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榷盐与社会

元代榷盐与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国旺 著
图书标签:
  • 元代史
  • 榷盐
  • 社会经济史
  • 盐业
  • 政治史
  • 经济史
  • 社会生活
  • 制度史
  • 中世纪史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6967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34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页数:2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张国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攻元代社会经济史。《元代榷盐与社会》系统研究元政府食盐专营榷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包括盐务管理,盐官构成及盐引制的发展变通,统治者在榷盐方面的嗜利政策导向,并探讨盐商的经销、官方代理特色,私盐贩行为的群发、团伙性及基层民众对官府榷卖的回应,海盐、池盐、井盐产销的不平衡,榷盐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造成的深重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张国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攻元代社会经济史。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史回顾
三本书的结构
四资料和方法
第一章 蒙元时期的盐务管理
第一节 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河间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二山东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三两淮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四两浙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五福建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六广东、广海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七河东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八四川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盐运司机构的职能
第三节 行政机构在盐务管理中的职责
一中书省
二户部、吏部及刑部
三其他财政机构
四地方官府
第四节 盐务管理中的舞弊行为与监察机构的职能
一盐务管理中的舞弊行为
二监察机构在盐务管理中的职能
第五节 盐运司官员的设置
一盐运司官的设置
二盐场官员的设置
三余论
第六节 盐运司官吏的选任和管理
一盐运司官吏的选任
二盐运司官吏的考核
三盐运司官吏的俸禄
四盐运司官员的迁除
小结
附:元代制国用使司述论
一阿合马与制司的置废
二制司官员考
三制司的职能

第二章 元代盐引法
第一节 元代盐引法
一蒙古国及元代早期的引法
二元代引法的完善——以大德四年两淮改法立仓为中心
三黑城文书所见盐引与盐券
四余论
第二节 成盐的收储、运输和销售
一成盐的收储和运输
二成盐的销售
小结

