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蝴蝶志

安徽蝴蝶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诸立新,刘子豪,虞磊,欧永跃 著
图书标签:
  • 安徽
  • 蝴蝶
  • 昆虫
  • 动物
  • 自然
  • 科普
  • 生物
  • 安徽省
  • 图鉴
  • 昆虫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417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75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9
字数:5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徽蝴蝶志》是作者诸立新、刘子豪、虞磊、欧永跃经过二十多年的调查记录和整理撰写而成的一本原创性、学术性较强,兼具知识性、可读性的著作,是对安徽省蝶类区系的首次系统整理,内容十分丰富,填补了国内研究安徽省蝴蝶种类信息的空白,为研究安徽蝶类多样性及我国蝶类地理分布格局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安徽蝴蝶志》共7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蝴蝶的分类地位、蝶类和蛾类的区别、蝴蝶的形态特征、蝴蝶的生活习性、安徽省蝴蝶概况等基础知识;后6部分按凤蝶科、粉蝶科、蛱蝶科、蚬蝶科、灰蝶科、弄蝶科分类,共记述了安徽蝴蝶150属304种,为每一种蝴蝶提供标本照片,介绍其发生期及分布情况,制作了每种蝴蝶在安徽的分布示意图,并配有大量的野外生态照片,展示了安徽省丰富的蝶类资源。
  《安徽蝴蝶志》配有一千多幅标本图片和生态照片,内容丰富、鉴定准确、图文并茂,可读性、科普性和学术性俱佳,可为专业研究蝴蝶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青少年认识和了解蝴蝶的科普读物,增强他们对牛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1 凤蝶科
1.1 凤蝶亚科
1.1.1 裳凤蝶属
1.金裳凤蝶
1.1.2 麝凤蝶属
2.中华麝凤蝶
3.灰绒麝凤蝶
4.长尾麝凤蝶
1.1.3 珠风蝶属
5.红珠凤蝶
1.1.4 斑凤蝶属
6.小黑斑凤蝶
1.1.5 凤蝶属
7.玉带凤蝶
8.蓝凤蝶
9.关姝凤蝶
10.王斑凤蝶
11.关凤蝶
12.柑橘凤蝶
13.金凤蝶
14.碧凤蝶
15.绿带翠凤蝶
16.穹翠凤蝶
17.巴黎翠凤蝶
18.达摩凤蝶
1.1.6 宽尾凤蝶属
19.宽尾凤蝶
1.1.7 青凤蝶属
20.青凤蝶
21.阿青凤蝶
22.黎氏青凤蝶
23.碎斑青凤蝶
24.宽带青凤蝶
25.升天剑凤蝶
26.川剑凤蝶
27.金宽剑凤蝶
1.2 绢蝶亚科
1.2.1 丝带凤蝶属
28.丝带凤蝶
1.2.2 虎凤蝶属
29.中华虎凤蝶
1.2.3 绢蝶属
30.冰清绢蝶

2 粉蝶科
2.1 黄粉蝶亚科
2.1.1 豆粉蝶属
1.东亚豆粉蝶
2.橙黄豆粉蝶
2.1.2 黄粉蝶属
3.北黄粉蝶
4.尖角黄粉蝶
2.1.3 钩粉蝶属
5.浅色钩粉蝶
6.圆翅钧粉蝶
2.2 粉蝶亚科
2.2.1 绢粉蝶属
7.大翅绢粉蝶
2.2.2 粉蝶属
8.菜粉蝶
9.东方菜粉蝶
10.华东黑纹粉蝶
2.2.3 云粉蝶属
11.云粉蝶
2.2.4 襟粉蝶属
12.黄尖襟粉蝶
13.橙翅襟粉蝶

