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蝴蝶誌

安徽蝴蝶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諸立新,劉子豪,虞磊,歐永躍 著
圖書標籤:
  • 安徽
  • 蝴蝶
  • 昆蟲
  • 動物
  • 自然
  • 科普
  • 生物
  • 安徽省
  • 圖鑒
  • 昆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20417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075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9
字數:53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安徽蝴蝶誌》是作者諸立新、劉子豪、虞磊、歐永躍經過二十多年的調查記錄和整理撰寫而成的一本原創性、學術性較強,兼具知識性、可讀性的著作,是對安徽省蝶類區係的首次係統整理,內容十分豐富,填補瞭國內研究安徽省蝴蝶種類信息的空白,為研究安徽蝶類多樣性及我國蝶類地理分布格局等提供瞭重要基礎資料。
  《安徽蝴蝶誌》共7部分,緒論部分介紹瞭蝴蝶的分類地位、蝶類和蛾類的區彆、蝴蝶的形態特徵、蝴蝶的生活習性、安徽省蝴蝶概況等基礎知識;後6部分按鳳蝶科、粉蝶科、蛺蝶科、蜆蝶科、灰蝶科、弄蝶科分類,共記述瞭安徽蝴蝶150屬304種,為每一種蝴蝶提供標本照片,介紹其發生期及分布情況,製作瞭每種蝴蝶在安徽的分布示意圖,並配有大量的野外生態照片,展示瞭安徽省豐富的蝶類資源。
  《安徽蝴蝶誌》配有一韆多幅標本圖片和生態照片,內容豐富、鑒定準確、圖文並茂,可讀性、科普性和學術性俱佳,可為專業研究蝴蝶的人員提供參考,也可作為青少年認識和瞭解蝴蝶的科普讀物,增強他們對牛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意識。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1 鳳蝶科
1.1 鳳蝶亞科
1.1.1 裳鳳蝶屬
1.金裳鳳蝶
1.1.2 麝鳳蝶屬
2.中華麝鳳蝶
3.灰絨麝鳳蝶
4.長尾麝鳳蝶
1.1.3 珠風蝶屬
5.紅珠鳳蝶
1.1.4 斑鳳蝶屬
6.小黑斑鳳蝶
1.1.5 鳳蝶屬
7.玉帶鳳蝶
8.藍鳳蝶
9.關姝鳳蝶
10.王斑鳳蝶
11.關鳳蝶
12.柑橘鳳蝶
13.金鳳蝶
14.碧鳳蝶
15.綠帶翠鳳蝶
16.穹翠鳳蝶
17.巴黎翠鳳蝶
18.達摩鳳蝶
1.1.6 寬尾鳳蝶屬
19.寬尾鳳蝶
1.1.7 青鳳蝶屬
20.青鳳蝶
21.阿青鳳蝶
22.黎氏青鳳蝶
23.碎斑青鳳蝶
24.寬帶青鳳蝶
25.升天劍鳳蝶
26.川劍鳳蝶
27.金寬劍鳳蝶
1.2 絹蝶亞科
1.2.1 絲帶鳳蝶屬
28.絲帶鳳蝶
1.2.2 虎鳳蝶屬
29.中華虎鳳蝶
1.2.3 絹蝶屬
30.冰清絹蝶

2 粉蝶科
2.1 黃粉蝶亞科
2.1.1 豆粉蝶屬
1.東亞豆粉蝶
2.橙黃豆粉蝶
2.1.2 黃粉蝶屬
3.北黃粉蝶
4.尖角黃粉蝶
2.1.3 鈎粉蝶屬
5.淺色鈎粉蝶
6.圓翅鈞粉蝶
2.2 粉蝶亞科
2.2.1 絹粉蝶屬
7.大翅絹粉蝶
2.2.2 粉蝶屬
8.菜粉蝶
9.東方菜粉蝶
10.華東黑紋粉蝶
2.2.3 雲粉蝶屬
11.雲粉蝶
2.2.4 襟粉蝶屬
12.黃尖襟粉蝶
13.橙翅襟粉蝶

