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帝國主義:歐洲的生物擴張,900-1900 [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900——1900]

生態帝國主義:歐洲的生物擴張,900-1900 [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900——1900]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阿爾弗雷德·剋羅斯比 著
圖書標籤:
  • 生態史
  • 環境史
  • 帝國主義
  • 殖民主義
  • 生物地理學
  • 歐洲史
  • 中世紀史
  • 近現代史
  • 全球史
  • 疾病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務館
ISBN:97871001403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2793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生態與人譯叢
外文名稱: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900——1900
開本: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歐洲人的後裔構成世界大部分溫帶地區——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口的主乾。歐洲帝國主義軍事上的成功很容易解釋:在很多情況下,它們就是火器對長矛的問題。但如阿爾弗雷德·剋羅斯比這本極富原創性、精彩有趣的《生態帝國主義:歐洲的生物擴張,900-1900》中所解釋的那樣,歐洲人在溫帶地區取代土著人,與其說是軍事徵服,還不如說是生物擴張的問題。歐洲生物比新大陸和澳大利亞的生物有部分決定性優勢。歐洲的疾病、動植物的擴張和人口的增長在新大陸同步進行。結果,這些帝國主義者變成瞭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土地上的地主。
  在這本附有新前言的新版本裏,剋羅斯比重新迴顧他的經典作品,再次評價瞭歐洲生態擴張對全球曆史的重要性。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剋羅斯比,美國得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美洲研究、曆史和地理專業的榮譽退休教授。他的著作還包括《美國被遺忘的傳染病:1918年流感》(第2版,劍橋,2003年)、《投火:曆史上的拋擲技術》(劍橋,2002年)和《真實的測量:量化與西方社會,1250-1600年》(劍橋,1997年)。其中《真實的測量:量化與西方社會》一書曾入選《洛杉磯時報》1997年度100本*重要的書。《生態帝國主義》榮獲“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1987年度“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奬。

精彩書評

  ★“本書很重要,全球的政治傢都有必要一讀。核戰爭可能引人注目,值得我們關注,但對生態的漠不關心更危險,因為它悄無聲息,人們迫切需要努力和生態漠視行為進行戰鬥。”
  ——《衛報》
  
  ★“在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時,剋羅斯比先生兼有曆史學傢對生動細節的關注和科學傢對一緻性和可檢驗性歸納的渴望……[他]證明,曆史不隻有國王和戰爭,生態不隻有水果和堅果。”
  ——《華爾街日報》
  
  ★“剋羅斯比有力地揭示瞭我們文明中更廣義的生物政治學。”
  ——《自然》

目錄

圖目錄
新版前言
緻謝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重遊泛古陸,再議新石器時代
第三章 古斯堪的納維亞人和十字軍
第四章 幸運諸島
第五章 風
第六章 可以抵達,卻難以掌控
第七章 雜草
第八章 動物
第九章 疾病
第十章 新西蘭
第十一章 解釋
第十二章 結論
附錄
注釋
索引

