玄奘取经之路与丹丹乌里克、尼雅遗址
附录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英文提要

精彩书摘

第二节 唐代于阗史概说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位于今天新疆和田地区范围内的于阗,就是西域独立的绿洲王国之一,其主体居民应是塞种(Saka)的一支,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东伊朗语,现定名为于阗语(Khotanese),或称于阗塞语(Khotan Saka)。于阗位于塔里木盆地南沿,居民城郭而居,以农耕为业。虽然于阗在西域诸王国之中势力较强,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常被周围更强大的政治势力所控制,从前1世纪以来,匈奴、汉朝、贵霜、曹魏、西晋、柔然、噘哒、西突厥等不同文化系统的强大政治集团,都曾先后直接或间接统治过于阗,其结果之一,是使于阗的文化变成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的混血儿,甚至于失掉了自身文化的某些本色。
一 唐代前期于阗政治史进程
7世纪初,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势力强盛,霸有西域,于阗也臣属于西突厥。统叶护对西域的统治方式,是授予西域各国国王以突厥官号颉利发,并派一名突厥吐屯(Tudun)驻守该国,以监督统治,征收赋税。贞观二年(628),统叶护被杀,汗国内部各派势力连年相互攻战,势力衰落,对西域的控制力也逐渐削弱。同时,在中原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正在锐意向外扩张。贞观六年(632),于阗王尉迟屋密首次遣使至唐,献玉带,受到太宗款待。贞观十四年(640),唐灭吐鲁番盆地的高昌王国,势力开始进入西域。贞观十三年(639),于阗遣子入侍唐廷,有的侍子如尉迟乐(智严)留居长安不返。贞观十八年(644),从印度取经回国的玄奘,途经于阗,受到热诚的招待,并被护送至唐境。贞观二十年(646),新立的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遣使向唐请婚,太宗令其割让龟兹、于阗等西域五国为聘礼,反映了唐朝希求占领西域的意向。贞观二十二年(648),唐攻破龟兹,于阗王伏阁信惧,派其子驱驼慰劳唐军。唐行军长史薛万备率五十骑至于阗,伏阁信随万备入朝,被唐朝拜为右骁卫大将军,数月后返国,留子弟宿卫。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乘太宗去世之机反叛唐朝,控制了整个西域。经过几番攻战,唐朝终于在显庆二年(657)消灭了贺鲁的势力,西突厥各部及其所控制的西域各国全都归唐朝所有,唐朝正式掌握了包括于阗在内的西域各国的宗主权。翌年,唐朝把安西都护府自吐鲁番盆地的交河城迁到龟兹国都(今库车),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把唐朝的军事镇防系统推行到塔里木盆地,以期牢固掌握西域的腹心,并切断南北游牧民族势力的联系。
然而,唐朝最初在塔里木盆地周边所设的安西四镇,大概只是为了以四个较大的地方王国为中心而镇守一方,其军镇等级似应是《大唐六典》卷三十都护府条后所记之镇,而非同书卷五节度使下之军镇。《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记:“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即使安西四镇均为上镇,每镇亦只有五百防人,总共也就二千人。而且,“蕃汉相兼,以之制边”,其防御能力不会太强,所以此后几十年中,西域之地在唐蕃争夺中数次易手。

