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八嶺大型真菌圖誌

車八嶺大型真菌圖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泰輝 等 著
圖書標籤:
  • 真菌
  • 菌類
  • 車八嶺
  • 圖誌
  • 大型真菌
  • 生物多樣性
  • 野生真菌
  • 食用菌
  • 菌物
  • 東北真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科技齣版社
ISBN:97875359678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2487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quan威性 本書由我國知名菌物學傢李泰輝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編撰而成,凝聚瞭他們在車八嶺國jia級保護區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 係統性 本書記載的種類來自車八嶺保護區,參照李玉等(2015)的種類排列方法,並根據實際內容略作改動而按宏觀形態分為十大類群,即:子囊菌、膠質菌、珊瑚菌、革菌、多孔菌/齒菌、雞油菌、傘菌、牛肝菌、腹菌和黏菌;各部分的種類則按其拉丁學名的字母順序排列,便於查閱對比,包括同屬種類的細微差彆比較。


★ 原創性 全書選配圖片均為作者實地所拍,描述文字皆是作者根據實際觀察及研究成果撰寫,具有鮮明的原創性。


★ 科學性 所收錄種類均以中國資源的實物標本與圖片為依據,並經過嚴謹的分類學鑒定。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以圖誌形式體現車八嶺國jia級自然保護區豐富多彩的大型真菌資源及其分類學地位的專著。

全書共記錄瞭3門8綱18目51科120屬200種。它們在現代真菌係統學中的地位在前言中作瞭介紹,而在本書正文中則將車八嶺大型真菌種類按形態學劃分為子囊菌、膠質菌、珊瑚菌、革菌、多孔菌/齒菌、雞油菌、傘菌、牛肝菌、腹菌和黏菌,共10類,在各類真菌中再分彆按其拉丁學名的字母順序排列,介紹瞭真菌的中文名、拉丁名、形態特徵、生境和有關該菌相關信息的討論,書末列有主要參考文獻、真菌中文名索引與拉丁學名索引。

本書適用於菌物學及其相關學科科研人員、大專院校有關專業人員、菌物學愛好者以及食用菌開發經營人員參考。


★內容quan威,本書為我國知名菌物學傢李泰輝教授及其團隊對車八嶺自然保護區大型真菌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原創性強,選配圖片均為作者實地所拍,真實地反映瞭不同真菌的形態特徵和自然生態。

★係統科學,收錄種類參照李玉等(2015)的種類排列方法,並根據實際內容略作改動而按宏觀形態分為十大類群,便於查閱對比。

作者簡介

李泰輝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為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華南微生物資源中心主任,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廣東省和廣州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傢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菌物學報》《菌物研究》和《食用菌學報》編委,發現和發錶新屬2個、新種120多個、國內新記錄種100多種。主持製定瞭國傢標準1項(我國第1個毒蘑菇鑒定標準),發錶學術論文300餘篇,閤著專著15部,申請國傢發明專利達50項。

目錄

子囊菌

001 大孢毛杯菌Cookeina insititia(Berk. & M.A. Curtis)Kuntze 002

002 黑輪層炭殼Daldinia concentrica(Bolton)Ces. & De Not. 003

003 橙紅二頭孢盤菌Dicephalospora rufocornea(Berk. & Broome)Spooner 004

004 假地舌菌Geoglossum fallax E.J. Durand 005

005 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Holmsk.)Fr. 006

006 展生炭墊菌Nemania effusa(Nitschke)Pouzar 007

007 下垂綫蟲草Ophiocordyceps nutans(Pat.)G.H. Sung, J. M. Sung, Hywel-Jomes & Spatafora 008

008 尖頭綫蟲草Ophiocordyceps oxycephala(Penz. & Sacc.)G.H. Sung, J. M. Sung, Hywel-Jomes & Spatafora 009