3 蛱蝶科
3.1 喙蝶亚科
3.1.1 喙蝶属
1.朴喙蝶
3.2 斑蝶亚科
3.2.1 斑蝶属
……

4 蚬蝶科
5 灰蝶科
6 弄蝶科

附录 安徽蝴蝶保护物种名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生物图书越来越受到欢迎。蝴蝶是人们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一类昆虫,并以其绚丽的色彩、优美的舞姿,赢得了“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等美誉。在众多生物中,蝴蝶被公认为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种之一,以蝴蝶为题材的读物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传播,能够更好地起到普及昆虫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的积极作用。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全省东西宽约450千米,南北长约570千米,总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5%。安徽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全省植被的主要特征是:过渡性强、人为影响严重以及具有独特性。安徽植物的特有属、种较多,被列为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就有31种。金省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仅维管束植物就有三千多种,因此以植物为生的蝴蝶等昆虫资源也较为丰富。
  滁州学院诸立新教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蝴蝶的区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他与安徽省内一批研究人员通过相关项目,对安徽省各个保护区以及代表性地区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野外考察工作,基本上调查清楚了安徽省蝴蝶的区系情况,经过仔细整理和鉴定标本,撰写了《安徽蝴蝶志》一书。本书采用了当前国际较为流行的蝴蝶6科分类系统,描述了安徽省6科150属304种蝴蝶。不仅涵盖了安徽省较为常见的普通蝴蝶种类,也包含了一些数量极其稀少的种类,还有若干新纪录种,种类非常全面,因此也体现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艰苦付出和认真态度。
  本书是对目前安徽省蝶类区系的全面系统整理,内容十分丰富,为研究安徽蝶类多样性及我国蝶类地理分布格局等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同时,本书也为安徽省各保护区掌握本底资源、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了参考。因此,本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徽州古道上的风物志:一部关于徽州民间工艺与生活美学的全景式描摹 本书简介: 《徽州古道上的风物志》并非一部聚焦于自然科学或地域物种的专著,它是一卷深沉而细腻的、关于徽州地区传统民间工艺、生活美学、以及深植于乡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百科全书式记录。本书以“古道”为线索,串联起散落在皖南群山之中,那些几近失传的匠心独运与生活智慧。它旨在超越传统文化记录的表层,深入挖掘徽州人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中,塑造出独树一帜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全书共分六个篇章,以叙事与考证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徽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与精妙性: 第一篇:木石的低语——徽州建筑的“骨骼”与“皮肤” 本篇聚焦于徽州传统民居(如徽派建筑)的结构艺术与装饰哲学。我们不单单描述那些白墙黛瓦的外部形态,而是深入探讨“马头墙”背后的防火与家族象征意义,以及“天井”作为天地连接、内敛聚气的空间哲学。 核心内容包括: 榫卯的智慧与结构力学: 对徽州传统木构架中,不用一钉一铆的榫卯连接技术进行详尽图解与案例分析。重点阐述其在抗震性、材料的自然生长性适应方面的优越性。 砖雕、木雕、石雕的“三雕”对话: 详细剖析徽州“三雕”的题材选择、刀法特点及其功能性——如何将历史故事、民间信仰、家族伦理,以繁复而内敛的艺术形式,雕刻于门楼、窗棂和檐下。例如,对“福禄寿喜”等常见母题在不同村落间的细微差异进行比对研究。 “一砖一瓦皆学问”的材料考证: 追溯当地特有粘土烧制青砖的技术,以及瓦片的铺设工艺,如何影响徽州建筑在潮湿多雨气候下的耐久性与透气性。 第二篇:笔墨的传承——文房四宝与士人生活的交织 徽州素有“文风鼎盛”之誉,本书探究了支撑这一文化现象的物质基础——文房用品的制作工艺及其社会地位。 核心内容包括: 徽墨的“黑金”之道: 详细记录徽墨从松烟、桐油的采集,到石臼中的反复研磨、人工抄制,再到模具的精细刻制与晾晒的全过程。分析不同时期徽墨的配方秘密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澄心堂纸的“柔韧之美”: 追溯以黄檀皮等为原料制作澄心堂纸的古法,探讨其“薄如蝉翼而坚韧耐折”的特性,如何服务于徽州版画和书法实践。 歙砚的“玉石”品格: 聚焦于徽州特有的歙石(如绿石、眉子石),描述采石、选料、打胚、雕刻、发墨的繁复工艺,以及不同石品所蕴含的收藏价值与鉴赏标准。 第三篇:织锦的温度——徽州衣着与纺染技艺的流变 本篇深入民间,探访了过去徽州家庭中,女性掌握的从种植染料到成品服饰制作的完整手艺链条。 核心内容包括: 蓝印花布的“时间之印”: 详述以靛蓝为主要染料,利用豆渣、石灰等辅助材料,通过刮浆、晾晒、浸染、脱浆的步骤,制作出图案丰富、经久不褪的蓝印花布的过程。重点剖析其图案中蕴含的地域性物候观。 蚕桑业与丝绸的区域影响: 虽然徽州山区不以大规模丝绸闻名,但本书记录了山区小规模养蚕、缫丝的独特方法,以及用土布缝制内衣,以求“暖和贴身”的生活哲学。 生活中的“补丁美学”: 记录了旧时徽州家庭对衣物“百衲”缝补的艺术,这不仅是节俭的体现,更是一种将修补视为二次创作的民间审美实践。 第四篇:食器的哲学——徽州烹饪器皿与饮食礼仪 食物的保存与烹饪方式,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域的生活哲学。