前言/序言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自古以来,东西方文明就在这里相互交流、影响、融合,进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过世界的几大古代文明都曾在丝绸之路沿线闪烁过光芒,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许许多多叹为观止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留存至今,堪称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就是丝绸之路上诸多遗存中的代表之一。2002年从这里出土的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佛寺壁画神秘而古朴、庄重而优雅,可以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思和感动,从中我们能感悟到当年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的昌盛,绘画艺术造诣的高超,以及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会。
  佛教讲“缘”,中日合作对丹丹乌里克遗址佛寺壁画进行保护与研究就是一种机缘。2002年10月,中日联合丹丹乌里克遗址考察队在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偶然发现一座佛寺因风蚀而暴露出精美壁画的一角,之后由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考古清理后将壁画揭取运回乌鲁木齐,这才有缘使得中日两国的专家合作,对这批新发现的壁画进行保护修复与研究;2005年在日本举办“新丝绸之路展”,参展的新疆文物展品中,由中日保护专家精心修复的四幅丹丹乌里克佛寺壁画与日本观众见面,不能不说是有缘万里也相会。2005年开始播放的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合拍的大型系列电视片《新丝绸之路》(第四集)还专门介绍了丹丹乌里克遗址、达玛沟小佛寺遗址及新发现的佛寺壁画,在日本引起热烈反响。在壁画保护修复与研究的同时,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又与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秋季两次深入沙漠腹地,用全站仪对丹丹乌里克遗址进行了考古测量,完成了该遗址区的分布与现状实测图,200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对遗址区的部分房址进行了考古清理,这些都是今后丹丹乌里克遗址保护与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继1988~1997年中日共同尼雅遗址考察与研究项目完成之后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
  经过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多年的艰辛努力,丹丹乌里克遗址考古测量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的整理,佛寺出土壁画的保护修复与研究以及考察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均已顺利完成。
楼兰古国: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 引言:穿越时空的凝视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而是以更为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一个光芒四射的节点——楼兰古国。楼兰,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神秘而苍凉的色彩,它坐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曾是连接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咽喉要道。本书旨在通过对楼兰及其周边文化遗存的梳理与分析,重构一个鲜活的古代社会图景,探究其兴衰背后的深层逻辑。我们摒弃了单纯的器物罗列与断代研究,转而关注文化要素的流动、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结构的演进,力求展现楼兰在古代世界舞台上的独特地位。 第一部:沙海中的文明之光——楼兰的地理与生态基石 楼兰的命运与水息息相关。本部分首先对楼兰古城所在的罗布泊盆地进行了详尽的地理环境考察。我们详细分析了塔里木河水系的变迁历史,特别是河流改道对楼兰绿洲生命线的致命影响。书中利用最新的遥感技术和古水文学研究成果,重绘了楼兰鼎盛时期的水网分布图,并推演出其农业灌溉系统的精妙设计。 气候变化是理解楼兰衰亡的关键。本章引入了多学科的交叉证据,包括湖泊沉积物、树木年轮学以及历史文献中的气候记载,重建了楼兰地区自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四世纪的气候波动模型。我们探讨了小冰期、干旱期的具体时间节点及其对楼兰农业生产力、人口迁移模式的直接冲击。本书认为,环境的不可逆转性是楼兰最终被历史遗弃的首要原因,而非单一的外部军事干预。 第二部:交汇之地的社会结构与政治脉络 楼兰的政治地位极为特殊,它地处中原王朝、西域诸国与犍陀罗文明的交界点。本章着重分析了楼兰王国的政治权力结构。我们通过解读汉代简牍、魏晋文书以及出土的法律文书残片,勾勒出楼兰统治阶层、地方豪强与依附小邦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 书中特别辟出专章探讨楼兰的赋税制度与贸易管理。楼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关卡”,其对过境商旅的管控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我们分析了楼兰对盐铁、丝绸、香料等重要物资的控制策略,以及其在维护东西方商道稳定中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这种“借道收税,以商养国”的模式,是楼兰短期内保持强盛的重要经济基础。 第三部:信仰的融合与文化的渗透 楼兰是多元信仰体系的熔炉。佛教的传入与本土萨满教义的并存,构成了楼兰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本部分侧重于文化交流的内在机制。我们考察了自汉代经西域传入的佛教艺术风格在楼兰地区的本土化过程,分析了犍陀罗艺术元素与中原佛教造像风格在楼兰出土文物中的交织现象。 此外,本书对楼兰的语言文字进行了细致的考辨。通过对佉卢文、汉文简牍中地名、人名、官职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楼兰在语言使用上的双语甚至多语现象,这直接反映了其社会内部的民族构成与文化融合程度。我们关注的并非简单的“谁影响了谁”,而是文化元素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嫁接”、“重组”并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第四部:丝绸之路上的生命律动——日常生活侧写 抛开宏大的政治叙事,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楼兰城内的寻常百姓。我们通过对居住遗址的考古复原,详细描绘了楼兰人的衣食住行。从出土的纺织品残片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毛料和丝绸的偏爱;从陶器和粮食遗存中,了解其主食的结构和烹饪方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楼兰手工业的分析。本书基于实物证据,重建了楼兰地区的制陶、冶金以及简牍制作工艺。这些手工艺品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研究古代技术传播路径的活化石。通过对墓葬形制的考察,我们也尝试解读楼兰人对死亡与来世的观念,以及社会阶层在丧葬习俗上的差异体现。 结论:楼兰的启示——循环与永恒 楼兰的终结,并非是一次突兀的断裂,而是古代西域文明在特定地理环境约束下遵循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楼兰作为丝绸之路节点所提供的历史教训:资源的脆弱性、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帝国权力对边缘地带的干预极限。楼兰的故事,最终指向了人与自然界之间永恒的博弈,其消逝的警示意义,至今仍回荡在现代文明的耳畔。它提醒我们,任何繁荣的文明,都必须建立在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本书期望能为理解丝绸之路文明的整体格局,提供一个立足于中亚腹地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年代感,那种带着点历史尘埃的味道,让我一拿到手就充满了探寻的欲望。其实,我这次阅读的重点更多是放在了作者们对于考古现场的描绘上。他们如何一点点地剥离沙土,如何小心翼翼地固定那些脆弱的遗迹,那种近乎于朝圣般的细致和耐心,着实令人动容。特别是关于那些出土器物的分类和初步判断,虽然没有深入到技术细节,但那种在茫茫沙海中发现文明碎片时的激动,通过文字被很生动地传达了出来。我能想象出考察队员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场景,以及他们在夜幕降临时围着篝火,讨论着那些尚未解开的谜团时的热烈气氛。这种对现场工作过程的忠实记录,比单纯的学术结论更有感染力,它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那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对这份报告的整体结构安排非常欣赏,它展现出一种严谨而又富有层次感的叙事逻辑。从宏观的地理环境介绍,到微观的建筑基础发掘,再到随葬品的埋藏学分析,每一步都衔接得恰到乌恰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在处理不同文化层面的对比时,采用了非常清晰的图表和对照分析,这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于材料科学辅助断代的初步讨论,虽然只是一个引子,但它暗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性和深度,让我对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明演进路径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种将扎实的基础工作与前瞻性的学术思考巧妙融合的方式,使得这份报告既有教科书般的严谨性,又不失探索发现的魅力。

