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 [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900——1900]

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 [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900——19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史
  • 环境史
  • 帝国主义
  • 殖民主义
  • 生物地理学
  • 欧洲史
  • 中世纪史
  • 近现代史
  • 全球史
  • 疾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务馆
ISBN:97871001403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79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态与人译丛
外文名称: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900——1900
开本: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欧洲人的后裔构成世界大部分温带地区——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口的主干。欧洲帝国主义军事上的成功很容易解释: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就是火器对长矛的问题。但如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这本极富原创性、精彩有趣的《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中所解释的那样,欧洲人在温带地区取代土著人,与其说是军事征服,还不如说是生物扩张的问题。欧洲生物比新大陆和澳大利亚的生物有部分决定性优势。欧洲的疾病、动植物的扩张和人口的增长在新大陆同步进行。结果,这些帝国主义者变成了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土地上的地主。
  在这本附有新前言的新版本里,克罗斯比重新回顾他的经典作品,再次评价了欧洲生态扩张对全球历史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美洲研究、历史和地理专业的荣誉退休教授。他的着作还包括《美国被遗忘的传染病:1918年流感》(第2版,剑桥,2003年)、《投火:历史上的抛掷技术》(剑桥,2002年)和《真实的测量:量化与西方社会,1250-1600年》(剑桥,1997年)。其中《真实的测量:量化与西方社会》一书曾入选《洛杉矶时报》1997年度100本*重要的书。《生态帝国主义》荣获“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1987年度“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奖。

精彩书评

  ★“本书很重要,全球的政治家都有必要一读。核战争可能引人注目,值得我们关注,但对生态的漠不关心更危险,因为它悄无声息,人们迫切需要努力和生态漠视行为进行战斗。”
  ——《卫报》
  
  ★“在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时,克罗斯比先生兼有历史学家对生动细节的关注和科学家对一致性和可检验性归纳的渴望……[他]证明,历史不只有国王和战争,生态不只有水果和坚果。”
  ——《华尔街日报》
  
  ★“克罗斯比有力地揭示了我们文明中更广义的生物政治学。”
  ——《自然》

目录

图目录
新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重游泛古陆,再议新石器时代
第三章 古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十字军
第四章 幸运诸岛
第五章 风
第六章 可以抵达,却难以掌控
第七章 杂草
第八章 动物
第九章 疾病
第十章 新西兰
第十一章 解释
第十二章 结论
附录
注释
索引

