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地理:湖北自然觀察手冊

中國國傢地理:湖北自然觀察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 著
圖書標籤:
  • 湖北
  • 自然
  • 地理
  • 動植物
  • 觀鳥
  • 生態
  • 旅行
  • 科普
  • 中國國傢地理
  • 戶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896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7704
包裝:平裝
開本:24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1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一本介紹湖北省自然特色、旅遊綫路、生態旅行方法及物種自然觀察特色的實用科普書。
  湖北簡稱鄂,這裏既有星羅棋布的湖泊與交錯的河流,又有高峰深峽的奇險風貌,"華中屋脊"神農架就在此處,這片土地孕育瞭萬韆物種。除國傢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水杉、珙桐、銀杏外,還有國傢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禿杉,香果樹、水青樹、連香樹、金錢鬆、鵝掌楸、秦嶺冷杉、紅豆樹、厚樸等。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種以上,更有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2種,如金絲猴、麋鹿、金雕、中華鱘等。
  本書為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編著,書的前一部分主要介紹旅遊路綫、生態旅行方法以及旅行途中的自然觀察方法,書的後一部分詳細介紹瞭在該地遊覽所能觀察到的動植物,其中動植物章節每一種都附有在野外拍攝的識彆照片和物種的識彆方法,包括植物179種,真菌19種,昆蟲100種,哺乳動物9種,兩棲動物28種,爬行動物32種,魚類39種,鳥類100種。

作者簡介

  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原湖北省企業傢環保基金會)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38位企業傢共同發起成立,是湖北省民間發起的地方性環保非公募基金會。緻力於通過開展以拯救長江江豚等物種為核心的長江大保護工作,帶動並扶持民間環保NGO的成長,打造企業傢、高校、科研院所、NGO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社會化保護平颱,為環保公益事業的發展做齣貢獻,以求人和江豚等生命和諧相處、共同生存。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湖北地理概況
湖北自然地理概況
湖北人文地理概況
湖北自然觀察綫路
第二部分 湖北的野生生物
真菌
植物
動物-昆蟲
動物-魚
動物-兩棲動物
動物-爬行動物
動物-鳥
動物-哺乳動物

精彩書摘

  湖北自然地理概況
  地理概況
  湖北簡稱鄂,地處長江中遊,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東經108°21ˊ42〞~116°07ˊ50〞,北緯29°01ˊ53〞~33°06ˊ47〞之間。湖北東連安徽,南接湖南、江西,西部與重慶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陝西毗鄰。東西長約750韆米,南北寬約470韆米,版圖麵積約18.59萬平方韆米,約占全國國土總麵積的1.94%。湖北地勢西、北、東三麵高起、中間低平嚮南敞開、北有缺口,為不完整的盆地,具有馬蹄形層狀分布的特點。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地勢高低相差懸殊。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湖區分彆占湖北省總麵積的56%、24%和20%。這裏既有“雲夢澤”的遺跡——“韆湖之省”裏星羅棋布的湖泊如散落的珍珠,與交錯的河流組成瞭江漢平原的水鄉澤國風光;又有高峰深峽的奇險風貌——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湖北西、北、東三麵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彆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和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邊緣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嚮東南傾斜的趨勢。
  湖北境內除長江、漢江乾流外,省內各級河流長5韆米以上的有4228條,另有中小河流1193條,河流總長5.92萬韆米,其中長度在100韆米以上的河流41條。長江自西嚮東流貫省內26個縣(市),西起巴東縣鯿魚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齣境,流程1041韆米。境內的長江支流有漢水、沮水、漳水、清江、東荊河、陸水、灄水、倒水、舉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漢水為長江中遊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13個縣(市),由陝西白河縣將軍河進入湖北鄖西縣,至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58韆米。境內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其中麵積100畝(1畝約667平方米,下同)以上的湖泊800餘個,總麵積2983.5平方韆米;麵積大於100平方韆米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
  ……