3 蛺蝶科
3.1 喙蝶亞科
3.1.1 喙蝶屬
1.樸喙蝶
3.2 斑蝶亞科
3.2.1 斑蝶屬
……

4 蜆蝶科
5 灰蝶科
6 弄蝶科

附錄 安徽蝴蝶保護物種名錄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生物圖書越來越受到歡迎。蝴蝶是人們最為熟悉和喜愛的一類昆蟲,並以其絢麗的色彩、優美的舞姿,贏得瞭“會飛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等美譽。在眾多生物中,蝴蝶被公認為是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種之一,以蝴蝶為題材的讀物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和傳播,能夠更好地起到普及昆蟲知識、增強環保意識的積極作用。
  安徽省位於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遊。全省東西寬約450韆米,南北長約570韆米,總麵積13.96萬平方韆米,約占全國陸地麵積的1.45%。安徽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復雜多樣。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全省植被的主要特徵是:過渡性強、人為影響嚴重以及具有獨特性。安徽植物的特有屬、種較多,被列為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植物就有31種。金省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僅維管束植物就有三韆多種,因此以植物為生的蝴蝶等昆蟲資源也較為豐富。
  滁州學院諸立新教授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一直從事蝴蝶的區係與分子係統學研究。他與安徽省內一批研究人員通過相關項目,對安徽省各個保護區以及代錶性地區進行瞭二十多年的野外考察工作,基本上調查清楚瞭安徽省蝴蝶的區係情況,經過仔細整理和鑒定標本,撰寫瞭《安徽蝴蝶誌》一書。本書采用瞭當前國際較為流行的蝴蝶6科分類係統,描述瞭安徽省6科150屬304種蝴蝶。不僅涵蓋瞭安徽省較為常見的普通蝴蝶種類,也包含瞭一些數量極其稀少的種類,還有若乾新紀錄種,種類非常全麵,因此也體現瞭項目執行過程中的艱苦付齣和認真態度。
  本書是對目前安徽省蝶類區係的全麵係統整理,內容十分豐富,為研究安徽蝶類多樣性及我國蝶類地理分布格局等提供瞭重要基礎資料。同時,本書也為安徽省各保護區掌握本底資源、製定相應的保護措施提供瞭參考。因此,本書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徽州古道上的風物誌:一部關於徽州民間工藝與生活美學的全景式描摹 本書簡介: 《徽州古道上的風物誌》並非一部聚焦於自然科學或地域物種的專著,它是一捲深沉而細膩的、關於徽州地區傳統民間工藝、生活美學、以及深植於鄉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百科全書式記錄。本書以“古道”為綫索,串聯起散落在皖南群山之中,那些幾近失傳的匠心獨運與生活智慧。它旨在超越傳統文化記錄的錶層,深入挖掘徽州人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環境與曆史變遷中,塑造齣獨樹一幟的物質與精神世界。 全書共分六個篇章,以敘事與考證相結閤的手法,展現瞭徽州物質文化遺産的豐富性與精妙性: 第一篇:木石的低語——徽州建築的“骨骼”與“皮膚” 本篇聚焦於徽州傳統民居(如徽派建築)的結構藝術與裝飾哲學。我們不單單描述那些白牆黛瓦的外部形態,而是深入探討“馬頭牆”背後的防火與傢族象徵意義,以及“天井”作為天地連接、內斂聚氣的空間哲學。 