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天文年历

2018年中国天文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编
图书标签:
  • 天文年历
  • 中国天文
  • 2018年
  • 日历
  • 天象
  • 观星
  • 科普
  • 天文知识
  • 节气
  • 历法
  • 时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86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93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8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

目录

目录
序言
天文常数
天文常数 1
行星轨道根数 2
日历
日历, 3
节气 3
太阳
太阳 6
世界时和恒星时 22
太阳直角坐标 30
太阳球面位置 34
日出日没 38
晨昏蒙影 42
月亮
月亮(黄经黄纬) 46
月亮(赤经赤纬) 62
月相 93
月亮平均轨道根数 93
月出月没 94
行星
水星 110
金星 118
火星 126
木星 134
土星 142
天王星 150
海王星 158
恒星
地球质心位置和速度(J2000 0平春分点)以及岁差章动旋转矩阵元素(J2000 0平春分点至当天真春分点) 166
贝塞尔日数和独立日数(以世界时0h为准) 182
二阶项订正系数Jα,J 198
恒星视位置 202
北极星星视位置 446
从北极星高度求纬度 448
北极星高度和方位角 452
天象
天象 456
行星的星等和离太阳的距角 459
天然卫星
火卫的大距和星等 460
木卫的天象和动态 476
土卫的大距和星等 500
天卫的大距和星等 513
日月食
日月食 520
附表
表1.儒略日 529
表2.化恒星时为平太阳时 532
表3.化平太阳时为恒星时 535
表4.贝塞尔内插系数 538
表5.二次差订正 540
表6.拉格朗日三点内插系数 541
表7.蒙气差 546
表8.地心坐标计算 547
表9.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程序 548
表10.电磁波传播时间改正 549
说明 550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些内容与《2018年中国天文年历》无关。 --- 探寻宇宙的奥秘与人类文明的交织:精选图书导览 本导览将聚焦于几部在天文学、历史学、文化研究及科学普及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刻理解,以及文明演进中的关键节点。 一、 聚焦宇宙学前沿:《宇宙的琴弦:超弦理论与探索时空的终极理论》 作者:[虚构作者名A] 这部著作是当代理论物理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向公众和专业人士系统地介绍了被誉为“万有理论”最有希望的候选者——超弦理论(Superstring Theory)。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追溯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辉煌成就及其内在的不可调和性,为引入弦理论提供了深刻的时代背景。作者详细阐述了为什么现有物理学框架在描述黑洞奇点或宇宙大爆炸的瞬间时会崩溃,从而凸显了对新理论的迫切需求。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超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它摒弃了粒子是点状的基本假设,转而提出宇宙万物皆由微小的、振动着的“弦”构成。书中详尽解释了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如何对应着电子、夸克乃至引力子等不同的基本粒子。尤为精彩的是,作者详细探讨了维度问题,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十维或十一维的时空结构才能使理论自洽,以及“卡拉比-丘流形”等高维空间紧致化的数学机制。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类比,成功地将高度抽象的数学物理概念转化为可理解的图像,例如将弦的不同振动比喻为宇宙交响乐中的不同音符。 第三部分则展望了超弦理论的未来与挑战。作者探讨了M理论的出现如何统一了五种不同的超弦理论,以及如何利用对偶性(Duality)来建立更广阔的理论框架。同时,本书也坦诚地讨论了该理论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缺乏可直接观测的实验证据。作者在结尾处提出了一种哲学性的思考:或许我们对“证据”的定义需要随着理论的深入而进行修正。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严谨的科学阐述,更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它激发读者思考我们所处宇宙的根本结构,以及人类认知极限的边界。 二、 回溯古代文明的观测遗产:《星辰与权力的交汇:古代中西文明的历法与占星术研究》 作者:[虚构作者名B] 这部专著跨越了地理和文化的界限,深入考察了古代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及希腊文明中,天文学、历法制定与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在缺乏现代观测设备支持的古代,对天空现象的精确记录和解读,始终是统治者巩固其“君权神授”合法性的关键工具。 在中国部分,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从殷商甲骨文到唐宋官方钦天监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天人感应”思想如何驱动了对“灾异”现象的记录与解释,以及历法(如《太初历》、《授时历》)的修订是如何与王朝的更迭、国家大事(如祭祀、战争)的决策紧密结合的。书中特别对比了儒家推崇的“观象授时”与民间占星术的并行发展,展示了官方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 在西方部分,作者重点比较了巴比伦的精密观测技术与希腊哲学家对宇宙模型的理性构建。例如,如何通过对行星运动的长期观测,发展出复杂的几何模型来预测天体位置。作者还探讨了占星学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兴盛,它如何从一种预测个体命运的工具,逐渐演变为服务于宫廷政治的学科。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角。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天文学在数学和观测上的成就,更深刻揭示了这些知识在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属性。通过对比中西方的不同路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文明在面对同一片星空时,如何根据自身文化和政治的需求,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宇宙图景。 三、 科学普及的经典之作:《看不见的地球:从地球物理学视角解读我们的家园》 作者:[虚构作者名C] 这是一部面向广大科普读者的优秀教材,它将地球科学的各个分支——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和地球化学——整合在一起,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来描绘我们脚下这个动态的星球。 本书摒弃了传统地理学的平面叙述方式,而是强调地球是一个由地幔对流、板块运动、液态外核发电机共同驱动的复杂系统。 内容覆盖: 1. 深部结构解析:如何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折射规律,如同“地球CT扫描”一般,精确勾勒出地壳、地幔、地核的界面和物质状态。书中详细解释了古登堡界面和核幔边界的物理意义。 2. 地球的磁场守护:深入探讨了地磁场的起源(“发电机理论”),它如何像一层看不见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免受太阳风的侵袭。同时,对地磁场的漂移和反转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3. 