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湖北自然观察手册

中国国家地理:湖北自然观察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 著
图书标签:
  • 湖北
  • 自然
  • 地理
  • 动植物
  • 观鸟
  • 生态
  • 旅行
  • 科普
  • 中国国家地理
  • 户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96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704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本介绍湖北省自然特色、旅游线路、生态旅行方法及物种自然观察特色的实用科普书。
  湖北简称鄂,这里既有星罗棋布的湖泊与交错的河流,又有高峰深峡的奇险风貌,"华中屋脊"神农架就在此处,这片土地孕育了万千物种。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杉、珙桐、银杏外,还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秃杉,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金钱松、鹅掌楸、秦岭冷杉、红豆树、厚朴等。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更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2种,如金丝猴、麋鹿、金雕、中华鲟等。
  本书为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编著,书的前一部分主要介绍旅游路线、生态旅行方法以及旅行途中的自然观察方法,书的后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在该地游览所能观察到的动植物,其中动植物章节每一种都附有在野外拍摄的识别照片和物种的识别方法,包括植物179种,真菌19种,昆虫100种,哺乳动物9种,两栖动物28种,爬行动物32种,鱼类39种,鸟类100种。

作者简介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原湖北省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38位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是湖北省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非公募基金会。致力于通过开展以拯救长江江豚等物种为核心的长江大保护工作,带动并扶持民间环保NGO的成长,打造企业家、高校、科研院所、NGO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保护平台,为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以求人和江豚等生命和谐相处、共同生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湖北地理概况
湖北自然地理概况
湖北人文地理概况
湖北自然观察线路
第二部分 湖北的野生生物
真菌
植物
动物-昆虫
动物-鱼
动物-两栖动物
动物-爬行动物
动物-鸟
动物-哺乳动物

精彩书摘

  湖北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概况
  湖北简称鄂,地处长江中游,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居东经108°21ˊ42〞~116°07ˊ50〞,北纬29°01ˊ53〞~33°06ˊ47〞之间。湖北东连安徽,南接湖南、江西,西部与重庆接壤,北接河南,西北和陕西毗邻。东西长约75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版图面积约18.5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4%。湖北地势西、北、东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为不完整的盆地,具有马蹄形层状分布的特点。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地势高低相差悬殊。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分别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24%和20%。这里既有“云梦泽”的遗迹——“千湖之省”里星罗棋布的湖泊如散落的珍珠,与交错的河流组成了江汉平原的水乡泽国风光;又有高峰深峡的奇险风貌——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湖北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和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8条,另有中小河流1193条,河流总长5.92万千米,其中长度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041千米。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千米。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其中面积100亩(1亩约667平方米,下同)以上的湖泊800余个,总面积2983.5平方千米;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