核心內容包括: 榫卯的智慧與結構力學: 對徽州傳統木構架中,不用一釘一鉚的榫卯連接技術進行詳盡圖解與案例分析。重點闡述其在抗震性、材料的自然生長性適應方麵的優越性。 磚雕、木雕、石雕的“三雕”對話: 詳細剖析徽州“三雕”的題材選擇、刀法特點及其功能性——如何將曆史故事、民間信仰、傢族倫理,以繁復而內斂的藝術形式,雕刻於門樓、窗欞和簷下。例如,對“福祿壽喜”等常見母題在不同村落間的細微差異進行比對研究。 “一磚一瓦皆學問”的材料考證: 追溯當地特有粘土燒製青磚的技術,以及瓦片的鋪設工藝,如何影響徽州建築在潮濕多雨氣候下的耐久性與透氣性。 第二篇:筆墨的傳承——文房四寶與士人生活的交織 徽州素有“文風鼎盛”之譽,本書探究瞭支撐這一文化現象的物質基礎——文房用品的製作工藝及其社會地位。 核心內容包括: 徽墨的“黑金”之道: 詳細記錄徽墨從鬆煙、桐油的采集,到石臼中的反復研磨、人工抄製,再到模具的精細刻製與晾曬的全過程。分析不同時期徽墨的配方秘密及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澄心堂紙的“柔韌之美”: 追溯以黃檀皮等為原料製作澄心堂紙的古法,探討其“薄如蟬翼而堅韌耐摺”的特性,如何服務於徽州版畫和書法實踐。 歙硯的“玉石”品格: 聚焦於徽州特有的歙石(如綠石、眉子石),描述采石、選料、打胚、雕刻、發墨的繁復工藝,以及不同石品所蘊含的收藏價值與鑒賞標準。 第三篇:織錦的溫度——徽州衣著與紡染技藝的流變 本篇深入民間,探訪瞭過去徽州傢庭中,女性掌握的從種植染料到成品服飾製作的完整手藝鏈條。 核心內容包括: 藍印花布的“時間之印”: 詳述以靛藍為主要染料,利用豆渣、石灰等輔助材料,通過颳漿、晾曬、浸染、脫漿的步驟,製作齣圖案豐富、經久不褪的藍印花布的過程。重點剖析其圖案中蘊含的地域性物候觀。 蠶桑業與絲綢的區域影響: 雖然徽州山區不以大規模絲綢聞名,但本書記錄瞭山區小規模養蠶、繅絲的獨特方法,以及用土布縫製內衣,以求“暖和貼身”的生活哲學。 生活中的“補丁美學”: 記錄瞭舊時徽州傢庭對衣物“百衲”縫補的藝術,這不僅是節儉的體現,更是一種將修補視為二次創作的民間審美實踐。 第四篇:食器的哲學——徽州烹飪器皿與飲食禮儀 食物的保存與烹飪方式,直接反映瞭一個地域的生活哲學。本篇關注的是支撐徽州日常飲食的“硬核”工具。 核心內容包括: 徽州竹編的“透氣與收納”: 考察竹材的選材、破篾、編織等技術,製作齣的蒸籠、曬簟、提籃等,如何適應山區潮濕的氣候,保證糧食和食物的乾燥。 陶瓷與土鍋的“火候控製”: 對當地製作的厚底土鍋(砂鍋)進行研究,分析其如何通過特殊的泥料配方,實現對山珍野味的慢燉和入味。 醃製與窖藏技術: 詳細記錄徽州人(如臭鱖魚、火腿、黴豆腐的製作)如何利用地理環境中的微生物,進行長久的食物保存,這背後是古老的生物學知識的應用。 第五篇:行走的記憶——徽州交通與器具的適應性設計 徽州山高水密,交通不便的曆史,催生瞭許多因地製宜的交通和運輸工具。 核心內容包括: 徽州船模與水運工具: 考察新安江、練江沿岸的船隻結構,尤其是用於載鹽、載茶的平底船的設計特點,及其與水流的適應性。 轎子與肩挑的“人力工程學”: 對傳統抬轎的竹木結構進行力學分析,探討其在崎嶇山路上的減震設計,以及扁擔在長途運輸中的人體工程學考量。 徽州牌坊的“凝固的敘事”: 將牌坊視為一種“路標”和“紀念碑”,分析其在連接不同村落、昭示傢族榮譽中的社會功能,及其與道路網絡的對應關係。 第六篇:匠人的精神——口述史與技藝的非物質傳承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對那些默默無聞的民間匠人的緻敬,通過第一手的口述曆史,捕捉技藝在代際間的流轉與消逝。 核心內容包括: “師徒製”的隱秘契約: 記錄不同手藝人對學藝生涯的迴憶,包括學費的支付方式(實物或勞力)、學徒的食宿安排,以及“齣師”的儀式感。 技藝的“鄉土方言”: 整理和記錄瞭許多在文獻中難以記載的、口口相傳的民間術語、經驗公式和處理“疑難雜癥”的“土法子”。 當代挑戰與未來: 采訪瞭最後一代仍在堅持傳統技藝的工匠,探討現代化衝擊下,這些工藝品如何從“日用品”轉嚮“收藏品”,以及傳承人麵臨的現實睏境與堅守的價值。 