精彩書摘

  《生態帝國主義:歐洲的生物擴張,900-1900》:
  我們將會看到,歐洲之所以能夠成功入侵美洲和澳大拉西亞(一個不明確的地理名詞,一般指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附近的南太平洋諸島。有時也泛指大洋洲和太平洋島嶼。——譯者注),既得益於歐洲從亞伯拉罕在新月沃地牧羊到哥倫布、麥哲倫和庫剋穿越泛古陸裂縫期間的發展,也得益於舊大陸新石器革命的因素,但後者的功勞更大。所以,如果我們要尋找歐洲帝國主義的成功根源,必須啓程去中東地區,去亞伯拉罕、吉爾伽美什,以及我們那些吃小麥麵包、熔煉鐵或用字母記錄思想的所有文化祖先那裏去尋找。
  舊大陸的新石器革命,盡管在冶金、藝術、文字、政治和城市生活方麵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從根本上來說,這一切無非是為瞭智人能對許多物種直接控製和利用。對生拇指讓原始人類能夠抓握並熟練使用工具。在新石器時代,這些人類常常伸齣手,把周圍所有的動植物操縱於股掌之間。大約9000年前,舊大陸的人類栽培瞭小麥、大麥、豌豆和小扁豆,馴化瞭驢子、綿羊、豬和山羊(狗很早就被馴化瞭。事實上,它是舊石器時代唯一被馴養的動物)。野牛繼續自由瞭幾韆年,駱駝和馬則自由得更久。到瞭4000年或5000年前,亞洲西南部及其附近地區的人類已經完成瞭幾乎所有作物和牲畜的馴化。無論過去或現在,這些動植物對舊大陸的文明都至關重要。
  作為人類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大約5000年前齣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下遊的平坦地帶。那裏齣現瞭有書麵記載的人類編年史,先是寫在泥闆上,後來依次是紙莎草紙、犢皮紙、布匹以及紙張上,它們體現瞭舊大陸文明令人敬畏的延續性。咱們——讀這個(英語)句子的你和寫這個(英語)句子的我——是這種文明延續的一部分。這些詞是用字母拼寫的。這是中東地區非常具有創造性的一項發明。這種文字的發明者是一些比我們更直接受到蘇美爾榜樣影響的人。無論我們的基因如何不同,蘇美爾人和文字的發明者,你和我,都屬於同一類人,即後新石器時代舊大陸文化的後裔。而所有石器時代的人.包括少數延續下來的和前哥倫布時代的所有美洲印第安人,無論他們的大腦多麼復雜,都屬於另外一類人。在歐洲人越過泛古陸裂隙到來之前.新歐洲的土著人都屬於第二類。從一種文化過渡到另一種文化是一個痛苦的蛻變,很多個體和群體在這個過程中走嚮衰落和失敗。
  不管我們是誰,如果我們比較一下蘇美爾人和以前的狩獵者和采集者以及之後延續下來的人,就會發現,這些處於文明開端的人與石器時代的人之間的差彆,比蘇美爾人與我們之間的差彆更大。在審視狩獵者和采集者時,我們如同打量完全“另類”的人,而在審視蘇美爾人和中東地區其他早期文明的人類(如阿卡得人、埃及人、猶太人、巴比倫人等)時,我們如同是在照一麵非常古老、積滿塵土的鏡子。讓我們從那裏開始來探究哥倫布是何許人,我們又是何許人。
  蘇美爾人既偉大又強大,他們知道自身偉大和強大之處在於他們會種植大麥、豌豆和小扁豆等作物,能馴化牛、綿羊、豬和山羊等牲畜。蘇美爾人因為比我們更傾嚮於謙卑地認識到為人類所用的物種的重要性,所以對自己的生存心存感恩。他們感謝眾神和諸位半神半人的恩賜:他們贊美埃利斯、恩奇、拉哈爾、阿什南以及其他神所賜予的傢庭富足。而在此之前,他們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當眾神賜福給中東地區的人們時.狩獵者和采集者被淘汰齣局瞭,新大陸的農耕文化也日趨消亡。
  ……

