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p群构造(上册)

有限p群构造(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勤海,安立坚 著
图书标签:
  • 有限群
  • p-群
  • 群论
  • 代数
  • 数学
  • 有限p群
  • 群结构
  • 抽象代数
  • 上册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6823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060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数学基础丛书168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页数:3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国内群论工作者在有限p群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特别是在p群正规结构方面的成果.全书分十四章.第一章为预备知识,第二、三章为基本方法介绍,第四章为中国学者早期在p群领域的主要工作,第五至十二章为p群正规结构方面的主要成果介绍,第十三章为p群自同构方面的成果介绍,第十四章为p群计数方面的成果介绍,第十五章为p群其他方面的成果介绍.

目录

《现代数学基础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有限p群的基本概念和结果
1.1 换位子及换位子公式
1.2 幂零类
1.3 Burnside基定理
1.4 上幂群列与下幂群列
1.5 中心积
1.6 p群的中心与其他基本性质
1.7 内交换p群的分类及在p群构造中的地位
1.8 有限HamiltonP群的分类
1.9 具有一个循环极大子群的p群的分类
1.10 p群计数定理
1.11 三类重要p群与p群的三类重要结构

第2章 有限p群的循环扩张和中心扩张
2.1 循环扩张理论
2.2 p群的循环扩张
2.3 p群的中心扩张
2.4 p4阶群的分类
2.5 满足某种性质的p群的一般分类方法

第3章 有限p群的同构判定
3.1 利用群的不变量区分互不同构的p群
3.2 利用同构映射的存在性判定p群的同构

第4章 中国学者在有限p群领域的早期工作
4.1 华罗庚与段学复等中国学者在p群领域的工作
4.2 徐明曜在p群领域的早期工作

第5章 p群计数的某些结果
5.1 华段猜想及其相关结果
5.2 子群个数较多的p群
5.3 子群计数对p群的刻画
5.4 内交换p群的非正规子群的共轭类数

第6章 内交换p群的中心扩张
6.1 p阶群被内交换p群的扩张
6.1.1 导群循环的情形
6.1.2 导群非循环的情形
6.2 循环p群被内交换p群的扩张
6.3 初等交换p群被内交换p群的扩张
6.3.1 p2阶初等交换群被内交换p群的扩张
6.3.2 p3阶初等交换群被内交换p群的扩张

第7章 内交换p群的循环扩张
7.1 至少有两个极大子群为内交换的p群
7.1.1 二元生成且至少有两个内交换极大子群的p群
7.1.2 三元生成且至少有两个内交换极大子群的p群
7.1.3 三元生成导群为C2P的p群
7.1.4 三元生成导群为C2P的p群
7.2 有且仅有一个极大子群为内交换的p群
7.2.1 p≠2
7.2.2 p=2

第8章 非交换真子群均二元生成的有限p群
8.1 非交换真子群均亚循环的有限p群的分类
8.2 真子群均为二元生成的有限p群
8.3 二元生成的有交换极大子群的有限p群
8.4 非交换子群均二元生成的有限p群(一)
8.5 非交换子群均二元生成的有限p群(二)
8.6 非交换真子群均二元生成的有限p群的分类