本篇关注的是支撑徽州日常饮食的“硬核”工具。 核心内容包括: 徽州竹编的“透气与收纳”: 考察竹材的选材、破篾、编织等技术,制作出的蒸笼、晒簟、提篮等,如何适应山区潮湿的气候,保证粮食和食物的干燥。 陶瓷与土锅的“火候控制”: 对当地制作的厚底土锅(砂锅)进行研究,分析其如何通过特殊的泥料配方,实现对山珍野味的慢炖和入味。 腌制与窖藏技术: 详细记录徽州人(如臭鳜鱼、火腿、霉豆腐的制作)如何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长久的食物保存,这背后是古老的生物学知识的应用。 第五篇:行走的记忆——徽州交通与器具的适应性设计 徽州山高水密,交通不便的历史,催生了许多因地制宜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核心内容包括: 徽州船模与水运工具: 考察新安江、练江沿岸的船只结构,尤其是用于载盐、载茶的平底船的设计特点,及其与水流的适应性。 轿子与肩挑的“人力工程学”: 对传统抬轿的竹木结构进行力学分析,探讨其在崎岖山路上的减震设计,以及扁担在长途运输中的人体工程学考量。 徽州牌坊的“凝固的叙事”: 将牌坊视为一种“路标”和“纪念碑”,分析其在连接不同村落、昭示家族荣誉中的社会功能,及其与道路网络的对应关系。 第六篇:匠人的精神——口述史与技艺的非物质传承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对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匠人的致敬,通过第一手的口述历史,捕捉技艺在代际间的流转与消逝。 核心内容包括: “师徒制”的隐秘契约: 记录不同手艺人对学艺生涯的回忆,包括学费的支付方式(实物或劳力)、学徒的食宿安排,以及“出师”的仪式感。 技艺的“乡土方言”: 整理和记录了许多在文献中难以记载的、口口相传的民间术语、经验公式和处理“疑难杂症”的“土法子”。 当代挑战与未来: 采访了最后一代仍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工匠,探讨现代化冲击下,这些工艺品如何从“日用品”转向“收藏品”,以及传承人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坚守的价值。 本书以其详尽的田野调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对细节的偏执关注,为读者构建了一幅立体的、有温度的徽州传统生活画卷。它所揭示的,并非是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那份深藏于砖瓦、笔墨与器皿之中的,徽州人对“安居乐业”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安徽蝴蝶志》这本厚重的书,心情真的是难以言喻。首先,它的装帧就透着一股专业和大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内容肯定不简单。我平时对自然科学,尤其是昆虫类的知识了解不算太多,但对蝴蝶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觉得它们是天地间最灵动的色彩。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专门介绍安徽地区蝴蝶的书时,就非常期待,想看看我们家乡的蝴蝶究竟有多么丰富多彩。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科学严谨性。每一页都充满了细致的分类、准确的学名以及详实的生物学信息。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一些术语,虽然有些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这些专业知识的呈现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比如,关于蝴蝶的分类系统、它们的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的描述,都显得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对蝴蝶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也对专业的生物研究者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更吸引我的是书中关于蝴蝶形态的描绘。那些精美的插图,简直就是艺术品!每一只蝴蝶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翅膀上的花纹、色彩的变化,乃至身体的细微结构,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注意到,书中还详细描述了不同蝴蝶的雌雄差异、幼虫阶段的形态,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和生活周期中的变化。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平时看到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其生命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精妙,充满了科学的奥秘。 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蝴蝶生态习性的介绍。了解它们是如何觅食、繁殖、度过生命周期的,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这让我对大自然中的生命平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蝴蝶迁徙、越冬的知识,让我感到非常惊叹,它们是如何在广阔的空间中找到方向,又如何适应严酷的环境?这其中的智慧,着实令人折服。 总而言之,《安徽蝴蝶志》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科普读物。它用科学的态度,精美的呈现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安徽地区蝴蝶世界的窗口。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对家乡的自然生态有了更深的敬意。我确信,这本精心编纂的蝴蝶志,将成为我探索自然、认识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评分

