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an威性 本书由我国知名菌物学家李泰辉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编撰而成,凝聚了他们在车八岭国jia级保护区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 系统性 本书记载的种类来自车八岭保护区,参照李玉等(2015)的种类排列方法,并根据实际内容略作改动而按宏观形态分为十大类群,即:子囊菌、胶质菌、珊瑚菌、革菌、多孔菌/齿菌、鸡油菌、伞菌、牛肝菌、腹菌和黏菌;各部分的种类则按其拉丁学名的字母顺序排列,便于查阅对比,包括同属种类的细微差别比较。
★ 原创性 全书选配图片均为作者实地所拍,描述文字皆是作者根据实际观察及研究成果撰写,具有鲜明的原创性。
★ 科学性 所收录种类均以中国资源的实物标本与图片为依据,并经过严谨的分类学鉴定。
本书是一部以图志形式体现车八岭国jia级自然保护区丰富多彩的大型真菌资源及其分类学地位的专著。
全书共记录了3门8纲18目51科120属200种。它们在现代真菌系统学中的地位在前言中作了介绍,而在本书正文中则将车八岭大型真菌种类按形态学划分为子囊菌、胶质菌、珊瑚菌、革菌、多孔菌/齿菌、鸡油菌、伞菌、牛肝菌、腹菌和黏菌,共10类,在各类真菌中再分别按其拉丁学名的字母顺序排列,介绍了真菌的中文名、拉丁名、形态特征、生境和有关该菌相关信息的讨论,书末列有主要参考文献、真菌中文名索引与拉丁学名索引。
本书适用于菌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人员、菌物学爱好者以及食用菌开发经营人员参考。
★内容quan威,本书为我国知名菌物学家李泰辉教授及其团队对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原创性强,选配图片均为作者实地所拍,真实地反映了不同真菌的形态特征和自然生态。
★系统科学,收录种类参照李玉等(2015)的种类排列方法,并根据实际内容略作改动而按宏观形态分为十大类群,便于查阅对比。
李泰辉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微生物资源中心主任,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和广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菌物学报》《菌物研究》和《食用菌学报》编委,发现和发表新属2个、新种120多个、国内新记录种100多种。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1项(我国第1个毒蘑菇鉴定标准),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合著专著15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达50项。
子囊菌
001 大孢毛杯菌Cookeina insititia(Berk. & M.A. Curtis)Kuntze 002
002 黑轮层炭壳Daldinia concentrica(Bolton)Ces. & De Not. 003
003 橙红二头孢盘菌Dicephalospora rufocornea(Berk. & Broome)Spooner 004
004 假地舌菌Geoglossum fallax E.J. Durand 005
005 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Holmsk.)Fr. 006
006 展生炭垫菌Nemania effusa(Nitschke)Pouzar 007
007 下垂线虫草Ophiocordyceps nutans(Pat.)G.H. Sung, J. M. Sung, Hywel-Jomes & Spatafora 008
008 尖头线虫草Ophiocordyceps oxycephala(Penz. & Sacc.)G.H. Sung, J. M. Sung, Hywel-Jomes & Spatafora 009
009 中华歪盘菌Phillipsia chinensis W.Y. Zhuang 010
010 肉杯菌Sarcoscypha coccinea(Gray)Boud. 011
011 窄孢胶陀盘菌Trichaleurina tenuispora M. Carbone, Yei Z. Wang & C. L. Huang 012
012 古巴炭角菌Xylaria cubensis(Mont.)Fr. 013
013 斯氏炭角菌Xylaria schweinitzii Berk. & M.A. Curtis 014
胶质菌
014 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 016
015 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Mont. ex Fr.)Henn. 017
016 桂花耳Dacryopinax spathularia(Schwein.)G.W. Martin 018
017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019
018 橙黄银耳Tremella mesenterica Retz. 020
珊瑚菌
019 杯冠瑚菌Artomyces pyxidatus(Pers.)Jülich 022
020 珊瑚状锁瑚菌Clavulina coralloides(L.)J. Schröt. 023
021 亮丽衣瑚菌(参照种)Multiclavula cf. clara(Berk. & M.A. Curtis)R.H. Petersen 024
革菌
022 优雅波边革菌Cymatoderma elegans Jungh. 026
023 大黄锈革菌Hymenochaete rheicolor(Mont.)Lév. 027
024 粗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Willd.)Pers. 028
025 扁韧革菌Stereum ostrea(Blume & T. Nees)Fr. 029
026 蓝色伏革菌Terana coerulea(Lam.)Kuntze 030
027 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 Zang 031
028 日本革菌Thelephora japonica Yasuda 032
多孔菌/齿菌
029 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Blume & T. Nees)Torrend 034
030 柔韧小薄孔菌Antrodiella duracina(Pat.)I. Lindblad & Ryvarden 035
