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翻译图书,原书为CCPS编写的。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组织设计并实施操作行为和操作纪律系统。本书描述了操作行为和操作纪律的概念,以及有效的操作行为和操作纪律系统的特征,并提供了一些观点和方法:
(1)如何设计和实施操作行为和操作纪律系统;
(2)如何纠正有缺陷的操作行为和操作纪律系统;
(3)如何提升现有的操作行为和操作纪律系统。
目录
表格清单(Ⅳ)
插图清单(Ⅴ)
本书附带的网上资料(Ⅵ)
常用缩略语(Ⅶ)
词汇表(Ⅹ)
致谢(ⅩⅣ)
前言(ⅩⅥ)
实施综述(ⅩⅧ)
1什么是操作行为/操作纪律以及如何判断是否需要操作行为/操作纪律?(1)
1.1简介(1)
1.2编写本书的目的(1)
1.3主要内容和目标读者(2)
1.4定义(6)
1.5如何使用本书(9)
1.6如何判断是否需要改进现行操作行为/操作纪律体系?(10)
1.7操作行为/操作纪律基本概念(14)
1.8操作行为/操作纪律体系的实施(16)
1.9本书的范围(17)
1.10与其他管理体系框架的关系(17)
1.11总结(19)
1.12参考文献(20)
2操作行为/操作纪律的效益(21)
2.1简介(21)
2.2操作行为/操作纪律的目标(21)
2.3操作行为/操作纪律体系的演变(25)
2.4总结(31)
2.5参考文献(31)
2.6补充阅读(32)
3领导层的职责和承诺(34)
3.1简介(34)
3.2利用操作行为/操作纪律成就伟大事业(34)
3.3领导层在制定操作行为/操作纪律体系方面的作用(40)
3.4总结(48)
3.5参考文献(49)
3.6补充阅读(50)
4人为因素的重要性(51)
4.1简介(51)
4.2人员行为问题(53)
4.3什么是人为失误?(54)
4.4关于人员表现的常见误解(56)
4.5人为失误的分类(57)
4.6人为失误的诱发因素(61)
4.7操作行为/操作纪律体系如何预防并减少人为失误?(61)
4.8操作行为/操作纪律与其他常用人员表现工具之间的关系(62)
4.9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人为因素活动中(66)
4.10人为因素指标(67)
4.11总结(68)
4.12参考文献(68)
4.13补充阅读(69)
5操作行为的主要特性(71)
5.1简介(71)
5.2适用于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操作行为(73)
5.3本章内容的组织架构(75)
5.4操作行为的基础(76)
5.5员工(83)
5.6工艺过程(104)
5.7工厂(109)
5.8管理系统(116)
5.9总结(119)
5.10参考文献(120)
5.11补充阅读(123)
6操作纪律的主要特性(124)
6.1简介(124)
6.2企业特性(128)
6.3个人特性(136)
6.4总结(143)
6.5参考文献(143)
6.6补充阅读(144)
7实施和维护有效操作行为/操作纪律体系(146)
7.1简介(146)
7.2制定计划(147)
7.3实施计划(157)
7.4监测进展(160)
7.5改进计划和持续改进(168)
7.6应用于不同的角色(173)
7.7总结(174)
7.8参考文献(175)
7.9补充阅读(175)
索引(176)
与其他关注技术性故障排除的读物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操作纪律”的哲学性思辨。作者似乎在试图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在一个高度自动化和流程化的环境中,操作员的“自由裁量权”究竟应该被压缩到何种程度?书中对“操作界限”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它不再将纪律视为外部强加的限制,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在特定技术背景下“涌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书中对“过度遵从”导致认知僵化的批判尤为有力,它警告我们,完美的纪律手册可能孕育出最脆弱的操作团队,因为他们失去了在异常情况下的适应能力。整本书充满了对“理性”的深刻反思,暗示真正的安全并非来自于对规则的盲目服从,而是来自于对规则背后逻辑的透彻理解和在必要时勇敢地质疑。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时间维度”来看待工业安全。以往的安全评估多聚焦于事件发生时的瞬间决策,但此书将目光投向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累积效应。它通过对历史性制度变更和技术迭代如何嵌入日常操作的追踪,揭示了安全文化的“时间冻结”现象。例如,作者分析了某个特定行业在过去三十年间,如何因为一次成功的事故避免而强化了某种高风险操作的合理性,形成了一种“侥幸成功的文化惯性”。这种历史观赋予了安全改进工作一种宿命感——即你并非在与当下的错误作斗争,而是在与过去的成功经验博弈。这种深沉的视角,使得书中对于流程优化的建议,也更倾向于结构性的、需要跨越几代技术人员才能实现的缓慢变革,而非简单的软件升级或流程再培训。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颇具挑战性,它似乎更偏向于学术探讨而非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读物。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仔细琢磨作者对特定术语的界定,比如他对“合规性悖论”的阐释,就明显借鉴了特定学科群的专业术语体系。内容上,它花了大量篇幅去论证操作人员在面对模糊指令或设备非预期行为时,是如何进行“即兴创造”(即兴创新,但可能带来风险)。这种对操作现场“能动性”的细致描摹,虽然丰富了对人机交互的理解,但对于寻求快速、即插即用式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当压力、时间限制和操作目标发生冲突时,系统将如何自然地滑向低风险容错路径。对于研究人因工程或组织行为学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充满原始思考的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精巧,它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方式,每一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但又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前文的结论。尤其是在探讨设备维护的“非正式流程”时,作者巧妙地将技术故障分析与工人阶层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关联。他没有停留在故障树分析层面,而是探讨了不同层级维护人员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权力制衡,是如何共同导致了关键部件的过度磨损或维护不足。这种将技术问题“社会化”的解读方式,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纯粹的工程问题,其根源在于组织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均和沟通渠道的扭曲。它的行文流畅而紧凑,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个微型的论点,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知识网络。
评分这部作品的开篇便展现出一种对流程安全领域深刻而系统的洞察力。作者并非止步于罗列事故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工业事故的深层次文化与结构性因素。书中对“隐性知识”在操作层面如何影响安全决策的探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细致地描绘了那些不成文的规定、口耳相传的“捷径”,如何在日常操作中悄然侵蚀既定的安全规范。我特别欣赏作者引入的组织学习理论,用以解释为什么看似成熟的组织会一再犯下同类错误。它挑战了传统上将失误简单归咎于个体疏忽的观点,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系统对风险的认知偏差和信息传递的断裂上。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份严谨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而非枯燥的安全手册。它迫使读者——无论是工程师还是管理者——反思自己所在组织中那些未被量化的、却影响巨大的“操作惯例”究竟是保障还是隐患。书中关于“文化惰性”如何固化现有流程的论述,提供了理解复杂工业环境安全困境的强大理论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