前言/序言

  盡管沒有通用的方法適閤於每一代的曆史學者。但至少有一種帶有共同特徵的看待曆史的方式,那就是範式(paradigm),如果你願意那樣說的話。但我覺得“範式”一詞太沉重,還是稱它為“腳本”(scenario)好些。
  一個世紀前的曆史學傢,幾乎全是歐洲人或歐裔美洲人,他們的有關現代帝國主義和工業革命的腳本過於簡單化瞭。歐洲人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優越的民族,已經徵服瞭或至少威脅過世界上所有其他人。在我稱為新歐洲的地區——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地,這種現象尤其明顯。那時候的曆史學傢們堅信,那些地方從來不曾有過大量的人類,那裏生存的極少數土著人,顯然是早該被淘汰的人種。
  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歐洲,每一件重大的事情都從歐洲開始,就像自古以來所發生的那樣。自亞裏士多德的時代以來,白人就在機械、管理、經商等方麵優越於其他民族。
  批評維多利亞時代的曆史學者很容易——甚至很有趣,但他們隻不過是從手裏僅有的證據得齣他們的結論而已,沒有什麼可鄙的。從北極地區到火地島的美洲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土著人和新西蘭毛利人,都似乎瀕臨絕跡,而歐洲和新歐洲的人口正處於急速膨脹中。他們的工廠正在曼徹斯特、魯爾和匹茲堡冒著煙。他們的鐵路橫貫北美洲,還計劃建起跨越西伯利亞的以及從開普敦到開羅的鐵路。太陽不能在大英帝國落下,不管需要付齣多少努力。
  然後迎來兩次世界大戰,湧現瞭甘地、列寜、毛澤東和馬剋思主義的信徒.發生過數不清的反殖民起義,這些都需要一種新的曆史“腳本”。這個新“腳本”在20世紀60年代的艱難時期變得臭名昭著,然而不久卻獲得瞭“政治正確”的地位。它的核心觀點是,歐洲的帝國主義之所以得逞,在於歐洲人的野蠻統治、優越的軍事技術,以及資本主義壓榨。是的,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的陰謀和一場生態災難。
  在這個腳本的引導下我們對過去有瞭更多瞭解,而以前,我們對此從來不知道或至少沒有有意識地承認過。我瞭解到,正如我從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購買的一件T恤衫上讀到的,“哥倫布從來沒有發現美洲,他隻是侵略瞭美洲。”我瞭解到,在後哥倫布時代曆經的三個世紀裏,來到新大陸的非洲人比歐洲人多。我瞭解到,工業革命對據說它惠及的大多數人非常不健康,所以在幾代人之後,那裏的人們實際上比他們的農民祖先個子更矮瞭。
  如此等等。所以,對曆史學者來說,20世紀末的幾十年寒意襲人。而我們發現.獲得溫暖的最好方式就是繼續發錶激烈的長篇檄文,來聲討我們社會的和史學界的父輩奠基者們(當然,沒有母輩奠基者)。
  然而,包括這個腳本在內的所有腳本各有其缺陷與漏洞。沒錯,歐洲帝國主義者對他們自己、他們的宗教和風俗都極端自負和偏執,他們的脾氣暴躁且長劍在手。但為什麼他們在美洲和太平洋比在亞洲和非洲更成功?為什麼美洲土著人的抵抗如此不堪一擊?
《全球衝突與權力重塑:1800-1950年的地緣政治變遷》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1800年至1950年間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劇烈變動與權力結構的重塑。這段曆史時期是世界秩序從傳統帝國體係嚮現代民族國傢體係過渡的關鍵階段,充滿瞭衝突、革新與意識形態的碰撞。本書著重探討瞭工業革命對國際關係産生的深遠影響,民族主義的興起如何改變瞭國傢間的互動模式,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如何徹底顛覆瞭既有的權力平衡。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19世紀的全球衝突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由技術進步、資源競爭和對新政治理念的追求共同驅動的係統性變革。我們考察瞭歐洲列強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衝動,但側重點不同於生物或生態因素,而是集中於政治、經濟和軍事技術層麵的競爭。 第一部分:工業時代的權力基礎(1800-1870) 1. 工業化的不對稱性與軍事優勢: 探討瞭英國、法國等先行工業化國傢如何利用蒸汽動力、先進冶金技術和鐵路建設,構建起無可匹敵的軍事和運輸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重塑瞭歐洲的內部均勢,更成為其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實施政治乾預的物質基礎。 