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17

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永恒,王辉,刘佳 等 著
图书标签:
  • 基础研究
  • 竞争力
  • 中国
  • 科技发展
  • 科研评价
  • 创新能力
  • 报告
  • 2017
  • 科技政策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6182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038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页数:314
字数:5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报告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客观数据,构建了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对NSFC与我国基础研究竞争力进行分析。报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价报告,包括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整体介绍,对其基本数据的分析及可视化展示。第二部分是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专题报告,包括中国省域(省、直辖市、自治区)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和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我国省域的基础研究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与排名,分析我国各省的基础研究竞争力情况;然后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分别从综合竞争力、学科竞争力、项目类别竞争力介绍其具体情况,帮助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了解其基础研究的现状。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机构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与排名;然后以机构为单位,分别从综合竞争力、学科竞争力、项目类别竞争力介绍其具体情况,帮助各机构了解其基础研究的现状。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 研究内容 1
1.2.1 基础研究竞争力的内涵 1
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内涵 2
1.2.3 本报告的框架结构 2
1.3 研究方法 3
参考文献 5
第2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析报告 6
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介绍 6
2.2 数据来源与采集 6
2.2.1 年度趋势 6
2.2.2 学科分布 7
2.2.3 项目类别分布 8
2.2.4 省份分布 8
第3章 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
3.1 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排行榜 10
3.2 中国省域基础研究竞争力分析 11
3.2.1 北京 11
3.2.2 上海 14
3.2.3 江苏 17
3.2.4 广东 20
3.2.5 湖北 23
3.2.6 陕西 26
3.2.7 浙江 29
3.2.8 山东 32
3.2.9 辽宁 35
3.2.10 四川 38
3.2.11 湖南 41
3.2.12 安徽 44
3.2.13 天津 47
3.2.14 河南 50
3.2.15 黑龙江 53
3.2.16 福建 56
3.2.17 重庆 59
3.2.18 云南 62
3.2.19 吉林 65
3.2.20 江西 68
3.2.21 甘肃 71
3.2.22 广西 74
3.2.23 新疆 77
3.2.24 贵州 80
3.2.25 山西 83
3.2.26 河北 86
3.2.27 内蒙古 89
3.2.28 海南 92
3.2.29 宁夏 95
3.2.30 青海 97
3.2.31 西藏 100
参考文献 103
第4章 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4
4.1 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竞争力排行榜 104
4.1.1 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竞争力 Top 100 104
4.1.2 中国科学院机构基础研究竞争力 Top 20 107
4.1.3 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竞争力——学科 NCI Top 20 108
4.2 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竞争力 Top 100分析 113
4.2.1 上海交通大学 113
4.2.2 浙江大学 115
4.2.3 北京大学 117
4.2.4 中山大学 119
4.2.5 清华大学 121
4.2.6 华中科技大学 123
4.2.7 复旦大学 125
4.2.8 南京大学 127
4.2.9 西安交通大学 129
4.2.10 同济大学 131
4.2.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33
4.2.12 中南大学 135
4.2.13 山东大学 137
4.2.14 四川大学 139
4.2.15 武汉大学 141
4.2.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143
4.2.17 吉林大学 145
4.2.18 天津大学 147
4.2.19 厦门大学 149
4.2.20 大连理工大学 151
4.2.21 东南大学 153
4.2.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5
4.2.23 苏州大学 157
4.2.24 华南理工大学 159
4.2.25 南京医科大学 161
4.2.26 首都医科大学 163
4.2.27 北京理工大学 165
4.2.28 南昌大学 167
4.2.29 郑州大学 169
4.2.30 南方医科大学 171
4.2.31 重庆大学 173
4.2.3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75
4.2.3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177
4.2.34 北京师范大学 179
4.2.35 西北工业大学 181
4.2.36 东北大学 183
4.2.3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185
4.2.38 南开大学 187
4.2.39 电子科技大学 189
4.2.40 华中农业大学 191
4.2.41 深圳大学 193
4.2.42 上海大学 195
4.2.43 兰州大学 197
4.2.4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99
4.2.45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1
4.2.46 中国农业大学 203
4.2.47 华东师范大学 205
4.2.48 南京农业大学 207
4.2.49 江苏大学 209
4.2.5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11
4.2.5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3
4.2.5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15
4.2.53 湖南大学 217
4.2.54 合肥工业大学 219
4.2.55 中国海洋大学 221
4.2.56 西南交通大学 223
4.2.57 北京科技大学 225
4.2.58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27
4.2.5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29
4.2.60 暨南大学 231
4.2.61 天津医科大学 233
4.2.62 哈尔滨医科大学 235
4.2.63 武汉理工大学 237
4.2.64 北京工业大学 239
4.2.65 南京理工大学 241
4.2.66 北京化工大学 243
4.2.67 华东理工大学 245
4.2.68 西北大学 247
4.2.69 浙江工业大学 249
4.2.70 昆明理工大学 251
4.2.7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53
4.2.72 中国矿业大学 255
4.2.73 重庆医科大学 257
4.2.74 西南大学 259
4.2.75 河海大学 261
4.2.76 华南农业大学 263
4.2.77 中国医科大学 265
4.2.78 北京交通大学 267
4.2.7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69
4.2.80 温州医科大学 271
4.2.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73
4.2.82 贵州大学 275
4.2.83 南京工业大学 277
4.2.84 广东工业大学 279
4.2.85 广西大学 281
4.2.86 宁波大学 283
4.2.87 扬州大学 285
4.2.88 陕西师范大学 287
4.2.89 江南大学 289
4.2.90 广州医科大学 291
4.2.9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93
4.2.92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95
4.2.93 南京师范大学 297
4.2.9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99
4.2.95 哈尔滨工程大学 301
4.2.96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03
4.2.97 福州大学 305
4.2.98 青岛大学 307
4.2.99 上海中医药大学 309