第三章 元代盐商与私盐贩
第一节 盐商
第二节 私盐贩——兼论政府限制私盐的对策
一私盐贩
二政府针对私盐的对策
小结

第四章 元代盐业
第一节 环渤海盐区海盐
一金朝与蒙古国时期环渤海盐区的海盐生产
二元代环渤海盐区的海盐生产
三元代环渤海盐区的海盐运销
第二节 东南盐区海盐
一元代东南盐区的盐业生产
二元代东南盐区的海盐运销
第三节 池盐
一金代与蒙古国时期河东解盐的生产
二元代河东解盐的生产
三元代河东解盐的运销
四韦红盐与太原小盐
五其他地区的池盐生产
第四节 井盐
一元代井盐的生产
二元代井盐的运销
小结
附录郭郁《言行录》和《敏行录》的版本与价值
一《言行录》与《敏行录》版本考
二《言行录》与《敏行录》编者考
三《言行录》与《敏行录》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索引
后记
《盛唐气象:长安的繁华与变革》 导言:初唐的奠基与盛唐的勃发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唐代(618年—907年)中前期,特别是“开元盛世”前后,以首都长安为核心,所展现出的宏大社会图景、制度创新以及文化精神。唐朝,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帝国,其巅峰时期的面貌,不仅仅是疆域的辽阔和人口的增加,更在于其制度的精妙、文化的包容以及城市活力的空前迸发。本书将从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军事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重构这一伟大时代的立体图景,力求展现盛唐气象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 第一部:帝国的初创与制度的革新 第一章:贞观之治的政治遗产 本书首先追溯唐初的奠基工作。李渊父子如何结束隋末的混乱,建立新的王朝,以及李世民即位后面临的挑战。重点分析“贞观之治”的核心要素:首先是君臣关系的重塑,以魏徵为代表的谏议制度的常态化,构成了权力制衡的初步形态。其次是赋税制度的调整,轻徭薄赋的初步实践,为后续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同时,对关陇集团旧势力的整合与新士族的吸纳,展示了唐初统治集团的实用主义政治智慧。 第二章: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唐代中央官制的成熟,是理解其高效治理的关键。本书详述三省(中书、门下、尚书)的职能分工与相互制约。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驳回,尚书省执行,这种流程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决策的严谨性,同时也有效防止了皇权对行政事务的过度干预——当然,这种制衡也并非绝对,皇帝的最终裁决权始终存在。 此外,对六部职能的细致梳理,特别是吏部(人事)、户部(财政)、礼部(礼仪与外交)的日常运作,揭示了帝国庞大官僚体系的运转效率。这种精细化的分工,是维持一个数千万人口大国长期稳定的基石。 第三章: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下的社会基础 在土地制度层面,盛唐建立在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之上。均田制旨在稳定农民的生产资料,确保国家的税源。本书将探讨隋末流民安置政策对唐初均田制的贡献,以及其在理论上的先进性与实践中的衰变。 租庸调制,作为核心的税收与劳役体系,其核心逻辑是将赋税负担建立在人丁而非土地之上(在均田制框架下)。详细分析“租”(粮食)、“庸”(劳役)和“调”(布帛)的构成,并考察这些制度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常备军和国家工程的兴建。同时也指出,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的隐性发生,这一制度在盛唐中后期开始显现出裂痕。 第二部:长安:帝国的宏大叙事与城市生活 第四章:万国来朝的宇宙中心——长安城廓 本书用大量篇幅描绘唐代首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作为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城市,长安的设计体现了高度的理性与礼制。从坊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到朱雀大街的雄伟中轴线,再到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的层级划分,无不彰显着帝国的秩序感。 重点关注坊市制度的运作:每日定时开闭的坊门,严格限制的商业活动区域。这种制度一方面保证了政治核心区的安全与宁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唐初对商业的谨慎态度,试图将其置于严格的社会控制之下。 第五章:市井烟火与商业的暗流涌动 尽管坊市制度严密,但本书指出,盛唐的经济活力已无法被完全遏制。随着人口的激增和与域外的贸易往来,长安的商业活动逐渐超越了制度的约束。分析西市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波斯、粟特、新罗、日本的商贾聚集,带来奇珍异宝和多元文化。 探讨唐代商业的萌芽形态,例如柜坊的出现(早期雏形),以及飞钱(汇兑工具)的早期应用,这些都预示着宋代商业革命的远景。城市中的“夜禁”制度在盛唐后期逐渐松动,反映了城市市民阶层对便利性需求的提升。 第六章:开放的胸襟:民族、宗教与文化的交融 唐朝的文化魅力,源于其惊人的包容性。本书详细考察唐代对“四夷”的接纳政策。三教并行(儒、释、道)的局面,特别是佛教在唐代的鼎盛时期,从玄奘取经到寺庙的兴建,对社会思想的渗透。 同时,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摩尼教、祆教(拜火教)等外来宗教在长安的立足,证明了帝国自信心下的文化兼容并蓄。这种多元共存的局面,是盛唐气象区别于其他任何时代的显著标志。分析唐诗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开放、自信的文化土壤。 第三部:边疆经营与军事体系的演变 第七章:初唐的军事制度与四方屏翰 唐朝初期,军事力量的部署是维护统一和扩张的关键。分析府兵制的建立,以“均装输送”为原则,将兵役与均田制挂钩,构建起一支以乡村自耕农为主体的常备军。府兵制在初唐和“开元前”有效地支撑了唐朝对东突厥和西域的控制。 详述唐初的“羁縻”政策,即通过册封或和亲等方式,对周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间接管理,构建了庞大的朝贡体系,使唐朝的实际控制范围远远超出其直接管辖的州县。 第八章:边疆的压力与节度使的崛起 随着帝国扩张到极致,对边疆的有效管理成为新的挑战。本书重点分析唐玄宗时期对河北、河东、河西等地的军事压力增加,导致节度使制度的设立。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最初是为了应对边患的有效军事统帅。 详细阐述这一制度的初衷与后果:虽然在初期有效地巩固了边防,但其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尤其是在非核心区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制度性的隐患。分析边防重镇与中央的财政关系变化,是理解盛唐由治转衰的重要线索。 结语:盛世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的转折点 本书最后总结,盛唐的气象是制度创新、经济积累和文化自信共同作用的产物。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内在张力:均田制的瓦解、藩镇割据的出现、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都指向了既有结构在面对帝国体量膨胀时的脆弱性。开元末年的玄宗,在享受了盛世带来的权力巅峰的同时,也无意中种下了帝国走向中晚期危机的种子。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细节的重构,让读者得以触摸到那个伟大时代复杂而生动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读完一部关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变迁的著作,篇幅不小,内容也相当扎实。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在地方志、档案和私人著述的梳理上。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宗族势力崛起及其与地方士绅阶层互动的分析。书中详尽地描绘了这些大家族如何通过土地兼并、设立义学、组织乡约等方式,逐渐填补了国家权力在基层治理中的真空。书中对不同区域(如苏州、松江)宗族发展路径的对比尤其精妙,揭示了经济结构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权力格局。叙述的笔触细腻,比如对某些家族内部关于财产继承和族田管理的纠纷的记录,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真切感受到权力与人情的复杂交织。然而,尽管对社会结构分析深入,我感觉书中在引入新的理论视角,比如微观史学的某些方法时,略显保守,整体论述风格还是偏向传统的社会史和经济史的宏大叙事。但瑕不掩瑜,对于想深入了解明代地方权力运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参考资料。