009 中華歪盤菌Phillipsia chinensis W.Y. Zhuang 010

010 肉杯菌Sarcoscypha coccinea(Gray)Boud. 011

011 窄孢膠陀盤菌Trichaleurina tenuispora M. Carbone, Yei Z. Wang & C. L. Huang 012

012 古巴炭角菌Xylaria cubensis(Mont.)Fr. 013

013 斯氏炭角菌Xylaria schweinitzii Berk. & M.A. Curtis 014


膠質菌

014 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 016

015 皺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Mont. ex Fr.)Henn. 017

016 桂花耳Dacryopinax spathularia(Schwein.)G.W. Martin 018

017 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019

018 橙黃銀耳Tremella mesenterica Retz. 020


珊瑚菌

019 杯冠瑚菌Artomyces pyxidatus(Pers.)Jülich 022

020 珊瑚狀鎖瑚菌Clavulina coralloides(L.)J. Schröt. 023

021 亮麗衣瑚菌(參照種)Multiclavula cf. clara(Berk. & M.A. Curtis)R.H. Petersen   024


革菌

022 優雅波邊革菌Cymatoderma elegans Jungh. 026

023 大黃銹革菌Hymenochaete rheicolor(Mont.)Lév. 027

024 粗毛韌革菌Stereum hirsutum(Willd.)Pers. 028

025 扁韌革菌Stereum ostrea(Blume & T. Nees)Fr. 029

026 藍色伏革菌Terana coerulea(Lam.)Kuntze 030

027 乾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 Zang 031

028 日本革菌Thelephora japonica Yasuda 032


多孔菌/齒菌

029 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Blume & T. Nees)Torrend 034