4.2.100 南京中医药大学 311
参考文献 313
图目录
图2-1 2011~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及项目经费 7
图2-2 2011~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各学科项目经费比例 7
图2-3 2011~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各类别项目经费 8
图2-4 2015~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助项目经费比例 9
图3-1 2016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NCI排名 10
图3-2 2016年北京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1
图3-3 2016年上海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4
图3-4 2016年江苏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7
图3-5 2016年广东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20
图3-6 2016年湖北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23
图3-7 2016年陕西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26
图3-8 2016年浙江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29
图3-9 2016年山东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32
图3-10 2016年辽宁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35
图3-11 2016年四川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38
图3-12 2016年湖南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41
图3-13 2016年安徽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44
图3-14 2016年天津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47
图3-15 2016年河南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50
图3-16 2016年黑龙江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53
图3-17 2016年福建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56
图3-18 2016年重庆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59
图3-19 2016年云南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62
图3-20 2016年吉林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65
图3-21 2016年江西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68
图3-22 2016年甘肃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71
图3-23 2016年广西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74
图3-24 2016年新疆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77
图3-25 2016年贵州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80
图3-26 2016年山西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83
图3-27 2016年河北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86
图3-28 2016年内蒙古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89
图3-29 2016年海南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92
图3-30 2016年宁夏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95
图3-31 2016年青海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98
图3-32 2016年西藏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01
图4-1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13
图4-2 2016年浙江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15
图4-3 2016年北京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17
图4-4 2016年中山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19
图4-5 2016年清华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21
图4-6 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23
图4-7 2016年复旦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25
图4-8 2016年南京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27
图4-9 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29
图4-10 2016年同济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31
图4-11 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学科NCI及排名 133
图4-12 2016年中南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35
图4-13 2016年山东大学分学科NCI及排名 137
图4-14 2016年四川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39
图4-15 2016年武汉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41
图4-16 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各项NCI及总体基金数据 143
图4-17 2016年吉林大
书籍简介:全球科技前沿洞察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当下,理解和把握全球科技发展的脉络至关重要。本书聚焦于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前沿科技领域,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企业决策者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洞察报告。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年份基础研究现状的总结,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跨学科的全球科技图景,分析技术演进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可能引发的颠覆性变革。 第一部分: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重塑与驱动力分析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影响全球科技格局的关键力量。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发投入”和“论文发表量”等硬指标,而是着重探讨知识产权壁垒、人才流动模式、技术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共同塑造新的技术高地。 1. 创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构建: 探讨从硅谷模式到欧洲“开源社区”模式,再到新兴市场“应用驱动”模式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以及大学、企业、政府和风险投资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尤其关注跨国技术联盟的构建与瓦解,以及其对新兴技术扩散速度的影响。 2. 关键技术领域的战略布局: 对比主要经济体在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如6G、低轨卫星网络)等战略性领域的前期投入、核心专利布局和人才储备情况。重点分析各国为确保技术主导权所采取的差异化国家战略。 3. 知识产权与标准制定的博弈: 研究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复杂过程,及其如何成为影响技术采纳率和市场准入的关键非关税壁垒。分析各国在关键技术专利池中的话语权变化,以及围绕数据主权和算法透明度的国际法律框架构建进展。 第二部分:前沿技术领域深度剖析 本书用大量篇幅对当前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几个核心技术领域进行了细致的“解剖式”分析,力求超越表面概念,直抵技术实现的瓶颈与突破点。 1. 人工智能的“深水区”探索: 本章侧重于超越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愿景,聚焦于当前基础研究面临的挑战,如可解释性AI(XAI)的理论突破、大规模模型训练的能耗与资源瓶颈,以及联邦学习、隐私计算等保障数据安全的技术路径。