评分

我近来翻阅了一本聚焦于清代中叶漕运体系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体量和资料搜集工作量令人惊叹。它不仅详述了黄河泛滥、河工制度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漕运这条“经济命脉”与沿线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比如船户的组织、胥吏的腐败以及沿岸百姓的负担——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擅长运用量化的数据来支撑论点,例如对历年粮食征收和损耗率的统计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叙述的逻辑非常清晰,从中央的调度到地方的执行,层层剥笋。不过,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学者来说,书中频繁出现的大量专业术语和冗长的引文注释,使得阅读过程略显吃力,需要反复查阅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精妙布局。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田野调查式的百科全书,对于深入研究清代财政与水利史的研究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选择了一个非常小的切口——18世纪山西晋商在外省的票号设立与危机管理。作者摒弃了传统上对晋商“商业帝国”的宏大描绘,转而聚焦于那些具体的、日常的商业实践和风险规避策略。例如,书中对“押庄”制度的运作细节、同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在地方官府压力下如何巧妙周旋的案例分析,生动展现了在缺乏现代金融监管的环境下,商业信用的构建过程是多么脆弱又充满智慧。语言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论证和生动的商业故事之间,读起来引人入胜。我发现书中对“人情”在商业契约中的“粘合剂”作用的强调,非常贴合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内核。如果能再多一些关于票号内部员工的晋升路径和家庭背景的社会学分析,或许能更立体地描绘出这个精英群体的全貌。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清代江南士绅阶层教育观念转变的学术论文集,其中一篇关于地方精英如何应对西学东渐初期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将科举制度的僵化与地方对实用技术知识(如水利、农学)的需求进行对比,分析了士人阶层在维护自身文化主导权和适应时代变化之间的艰难平衡。书中大量引用了地方科考录、乡贤传略中的只言片语,重建了精英群体内部关于“何为有用之学”的辩论场域。行文风格极具思辨性,不断抛出新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尤其对“家学”与“官学”之间张力的剖析,颇具洞察力,揭示了知识传承的隐秘战场。不过,作为论文集,各章节间的衔接有时显得略为松散,如果能有一条更清晰的主线串联起来,整体阅读体验会更加流畅。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颇为清新,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温和与审慎。它主要探讨了清初江南地区的文化复兴现象,特别是关于“遗民”知识分子在新的政治环境下的精神困境与艺术表达。作者并未简单地将他们归类为“反清复明”的政治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情感的波动、诗文创作的隐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园林艺术、书画收藏来构建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书中对特定文人圈子的交游往来分析得极为细致,比如对董其昌晚年弟子群体的重构,就展现了文化传承在动荡年代的独特路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图像学资料的运用,将一幅幅画作不再视为纯粹的审美客体,而是作为时代的“病历”来解读。唯一的遗憾是,关于女性在这一文化转型中的角色和能动性,探讨得还不够充分,这使得整体图景略显单薄,期待作者未来能在这方面有所拓展。

评分

就是一论文,写得还可以

评分

五福建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评分

第一章 蒙元时期的盐务管理

评分

七河东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评分

书不知道磕哪里了,脏兮兮的,其他还好

评分

第一节 盐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第一章 蒙元时期的盐务管理

评分

书不知道磕哪里了,脏兮兮的,其他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