拿到《安徽蝴蝶志》这本厚重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作为一名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能够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是理解那个地方魅力的绝佳途径。安徽,这片我一直以来都生活和工作的土地,在我心中,既熟悉又充满未知。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其丰富自然宝藏的大门。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对于不同蝴蝶品种的详尽介绍。每一个物种的呈现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从准确的学名到它们在安徽境内的分布范围,再到其独特的形态特征,都描述得一丝不苟。我特别喜欢书中提供的各种角度的精美照片,这些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图鉴,它们捕捉了蝴蝶在不同光线、不同姿态下的美,让我能够近距离观察到翅膀上细腻的纹理、色彩的渐变,甚至感受到它们翅膀的轻盈。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个体蝴蝶的描述,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中去考量。它详细阐述了不同蝴蝶的栖息地偏好,比如它们喜欢在什么样的植被环境下生存,它们会选择哪些植物作为食物来源,以及它们在整个生态链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信息让我意识到,每一只蝴蝶的出现,都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结果,这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蝴蝶生活习性的有趣故事和观察记录。例如,作者记录了某些蝴蝶的迁徙路线、繁殖行为,甚至是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策略。这些生动的案例,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看到了作者在田野调查中的辛勤付出和细致观察。我仿佛能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在山林间、田野里,不畏辛苦地追踪和记录蝴蝶的身影。 总而言之,《安徽蝴蝶志》是一部兼具科学性、艺术性和地方特色的优秀科普作品。它以极高的专业水准,为读者展现了安徽地区蝴蝶世界的精彩纷呈。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自然知识的渴求,更激发了我走出户外,去亲自发现和欣赏身边这些美丽生灵的兴趣,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更加深沉的热爱。

评分

哇,拿到这本《安徽蝴蝶志》真是太惊喜了!一直以来,我都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色彩斑斓、翩翩起舞的小生灵。安徽,这片我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我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山川河流、田野林间,总是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引领我重新认识这片熟悉的土地,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发现和欣赏那些栖息于此的蝴蝶。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一股浓郁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书中的插画精美绝伦,每一幅都如同工笔画一般细腻,色彩鲜艳却不失真实,仿佛我能亲手触摸到蝴蝶翅膀上的鳞粉。文字也写得十分生动,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描述,更融入了作者对蝴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蝴蝶生活习性的描述,它们如何破茧成蝶,如何在花丛中追逐嬉戏,如何在季节更替中迁徙远行,这些细节都让我对生命的神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将“安徽”这个地域概念与“蝴蝶”这一自然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发现,原来在我们身边,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多样的蝴蝶种类,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名字、形态和生活轨迹。读到书中描述的某一种蝴蝶,我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它可能出现的安徽某处风景——也许是在皖南的山间,也许是在皖北的平原,又或者是某个不起眼的乡村田埂。这让我对家乡的山水多了一份新的情感寄托,也激起了我想要亲自去寻找、去观察这些美丽精灵的冲动。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本关于情感和记忆的散文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某个清晨,顶着露水,在山林间追逐蝴蝶的身影;也能想象到他在某个午后,静静地坐在花海旁,观察蝴蝶的专注与喜悦。这种真挚的情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温度,也让我与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鸣。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孕育出的生命。而《安徽蝴蝶志》,正是这样一本让我以最温柔、最诗意的方式,去了解和爱上安徽的书。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渴望,让我愿意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带着这本书,踏上我的“蝴蝶寻踪”之旅,去亲眼见证书中那些令人惊艳的生命奇迹。