本書以其詳盡的田野調查、紮實的文獻考據和對細節的偏執關注,為讀者構建瞭一幅立體的、有溫度的徽州傳統生活畫捲。它所揭示的,並非是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而是那份深藏於磚瓦、筆墨與器皿之中的,徽州人對“安居樂業”的深刻理解與不懈追求。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安徽蝴蝶誌》這本厚重的書,心情真的是難以言喻。首先,它的裝幀就透著一股專業和大氣,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裏麵內容肯定不簡單。我平時對自然科學,尤其是昆蟲類的知識瞭解不算太多,但對蝴蝶一直有一種莫名的好感,覺得它們是天地間最靈動的色彩。所以,當我知道有這樣一本專門介紹安徽地區蝴蝶的書時,就非常期待,想看看我們傢鄉的蝴蝶究竟有多麼豐富多彩。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科學嚴謹性。每一頁都充滿瞭細緻的分類、準確的學名以及詳實的生物學信息。我嘗試著去理解其中的一些術語,雖然有些聽起來比較陌生,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這些專業知識的呈現上付齣瞭巨大的心血。比如,關於蝴蝶的分類係統、它們的地理分布、棲息環境的描述,都顯得條理清晰,邏輯性很強。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適閤對蝴蝶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也對專業的生物研究者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 更吸引我的是書中關於蝴蝶形態的描繪。那些精美的插圖,簡直就是藝術品!每一隻蝴蝶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翅膀上的花紋、色彩的變化,乃至身體的細微結構,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還詳細描述瞭不同蝴蝶的雌雄差異、幼蟲階段的形態,以及它們在不同季節和生活周期中的變化。這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平時看到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其生命過程是如此的復雜和精妙,充滿瞭科學的奧秘。 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書中對蝴蝶生態習性的介紹。瞭解它們是如何覓食、繁殖、度過生命周期的,以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這讓我對大自然中的生命平衡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裏提到的一些關於蝴蝶遷徙、越鼕的知識,讓我感到非常驚嘆,它們是如何在廣闊的空間中找到方嚮,又如何適應嚴酷的環境?這其中的智慧,著實令人摺服。 總而言之,《安徽蝴蝶誌》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科普讀物。它用科學的態度,精美的呈現方式,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安徽地區蝴蝶世界的窗口。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也讓我對傢鄉的自然生態有瞭更深的敬意。我確信,這本精心編纂的蝴蝶誌,將成為我探索自然、認識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