031 耳匙菌Auriscalpium vulgare Gray 036
032 烟管孔菌Bjerkandera adusta(Willd.)P. Karst. 037
033 伯克利瘤孢孔菌Bondarzewia berkeleyi(Fr.)Bondartsev & Singer 038
034 肉桂集毛孔菌Coltricia cinnamomea(Jacq.)Murrill 039
035 大集毛孔菌Coltricia montagnei(Fr.)Murrill 040
036 光盖革孔菌Coriolopsis glabrorigens(Lloyd)Núñez & Ryvarden 041
037 裂拟迷孔菌Daedaleopsis confragosa(Bolton)J. Schröt. 042
038 堆棱孔菌Favolus acervatus(Lloyd)Sotome & T. Hatt. 043
039 亚牛舌菌Fistulina subhepatica B.K. Cui & J. Song 044
040 金平褐层孔菌Fulvifomes kanehirae(Yasuda)Y.C. Dai 045
041 黑壳褐孔菌Fuscoporia rhabarbarina(Berk.)Groposo, Log-Leite & Góes-Neto 046
042 厚灵芝Ganoderma incrassatum(Berk.)Bres. 047
043 灵芝Ganoderma lingzhi Sheng H. Wu, Y. Cao & Y. C. Dai 048
044 紫芝Ganoderma sinense J.D. Zhao, L. W. Hsu & X. Q. Zhang 049
045 卷缘齿菌Hydnumrepandum L. 050
046 鲑贝耙齿菌Irpex consors Berk. 051
047 硫色?孔菌(参照种)Laetiporus cf. sulphureus(Bull.)Murrill 052
048 粉灰滑孔菌Leiotrametes menziesii(Berk.)Welti & Courtec. 053
049 桦褶孔菌Lenzites betulina(L.)Fr. 054
050 近缘小孔菌Microporus affinis(Blume & T. Nees)Kuntze 055
051 黄褐小孔菌Microporus xanthopus(Fr.)Kuntze 056
052 灰新小层孔菌Neofomitella fumosipora(Corner)Y.C. Dai, Hai J. Li & Vlasák 057
053 针拟木层孔菌Phellinopsis conchata(Pers.)Y.C. Dai 058
054 梭伦剥管孔菌Piptoporus soloniensis(Dubois)Pilát 059
055 漏斗多孔菌Polyporus arcularius(Batsch)Fr. 060
056 褐多孔菌Polyporus badius(Pers.)Schwein 061
057 栓多孔菌Polyporus trametoides Corner 062
058 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L.)Murrill 063
059 平丝硬孔菌Rigidoporus lineatus(Pers.)Ryvarden 064
060 雅致栓孔菌Trametes elegans(Spreng.)Fr. 065
061 迷宫栓孔菌Trametes gibbosa(Pers.)Fr. 066
062 毛栓孔菌Trametes hirsuta(Wulfen)Lloyd 067
063 褐扇栓孔菌Trametes vernicipes(Berk.)Zmitr., Wasser & Ezhov 068
064 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L.)Lloyd 069
065 薄皮干酪菌Tyromyces chioneus(Fr.)P. Karst 070
066 裂皮干酪菌Tyromyces fissilis(Berk. & M.A. Curtis)Donk 071
067 辐射状黄卧孔菌Xanthoporia radiata(Sowerby)?ura, Zmitr., Wasser, Raats & Nevo 072
鸡油菌
068 淡蜡黄鸡油菌Cantharellus cerinoalbus Eyssart. & Walleyn 074
伞菌
069 昆明蘑菇Agaricus kunmingensis R.L. Zhao 076
070 尖顶绢白粉褶蕈Alboleptonia stylophora(Berk. & Broome)Pegler 077
071 窄褶灰鹅膏Amanita angustilamellata(Höhn.)Boedijn 078
072 灰褐黄鹅膏Amanita battarrae(Boud.)Bon 079
073 格纹鹅膏Amanita fritillaria Sacc. 080
……
参考文献 211
中文名索引 215
拉丁名索引 218
这本书,怎么说呢,感觉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我拿到《车八岭大型真菌图志》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对“真菌”这个词,总觉得带着点神秘又有点吓人。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书里的图片,一张张都像精心拍摄的艺术品,那种色彩、那种光影,把那些菌子拍得特别有灵气。有的像小伞,有的像扇子,还有的像珊瑚,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小雕塑。作者的文字也很有意思,不像那种一本正经讲课的风格,更像是他在山里玩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些宝贝,然后开心地跟你分享。他会讲一些关于菌子的有趣故事,比如某个地方的菌子特别鲜美,或者某个菌子长在什么奇怪的地方。读着读着,就觉得那些菌子不再是陌生的生物,而是成了山林里一个个活泼的小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采集和保护菌子的建议,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看完之后,我突然觉得,下次去爬山,一定会更留意脚下,说不定也能发现一些这样的小惊喜。