评分

刚拿到《安徽蝴蝶志》,一股浓浓的书香混合着淡淡的油墨味扑面而来,让人心生欢喜。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一眼就能看出是关于自然界的。我一直觉得,能够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生态,是认识和感受这个地方最直观的方式之一,而蝴蝶,作为大自然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灵,它们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环境的健康与美丽。 我翻开书页,首先被那些栩栩如生的蝴蝶图片所吸引。那些高清的彩色照片,将每一只蝴蝶翅膀上的斑纹、色彩都展现得细腻入微,仿佛触手可及。我能看到蝴蝶翅膀边缘的锯齿状纹路,能分辨出它们翅膀上如同眼斑一般的装饰,甚至能想象出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的光泽。文字部分则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这些蝴蝶的名称、发现地以及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性。 让我感到特别有趣的是,书中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蝴蝶的种类,而是试图勾勒出一种“安徽的蝴蝶图景”。我从中读到了不同区域蝴蝶的分布特点,比如某些蝴蝶更偏爱山区,而另一些则更喜欢湿地或农田。这种地域性的区分,让我对安徽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背着这本书,去往书中提到的某个地点,尝试着去寻找书中描述的蝴蝶。 除了图片和基础信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蝴蝶生活史的描述,比如它们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蜕变过程。这些过程的图片和文字相结合,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也让我看到了生命进化的奇妙。我尤其欣赏书中提到的一些蝴蝶在特定季节的活动规律,这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蝴蝶的时间线索,让我的观察不再是盲目的,而是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总的来说,《安徽蝴蝶志》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书。它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了安徽丰富的蝴蝶资源,也传递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生物图鉴,更像是一本邀请我走出户外,去发现和感受生命之美的邀请函,它点燃了我探索家乡自然奥秘的热情。

评分

初次接触《安徽蝴蝶志》,我就被它深厚的人文气息和自然情怀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它最平凡的角落里,而蝴蝶,正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最生动、最脆弱,也最能触动人心的礼物。这本书,仿佛是安徽这片土地上,蝴蝶生命华章的一部细腻史诗。 我被书中如诗如画的文字所打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蝴蝶的种类和形态,更是在讲述它们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在徽州古村落旁边的溪流边,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它的色彩与周围的古墙黛瓦、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蝴蝶与当地文化、民间传说相关的联想,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美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些精美的彩页插图,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精确描绘,更像是艺术家笔下的杰作,每一只蝴蝶都充满了生命力,它们的翅膀仿佛在纸面上扇动,传递着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同时,书中对蝴蝶的生活习性、生长周期的描述,也极为详实,让我对这些小生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书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家乡安徽的深切眷恋和对自然界的由衷赞美。他用最真挚的语言,记录下他在安徽山水之间与蝴蝶相遇的每一个瞬间,这些记录饱含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某个寂静的午后,静静地坐在花丛中,观察蝴蝶的专注与宁静,那份对生命细节的极致关注,足以打动人心。 总而言之,《安徽蝴蝶志》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安徽丰富蝴蝶资源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要用一颗更温柔、更细致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这本书,是馈赠给所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