評分

哇,拿到這本《安徽蝴蝶誌》真是太驚喜瞭!一直以來,我都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色彩斑斕、翩翩起舞的小生靈。安徽,這片我生活瞭多年的土地,在我心中一直有著特殊的意義,它的山川河流、田野林間,總是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引領我重新認識這片熟悉的土地,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發現和欣賞那些棲息於此的蝴蝶。 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一股濃鬱的自然氣息撲麵而來。書中的插畫精美絕倫,每一幅都如同工筆畫一般細膩,色彩鮮艷卻不失真實,仿佛我能親手觸摸到蝴蝶翅膀上的鱗粉。文字也寫得十分生動,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描述,更融入瞭作者對蝴蝶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深情。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蝴蝶生活習性的描述,它們如何破繭成蝶,如何在花叢中追逐嬉戲,如何在季節更替中遷徙遠行,這些細節都讓我對生命的神奇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將“安徽”這個地域概念與“蝴蝶”這一自然元素巧妙地結閤在瞭一起。我發現,原來在我們身邊,竟然隱藏著如此豐富多樣的蝴蝶種類,它們有著各自獨特的名字、形態和生活軌跡。讀到書中描述的某一種蝴蝶,我腦海中會立刻浮現齣它可能齣現的安徽某處風景——也許是在皖南的山間,也許是在皖北的平原,又或者是某個不起眼的鄉村田埂。這讓我對傢鄉的山水多瞭一份新的情感寄托,也激起瞭我想要親自去尋找、去觀察這些美麗精靈的衝動。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像是一本關於情感和記憶的散文集。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眷戀,深深地打動瞭我。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某個清晨,頂著露水,在山林間追逐蝴蝶的身影;也能想象到他在某個午後,靜靜地坐在花海旁,觀察蝴蝶的專注與喜悅。這種真摯的情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溫度,也讓我與作者之間産生瞭一種奇妙的共鳴。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瞭解它孕育齣的生命。而《安徽蝴蝶誌》,正是這樣一本讓我以最溫柔、最詩意的方式,去瞭解和愛上安徽的書。它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渴望,讓我願意放下手機,走齣傢門,去發現身邊的美好。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帶著這本書,踏上我的“蝴蝶尋蹤”之旅,去親眼見證書中那些令人驚艷的生命奇跡。

評分

剛拿到《安徽蝴蝶誌》,一股濃濃的書香混閤著淡淡的油墨味撲麵而來,讓人心生歡喜。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雅緻,一眼就能看齣是關於自然界的。我一直覺得,能夠深入瞭解一個地方的自然生態,是認識和感受這個地方最直觀的方式之一,而蝴蝶,作為大自然中最具代錶性的精靈,它們的齣現往往預示著環境的健康與美麗。 我翻開書頁,首先被那些栩栩如生的蝴蝶圖片所吸引。那些高清的彩色照片,將每一隻蝴蝶翅膀上的斑紋、色彩都展現得細膩入微,仿佛觸手可及。我能看到蝴蝶翅膀邊緣的鋸齒狀紋路,能分辨齣它們翅膀上如同眼斑一般的裝飾,甚至能想象齣它們在陽光下閃耀的光澤。文字部分則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瞭這些蝴蝶的名稱、發現地以及一些基本的生活習性。 讓我感到特彆有趣的是,書中似乎不僅僅是在羅列蝴蝶的種類,而是試圖勾勒齣一種“安徽的蝴蝶圖景”。我從中讀到瞭不同區域蝴蝶的分布特點,比如某些蝴蝶更偏愛山區,而另一些則更喜歡濕地或農田。這種地域性的區分,讓我對安徽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態係統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背著這本書,去往書中提到的某個地點,嘗試著去尋找書中描述的蝴蝶。 除瞭圖片和基礎信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蝴蝶生活史的描述,比如它們從卵、幼蟲、蛹到成蟲的蛻變過程。這些過程的圖片和文字相結閤,讓我覺得非常震撼,也讓我看到瞭生命進化的奇妙。我尤其欣賞書中提到的一些蝴蝶在特定季節的活動規律,這為我提供瞭一個觀察蝴蝶的時間綫索,讓我的觀察不再是盲目的,而是有瞭更明確的目標。 總的來說,《安徽蝴蝶誌》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書。它以一種藝術化的方式,呈現瞭安徽豐富的蝴蝶資源,也傳遞瞭作者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生物圖鑒,更像是一本邀請我走齣戶外,去發現和感受生命之美的邀請函,它點燃瞭我探索傢鄉自然奧秘的熱情。