030 柔韌小薄孔菌Antrodiella duracina(Pat.)I. Lindblad & Ryvarden 035

031 耳匙菌Auriscalpium vulgare Gray 036

032 煙管孔菌Bjerkandera adusta(Willd.)P. Karst. 037

033 伯剋利瘤孢孔菌Bondarzewia berkeleyi(Fr.)Bondartsev & Singer 038

034 肉桂集毛孔菌Coltricia cinnamomea(Jacq.)Murrill 039

035 大集毛孔菌Coltricia montagnei(Fr.)Murrill 040

036 光蓋革孔菌Coriolopsis glabrorigens(Lloyd)Núñez & Ryvarden 041

037 裂擬迷孔菌Daedaleopsis confragosa(Bolton)J. Schröt. 042

038 堆棱孔菌Favolus acervatus(Lloyd)Sotome & T. Hatt. 043

039 亞牛舌菌Fistulina subhepatica B.K. Cui & J. Song 044

040 金平褐層孔菌Fulvifomes kanehirae(Yasuda)Y.C. Dai 045

041 黑殼褐孔菌Fuscoporia rhabarbarina(Berk.)Groposo, Log-Leite & Góes-Neto 046

042 厚靈芝Ganoderma incrassatum(Berk.)Bres. 047

043 靈芝Ganoderma lingzhi Sheng H. Wu, Y. Cao & Y. C. Dai 048

044 紫芝Ganoderma sinense J.D. Zhao, L. W. Hsu & X. Q. Zhang 049

045 捲緣齒菌Hydnumrepandum L. 050

046 鮭貝耙齒菌Irpex consors Berk. 051

047 硫色?孔菌(參照種)Laetiporus cf. sulphureus(Bull.)Murrill 052

048 粉灰滑孔菌Leiotrametes menziesii(Berk.)Welti & Courtec. 053

049 樺褶孔菌Lenzites betulina(L.)Fr. 054

050 近緣小孔菌Microporus affinis(Blume & T. Nees)Kuntze 055

051 黃褐小孔菌Microporus xanthopus(Fr.)Kuntze 056

052 灰新小層孔菌Neofomitella fumosipora(Corner)Y.C. Dai, Hai J. Li & Vlasák 057

053 針擬木層孔菌Phellinopsis conchata(Pers.)Y.C. Dai 058

054 梭倫剝管孔菌Piptoporus soloniensis(Dubois)Pilát 059

055 漏鬥多孔菌Polyporus arcularius(Batsch)Fr. 060

056 褐多孔菌Polyporus badius(Pers.)Schwein 061

057 栓多孔菌Polyporus trametoides Corner 062

058 血紅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L.)Murrill 063

059 平絲硬孔菌Rigidoporus lineatus(Pers.)Ryvarden 064

060 雅緻栓孔菌Trametes elegans(Spreng.)Fr. 065

061 迷宮栓孔菌Trametes gibbosa(Pers.)Fr. 066

062 毛栓孔菌Trametes hirsuta(Wulfen)Lloyd 067

063 褐扇栓孔菌Trametes vernicipes(Berk.)Zmitr., Wasser & Ezhov 068

064 雲芝Trametes versicolor(L.)Lloyd 069

065 薄皮乾酪菌Tyromyces chioneus(Fr.)P. Karst 070

066 裂皮乾酪菌Tyromyces fissilis(Berk. & M.A. Curtis)Donk 071

067 輻射狀黃臥孔菌Xanthoporia radiata(Sowerby)?ura, Zmitr., Wasser, Raats & Nevo 072


雞油菌

068 淡蠟黃雞油菌Cantharellus cerinoalbus Eyssart. & Walleyn 074


傘菌

069 昆明蘑菇Agaricus kunmingensis R.L. Zhao 076

070 尖頂絹白粉褶蕈Alboleptonia stylophora(Berk. & Broome)Pegler 077

071 窄褶灰鵝膏Amanita angustilamellata(Höhn.)Boedijn 078

072 灰褐黃鵝膏Amanita battarrae(Boud.)Bon 079

073 格紋鵝膏Amanita fritillaria Sacc. 080

……


參考文獻 211

中文名索引 215

拉丁名索引 218


嶺南奇珍:南嶺山脈中段珍稀植物圖鑒 作者: 佚名 齣版社: 嶺南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607-1588-3 ---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集植物學研究、生態地理考察與精美藝術描繪於一體的重量級著作。它專注於中國華南地區,特彆是南嶺山脈中段(涵蓋廣東、湖南、廣西三省交界地帶)的珍稀、特有及瀕危高等植物的係統性記錄與深度解析。本書旨在填補該區域植物多樣性研究在公眾普及和專業參考層麵上的空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全書共收錄植物約450餘種,涵蓋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三大類群中具有重要科研或保護價值的代錶性物種。我們以嚴謹的植物分類學方法為基礎,結閤野外第一手資料,對每一種植物進行瞭詳盡的描述,內容覆蓋形態特徵、生長習性、生境要求、物候周期,以及其在當地傳統文化或醫藥中的應用潛力。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高標準的視覺呈現。收錄的植物圖像全部由多位資深植物寫實畫傢和專業攝影師曆時五年,走訪該區域數十個自然保護區和無人區,在不同季節和光照條件下精心采集並創作而成。圖錄部分不僅包含高清的彩繪復原圖,力求還原植物最理想的開花、結果狀態,更配以微距攝影照片,清晰展示葉片脈絡、花器官的細微結構,使讀者能夠準確辨識。 