评分翻开《车八岭大型真菌图志》,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着实令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业余的自然爱好者,我一直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而真菌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更是让我着迷。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在真菌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无论是对于真菌的分类、命名,还是其生态习性、地理分布,都进行了详尽而精准的阐述。书中大量引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野外考察数据,辅以精密的科学插图和显微照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车八岭地区大型真菌的窗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类真菌的详细描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境条件、食用或药用价值(如果有的话),甚至还涉及一些毒性鉴定和辨别方法。这些信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真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略显晦涩,但总体而言,本书在专业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作者并没有刻意回避科学的严谨,但又尽可能地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车八岭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一点一点地揭开大型真菌的面纱,感受科学的魅力。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惊喜的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出“哇”的惊叹。一开始被它的封面吸引,感觉很专业,但又透着一丝神秘感。翻开后,果然不同凡响。里面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清晰度、色彩还原度都堪称一流,感觉像是把车八岭的森林直接搬到了眼前。我最喜欢的是那些特写镜头,能看到菌子表面细微的绒毛,或者菌褶下隐藏的孢子粉。除了视觉上的震撼,书中的文字也写得极具吸引力。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百科全书,而是带着一种发现的乐趣。作者会分享一些他在野外考察时的经历,讲讲如何辨认不同的菌子,或者一些关于菌子的趣闻轶事。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探险家,跟着作者一起在车八岭的深山老林里寻宝。这本书让我对真菌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们的世界如此精彩纷呈,而且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关于自然、关于探索、关于生命力的故事书,非常值得珍藏。
评分最近淘到一本《车八岭大型真菌图志》,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鼻而来,瞬间把我拉回了童年时期在山林里探险的时光。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封面上的插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车八岭那原始森林的勃勃生机。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设计,每一页都图文并茂,文字介绍清晰易懂,图片更是高清细腻,让人能近距离地欣赏到各种大型真菌的独特形态和神奇之处。那些菌褶的纹理,菌盖的颜色,甚至菌柄的质感,都在镜头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之前对真菌的了解仅限于香菇、蘑菇等几种常见的食用菌,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真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隐藏着如此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真菌家族,它们有的像娇羞的小姑娘,有的像威严的老者,还有的像来自外星的奇特生物,每一种都充满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车八岭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对真菌世界的无限好奇。我常常会沉浸在阅读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车八岭那幽深的密林,呼吸着湿润的空气,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眼前是形态万千的真菌在默默生长,那是一种回归自然、涤荡心灵的绝佳体验。
评分《车八岭大型真菌图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车八岭森林里微风吹拂树叶的声音,感受到泥土的湿润和植物的芬芳。书中那些精美的摄影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各种大型真菌的细节,它们的颜色、纹理、形状,甚至连微小的孢子都清晰可见。这种视觉上的盛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真菌世界的探索欲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真菌生态位和共生关系的描述,它让我了解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在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他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出真菌的生命力,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微妙联系。读完之后,我不再将真菌视为简单的“蘑菇”,而是将它们看作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家,用生命谱写着属于它们的壮丽篇章。这本书让我对自然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让我更加渴望去探索和了解更多关于大自然的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