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外天文学文献校点与研究:<革象新书><表度说><测天约说><比例规解><测食略>》对《革象新书》《表度说》《测天约说》《比例规解》《测食略》等十三至十七世纪中西五种天文学文献进行了点校,并对每种文献的成书背景、作者和译者,以及主要内容等做了较全面而详细的研究。
《中外天文学文献校点与研究:<革象新书><表度说><测天约说><比例规解><测食略>》适合天文学史、数学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及爱好者参考、阅读。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在现今『全球化』日益明显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正在加速进行。尽管各方对这一过程的终极价值判断大相径庭,甚至针锋相对,但是无论如何,各方所面临的对异域文化深入理解的任务都是无法回避的。而对于这一任务来说,历史上的中外交流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考虑到科学技术在今日社会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研究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技术交流就成为上述任务中一个特别迫切的部分。因为科学技术自身所形成的『进入门槛』导致对于研究者的特殊要求——只有少数既受过正规科学技术训练,又具备史学素养的研究者,才能够有效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所以,以往的中外交流史研究中,人文方面的交流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对于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技术交流,无论从史料整理、研究成果还是社会影响等方面来看,相比这一领域自身的重要性,都是远远不够的。
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方才逐渐受到学术界较多的关注,逐渐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多年来,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的诸位同仁,俱以研究中外科学技术及文化交流为同行所瞩目,成果丰硕。本系教师历年来,先后负责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约三十项(包括已结项及在研),且本系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亦颇多以中外科技交流方向的课题为学位论文题目者。同仁咸以为,以本系为主要依托,团结各方力量,整合多年研究成果,完成一项中外科技交流历史文献集大成性质的整理研究工程,此其时矣。于是遂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之申报,并顺利获得资助立项。
此次项目团队的组建,广泛团结国内外各处在科学技术史方面学有专长之研究人员,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师生为主干,包括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咸阳师范盥学院等十四个单位的数十位研究人员。
本项目旨在对历史上传入中国之各种域外科学文化,以及中国科学文化向周边汉文化圈输出的相关中文历史文献和典籍,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年代跨度起于汉末,迄于晚清。拟着重收集、整理以下几方面的历史文献:自汉末至宋初随佛教传入中国的包含天文、历法等域外知识的文献,元代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阿拉伯天文学、数学文献和典籍,明清之际随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欧洲古典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典籍,晚清传入中国的西方近现代科学典籍,中国科学向周边世界传播的汉文历史文献。
本项目具有科学史、历史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能够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完备的史料集成。
通过建设这一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的史料集成,以及藉助这一史料集成所展开的在这一领域全方位的深入,可望将历史上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的研究大大提升一个层级和档次,并使中国研究者在国际学术界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值此中国和平崛起之际,本项目在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增加中国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现实意义,亦将越来越明显。
寰宇之镜: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典文献导读 书籍名称: 寰宇之镜: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典文献导读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有深厚学术背景的作者姓名,例如:李鸿文]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与历史文献研究相关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书局(或一虚构出版社)] 版次: 初版 --- 内容概要: 《寰宇之镜: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典文献导读》是一部致力于系统梳理、深度解读中国古代天文学核心经典著作的大型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自先秦至清代,在中国天文观测、理论构建与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旨在为现代学者、历史研究者及天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框架。