核心內容聚焦於: 1. 特有種的精細描繪: 重點解析瞭如南嶺木蘭屬(Magnolia s.l.)中尚未被廣泛認識的居群、新發現的報春花科(Primulaceae)物種,以及具有高度地方特有性的杜鵑花屬(Rhododendron)種類。 2. 生態關聯分析: 不僅僅是植物的孤立描述,更探討瞭它們與特定土壤類型、海拔梯度以及關鍵傳粉昆蟲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揭示瞭區域生物群落的演化曆史。 3. 保護現狀評估: 基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標準和中國國傢重點保護名錄,對每種植物的受威脅等級進行客觀評估,並提齣針對性的就地和遷地保護建議。 本書的篇幅結構嚴謹,兼顧瞭專業研究人員對拉丁文學名、形態術語的精準需求,以及園藝愛好者、生態旅遊者對直觀識彆圖譜的渴望。它不僅是一部工具書,更是一部展現南嶺山脈宏大而精妙的植物王國的視覺史詩。 --- 章節結構概覽 第一部分:南嶺生態地理概覽 1.1 區域劃分與氣候特徵: 詳細介紹南嶺中段的山脈走嚮、岩石地貌對植被分布的影響,重點分析季風氣候、雨影區現象如何塑造齣獨特的植被垂直帶譜。 1.2 植被類型與群落結構: 分析常綠闊葉林、中山針闊混交林、高山灌叢等主要植被類型的空間分布規律,探討其演替階段。 1.3 生物多樣性熱點分析: 引入最新的分子係統學研究成果,論證該區域作為華中-華南植物區係過渡帶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特有與瀕危高等植物圖鑒(主體內容) 本部分按科屬順序排列,涵蓋約八大類群的核心物種。 2.1 裸子植物 (Gymnospermae): 側柏科 (Cupressaceae): 記錄如油杉(Cunninghamia konishii)在局部生境的種群動態,重點描繪其幼苗期的形態變化。 紅豆杉科 (Taxaceae): 詳細對比區域內不同種群的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 complex)的針葉排列和球花特徵。 2.2 被子植物 (Angiospermae) - 木本類: 山茶科 (Theaceae): 深入研究該地區種類繁多的山茶屬(Camellia)。例如,描述一種僅發現於某一海拔帶的半陰生山茶,其花瓣質地與花藥顔色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差異。圖譜特彆展示瞭花蕾期、盛花期和蒴果成熟期的三個階段。 木蘭科 (Magnoliaceae): 記錄幾種難以分類的野玉蘭類群。圖鑒采用多角度透視圖,清晰呈現花被片(花瓣與萼片)的層疊關係,以及雌蕊群的集閤特徵。 樟科 (Lauraceae): 關注具有藥用價值的物種,如某些品種的肉桂(Cinnamomum spp.)。描述瞭其葉片在乾燥和新鮮狀態下的精油氣味特徵對比。 2.3 被子植物 (Angiospermae) - 草本與藤本類: 蘭科 (Orchidaceae): 選取數種對棲息地要求極為苛刻的地生蘭。圖譜著重錶現其唇瓣(Labellum)的復雜褶皺和色彩斑紋,這是物種識彆的關鍵。附注瞭其對菌根的依賴性說明。 報春花科 (Primulaceae): 專門開闢一章討論區域內的假龍膽屬(Lysimachia)的特有種。圖鑒詳細記錄瞭花絲的連接方式和花粉塊的排列,這些是區分近緣種的決定性證據。 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 記錄幾種具有獨特“捕蠅陷阱”式花朵的馬兜鈴屬(Aristolochia)。圖文並茂地解釋瞭花朵的結構如何適應其特定的傳粉機製(多為蠅類)。 第三部分:植物保護與展望 3.1 威脅因子分析: 探討氣候變化、非法采伐和生境破碎化對珍稀植物群落的影響。 3.2 區域保護實踐案例: 介紹幾處成功恢復特定植物種群的保護地管理經驗。 3.3 附錄: 關鍵植物分類檢索錶(依據葉片、花序和果實特徵)、拉丁學名索引、中文俗名索引。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植物學、生態學、生物多樣性保護專業的師生;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林業勘測人員;對本土植物具有濃厚興趣的園藝專傢和自然攝影愛好者。 --- 裝幀信息: 全書采用大開本精裝,紙張選用高剋重、低反光的專業藝術紙,確保植物圖像的色彩還原度和細節錶現力達到收藏級標準。配有防潮內封套,以適應南方濕熱氣候對書籍的保護需求。全書共計約1200頁,附贈16幅高精度可取齣的拉頁圖。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車八嶺大型真菌圖誌》,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這本書的專業性和嚴謹性著實令我印象深刻。作為一名業餘的自然愛好者,我一直對自然界的奧秘充滿好奇,而真菌作為生態係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復雜性和多樣性更是讓我著迷。這本書的編撰者顯然在真菌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無論是對於真菌的分類、命名,還是其生態習性、地理分布,都進行瞭詳盡而精準的闡述。書中大量引用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野外考察數據,輔以精密的科學插圖和顯微照片,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瞭解車八嶺地區大型真菌的窗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每一類真菌的詳細描述,包括其形態特徵、生境條件、食用或藥用價值(如果有的話),甚至還涉及一些毒性鑒定和辨彆方法。這些信息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真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雖然有些專業術語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略顯晦澀,但總體而言,本書在專業性和通俗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作者並沒有刻意迴避科學的嚴謹,但又盡可能地用易於理解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概念。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車八嶺這片神秘的土地上,一點一點地揭開大型真菌的麵紗,感受科學的魅力。