精彩书摘

  《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之所以能够成功入侵美洲和澳大拉西亚(一个不明确的地理名词,一般指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南太平洋诸岛。有时也泛指大洋洲和太平洋岛屿。——译者注),既得益于欧洲从亚伯拉罕在新月沃地牧羊到哥伦布、麦哲伦和库克穿越泛古陆裂缝期间的发展,也得益于旧大陆新石器革命的因素,但后者的功劳更大。所以,如果我们要寻找欧洲帝国主义的成功根源,必须启程去中东地区,去亚伯拉罕、吉尔伽美什,以及我们那些吃小麦面包、熔炼铁或用字母记录思想的所有文化祖先那里去寻找。
  旧大陆的新石器革命,尽管在冶金、艺术、文字、政治和城市生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智人能对许多物种直接控制和利用。对生拇指让原始人类能够抓握并熟练使用工具。在新石器时代,这些人类常常伸出手,把周围所有的动植物操纵于股掌之间。大约9000年前,旧大陆的人类栽培了小麦、大麦、豌豆和小扁豆,驯化了驴子、绵羊、猪和山羊(狗很早就被驯化了。事实上,它是旧石器时代唯一被驯养的动物)。野牛继续自由了几千年,骆驼和马则自由得更久。到了4000年或5000年前,亚洲西南部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已经完成了几乎所有作物和牲畜的驯化。无论过去或现在,这些动植物对旧大陆的文明都至关重要。
  作为人类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大约5000年前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平坦地带。那里出现了有书面记载的人类编年史,先是写在泥板上,后来依次是纸莎草纸、犊皮纸、布匹以及纸张上,它们体现了旧大陆文明令人敬畏的延续性。咱们——读这个(英语)句子的你和写这个(英语)句子的我——是这种文明延续的一部分。这些词是用字母拼写的。这是中东地区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一项发明。这种文字的发明者是一些比我们更直接受到苏美尔榜样影响的人。无论我们的基因如何不同,苏美尔人和文字的发明者,你和我,都属于同一类人,即后新石器时代旧大陆文化的后裔。而所有石器时代的人.包括少数延续下来的和前哥伦布时代的所有美洲印第安人,无论他们的大脑多么复杂,都属于另外一类人。在欧洲人越过泛古陆裂隙到来之前.新欧洲的土著人都属于第二类。从一种文化过渡到另一种文化是一个痛苦的蜕变,很多个体和群体在这个过程中走向衰落和失败。
  不管我们是谁,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苏美尔人和以前的狩猎者和采集者以及之后延续下来的人,就会发现,这些处于文明开端的人与石器时代的人之间的差别,比苏美尔人与我们之间的差别更大。在审视狩猎者和采集者时,我们如同打量完全“另类”的人,而在审视苏美尔人和中东地区其他早期文明的人类(如阿卡得人、埃及人、犹太人、巴比伦人等)时,我们如同是在照一面非常古老、积满尘土的镜子。让我们从那里开始来探究哥伦布是何许人,我们又是何许人。
  苏美尔人既伟大又强大,他们知道自身伟大和强大之处在于他们会种植大麦、豌豆和小扁豆等作物,能驯化牛、绵羊、猪和山羊等牲畜。苏美尔人因为比我们更倾向于谦卑地认识到为人类所用的物种的重要性,所以对自己的生存心存感恩。他们感谢众神和诸位半神半人的恩赐:他们赞美埃利斯、恩奇、拉哈尔、阿什南以及其他神所赐予的家庭富足。而在此之前,他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当众神赐福给中东地区的人们时.狩猎者和采集者被淘汰出局了,新大陆的农耕文化也日趋消亡。
  ……