秘境探寻:中国地理的野性呼唤 书籍名称:秘境探寻:中国地理的野性呼唤 内容概述: 《秘境探寻:中国地理的野性呼唤》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广袤土地上那些鲜为人知、未经商业化打扰的自然奇观与生态系统的非虚构作品。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地理教科书,而是作者以一名博物学家和资深探险家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中国四大地理分界线之外的“第三空间”,揭示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微观生命力与地质奇迹。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幅立体、多维的中国自然画卷。 第一部分:高原边缘的沉默之声——青藏高原的生物适应性谜团 本部分着重探讨青藏高原东缘与川西高原交界地带,那些海拔骤升地带的极端环境如何塑造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我们避开了对著名景点如纳木错、羊卓雍错的常规描述,而是深入到人迹罕至的羌塘腹地,考察那些在永久冻土层边缘挣扎求生的特有物种。 重点关注对象包括:高原鼠兔在氧气稀薄环境下的呼吸生理适应机制;藏羚羊迁徙路线中关键“能量补给站”的植被结构分析;以及在海拔5000米以上山脉中发现的冰川消融区苔藓和地衣群落的演替规律。作者详尽记录了对“雪莲”属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效率对比实验数据,并结合当地牧民口述历史,推断出特定高山草甸退化与气候波动的关联性。内容深入到土壤微生物与极端环境适应性的联系,揭示了高原生态系统脆弱而精妙的平衡。 第二部分:西北干旱区的“水之刑罚”——塔克拉玛干边缘的绿洲文明与沙海遗存 本书的第二卷将视角转向中国版图中最干燥的区域。我们不详述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而是聚焦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那些因地下水系变迁而消亡或迁移的绿洲聚落的地理印记。 本章的核心在于研究塔里木盆地内陆河水系对周边植被的“边缘效应”。详细分析了胡杨林在极端干旱胁迫下细胞壁的木质化程度变化,以及其在与流动沙丘抗衡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根系结构。我们追踪了三条季节性河流(如塔里木河的古道)的卫星影像对比,并结合考古学发现的陶器碎片纹饰与当地地层学分析,重构了这些河流在过去五百年间的流量变化模型。此外,本部分还涉及了罗布泊地区盐沼地貌的形成动力学,探讨了地壳沉降与地下水蒸发速率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南方喀斯特的“地下宇宙”——洞穴生态与水文循环的幽暗链接 本部分完全沉浸在中国南方(重点考察云贵高原)地下世界。这不是关于溶洞旅游开发的介绍,而是对喀斯特地貌系统内部封闭生态群落的深入考察。 我们重点描绘了“盲鱼”和“洞穴蠓”等特有无眼生物的捕食行为与化学感应机制。通过微型水文监测设备,记录了地表降水如何通过石灰岩裂隙渗透,最终在地下暗河中形成特定的水化学指纹,以及这些指纹如何影响洞穴内细菌群落的结构。章节中包含大量手绘的洞穴截面图,标示出不同深度(如腐殖质层、营养层、纯净水层)的生物多样性差异。书中还首次披露了对一处尚未被官方地图记录的深垂直竖井的初步探查记录,展示了垂直洞穴系统中的空气对流对微生物孢子传播的影响。 第四部分:东北林区的季节性暴政——长白山火山区的气候遗产与生物钟的错位 聚焦于中国东北,本章剖析了长白山天池区域独特的火山地质活动与严酷的寒冷气候如何共同塑造了该地的生态特征。我们侧重于研究针叶林带(如红松、长白松)在漫长冬季的休眠机制,以及这种休眠状态如何受到短暂夏季“日照时间拉伸效应”的微妙影响。 书中包含了对黑土地层中甲烷排放的季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在不同积雪深度下,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差异。我们还追踪了东北虎在广袤山林中的狩猎路径(基于GPS项圈的非侵入性数据),并将其与当地野猪种群密度的变化进行交叉分析,探讨人造林区对顶级捕食者捕食成功率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章详细记录了北纬40度以北,候鸟在迁徙途中对特定山谷的依赖性,以及城市扩张对这些“空中驿站”的挤压效应。 第五部分:东南沿海的潮汐角力场——河口三角洲的动态边界与红树林卫士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动态地貌——长江、珠江三角洲的潮间带。重点不再是城市化进程,而是生态系统如何抵抗海平面上升和人类工程的侵蚀。 我们详细分析了红树林群落中水橄榄和秋茄的根系共生机制,以及它们如何有效减缓泥沙淤积速率。通过对口河口区域盐度梯度的长期测量,作者揭示了淡水径流的减少如何导致特定底栖无脊椎动物(如招潮蟹和弹涂鱼)的分布区向内陆迁移。书中包含数张对比图,展示了特定海堤修建前后,滩涂微生物垫的碳固定能力的显著变化。这不是一个关于海岸线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生命如何在盐分、淤泥和人类干预的夹缝中构建稳定栖息地的故事。 第六部分:思维的边界:地理认知与野外伦理的重塑 作为全书的总结与升华,本部分跳出了具体的地理区域,探讨了人类认知体系如何理解这些复杂多样的自然系统。作者反思了在探寻“秘境”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强调科学观察与生态保护的不可分割性。本章穿插了探险队员在极端环境下对时间、空间感知发生扭曲的个人记录,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地图上的二维限制,真正进入中国地理的野性、多变与充满生命力的三维世界。全书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辅以生动的第一手观察,构建了一部献给“未被充分认知”的中国自然的百科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身就对地理和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够深入了解一个地区自然风貌的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国国家地理:湖北自然观察手册》时,瞬间就被它的主题吸引住了。我一直对湖北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感到好奇,特别是那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广阔的江湖水系,我总觉得孕育了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中国国家地理》这个品牌本身就代表着高质量和严谨的态度,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充满了信心。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次知识的盛宴,里面会包含大量的关于湖北的地理特征、气候变化以及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等内容。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本活的百科全书,既有宏观的地理概览,又有微观的物种细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湖北的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不同生境下的物种分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湖北特有地理现象的解释,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这是一本从名字就散发出独特魅力的书。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国家地理:湖北自然观察手册》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湖北广袤的土地上,各种生灵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画面。湖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我总觉得它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故事。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它能够带我进行一次深入的湖北自然探索之旅。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湖北地区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从巍峨的山脉到奔腾的河流,再到宁静的湖泊,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生命的奇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物种名称和特征,更希望它能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每一个物种的生存故事,它们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微妙互动,以及它们在湖北这个独特地理环境中扮演的角色。我非常渴望能从书中学习到湖北特有的动植物知识,认识那些在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珍稀物种,并了解它们的保护现状,引发我对自然保护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写实的动物和植物插画,色彩沉稳而不失生机,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自然的、深入的书籍。翻开扉页,那种淡淡的纸张香味扑鼻而来,立刻勾起了我对童年时翻阅自然图鉴的美好回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国家地理:湖北自然观察手册》,单单是“湖北”这个地域名称,就让我充满了好奇。湖北,我一直觉得它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从长江三峡的壮丽,到武当山的秀美,再到广袤的湿地,总感觉隐藏着无数的自然奥秘等待我去发掘。我期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湖北那片充满野性的土地,去认识那些我从未谋面的动植物,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去感受它们在大自然中顽强生存的生命力。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物种信息,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讲述一个个关于湖北自然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其中,亲身经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自然观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当地特有物种的介绍,那些独一无二的生命,承载着湖北独特的生态印记,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之所以会注意到《中国国家地理:湖北自然观察手册》,是因为我一直对中国的地理和生物多样性有着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省份,比如湖北,我总是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书籍,都具有极高的品质和学术价值,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加入我的购书清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了解湖北自然世界的窗口,通过它,我可以了解到湖北独特的地理环境,例如长江流经湖北的地形地貌,以及湖北境内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湿地,这些都是孕育丰富生命的摇篮。我更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湖北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的详细介绍,例如它们各自的栖息地、食性、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呈现给读者,让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地吸收和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对“自然观察”这个词特别敏感。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了解一个地方,必须从它的自然环境入手。我之所以选择《中国国家地理:湖北自然观察手册》,是因为我一直对湖北的自然风光情有独钟,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的一些关于湖北的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的片段,总让我心生向往。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专业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湖北的腹地,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山野之间、河流之上、湿地深处的生命。我设想这本书的内页会充斥着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捕捉到各种野生动物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以及那些在镜头下才得以展现的植物的细腻之美。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自然观察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不仅能“看”,更能“悟”。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辨认不同种类的鸟类,如何追踪动物的踪迹,如何在不打扰它们生活的情况下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如果书中还能分享一些观察者在湖北的亲身经历和感悟,那将更添一份人情味,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冰冷的书,而是有人情味的记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