评分

这份研究资料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详尽的图录部分。那些细致入微的黑白照片和手绘测绘图,简直就是那个失落世界的“证词”。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阅读”这些图像,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信息。测绘图上的坐标和剖面,无声地诉说着建筑的坍塌轨迹和时间的痕迹;而器物照片的清晰度,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工匠在不经意间留下的指纹或者工具的划痕。这种视觉上的直接冲击,比任何抽象的文字描述都来得更为有力。对我而言,这些图录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微型的“物证博物馆”,让人深切体会到考古工作需要何等的耐心与对细节的执着。

评分

最终,我不得不称赞报告在研究方法上的跨学科视野。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发掘记录,更像是一份综合性的环境科学报告。对于遗址周遭的古气候、土壤变迁的分析,这些“环境证据”的引入,极大地丰满了对古人生活图景的描绘。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地下的遗物,而是将人与自然、人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正是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视角,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为何这座城市会兴盛,又为何最终会被历史所掩埋。这份报告提供的思考框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更广阔的方向,也让我对古文明的消亡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张力。虽然我不是历史专家,但通过报告中对某些器物风格的描述,能清晰地感受到丝绸之路上那种开放与接纳的气息。例如,某些陶器的纹饰明显带有草原民族的粗犷特点,而另一些金属器物的工艺却透露出中原王朝的精细打磨,这种并存与渗透,是理解古代世界复杂性的关键。报告中对这些文化元素进行交叉比对的论述,虽然保持了相当的学术克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历史多元性的尊重,是这份研究的宝贵之处。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而是由无数次碰撞与借鉴共同塑造而成的宏大叙事。

评分

除了报告,还有一些研究文章

评分

这份报告记录了中日联合考察队当年的考察成果,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的考古发掘成果很有帮助

评分

物流较快,包装良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除了报告,还有一些研究文章

评分

这份报告记录了中日联合考察队当年的考察成果,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的考古发掘成果很有帮助

评分

重要的考古报告,但定价太贵

评分

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评分

书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