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strategy in new china]

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strategy in new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克慧 著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战略
  • 中国
  • 海军
  • 历史
  • 新中国
  • 军事
  • 国防
  • 战略发展
  • 海洋安全
  • 地缘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12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357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strategy in new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201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新中国海洋战略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脉络,本书根据国际国内局势,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海洋战略演变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年-1976年以海防为战略重点的萌芽期、1977年-1997年以沿海经济发展为战略重点的初成期、1998年-2007年以海洋安全为战略重点的完善期、以及2008年以来以海洋强国建设为战略重点的提升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梳理了基本举措、提炼了历史意义、并最终归纳了新中国海洋战略的中国特色。

作者简介

  彭克慧,女,1978年生,湖北嘉鱼人,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现为海军工程大学政治教员,主要致力于国家战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研究。近5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1项、海军军事理论课题2项、合著再版著作3部、副主编教材1部。在《江汉论坛》、《湖北社会科学》、《社科纵横》等CSSCI来源期刊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湖北省第十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新中国海洋战略萌芽期:以海防为战略重点(1949-1976)
一、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美苏争霸是主要外因
(二)台湾问题是最大内因
二、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确立海权独立的根本原则
(二)实行经济与军事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
(三)始终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
(四)坚持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谋局
三、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
(二)收回海关
(三)实行军民联合海防
(四)恢复、发展海洋经济
(五)开启海洋科教事业
(六)成立国家海洋局

第二章 新中国海洋战略的初成期:以沿海经济发展为战略重点(1977-1997)
一、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最大内政
二、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确立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
(三)指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四)充分发挥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优势
三、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确立“近海防御”思想
(二)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
(三)正式提出“一国两制”并完成港澳回归
(四)系统开放沿海城市
(五)海洋经济稳中有进
(六)海洋科考跨步发展

第三章 新中国海洋战略的完善期:以海洋安全为战略重点(1998-2007)
一、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东南亚金融风暴让世界转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型
二、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海洋
(二)逐步形成了新的安全观
(三)将“和谐”理念推向世界
三、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建设过硬的“海上精兵”
(二)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三)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
(四)坚决执行《海关法》
(五)全面开发海洋
(六)科学管理海洋事务

第四章 新中国海洋战略的提升期:以海洋强国建设为战略重点
(2008年以来)
一、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亚洲世纪”的到来既是压力又是助力
(二)在稳定成就基础上的深化改革成为最大内驱力
二、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区域特征
(二)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
(三)在民族复兴的艰难梦旅中继续前行
三、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逐步推进“远海防卫”方针
(二)全方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三)推动海洋经济转型
(四)海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总结新中国海洋战略的中国特色
一、承前启后,一脉相继
二、整体布局,重点突出
三、民生为基,持续发展
四、内外互动,自主自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
  (一)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
  只有建立一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强大的海军,才能有效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才能彻底改变我国有海无防的近代历史。因此在筹备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就已经形成了组建海军的设想,并将之写进了《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这一决议当中。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以巩固国防。”①同年10月,当人民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即将走马上任,毛泽东主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有海就要有海军。过去我们有海无防,受人欺侮。我们把海军搞起来,就不怕帝国主义欺侮了。再说,我们要解放台湾,也要有海军。海军一定要搞,没有海军不行。”②翌年元旦,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海军报》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③1951年初夏,周恩来总理在同当时的大连海军学校校长张学思将军交谈时指出:我们人类是在地球上生活的,地球的7/10是大海,大海是一个非常奥妙的自然王国,它的财富和资源比大陆要多得多。所以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来必定要向海洋进军,把这个自然王国变成自由王国。我国是一个濒海的大陆国家,海岸线北从鸭绿江口起,南至北仑河口止,绵长得很啊!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海上长城”。1953年2月,毛主席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他先后为“长江”、“洛阳”、“南昌”、“黄河”、“广州”等军舰亲笔题词,接连五次都写了同一句话:“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过,“要有足以保卫我国领土完整、领空领海不受侵犯的强大的陆军、空军和海军”①,1957年8月4日,他在胶州湾检阅海军部队时又指出:“我们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决不允许任何敌人来侵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来自海上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②
  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即使全无基础,我们也要有信心有决心建成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海军,彻底改变旧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正是在这样强大的压力和鼓励下,新中国逐步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人民海军。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决定中国命运转折的七届二中全会,陈毅报告指出“创建海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人民海军的组建工作由此启动,责成由第三野战军来筹建,并初步定名为“华东军区海军”。这个月的24日,毛泽东和朱德在给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全体起义官兵的复电中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空军和海军。”
  ……