2. “均勢”概念的現代化: 分析瞭維也納體係(Congress of Vienna system)在拿破侖戰爭後的重建及其在工業化背景下的脆弱性。國傢間的互動從傳統的王朝聯盟轉嚮基於國傢利益和工業潛力的戰略考量。重點考察瞭剋裏米亞戰爭如何暴露瞭舊有體係的裂痕,並預示瞭未來全麵衝突的模式。 3. 民族主義的覺醒與國傢構建: 詳細分析瞭德意誌統一和意大利統一等事件,考察瞭民族主義如何成為動員民眾、重塑國內政治認同和對外采取激進政策的強大意識形態工具。這不僅是文化現象,更是重塑歐洲政治版圖的關鍵地緣政治驅動力。 第二部分:新帝國主義與全球競爭(1870-1914) 1. “新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驅動力: 本部分將聚焦於資本積纍、尋找新市場和獲取戰略原材料(如石油和橡膠)的經濟動機,而非生態資源。分析瞭1884年柏林會議(Scramble for Africa)背後的外交博弈和對戰略要地的爭奪,這些爭奪往往是為瞭確保貿易路綫和海軍補給的安全。 2. 軍備競賽與技術恐懼: 詳細考察瞭1870年後歐洲列強之間日益加劇的海軍競賽(尤其是英德之間)和陸軍的現代化進程。分析瞭科技創新(如無煙火藥、機關槍)如何提高瞭戰爭的潛在破壞性,並加劇瞭相互的不信任。 3. 危機與同盟體係的固化: 探討瞭摩洛哥危機和巴爾乾戰爭等一係列外交危機,這些事件如何將歐洲不可避免地推嚮一個僵硬的兩極軍事同盟體係(同盟國與協約國),最終使得局部衝突有升級為總體戰爭的巨大風險。 第三部分:總體戰與舊秩序的崩潰(1914-1945) 1. 第一次世界大戰:總體戰的實驗: 考察瞭戰爭如何超越傳統邊界,動員瞭整個國傢的經濟、工業和人力資源。重點分析瞭後方生産對前綫勝利的關鍵作用,以及民族主義動員在維持長期戰爭努力中的作用。分析瞭凡爾賽體係如何試圖重構戰敗國的政治地位,但卻播下瞭未來衝突的種子。 2. 意識形態的全球擴散與衝突升級: 討論瞭俄國十月革命對全球政治格局的衝擊。布爾什維剋主義作為一種全新的、具有普世性的意識形態,如何與傳統的民族主義和資本主義觀念形成對立,並在隨後的國際鬥爭中扮演瞭核心角色。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權主義與全球徵服的嘗試: 深入分析瞭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作為對凡爾賽體係不滿和經濟大蕭條的極端政治迴應。本書將重點分析軸心國在歐亞大陸和太平洋地區推行“生存空間”和建立基於種族等級的帝國體係的嘗試。探討瞭美國和蘇聯在戰時結盟及戰後成為超級大國的過程,以及這些權力中心的齣現如何標誌著舊歐洲霸權的終結。 結論:通往冷戰的橋梁 本書總結瞭1950年時世界權力結構的變化:歐洲列強的相對衰落,美國和蘇聯作為意識形態對立的超級大國崛起,以及被殖民地區民族獨立運動的醞釀。1800年至1950年的衝突史,是一部關於技術、意識形態和國傢權力如何在現代性驅動下進行整閤與對抗的曆史。權力不再僅僅基於領土或王朝血統,而是越來越依賴於工業基礎、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對全球資源的控製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可以用“史詩級”來形容,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曆史長河之上的智者,用冷靜而又不失激情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他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的歐洲中心論,而是巧妙地將目光投嚮被歐洲擴張所影響的全球各地,展現瞭不同地區在麵對歐洲生物入侵時所發生的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從北美廣袤的草原到南美茂密的熱帶雨林,從非洲乾旱的薩赫勒地區到亞洲的物産豐饒的土地,作者都用生動的語言和翔實的史料,勾勒齣歐洲物種、疾病和技術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重塑瞭當地的生態格局。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不同物種傳播時所運用的生動比喻,比如將小麥比作“徵服者”,將鼠疫比作“無聲的軍隊”。這些形象的描繪,讓原本枯燥的曆史數據變得鮮活起來,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整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從宏觀的趨勢分析到微觀的案例研究,層層遞進,引人入勝。讀完之後,我不僅對歐洲的生物擴張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全球生態係統的相互依存和變遷有瞭更全麵的理解。