特别探讨了AI在科学发现(AI for Science)中的应用潜力,如何加速材料科学、药物发现等领域的迭代速度。 2. 量子技术的从“实验室”到“工程化”: 详细梳理了超导、离子阱、光量子等不同技术路线的物理学基础、工程化难点(如退相干时间的控制、纠错码的效率)以及量子传感、量子通信在特定场景下的实用化前景。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对量子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 3. 物质科学与新能源革命: 重点关注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固态电池、氢能载体)的材料科学进展,以及聚焦于高效催化剂、新型半导体材料(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突破。分析了这些材料科学的进步如何与全球气候变化议程深度耦合。 4. 生物技术:从基因编辑到器官再生: 梳理CRISPR技术的最新迭代(如碱基编辑、先导编辑),以及其在农业、医疗领域的伦理边界与监管挑战。探讨合成生物学在构建新型生物制造平台和生物安全领域的作用。 第三部分:技术融合、溢出效应与社会影响 真正的技术变革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交汇点。本部分着重分析技术间的“催化”效应,以及这些变革对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1. 交叉学科融合带来的创新范式转变: 研究“信息技术(IT)+生物技术(BT)”、“先进制造(AM)+新材料(NM)”等领域的融合案例。例如,工业元宇宙(Industrial Metaverse)如何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重塑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和远程维护。 2. 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 分析以数字孪生、物联网(IoT)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不在于部署传感器,而在于如何利用实时数据流进行城市级资源的优化调度和风险预警。探讨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如何支撑高实时性要求的工业控制和自动驾驶应用。 3. 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治理挑战: 探讨技术加速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冲击的长期预测,以及政策制定者应如何设计前瞻性的教育和再培训体系。深入讨论深度伪造(Deepfake)等技术对信息真实性的挑战,以及应对虚假信息传播所需的技术和法律工具。 结论:面向未来的科技战略选择 本书的结论部分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框架,供决策者在不确定性中进行战略选择。我们强调,未来的科技领导力将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个国家的科研投入总量,而更多地取决于其整合全球智慧、高效转化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建立具有韧性和包容性的技术治理体系的能力。报告最后强调了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期主义价值,指出短期应用效益的追逐不应以牺牲对未知领域的持续探索为代价。 本书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导航图”,旨在引导读者理解当前复杂的技术浪潮,并在即将到来的变革时代中,做出更具洞察力的判断和部署。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论证中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追求,尤其是在对不同“创新集群”的地理和产业关联性进行剖析时,那份细致入微的观察令人叹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城市名称,而是深入分析了特定区域内,大学、初创企业和传统产业巨头之间信息流动的具体路径和阻力。作者似乎走访了大量的现场,记录下了许多第一手的操作层面的故事,这些故事为冰冷的统计数据注入了活力。这种“在地研究”的深度,使得书中提出的任何政策建议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推演。它让我意识到,基础研究的成功往往是环境、历史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仅仅是线性规划的产物。这本书在试图描绘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呼吸着的、充满着复杂相互作用的全球创新网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像一位经验丰富、不带感情色彩的工程师在汇报一项复杂系统的运行状态。它用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支撑起一个严谨的逻辑链条,核心在于探讨如何优化科研基础设施的“工程学”问题。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转化效率上的对比分析尤为犀利,它并没有指责谁做得不好,而是客观地指出了流程中的摩擦点和制度性的障碍。尤其是在跨学科合作的案例研究部分,作者似乎采用了某种复杂的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哪些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哪些合作更像是无效的资源堆砌。这种冰冷而精准的剖析,让我对“效率”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速度快,更是一种系统内耗最小化的结果。对于那些试图在庞大官僚体系中推动实质性变革的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视角,去识别真正的瓶颈所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人为疏忽上。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紧迫感交织的情绪。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历史学家,将当代的基础研究困境置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科技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它探讨了“科学范式转移”的规律,以及在一个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避免在关键技术链条上出现不可逆转的“卡点”。书中对基础研究的“文化土壤”的讨论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涉及资金,更关乎学术自由的边界、对失败的容忍度,以及社会对长期价值的信仰。这种对文化和体制的细致描摹,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提醒我们,科研的竞争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口号,而是深植于社会结构深处的思维方式。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关于文明延续性的深刻对话,这种视角是很多专注于短期绩效报告的书籍所无法提供的。

评分

这本书的分析方法显得尤为现代和锐利,它似乎借鉴了大量来自金融市场和供应链管理的分析工具来解构科研生态。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科研人才的资本化”的讨论,通过对比不同人才池的“流动性溢价”和“沉没成本”,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前沿的经济模型来评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书中甚至涉及了对新兴研究工具,比如高性能计算资源和大型实验设施的“共享经济”模式的评估,探讨了如何通过更优化的资源分配,来释放被现有体制束缚的潜在创新力。这种将传统学术领域与现代经济分析工具结合的尝试,使得全书充满了知识的碰撞感,它不像传统的学术专著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贴近现实操作层面的优化空间。对于那些负责大型科研平台运营和预算分配的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是异常实用的。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大且深入的视角,剖析了当前全球科研版图中的一些关键趋势和结构性挑战。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实力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战略地图,指出了哪些领域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以及在现有资源配置下,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基础研究投入产出比的量化分析,那套复杂的模型似乎能揭示出那些隐藏在预算数字背后的真正驱动力,以及人才流动对创新生态的微妙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当前对“成功”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是否忽略了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但却是未来颠覆性技术源头的“冷门绝学”。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让我们得以跳出日常琐碎的项目管理,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科研环境,对于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的决策者来说,它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性的行业综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