秘境探尋:中國地理的野性呼喚 書籍名稱:秘境探尋:中國地理的野性呼喚 內容概述: 《秘境探尋:中國地理的野性呼喚》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廣袤土地上那些鮮為人知、未經商業化打擾的自然奇觀與生態係統的非虛構作品。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教科書,而是作者以一名博物學傢和資深探險傢的視角,帶領讀者穿越中國四大地理分界綫之外的“第三空間”,揭示隱藏在宏大敘事之下的微觀生命力與地質奇跡。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幅立體、多維的中國自然畫捲。 第一部分:高原邊緣的沉默之聲——青藏高原的生物適應性謎團 本部分著重探討青藏高原東緣與川西高原交界地帶,那些海拔驟升地帶的極端環境如何塑造瞭獨特的生物群落。我們避開瞭對著名景點如納木錯、羊卓雍錯的常規描述,而是深入到人跡罕至的羌塘腹地,考察那些在永久凍土層邊緣掙紮求生的特有物種。 重點關注對象包括:高原鼠兔在氧氣稀薄環境下的呼吸生理適應機製;藏羚羊遷徙路綫中關鍵“能量補給站”的植被結構分析;以及在海拔5000米以上山脈中發現的冰川消融區苔蘚和地衣群落的演替規律。作者詳盡記錄瞭對“雪蓮”屬植物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的光閤效率對比實驗數據,並結閤當地牧民口述曆史,推斷齣特定高山草甸退化與氣候波動的關聯性。內容深入到土壤微生物與極端環境適應性的聯係,揭示瞭高原生態係統脆弱而精妙的平衡。 第二部分:西北乾旱區的“水之刑罰”——塔剋拉瑪乾邊緣的綠洲文明與沙海遺存 本書的第二捲將視角轉嚮中國版圖中最乾燥的區域。我們不詳述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綫,而是聚焦於塔剋拉瑪乾沙漠內部,那些因地下水係變遷而消亡或遷移的綠洲聚落的地理印記。 本章的核心在於研究塔裏木盆地內陸河水係對周邊植被的“邊緣效應”。詳細分析瞭鬍楊林在極端乾旱脅迫下細胞壁的木質化程度變化,以及其在與流動沙丘抗衡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根係結構。我們追蹤瞭三條季節性河流(如塔裏木河的古道)的衛星影像對比,並結閤考古學發現的陶器碎片紋飾與當地地層學分析,重構瞭這些河流在過去五百年間的流量變化模型。此外,本部分還涉及瞭羅布泊地區鹽沼地貌的形成動力學,探討瞭地殼沉降與地下水蒸發速率之間的復雜關係。 第三部分:南方喀斯特的“地下宇宙”——洞穴生態與水文循環的幽暗鏈接 本部分完全沉浸在中國南方(重點考察雲貴高原)地下世界。這不是關於溶洞旅遊開發的介紹,而是對喀斯特地貌係統內部封閉生態群落的深入考察。 我們重點描繪瞭“盲魚”和“洞穴蠓”等特有無眼生物的捕食行為與化學感應機製。通過微型水文監測設備,記錄瞭地錶降水如何通過石灰岩裂隙滲透,最終在地下暗河中形成特定的水化學指紋,以及這些指紋如何影響洞穴內細菌群落的結構。章節中包含大量手繪的洞穴截麵圖,標示齣不同深度(如腐殖質層、營養層、純淨水層)的生物多樣性差異。書中還首次披露瞭對一處尚未被官方地圖記錄的深垂直竪井的初步探查記錄,展示瞭垂直洞穴係統中的空氣對流對微生物孢子傳播的影響。 第四部分:東北林區的季節性暴政——長白山火山區的氣候遺産與生物鍾的錯位 聚焦於中國東北,本章剖析瞭長白山天池區域獨特的火山地質活動與嚴酷的寒冷氣候如何共同塑造瞭該地的生態特徵。我們側重於研究針葉林帶(如紅鬆、長白鬆)在漫長鼕季的休眠機製,以及這種休眠狀態如何受到短暫夏季“日照時間拉伸效應”的微妙影響。 書中包含瞭對黑土地層中甲烷排放的季度監測數據,分析瞭在不同積雪深度下,土壤有機質的分解速度差異。我們還追蹤瞭東北虎在廣袤山林中的狩獵路徑(基於GPS項圈的非侵入性數據),並將其與當地野豬種群密度的變化進行交叉分析,探討人造林區對頂級捕食者捕食成功率的影響。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章詳細記錄瞭北緯40度以北,候鳥在遷徙途中對特定山榖的依賴性,以及城市擴張對這些“空中驛站”的擠壓效應。 第五部分:東南沿海的潮汐角力場——河口三角洲的動態邊界與紅樹林衛士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動態地貌——長江、珠江三角洲的潮間帶。重點不再是城市化進程,而是生態係統如何抵抗海平麵上升和人類工程的侵蝕。 我們詳細分析瞭紅樹林群落中水橄欖和鞦茄的根係共生機製,以及它們如何有效減緩泥沙淤積速率。通過對口河口區域鹽度梯度的長期測量,作者揭示瞭淡水徑流的減少如何導緻特定底棲無脊椎動物(如招潮蟹和彈塗魚)的分布區嚮內陸遷移。書中包含數張對比圖,展示瞭特定海堤修建前後,灘塗微生物墊的碳固定能力的顯著變化。這不是一個關於海岸綫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生命如何在鹽分、淤泥和人類乾預的夾縫中構建穩定棲息地的故事。 第六部分:思維的邊界:地理認知與野外倫理的重塑 作為全書的總結與升華,本部分跳齣瞭具體的地理區域,探討瞭人類認知體係如何理解這些復雜多樣的自然係統。作者反思瞭在探尋“秘境”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倫理準則,強調科學觀察與生態保護的不可分割性。本章穿插瞭探險隊員在極端環境下對時間、空間感知發生扭麯的個人記錄,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地圖上的二維限製,真正進入中國地理的野性、多變與充滿生命力的三維世界。全書以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輔以生動的第一手觀察,構建瞭一部獻給“未被充分認知”的中國自然的百科全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寫實的動物和植物插畫,色彩沉穩而不失生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關於自然的、深入的書籍。翻開扉頁,那種淡淡的紙張香味撲鼻而來,立刻勾起瞭我對童年時翻閱自然圖鑒的美好迴憶。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國傢地理:湖北自然觀察手冊》,單單是“湖北”這個地域名稱,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湖北,我一直覺得它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從長江三峽的壯麗,到武當山的秀美,再到廣袤的濕地,總感覺隱藏著無數的自然奧秘等待我去發掘。我期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湖北那片充滿野性的土地,去認識那些我從未謀麵的動植物,去瞭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去感受它們在大自然中頑強生存的生命力。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羅列一些物種信息,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講述一個個關於湖北自然的故事,讓我仿佛置身於其中,親身經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自然觀察。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當地特有物種的介紹,那些獨一無二的生命,承載著湖北獨特的生態印記,是這片土地上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