第9章 Ct群和A群
9.1 C3群的分类
9.1.1 正则C3群的分类
9.1.2 非正则C3群的分类
9.2 Ct群的刻画
9.3 A2群的分类
9.4 A3群的分类
9.4.1 有内交换极大子群的一4R群
9.4.2 无内交换极大子群的A3群
9.5 A3群分类的某些应用
参考文献
索引
《现代数学基础丛书》已出版书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有限p群构造(上册)”的内容,旨在提供一份详尽且自然的阅读体验描述。 --- 蓝海之歌:深海生态系统的演化与适应 作者: 李文博 出版社: 远航文化 字数: 约 65 万字 开本: 16 开精装 --- 内容概述 《蓝海之歌:深海生态系统的演化与适应》是一部跨学科的宏大著作,汇集了海洋生物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以及海洋地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全面揭示地球上最大、最神秘的生物栖息地——深海环境的复杂性与生命韧性。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深海生物名录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如何起源、如何适应高压、永恒黑暗与低温,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独特的化学能和热液活动驱动的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繁荣。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深度”和“时间”两条主线展开。在“深度”维度上,作者带领读者从大陆架的边缘潜入到海山、洋中脊和深海平原,详细解析了不同深度带的物理化学梯度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物群落特征。在“时间”维度上,则回溯了数亿年来生命在深海中的演化历程,特别关注了地质事件(如大规模火山活动和板块运动)对深海生物多样性演替的影响。 核心章节亮点 第一部:黑暗的疆域——深海环境的物理化学基础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深海生命的基础。它细致描绘了深海的物理条件:光照的缺失、极端的静水压力(每平方厘米可达数百个大气压)、以及普遍的低温(通常低于 4°C)。作者重点阐述了深海环流系统——温盐环流——如何将表层生产的有机物输送到深渊,构成了“海洋雪”这一食物链的基础。此外,对洋中脊热液喷口这一“生命绿洲”的化学构成(富含硫化物、甲烷和金属离子)进行了详尽的化学分析,为后续探讨化能合成作用铺平了道路。 第二部:静默中的崛起——化能合成与极端微生物 本章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它详细剖析了深海生态系统与依赖光合作用的表层海洋生态系统最根本的区别——化能合成(Chemosynthesis)。通过对硫氧化菌、甲烷氧化菌等关键微生物群落的深入研究,本书揭示了这些生命基石如何利用地球内部释放的化学能,构建起独立于太阳的完整食物网。作者特别关注了热液喷口附近,如“巨型管虫”这类与共生细菌深度耦合的宏观生物,如何实现高效的能量转化和生命维持。 第三部:压力下的形态——深海动物的适应机制 深入到宏观生物层面,本部分细致考察了深海动物为应对高压环境所演化出的精妙生理结构。从膜脂组分的调整、特殊蛋白质的稳定化,到体内代谢途径的重构,作者提供了大量案例研究。例如,深海鱼类如何通过高浓度的三甲胺氧化物(TMAO)来对抗蛋白质变性;甲壳类动物如何利用其体液渗透压与环境保持平衡。文章对深海鮟鱇、深海乌贼等代表性物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进行了独到的比较分析。 第四部:史前的回响——深海生物的古生物学证据 本部分将时间维度引入叙事。通过分析深海沉积岩中的微化石、脂质生物标志物以及深海热液沉积物中的矿化结构,作者尝试重建了深海生命的历史。本书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于深海热液环境的可能性假说,并探讨了过去数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事件对深海生物群落结构产生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对“活化石”类群(如某些腔棘鱼类和鹦鹉螺)在深海避难所中的生存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五部:连接与隔离——深海生物地理学与保护前沿 在探讨了生命的基础与历史之后,本书转向当前的研究热点:深海生物地理分布的模式。作者利用分子系统学和沉积物DNA分析技术,探讨了深海平原的生物连通性,以及海山、海沟等“岛屿”系统如何促进物种特化。最后,本书严肃地探讨了人类活动(深海采矿、拖网捕捞以及气候变化)对这些脆弱、演化缓慢的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深海资源可持续管理框架。 作者特质与阅读体验 李文博教授是海洋生物地质学领域的资深学者,其写作风格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富画面感的描述著称。本书的行文流畅,即使是复杂的生化过程和地质力学模型,也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得以阐释。 全书配有数百张由深潜器和遥控潜水器(ROV)拍摄的独家高清照片,以及详尽的地质剖面图和生物化学流程图。《蓝海之歌》 不仅是科学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更是对所有热爱自然奥秘、渴望探寻地球深层秘密的普通读者来说,一次深入到地球生命最原始、最顽强角落的史诗级旅程。它挑战了我们对“生命必需品”的传统认知,展示了在看似绝望的环境中,生命依然能够以最奇特、最坚韧的方式绽放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有限p群构造(上册)》这本书,从封面设计上看,就给人一种严谨、学术的感觉。我一直对有限群论,尤其是p群的结构感到着迷,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高级的构造方法。我特别对书中关于“p群的中心子和换位子子群”的介绍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构造,展示了如何从已知群的子群来生成新的p群,并且详细分析了这些新群的性质。例如,书中关于“二次群”的构造,以及它们与更高阶p群之间的关系,我仔细研读了很久。作者的讲解风格非常细腻,即使是比较复杂的证明,也能被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书中的例子也相当丰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尽管我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其中的数学内容,但每一次的理解都给我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专业,数学术语使用精确,但整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可读性,不会让人感到过于晦涩。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有限p群构造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仔细品读的。