前言/序言

  尽管没有通用的方法适合于每一代的历史学者。但至少有一种带有共同特征的看待历史的方式,那就是范式(paradigm),如果你愿意那样说的话。但我觉得“范式”一词太沉重,还是称它为“脚本”(scenario)好些。
  一个世纪前的历史学家,几乎全是欧洲人或欧裔美洲人,他们的有关现代帝国主义和工业革命的脚本过于简单化了。欧洲人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民族,已经征服了或至少威胁过世界上所有其他人。在我称为新欧洲的地区——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这种现象尤其明显。那时候的历史学家们坚信,那些地方从来不曾有过大量的人类,那里生存的极少数土著人,显然是早该被淘汰的人种。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欧洲,每一件重大的事情都从欧洲开始,就像自古以来所发生的那样。自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以来,白人就在机械、管理、经商等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批评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者很容易——甚至很有趣,但他们只不过是从手里仅有的证据得出他们的结论而已,没有什么可鄙的。从北极地区到火地岛的美洲印第安人、澳大利亚土著人和新西兰毛利人,都似乎濒临绝迹,而欧洲和新欧洲的人口正处于急速膨胀中。他们的工厂正在曼彻斯特、鲁尔和匹兹堡冒着烟。他们的铁路横贯北美洲,还计划建起跨越西伯利亚的以及从开普敦到开罗的铁路。太阳不能在大英帝国落下,不管需要付出多少努力。
  然后迎来两次世界大战,涌现了甘地、列宁、毛泽东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发生过数不清的反殖民起义,这些都需要一种新的历史“脚本”。这个新“脚本”在20世纪60年代的艰难时期变得臭名昭著,然而不久却获得了“政治正确”的地位。它的核心观点是,欧洲的帝国主义之所以得逞,在于欧洲人的野蛮统治、优越的军事技术,以及资本主义压榨。是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的阴谋和一场生态灾难。
  在这个脚本的引导下我们对过去有了更多了解,而以前,我们对此从来不知道或至少没有有意识地承认过。我了解到,正如我从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购买的一件T恤衫上读到的,“哥伦布从来没有发现美洲,他只是侵略了美洲。”我了解到,在后哥伦布时代历经的三个世纪里,来到新大陆的非洲人比欧洲人多。我了解到,工业革命对据说它惠及的大多数人非常不健康,所以在几代人之后,那里的人们实际上比他们的农民祖先个子更矮了。
  如此等等。所以,对历史学者来说,20世纪末的几十年寒意袭人。而我们发现.获得温暖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发表激烈的长篇檄文,来声讨我们社会的和史学界的父辈奠基者们(当然,没有母辈奠基者)。
  然而,包括这个脚本在内的所有脚本各有其缺陷与漏洞。没错,欧洲帝国主义者对他们自己、他们的宗教和风俗都极端自负和偏执,他们的脾气暴躁且长剑在手。但为什么他们在美洲和太平洋比在亚洲和非洲更成功?为什么美洲土著人的抵抗如此不堪一击?
《全球冲突与权力重塑:1800-1950年的地缘政治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1800年至1950年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与权力结构的重塑。这段历史时期是世界秩序从传统帝国体系向现代民族国家体系过渡的关键阶段,充满了冲突、革新与意识形态的碰撞。本书着重探讨了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改变了国家间的互动模式,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如何彻底颠覆了既有的权力平衡。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19世纪的全球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由技术进步、资源竞争和对新政治理念的追求共同驱动的系统性变革。我们考察了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冲动,但侧重点不同于生物或生态因素,而是集中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技术层面的竞争。 第一部分:工业时代的权力基础(1800-1870) 1. 工业化的不对称性与军事优势: 探讨了英国、法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如何利用蒸汽动力、先进冶金技术和铁路建设,构建起无可匹敌的军事和运输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重塑了欧洲的内部均势,更成为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实施政治干预的物质基础。 2. “均势”概念的现代化: 分析了维也纳体系(Congress of Vienna system)在拿破仑战争后的重建及其在工业化背景下的脆弱性。国家间的互动从传统的王朝联盟转向基于国家利益和工业潜力的战略考量。重点考察了克里米亚战争如何暴露了旧有体系的裂痕,并预示了未来全面冲突的模式。 3. 民族主义的觉醒与国家构建: 详细分析了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等事件,考察了民族主义如何成为动员民众、重塑国内政治认同和对外采取激进政策的强大意识形态工具。这不仅是文化现象,更是重塑欧洲政治版图的关键地缘政治驱动力。 第二部分:新帝国主义与全球竞争(1870-1914) 1. “新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驱动力: 本部分将聚焦于资本积累、寻找新市场和获取战略原材料(如石油和橡胶)的经济动机,而非生态资源。分析了1884年柏林会议(Scramble for Africa)背后的外交博弈和对战略要地的争夺,这些争夺往往是为了确保贸易路线和海军补给的安全。 2. 军备竞赛与技术恐惧: 详细考察了1870年后欧洲列强之间日益加剧的海军竞赛(尤其是英德之间)和陆军的现代化进程。分析了科技创新(如无烟火药、机关枪)如何提高了战争的潜在破坏性,并加剧了相互的不信任。 3. 危机与同盟体系的固化: 探讨了摩洛哥危机和巴尔干战争等一系列外交危机,这些事件如何将欧洲不可避免地推向一个僵硬的两极军事同盟体系(同盟国与协约国),最终使得局部冲突有升级为总体战争的巨大风险。 第三部分:总体战与旧秩序的崩溃(1914-1945)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战的实验: 考察了战争如何超越传统边界,动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工业和人力资源。重点分析了后方生产对前线胜利的关键作用,以及民族主义动员在维持长期战争努力中的作用。分析了凡尔赛体系如何试图重构战败国的政治地位,但却播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 2. 意识形态的全球扩散与冲突升级: 讨论了俄国十月革命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冲击。布尔什维克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具有普世性的意识形态,如何与传统的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观念形成对立,并在随后的国际斗争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权主义与全球征服的尝试: 深入分析了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作为对凡尔赛体系不满和经济大萧条的极端政治回应。本书将重点分析轴心国在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地区推行“生存空间”和建立基于种族等级的帝国体系的尝试。探讨了美国和苏联在战时结盟及战后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以及这些权力中心的出现如何标志着旧欧洲霸权的终结。 结论:通往冷战的桥梁 本书总结了1950年时世界权力结构的变化:欧洲列强的相对衰落,美国和苏联作为意识形态对立的超级大国崛起,以及被殖民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酝酿。1800年至1950年的冲突史,是一部关于技术、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力如何在现代性驱动下进行整合与对抗的历史。权力不再仅仅基于领土或王朝血统,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工业基础、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对全球资源的控制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生物考古”,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欧洲扩张的历史地层中,挖掘出那些被埋藏的生态痕迹。