板块构造的动力学:不仅仅是板块的简单运动,作者着重分析了驱动板块移动的深部热力学机制,如拖曳力、拖曳力和对流的相对贡献,以及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背后的能量转化过程。 4. 地球演化的时间尺度: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数十亿年的时间线,理解地球从吸积盘中形成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而精确的演化过程。 《看不见的地球》语言生动,配有大量高质量的地球物理模型图和实地考察照片,它成功地让读者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稳定,其实是建立在地球内部持续、剧烈的能量释放和物质循环之上的。 --- 以上三部著作,分别从宇宙的终极理论、古代文明的知识结构、以及我们脚下星球的动态机制三个维度,拓展了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边界。它们代表了科学探索中不同层次的深度与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实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更深入了解天文现象的书,但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比较零散。《2018年中国天文年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天文知识,而是将这些知识与实际观测相结合。例如,书中详细列出了2018年全年重要的天文事件,包括日食、月食、行星合相、流星雨的高峰期等等,并且提供了具体的观测时间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这样喜欢自己动手观测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因为错过一些精彩的天文现象而感到遗憾,但有了这本书,我不再会手足无措。而且,书中的介绍非常贴心,比如针对不同地区的天文爱好者,它会给出相应的建议。我还学到了如何使用一些简单的天文观测工具,如何辨认星座,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都非常有价值。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都会翻一翻,就像一个随身的星空向导,让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宇宙的魅力。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都做得相当不错,让人赏心悦目。作为一本工具性质的书,《2018年中国天文年历》在信息传达方面做到了清晰、准确且易于检索。我喜欢它采用的分类方式,将内容按照时间、事件类型等进行了细致划分,这样我需要查找特定信息时,能够快速找到,而不会被庞杂的信息淹没。而且,书中使用的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比较疏朗,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图表和插画都非常有质量,既能直观地展示天文现象,又不会显得过于花哨。我记得书中关于行星轨道图的绘制,非常简洁明了,让我一下就理解了行星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和运动规律。对于我这样平时工作比较忙碌的人来说,一本信息密度高但又易于阅读的书,是非常宝贵的。它让我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有用的知识,并且能方便地进行查阅。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宇宙的宏伟壮丽,也感受到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决心。《2018年中国天文年历》不仅仅是一本年历,更像是一部关于宇宙的百科全书。我被书中描述的各种天文现象所深深吸引,从遥远的星系到我们太阳系内的行星,每一个都充满了未知的魅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宇宙演化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以一种非常有逻辑性的方式,讲述了宇宙从大爆炸到现在的漫长历程,让我对宇宙的起源和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思考。而且,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天文学家们为之奋斗的故事,他们的坚持和智慧,让我对科学探索的精神充满了敬意。我发现,这本书不仅能够满足我对天文知识的好奇心,更能激发我对于科学研究的向往。它让我明白,宇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广阔和神秘,而人类的探索之路也永无止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这本《2018年中国天文年历》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原来天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它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书中用一种非常生动的语言,阐述了许多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天文现象。比如,关于潮汐的形成,我一直以为只是月亮引力造成的,但书中更详细地解释了太阳引力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让我对大海的潮起潮落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有,书中对时间的测量和历法的演变也进行了有趣的介绍,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使用的日、月、年,都与天体的运动息息相关。我特别欣赏书中将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历法知识与现代天文学相结合的部分,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在天文领域的深厚底蕴。这本书就像一位饱学多识的长者,用耐心和智慧,一点一点地揭示宇宙的奥秘,让我觉得学习天文是一件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评分

太棒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浩瀚的星空充满好奇,但总是觉得天文学离我太遥远,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让我望而却步。然而,《2018年中国天文年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将深奥的天文知识展现在我面前。比如,书中关于月相变化的讲解,我以前总以为是固定不变的,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月亮的光芒是反射太阳光,不同的角度会形成不同的月相,简直太神奇了!还有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它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图表,而是像讲故事一样,让我看到了行星们在宇宙中优雅的舞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流星雨的介绍,详细说明了不同流星雨的成因、最佳观测时间和观测方法,让我跃跃欲试,已经开始计划下次的观星之夜了!这本书不仅知识量大,而且插图精美,很多图片都让我惊叹于宇宙的壮丽和神秘。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星空一无所知的小白,而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宇宙奥秘的旅行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天文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一定会让你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