全书严格遵循历史脉络与学科逻辑,选取了最能代表不同历史时期天文思想精髓的文本,并辅以详尽的考证、校注、背景分析与现代科学的对照研究。 本书的选篇标准极为严苛,每一篇章都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在认识宇宙、制定历法、指导农业与航海活动中的一次重大飞跃。我们精心挑选的篇目,不仅涵盖了圭表、浑仪等精密仪器的设计原理,更深入探讨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影响了古代的数学模型构建与天文现象的解释。 第一部分:先秦与汉代:奠基与浑天之争 本部分侧重于中国天文思想的早期形态与定型过程。 一、 《太初历法考论》: 本章对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太初历》的制定背景、主要规则及其对后世历法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剖析。重点探讨了张贺、落下闳等人的学术贡献,如何通过对朔望月与回归年的精确测定,打破了秦代历法的滞后性。文中细致比对了《太初历》所采用的置闰法(如闰月设置的周期性)与同时期其他区域(如巴比伦、希腊)历法的差异与共通之处,突显了中国早期历法在实用性上的优势。 二、 《浑天说源流及其数学基础》: 本章专注于对“浑天说”的系统梳理。不同于侧重于仪器制造的论述,本书深入挖掘了浑天理论的数学模型基础。我们重构了张衡所描述的浑天仪的运行逻辑,通过现代几何学语言重新诠释了“天体运行于球体之内”这一核心观念。此外,本章还对比了与浑天说长期并存的“盖天说”,分析了为何在实际观测中,浑天说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涉及到对地心说和日心说早期形态的隐晦讨论。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精度提升与数据积累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精度显著提高的阶段,也是佛教传入对天文观产生影响的时期。 一、 《石氏星表校注与年代考证》: 本书对现存的(或引用的)石氏星表中记录的恒星位置数据进行了现代天体坐标系的转换与比对。通过对星表中记录的“去极度”(即恒星距离天极的角距离)的分析,我们探讨了古代观测者如何校准其测地基线(即地平线与子午线的确定),并精确估算了星表所反映的观测时间范围,以校正文献流传中的年代偏差问题。 二、 《隋氏新仪与三家注之比较研究》: 重点分析了隋代官方天文著作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本章详细对比了《隋氏新仪》与前代(如《四分历》等)在确定岁差速度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唐代初年官方组织学者对前代天文数据进行的整理和注释工作(即“三家注”)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官方如何通过汇编与整合来确立权威性的天文知识体系。 第三部分:宋元时期:仪器革新与机构成熟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天文观测设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 一、 《苏颂水运仪象台工作原理详解》: 本章以建筑工程学和机械原理的视角,对苏颂设计的复杂天文钟仪进行了深度解析。书中不仅重述了其“报时”“行道”“示星”三大功能,更着重于其内部的擒纵机构、漏刻系统以及星象显现的机械传动关系。我们引入了中世纪欧洲机械钟表的对比分析,突显了水运仪象台在动力系统集成和自动化控制方面的超前性。 二、 《授时历的回归年计算及其天文观测证据》: 元代郭守敬主持制定的《授时历》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之一。本节聚焦于其回归年参数的确定过程。通过分析郭守敬主持的大规模观测(如简仪、高表的使用),本书详细论证了其如何通过精确测定日影长度的周年变化,达到了接近现代数值的回归年长度。同时,探讨了蒙古西征带来的西方天文学知识(如伊斯兰天文学)对《授时历》制定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 第四部分:明清:西学东渐与传统体系的整合 明清两代,西方传教士带来了系统的几何学和光学知识,对传统中国天文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 《西方几何学在古代天文仪器形制改进中的作用》: 本章探讨了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几何学知识(如欧几里得几何)如何被明代官方天文学家所理解和应用。重点分析了新式天文仪器(如“赤道仪”、“象限仪”)在设计中,如何采纳了西方基于球面三角学的概念,以取代传统浑天体系中依赖的经验性或象数化的描述方法。 二、 《清代钦天监的机构运作与中西教材的并用》: 详细描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钦天监的日常工作模式,特别是不同派系(如以徐光启、汤若望为代表的西学派和以何国宗为代表的旧制派)之间的学术争论与权力平衡。本章分析了官方选用的教材,如何在新修的《时宪历》中,采纳了哥白尼体系的部分计算方法,却依然保留了中国特有的浑天宇宙观作为官方哲学基础的现象。 结语:历程与展望 本书在总结部分强调,中国古代天文学并非孤立发展的体系,而是与数学、仪器制造、农业需求、国家权力紧密交织的综合性科学活动。通过对上述核心文献的细致解读,《寰宇之镜》试图重建一部立体、动态的中国天文学史,展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性与局限性,并评估其对世界科学史的贡献。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单纯的文献整理,达到对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哲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