評分

這是一本極具思想衝擊力的著作,它挑戰瞭我過去對歐洲帝國主義的一些固有認知。作者並沒有將重點放在軍事徵服或經濟剝削上,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深層、更持久的生物層麵的擴張。他生動地闡述瞭歐洲人如何通過傳播動植物、疾病和農業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一種新的生態秩序,並使其與歐洲自身的生態係統産生緊密的聯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生態入侵”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他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歐洲物種如何在新環境中展現齣驚人的適應性和競爭力,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而這背後往往伴隨著當地原有物種的衰落甚至滅絕。這種“生物上的徵服”所帶來的影響,其深遠程度絲毫不亞於政治和經濟上的控製。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巨大的生態網絡,歐洲作為核心,通過生物的遷徙和傳播,將觸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作者的分析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感染力,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意識到,人類曆史的發展,與自然界的生物演變,是如此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和自然科學都充滿好奇心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知識的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研究視角,為我們揭示瞭一個我們可能從未深入思考過的曆史麵嚮——生物在人類曆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歐洲在全球擴張過程中扮演的“生態播種者”的角色。他不僅僅關注宏大的政治和經濟變革,更將目光聚焦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身上,如傢畜、作物、昆蟲甚至是病原體,並通過它們的視角,重塑瞭我們對殖民曆史的認知。讀到關於歐洲人在新大陸引入牲畜,如何徹底改變瞭北美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某些看似不起眼的病原體如何導緻瞭數百萬原住民的死亡,這些章節都讓我感到震撼和反思。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原始資料和科學研究,使得他的觀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同時,他的語言也並非晦澀難懂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又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曆史,不僅僅要看人物和事件,更要關注那些看不見的“生命”的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泛黃的紙張質感,以及古老地圖的元素,仿佛能將我帶迴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當我翻開第一頁,就立刻被作者宏大的敘事和嚴謹的邏輯所吸引。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討瞭“生態帝國主義”這一概念的核心,即歐洲人在擴張過程中,如何將自身的生物資源、疾病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係統帶嚮世界各地,並深刻地改變瞭這些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作者以900年到1900年這漫長的一韆年為時間軸,勾勒齣歐洲生物擴張的脈絡,從早期零星的貿易和探索,到後來的大規模殖民和定居,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令人驚嘆的細節。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曆史,更是在理解一個復雜的、跨越學科的現象,它涉及到地理學、生物學、醫學、社會學甚至人類學。作者對每一個案例的分析都非常詳實,無論是歐洲人帶來的動植物如何改變瞭當地的農業和畜牧業,還是舊大陸的疾病如何摧毀瞭新大陸的原住民社會,都描述得淋灕盡緻,引人深思。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批判性視角,他沒有迴避殖民主義的殘酷和負麵影響,而是直麵這些曆史的傷痕,並試圖從中提煉齣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生物考古”,作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歐洲擴張的曆史地層中,挖掘齣那些被埋藏的生態痕跡。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歐洲的擴張描述為一次單嚮的徵服,而是強調瞭生物在其中扮演的復雜角色,它既是歐洲力量的載體,也是改變世界格局的“沉默的盟友”。我尤其被作者對疾病傳播的研究所吸引,他詳細闡述瞭歐洲人帶來的天花、麻疹等疾病如何在新大陸造成瞭毀滅性的影響,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生態背景下進行分析,讓我對“人口崩潰”這一曆史事件有瞭全新的理解。此外,他對歐洲作物和傢畜如何在中亞、非洲和澳大利亞等地落地生根,並最終取代當地原有生態係統的描述,也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人類曆史,讓我們認識到,在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之下,還有一條由生物相互作用構成的暗流,它同樣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命運。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以及宏觀的思考能力,都讓我為之贊嘆。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給朋友買的,他很滿意的

評分

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

評分

好!

評分

挺有意思的一本書,視角獨特,內容有趣

評分

好!

評分

塑封摔裂瞭彆的完全ojbk

評分

很快,已經收到瞭這本就是.歐洲的生物擴張

評分

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好書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