前言/序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方针和基本方向,为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研究开拓了新的境界。
  彭克慧博士的《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一书,以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为主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宽广视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洋战略的历史发展、理论进展,以及对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等涉及中国海洋战略等问题作了探讨,许多方面的阐述是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在现在不多的关于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专门著述中,《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有其突出的学术价值。
  《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一书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特别能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颇有创新意义地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的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基本思路,将中国海洋战略演进历程划分为萌芽、初成、完善、提升四个时期,对每一时期海洋战略的重点作了阐述,对不同时期海洋战略的成因背景、基本举措和历史意义作了阐述,还对新中国海洋战略的特点作了概括提炼,厘清了新中国海洋战略形成发展的动因和脉络,对其中的规律性特点作了探索。
  《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能够从总体上紧扣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主题,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中国海洋战略发展过程中关于海洋战略的制定及其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的相关战略问题,关于全面地辩证地制定不同时期海洋战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问题,关于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国家安全整体上推进海洋战略实施的理念问题等,作了有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的海洋战略,无论就其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言,都将在中国和世界的迅速变化的时代中有着新的发展。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如何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中,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进程中,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中国海洋战略问题,不断拓展理论新视野、不断开创实践新境界,这些应该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也是一种时代担当。
现代海洋治理与国际法视角下的区域安全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全球海洋治理的复杂图景,重点聚焦于特定关键海域的安全治理机制、国际法框架下的国家行为规范,以及技术革新对海洋权力结构的影响。全书摒弃传统的地缘政治叙事,转而采用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海洋法、国际关系理论、环境科学与海洋经济学的前沿观点,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细致的现代海洋安全分析模型。 第一部分: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基石与演变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国际海洋秩序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确立的“海洋自由”与“国家管辖权”二元结构,到后现代海洋安全观的演变。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随着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跨国犯罪的加剧,传统的基于领土主权的治理模式正面临哪些结构性挑战。 1.1 海洋治理的范式转变:从主权到管辖权 详细考察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专属经济区(EEZ)和大陆架划界争议如何重塑了国家对海洋资源的控制能力。本书引入了“共同责任域”的概念,探讨在公海和深海采矿等新兴领域,如何平衡开发需求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我们对比分析了欧洲和亚洲在海洋资源管理方面的不同法律哲学和实践差异,尤其是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深海生物资源利用)的最新进展。 1.2 国际海洋法中的“安全”界定:模糊与张力 本章着重分析了“海上安全”这一核心术语在国际法文本中的多义性。传统的军事安全定义正在被拓宽,纳入了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海上粮食安全、海洋生态安全和供应链韧性。我们着重研究了国际法院(ICJ)和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在处理涉及军事活动、科研活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的最新判例,特别关注“无害通过权”在当前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新解释。 第二部分:特定海域的复杂安全维度研究 本书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海域进行深度案例分析,揭示不同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背景下,海洋安全挑战的独特性。 2.1 东北亚海域:环境退化与能源运输路线的脆弱性 聚焦于日本海和东海部分区域,本书不再侧重传统的军事对峙,而是强调环境安全的主导地位。我们量化分析了跨国渔业资源枯竭对区域内国家经济稳定性的冲击,以及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关键能源运输航道(如马六甲海峡的替代路径)的潜在中断风险。研究采用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评估了特定海域的海洋污染负荷,并探讨了建立区域性联合环境监测机制的法律障碍与可行性。 2.2 南印度洋与西南大西洋:深海资源勘探与长期管辖权的博弈 在这一部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远洋和深海区域。我们详细阐述了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在规范深海采矿许可证发放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真空和科学不确定性。重点分析了周边国家在“依附性大陆架”主张上的法律论据和地质证据,以及这些主张如何与国际深海资源“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产生冲突。本书特别关注了新兴的深海生物技术研发,以及其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合作的平衡点。 2.3 北极航道:技术进步驱动下的法律真空重构 本书详细考察了破冰技术和卫星导航的进步如何使得北极航道的商业可行性日益增加。重点分析了《极地海洋法》(Polar Code)的实施效果及其在应对航道突发环境灾难时的局限性。我们探讨了周边国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冰区搜救(SAR)责任的划分,以及如何通过《斯瓦尔巴群岛条约》等既有国际协定来规范非勘探性活动的管理,以避免新的地缘政治竞争点。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下的海洋治理挑战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新兴技术如何深刻影响现有的海洋法律框架和安全实践。 3.1 无人系统(UUVs/USVs)在海洋监测中的法律地位 随着自主水下航行器和水面舰艇的大规模应用,本书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法律问题:完全自主运行的无人系统在公海上的行为,其法律责任应如何界定?是归属于操作国、制造商还是系统本身?我们分析了现有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s)在处理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决策时的适用性难题,并提出建立一套新的“操作者责任链”的必要性。 3.2 海洋数据治理与主权边界的消融 本章侧重于“蓝色数据”的流动性与管辖权问题。海洋观测网络、水下光缆和海洋声学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本书研究了数据本地化要求与海洋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探讨了在网络安全法框架下,如何保护海洋基础设施免受网络攻击,同时确保海洋数据的跨国流通性。 结论:迈向适应性海洋治理 本书总结认为,现代海洋治理的未来在于“适应性”和“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面对快速演变的海洋环境和技术前沿,单一依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不足以应对所有挑战。成功的海洋安全战略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际科学合作、灵活的法律解释机制以及对新兴非传统威胁的系统性预警能力之上。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严谨的框架,以理解和应对21世纪复杂的海洋现实。