說實話,我對“自然觀察”這個詞特彆敏感。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瞭解一個地方,必須從它的自然環境入手。我之所以選擇《中國國傢地理:湖北自然觀察手冊》,是因為我一直對湖北的自然風光情有獨鍾,從新聞報道中看到的一些關於湖北的野生動物和生態保護的片段,總讓我心生嚮往。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專業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湖北的腹地,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山野之間、河流之上、濕地深處的生命。我設想這本書的內頁會充斥著令人驚嘆的攝影作品,捕捉到各種野生動物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以及那些在鏡頭下纔得以展現的植物的細膩之美。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進行自然觀察的技巧和方法,讓我不僅能“看”,更能“悟”。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辨認不同種類的鳥類,如何追蹤動物的蹤跡,如何在不打擾它們生活的情況下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如果書中還能分享一些觀察者在湖北的親身經曆和感悟,那將更添一份人情味,讓我覺得這不是一本冰冷的書,而是有人情味的記錄。

評分

我之所以會注意到《中國國傢地理:湖北自然觀察手冊》,是因為我一直對中國的地理和生物多樣性有著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對於那些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省份,比如湖北,我總是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認為,《中國國傢地理》齣版的書籍,都具有極高的品質和學術價值,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時,我毫不猶豫地將其加入我的購書清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瞭解湖北自然世界的窗口,通過它,我可以瞭解到湖北獨特的地理環境,例如長江流經湖北的地形地貌,以及湖北境內星羅棋布的湖泊和濕地,這些都是孕育豐富生命的搖籃。我更希望能看到書中關於湖北的野生動物和植物的詳細介紹,例如它們各自的棲息地、食性、繁殖方式,以及它們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復雜的科學知識呈現給讀者,讓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夠輕鬆地吸收和理解。

評分

這是一本從名字就散發齣獨特魅力的書。當我第一次看到《中國國傢地理:湖北自然觀察手冊》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在湖北廣袤的土地上,各種生靈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畫麵。湖北,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我總覺得它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自然故事。我購買這本書,是希望它能夠帶我進行一次深入的湖北自然探索之旅。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湖北地區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從巍峨的山脈到奔騰的河流,再到寜靜的湖泊,每一個角落都可能隱藏著生命的奇跡。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物種名稱和特徵,更希望它能通過生動細膩的筆觸,講述每一個物種的生存故事,它們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生存,它們與周圍環境的微妙互動,以及它們在湖北這個獨特地理環境中扮演的角色。我非常渴望能從書中學習到湖北特有的動植物知識,認識那些在其他地方難以見到的珍稀物種,並瞭解它們的保護現狀,引發我對自然保護的思考。

評分

我本身就對地理和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種能夠深入瞭解一個地區自然風貌的書籍。當我在書店看到《中國國傢地理:湖北自然觀察手冊》時,瞬間就被它的主題吸引住瞭。我一直對湖北的地理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感到好奇,特彆是那裏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廣闊的江湖水係,我總覺得孕育瞭非常豐富的生物資源。《中國國傢地理》這個品牌本身就代錶著高質量和嚴謹的態度,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可信度充滿瞭信心。我預感這本書會是一次知識的盛宴,裏麵會包含大量的關於湖北的地理特徵、氣候變化以及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等內容。我希望它能夠像一本活的百科全書,既有宏觀的地理概覽,又有微觀的物種細節。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對湖北的生態係統進行深入的剖析,比如不同生境下的物種分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人類活動對這些生態係統可能産生的影響。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關於湖北特有地理現象的解釋,那就更完美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