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编创艺术》由西北师范大学李燕临教授编著,围绕纪录片的编创艺术,分章节对纪录片的界定、风格流派、发展脉络、策划编导、创作手法、镜头语言等内容进行了梳理、概述。并融合了诸位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既有普及性,也兼具专业性,是一部了解纪录片编创思想和发展历史的概论性书籍。
李燕临,男,西北师大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部戏剧与影视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艺术。成果曾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编著出版了《电视编导艺术》《电视广告教程》《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美学与艺术欣赏》等六部著作。
前言/ 1
第一章 纪录片创作概论/ 1
第一节 纪录片的界定/ 2
第二节 纪录大师的创作风格和建树/ 5
第三节 中国纪录片发展叙略/ 17
第四节 中国纪录片创作流派/ 27
第五节 数字时代纪录片的创作变迁/ 32
第二章 纪录片选题策划和编导思维/ 42
第一节 纪录片选题策划/ 42
第二节 纪录片采访技巧/ 58
第三节 纪录片创作艺术思维/ 66
第四节 纪录片编导媒介素养/ 72
第五节 近年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概览/ 79
第三章 纪录片叙事艺术和多元化创作
手法/ 86
第一节 独特的叙事视角/ 86
第二节 顺畅的叙事时间/ 92
第三节 多极的叙事结构/ 99
第四节 切合的叙事技巧/ 104
第五节 纪录片多元化创作手法/ 111
第四章 纪录片声画艺术语言创构/ 134
第一节 纪录片色彩的造型运用/ 134
第二节 纪录片用光的处理技巧/ 141
第三节 纪录片构图的形式方法/ 148
第四节 纪录片景别的表意功能/ 153
第五节 纪录片字幕的创意编排/ 161
第六节 纪录片声音的艺术构思/ 169
第五章 纪录片场面调度与镜头运用/ 176
第一节 纪录片摄制的场面调度/ 176
第二节 场面调度的轴线规律/ 183
第三节 纪录片的镜头运用规则/ 188
第四节 纪录片镜头时间设计/ 192
第五节 纪录片镜头空间造型/ 197
第六章 纪录片网络新媒体传播/ 202
第一节 新媒体纪录片概述/ 202
第二节 纪录片网络新媒体传播/ 211
第三节 新媒体纪录片频道/ 218
第四节 微纪录片:纪录片的新样态/ 229
第五节 新媒体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238
附录
八千里路云和月
——纪录片《新丝绸之路》评析/ 245
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法:打造国际水准纪录片
——纪录片《河西走廊》评析/ 252
参考资料/ 260
前言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作为记录社会变迁、展现自然风貌、审视现实生活的时代窗口,彰显了其独特的时代意义与人文价值。纪录片创作能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样态呈现在屏幕上,从而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从其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影响,中国纪录片创作发展至今已产生了数量众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感人至深、受众喜爱的佳作。
在当下多屏互动时代,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媒体融合的深入,传播环境的改良,创作思维的突破,无论是市场格局、创作方式、审美追求、大众趣味,还是政策和应对策略的变化,都给纪录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景况,纪录片创作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和深入思考。纪录片拥有了微博、移动媒体、视频网站、“纪录中国APP”等更多的传播平台,其内容生产也应考虑更多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因此,改变思维方式,运用新媒体实时大数据指导纪录片的创作,坚持纪录片的本体属性,进行纪录片编创广度的拓展与深度的挖掘,使纪录片在立足历史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智能媒体时代的更高要求,坚定前行。
《纪录片编创艺术》就是在此背景下,融注了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积累撰写完成的一部着作,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涵括:纪录片创作概论;纪录片选题策划和编导思维;纪录片叙事艺术和多元化创作手法;纪录片声画艺术语言创构;纪录片场面调度与镜头运用;纪录片网络新媒体传播。
该着作的特色体现在:
一、既立足纪录片编创理论体系的阐述,又能结合纪录片摄制的典型案例、获奖作品、近年来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作品展开学理分析,融学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
二、对纪录片声画艺术语言,从纪录片色彩的造型运用、构图的形式方法、用光的处理技巧、景别的表意功能、字幕的创意编排、声音的艺术构思等方面,结合大量纪录片作品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理论观点与运用技巧。
三、对纪录片多元化创作手法、新媒体纪录片传播等内容,能结合纪录片的最新发展态势进行论述,是一部实用的纪录影像着作。《纪录片编创艺术》一书中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经验概括,对纪录片创作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能为其研究和创作提供指导借鉴价值;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电视节目制作、导演创作等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切合教学需要。