用户评价

评分

《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这本著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记录国家海洋意志觉醒与崛起的史诗。我对书中关于海洋战略与国家安全之间内在联系的论述深感兴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勾勒出中国海洋战略在不同时期如何紧密围绕国家安全需求而展开的。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在不同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是如何调整其海洋战略,以应对来自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安全挑战?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对中国军事海洋学、海洋情报学、以及海洋国土安全等领域发展的深入剖析。或许书中会引用一些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军事史实,揭示中国在应对海洋挑衅、维护领海主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等方面的策略演变。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中国在海洋战略中,如何平衡军事威慑与和平发展,如何通过构建互信、加强对话来维护区域海洋和平稳定。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如何在复杂的海域环境中,坚定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评分

读罢《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中的部分章节,我对新时代中国海洋战略的勃兴与实践充满了敬意。书中描绘的景象令人振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海洋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建设海洋强国”这一宏大战略的部署和具体实施。作者是如何解读这一战略的内涵、目标以及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保护以及海洋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战略举措?我设想着书中会详细介绍中国海军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例如新型舰艇的列装、远海训练的常态化等;也会阐述中国在深海资源勘探、海洋空间利用、海上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努力。此外,书中对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领域的实践,以及如何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海洋安全环境,或许会有深刻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对中国海洋战略发展脉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评分

这本《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的介绍来看,就足以勾勒出其宏大的叙事框架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初步的海防体系,并逐步确立海洋意识这一点深感兴趣。书中必然会详尽地梳理那个年代的决策者们如何平衡内陆建设与海洋安全的考量,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合法权益,以及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如何在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维度上摸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海洋发展道路。想象一下,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的科学家、工程师、军事将领,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为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智慧。书中或许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描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种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伟大力量。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早期海军的组建、海岸线防御的部署、以及对领海主权的初步宣示等,这些都将是理解中国海洋战略演进的关键。

评分

当我翻开《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的扉页,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注意到书中对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洋战略的转型与升级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我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方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阐述在这个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勃兴的背景下,中国海洋战略如何从单纯的防御转向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维护国家利益、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加入国际海洋组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海洋因素的考量,以及如何运用法律、外交、科技等多种手段来提升海洋权益的保障能力?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可能的情节:从早期对渔业、航运的扶持,到后来对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再到如今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书中或许会用大量案例来佐证,例如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海洋科学考察的进步、以及在南海等敏感区域的战略博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解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深蓝,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

我对《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史》一书中关于中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论述,充满了期待。我理解,一个国家的海洋战略,必然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和繁荣的经济基础。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中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各个环节,是如何一步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我设想着书中会聚焦于中国在海洋探测技术、水下装备、海洋能源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反哺和支撑海洋战略的实施。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深入分析中国海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例如海洋渔业的现代化、海洋交通运输的升级、滨海工业的布局、以及海洋旅游业的兴盛等。这些经济活动不仅是海洋战略的直接体现,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书中或许会以具体的经济数据和发展案例,来展示中国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如何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为全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