評分

初次接觸《安徽蝴蝶誌》,我就被它深厚的人文氣息和自然情懷所吸引。我一直覺得,一個地方最動人的故事,往往藏在它最平凡的角落裏,而蝴蝶,正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最生動、最脆弱,也最能觸動人心的禮物。這本書,仿佛是安徽這片土地上,蝴蝶生命華章的一部細膩史詩。 我被書中如詩如畫的文字所打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他不僅僅是在介紹蝴蝶的種類和形態,更是在講述它們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在徽州古村落旁邊的溪流邊,一隻蝴蝶在翩翩起舞,它的色彩與周圍的古牆黛瓦、青山綠水融為一體,構成瞭一幅絕美的畫麵。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蝴蝶與當地文化、民間傳說相關的聯想,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將科學的嚴謹性與藝術的美感完美地融閤在一起。那些精美的彩頁插圖,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精確描繪,更像是藝術傢筆下的傑作,每一隻蝴蝶都充滿瞭生命力,它們的翅膀仿佛在紙麵上扇動,傳遞著自然界的勃勃生機。同時,書中對蝴蝶的生活習性、生長周期的描述,也極為詳實,讓我對這些小生靈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讓我特彆感動的是,書中流露齣的作者對傢鄉安徽的深切眷戀和對自然界的由衷贊美。他用最真摯的語言,記錄下他在安徽山水之間與蝴蝶相遇的每一個瞬間,這些記錄飽含著他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某個寂靜的午後,靜靜地坐在花叢中,觀察蝴蝶的專注與寜靜,那份對生命細節的極緻關注,足以打動人心。 總而言之,《安徽蝴蝶誌》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溫情的書。它不僅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安徽豐富蝴蝶資源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提醒我要用一顆更溫柔、更細緻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這本書,是饋贈給所有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人們的一份珍貴禮物。

評分

拿到《安徽蝴蝶誌》這本厚重的書,第一感覺就是它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作為一名對自然界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能夠深入瞭解一個地方的生物多樣性,是理解那個地方魅力的絕佳途徑。安徽,這片我一直以來都生活和工作的土地,在我心中,既熟悉又充滿未知。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其豐富自然寶藏的大門。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中對於不同蝴蝶品種的詳盡介紹。每一個物種的呈現都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從準確的學名到它們在安徽境內的分布範圍,再到其獨特的形態特徵,都描述得一絲不苟。我特彆喜歡書中提供的各種角度的精美照片,這些照片不僅僅是簡單的圖鑒,它們捕捉瞭蝴蝶在不同光綫、不同姿態下的美,讓我能夠近距離觀察到翅膀上細膩的紋理、色彩的漸變,甚至感受到它們翅膀的輕盈。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停留在對個體蝴蝶的描述,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大的生態係統中去考量。它詳細闡述瞭不同蝴蝶的棲息地偏好,比如它們喜歡在什麼樣的植被環境下生存,它們會選擇哪些植物作為食物來源,以及它們在整個生態鏈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信息讓我意識到,每一隻蝴蝶的齣現,都是與周圍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結果,這讓我對生命的復雜性和精妙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蝴蝶生活習性的有趣故事和觀察記錄。例如,作者記錄瞭某些蝴蝶的遷徙路綫、繁殖行為,甚至是它們在特定環境下的生存策略。這些生動的案例,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看到瞭作者在田野調查中的辛勤付齣和細緻觀察。我仿佛能通過文字,感受到作者在山林間、田野裏,不畏辛苦地追蹤和記錄蝴蝶的身影。 總而言之,《安徽蝴蝶誌》是一部兼具科學性、藝術性和地方特色的優秀科普作品。它以極高的專業水準,為讀者展現瞭安徽地區蝴蝶世界的精彩紛呈。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自然知識的渴求,更激發瞭我走齣戶外,去親自發現和欣賞身邊這些美麗生靈的興趣,讓我對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有瞭全新的認知和更加深沉的熱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