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欧洲的扩张描述为一次单向的征服,而是强调了生物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既是欧洲力量的载体,也是改变世界格局的“沉默的盟友”。我尤其被作者对疾病传播的研究所吸引,他详细阐述了欧洲人带来的天花、麻疹等疾病如何在新大陆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生态背景下进行分析,让我对“人口崩溃”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此外,他对欧洲作物和家畜如何在中亚、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落地生根,并最终取代当地原有生态系统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历史,让我们认识到,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之下,还有一条由生物相互作用构成的暗流,它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命运。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以及宏观的思考能力,都让我为之赞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以用“史诗级”来形容,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历史长河之上的智者,用冷静而又不失激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他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欧洲中心论,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被欧洲扩张所影响的全球各地,展现了不同地区在面对欧洲生物入侵时所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北美广袤的草原到南美茂密的热带雨林,从非洲干旱的萨赫勒地区到亚洲的物产丰饶的土地,作者都用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史料,勾勒出欧洲物种、疾病和技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重塑了当地的生态格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物种传播时所运用的生动比喻,比如将小麦比作“征服者”,将鼠疫比作“无声的军队”。这些形象的描绘,让原本枯燥的历史数据变得鲜活起来,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从宏观的趋势分析到微观的案例研究,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读完之后,我不仅对欧洲的生物扩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和变迁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泛黄的纸张质感,以及古老地图的元素,仿佛能将我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当我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作者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逻辑所吸引。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了“生态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核心,即欧洲人在扩张过程中,如何将自身的生物资源、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带向世界各地,并深刻地改变了这些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作者以900年到1900年这漫长的一千年为时间轴,勾勒出欧洲生物扩张的脉络,从早期零星的贸易和探索,到后来的大规模殖民和定居,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理解一个复杂的、跨越学科的现象,它涉及到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作者对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非常详实,无论是欧洲人带来的动植物如何改变了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还是旧大陆的疾病如何摧毁了新大陆的原住民社会,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批判性视角,他没有回避殖民主义的残酷和负面影响,而是直面这些历史的伤痕,并试图从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思想冲击力的著作,它挑战了我过去对欧洲帝国主义的一些固有认知。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军事征服或经济剥削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更持久的生物层面的扩张。他生动地阐述了欧洲人如何通过传播动植物、疾病和农业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态秩序,并使其与欧洲自身的生态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生态入侵”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他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欧洲物种如何在新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这背后往往伴随着当地原有物种的衰落甚至灭绝。这种“生物上的征服”所带来的影响,其深远程度丝毫不亚于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网络,欧洲作为核心,通过生物的迁徙和传播,将触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者的分析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变,是如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和自然科学都充满好奇心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研究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我们可能从未深入思考过的历史面向——生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欧洲在全球扩张过程中扮演的“生态播种者”的角色。他不仅仅关注宏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更将目光聚焦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身上,如家畜、作物、昆虫甚至是病原体,并通过它们的视角,重塑了我们对殖民历史的认知。读到关于欧洲人在新大陆引入牲畜,如何彻底改变了北美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某些看似不起眼的病原体如何导致了数百万原住民的死亡,这些章节都让我感到震撼和反思。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科学研究,使得他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同时,他的语言也并非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不仅仅要看人物和事件,更要关注那些看不见的“生命”的力量。

评分

蛮有意思,趁活动拿下。

评分

蛮有意思,趁活动拿下。

评分

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评分

帮别人买的,京东速度还是很快的,北上广深都可以当天到

评分

可以的不错的 哈哈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哈哈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哦!

评分

很快,已经收到了这本就是.欧洲的生物扩张

评分

京东质量有保障正品书,好厚一本

评分

还没看,包装和印刷都很好,留待以后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