評分

《車八嶺大型真菌圖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它不僅僅是文字和圖片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讀這本書,我仿佛能聽到車八嶺森林裏微風吹拂樹葉的聲音,感受到泥土的濕潤和植物的芬芳。書中那些精美的攝影作品,極具視覺衝擊力,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各種大型真菌的細節,它們的顔色、紋理、形狀,甚至連微小的孢子都清晰可見。這種視覺上的盛宴,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真菌世界的探索欲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真菌生態位和共生關係的描述,它讓我瞭解到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在維持整個生態係統的平衡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作者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他用充滿詩意的筆觸,描繪齣真菌的生命力,以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微妙聯係。讀完之後,我不再將真菌視為簡單的“蘑菇”,而是將它們看作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傢,用生命譜寫著屬於它們的壯麗篇章。這本書讓我對自然産生瞭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讓我更加渴望去探索和瞭解更多關於大自然的秘密。

評分

這是一本充滿驚喜的書,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發齣“哇”的驚嘆。一開始被它的封麵吸引,感覺很專業,但又透著一絲神秘感。翻開後,果然不同凡響。裏麵的圖片質量非常高,清晰度、色彩還原度都堪稱一流,感覺像是把車八嶺的森林直接搬到瞭眼前。我最喜歡的是那些特寫鏡頭,能看到菌子錶麵細微的絨毛,或者菌褶下隱藏的孢子粉。除瞭視覺上的震撼,書中的文字也寫得極具吸引力。它不像那種枯燥的百科全書,而是帶著一種發現的樂趣。作者會分享一些他在野外考察時的經曆,講講如何辨認不同的菌子,或者一些關於菌子的趣聞軼事。讀著讀著,就感覺自己也變成瞭一個小小的探險傢,跟著作者一起在車八嶺的深山老林裏尋寶。這本書讓我對真菌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它們的世界如此精彩紛呈,而且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有著如此重要的影響。它不僅是一本圖鑒,更是一本關於自然、關於探索、關於生命力的故事書,非常值得珍藏。

評分

最近淘到一本《車八嶺大型真菌圖誌》,真是讓人愛不釋手。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紙墨香撲鼻而來,瞬間把我拉迴瞭童年時期在山林裏探險的時光。這本書的裝幀非常精美,封麵上的插畫色彩鮮艷,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車八嶺那原始森林的勃勃生機。我尤其喜歡它內頁的排版設計,每一頁都圖文並茂,文字介紹清晰易懂,圖片更是高清細膩,讓人能近距離地欣賞到各種大型真菌的獨特形態和神奇之處。那些菌褶的紋理,菌蓋的顔色,甚至菌柄的質感,都在鏡頭下展現得淋灕盡緻。我之前對真菌的瞭解僅限於香菇、蘑菇等幾種常見的食用菌,讀瞭這本書之後,纔真正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原來,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隱藏著如此多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真菌傢族,它們有的像嬌羞的小姑娘,有的像威嚴的老者,還有的像來自外星的奇特生物,每一種都充滿瞭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的文字樸實而富有感情,字裏行間透露齣對車八嶺這片土地深深的熱愛和對真菌世界的無限好奇。我常常會沉浸在閱讀中,仿佛自己也置身於車八嶺那幽深的密林,呼吸著濕潤的空氣,耳邊是潺潺的流水聲,眼前是形態萬韆的真菌在默默生長,那是一種迴歸自然、滌蕩心靈的絕佳體驗。

評分

這本書,怎麼說呢,感覺它更像是一個老朋友在娓娓道來,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書。我拿到《車八嶺大型真菌圖誌》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因為我對“真菌”這個詞,總覺得帶著點神秘又有點嚇人。但翻開之後,纔發現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樣。書裏的圖片,一張張都像精心拍攝的藝術品,那種色彩、那種光影,把那些菌子拍得特彆有靈氣。有的像小傘,有的像扇子,還有的像珊瑚,簡直就是大自然的小雕塑。作者的文字也很有意思,不像那種一本正經講課的風格,更像是他在山裏玩的時候,偶然發現瞭這些寶貝,然後開心地跟你分享。他會講一些關於菌子的有趣故事,比如某個地方的菌子特彆鮮美,或者某個菌子長在什麼奇怪的地方。讀著讀著,就覺得那些菌子不再是陌生的生物,而是成瞭山林裏一個個活潑的小生命。我特彆喜歡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采集和保護菌子的建議,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看完之後,我突然覺得,下次去爬山,一定會更留意腳下,說不定也能發現一些這樣的小驚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