本着作由李燕临教授负责确定总体结构,并进行统稿。其中,李燕临撰写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五章的第一节至第三节;李宗伦撰写第四章,第五章的第四节,第六章的第五节;侯彦恒撰写第六章的第一节至第四节,第五章的第四节。全书最后由李燕临教授统稿。本书也是编者主持的教学改革立项项目“《DV创作与实践》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的系列研究成果。
由于本书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迫,尚有不足之处,殷切期望得到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的评议指导。撰写过程中参阅了部分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书末附了参考文献,在此出版之际,谨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2017年4月
这部影片在资料搜集和历史考证方面的严谨程度,简直令人叹服,这显然是幕后团队付出了巨大心血的成果。它不仅仅是基于口述历史,更是在浩瀚的档案海洋中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考古”。那些罕见的影像片段、泛黄的信件和尘封的官方文件被挖掘出来,并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融入到当前的叙事中,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历史厚度和真实感。更难得的是,它在呈现这些“硬核”资料时,没有显得枯燥乏味,而是通过巧妙的剪辑和旁白的引导,将冰冷的历史碎片重新塑造成了有温度的、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必须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否则一切的情感渲染都将是空中楼阁,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评分我得说,这个系列对人物的刻画达到了惊人的深度和复杂性。它没有把任何一个角色简单地标签化为“好人”或“坏人”,而是极其诚实地展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挣扎、矛盾与人性的多面性。那些受访者,他们的坦诚和脆弱,透过镜头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既心生敬畏又感同身受。导演显然花了很多时间去建立信任,才能让受访者敞开心扉,讲述那些连家人可能都未曾听过的隐秘故事。尤其欣赏的是,影片巧妙地运用了“沉默”的力量,有些关键时刻,镜头只是静静地停留在人物脸上,让他们无声地表达出千言万语,那种压抑的氛围和未言明的重量感,比任何激烈的台词都更有冲击力。看完后,我感觉我认识的不是电影里的角色,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与我们并无二致的个体。
评分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运用得真是教科书级别,尤其是它对光影的捕捉和节奏的把控,简直让人叹为观止。画面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编排的视觉交响乐,每一个镜头的调度都充满了深思熟虑,既有宏大的全景展现历史变迁的厚重感,又不乏对个体微小情感流动的细腻捕捉。导演似乎深谙如何利用光影的明暗对比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在阴影中挣扎的瞬间,与豁然开朗时的那束追光,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配乐的选择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地融入背景,时而悠扬婉转地引导情绪,时而激昂澎湃地推动叙事,与画面形成了完美的共振。看完之后,我忍不住反复回味那些让人屏息的慢镜头,它们似乎在邀请观众放慢脚步,去审视那些平日里被匆匆略过的细节,这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影像作品,它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观看”世界的视觉盛宴。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和新颖,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纪录片那种线性叙事的刻板印象。它采用了碎片化的、多线程推进的方式,将看似毫不相关的多个故事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直到影片的后半段才逐渐汇合成一个宏大的主题。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方式,在初期确实需要观众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梳理和理解,但一旦你进入了导演构建的思维迷宫,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最妙的是,它通过大量的意象和隐喻来传递信息,而不是直白地进行说教,这使得每一个观众都能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情感经验上去解读和填充那些留白的意义,每个人看后的感受恐怕都会有所不同,极大地增加了探讨和交流的空间。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对纪录片形式边界的一次有力的拓展与挑战。
评分作为一名对当代文化现象保持高度关注的观众,这部作品在议题设置上展现了极强的时代敏感度和穿透力。它聚焦的并非是那些已经被讨论到烂熟的社会热点,而是深入到那些处于社会边缘、声音常常被淹没的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图景。影片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通过一个微小的切面,折射出整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在面对结构性困境时的无力和抗争。在处理这些敏感议题时,它保持了罕见的冷静和克制,没有沦为简单的控诉或呐喊,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观察姿态,试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克制的叙述反而释放出了更强大的力量,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社会肌理,无疑是一部极具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