评分

拿到《有限p群构造(上册)》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的专业性和深度。封面设计一如既往的简洁,专注于内容本身,没有丝毫花哨。我一直是有限群论的爱好者,尤其对p群的构造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内容安排,我觉得非常符合一个研究者的需求。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定理和公式,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地展示了这些构造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背后的逻辑。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秩”的概念的介绍所吸引,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群的秩如何影响其构造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利用秩来分类p群。例如,关于具有特定秩的p群的构造,书中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步骤和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构造的由来。虽然书中涉及的数学符号和理论知识非常密集,但作者的讲解思路清晰,论证过程严谨,让人在挑战中也感受到数学之美。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精良,公式的对齐和符号的使用都非常规范,这对于数学书籍而言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作为参考书和学习工具的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p群构造的读者,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刚拿到《有限p群构造(上册)》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上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丝毫多余的装饰,纯粹地传递着学术的气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和定理陈述。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了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作者在讲解中,并没有生硬地抛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逻辑严密的推导,层层剥茧,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真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p群的分类”这一章节的论述,作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构造方法,系统地梳理了不同阶数的p群的结构。例如,书中对于阶为p^3的群的分类,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给出了具体的群结构,还详细说明了它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子群和正规子群关系构造出来的。这种精细的分析,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虽然有些部分的证明过程相当复杂,需要反复揣摩,但每当我成功理解一个定理的证明,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耐心去品味每一个字、每一个公式。

评分

这本《有限p群构造(上册)》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图案,只有书名和作者的署名,给人一种严谨、学术的印象。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内容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从基础概念的铺垫,到各种构造方法的介绍,再到具体的例子分析,循序渐进。尽管我对有限p群的了解还算有限,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清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耐心引导。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Sylow定理在p群构造中的应用部分,这是理解p群结构的关键。作者在这一部分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引入了许多经典的构造例子,比如幂零群的构造,还有一些更复杂的自由p群的构造。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但书中提供的定理证明和例子解析都十分详尽,一步步地拆解了复杂的数学推理过程,让我能够跟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我注意到书中的符号系统非常规范,这对于阅读和理解数学著作至关重要,减少了很多因符号混淆而产生的障碍。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扎实、深入的感觉,适合那些真正想要深入研究有限p群理论的读者,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对该领域有浓厚兴趣的自学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有限p群构造(上册)》这本书,第一眼看上去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范儿。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正是这种简洁,反而凸显了内容本身的深度。我个人对有限群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p群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更是吸引我深入研究。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定义和性质讲起,逐步过渡到各种复杂的构造技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中心扩张”的构造方法,作者通过详细的例子,阐释了如何利用一个群的中心子来构造出新的p群,并且对这些新群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引入的一些具体群的例子,比如一些非交换群的构造,让我对p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有些数学证明过程确实挑战我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反复推敲,但作者的讲解细致入微,给出了足够的铺垫和解释,使得理解的障碍大大降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准确,充满了数学的精确性,但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可读性,不像某些过于晦涩的文献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对于有志于在有限群论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