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译评(第五卷)

法律史译评(第五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东平,朱腾 编
图书标签:
  • 法律史
  • 法律翻译
  • 法律研究
  • 史学
  • 译评
  • 西方法律史
  • 法律文化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 法律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3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7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法律史译评》(第五卷)选取了海内外汉学界对中国法律史的全新研究成果,大多基于新出文献和历史档案,视角独特,方法新颖,对于中国法制史、思想史乃至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领域,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法律史译评》以境内外新出中国法律史论文为内容。第五卷论文包括《迁陵县志初稿——里耶秦简所见秦的占领支配与驻屯军》《东汉古典国制的建立——汉家故事和汉礼》《1930年代前半期的中国检察制度》等共15篇,内容丰富,涵盖了上至秦汉时期,下至晚清民国的法律史上诸多问题,旁涉出土文献、思想史、行政史等诸多学科,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学术性。

作者简介

  1961年生,福建周宁人,史学博士,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在《历史研究》《法学研究》《东洋史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独著、合著、译著多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参与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朱腾,1982年生,浙江舟山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在《中国法学》《哲学研究》《法学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独著、合著、译著多种,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

目录

可计量的犯罪与刑罚:早期中华帝国非官方执法的量化与正当性——【俄】马硕 著,朱潇 译
迁陵县志初稿——里耶秦简所见秦的占领支配与驻屯军——【日】宫宅潔 著,刘欣宁 译
有关某女的告发——岳麓书院藏秦简“识劫冤案”所见“奴隶”及“舍人”、“里单”——【日】下仓涉 著,陈鸣 译
东汉古典国制的成立——汉家故事和汉礼——【日】渡边信一郎 著,张娜 译
北周天元皇帝考——【日】会田大辅 著,何燕侠 译,周东平 校
“唐六典”编纂的一个剖面——以重复规定为视角——【日】榎本淳一 著,周东平、黄静 译
请求公事──宋代地方官犯罪探析——刘馨珺 著
清代边疆的吏治——以科布多为例——赖惠敏 著
“治人”之下的制度:再论清代复审制——【日】铃木秀光 著,魏敏 译
清代后期的夫妇诉讼与离婚——以同治年《巴县档案》为中心的研究——【日】水越知 著,海丹 译
超越法律阴影:晚清重庆的商户债务纠纷、国家建构和新政破产改革——【美】戴史翠 著,黄艺卉 译
清末巴县农村地区的赋税包揽与诉讼之关系——以“抬垫”为例进行探讨——【日】小野达哉 著,凌鹏 译
争讼人生:《张棡日记(1888-1942)》所见清末民国时期地方社区调解人的生活——郭威廷 著,张一民 译
1930年代前半期中国的检察制度——【日】久保茉莉子 著,周东平、陈进立 译
法律、主权与中国沿海的缉私之战(1928-1937)——【美】蔡骏治 著,杨昂 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法律史译评(第五卷)》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详实内容而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籍。 --- 《国际私法前沿:冲突规范与法律适用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私法领域最前沿的理论进展与司法实践中的复杂议题。全书围绕“冲突规范的演变与重构”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系统梳理了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数字化和跨境经济活动的爆炸性增长,各国在处理涉外民事和商事法律关系时所面临的理论与制度挑战。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既有法律体系的梳理,更在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与构建。它结合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视角,对《海牙会议公约》的最新实践、欧盟层面的法规统一进程,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冲突规范制定上的独特考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第一部分:冲突规范的理论基础与概念革新 本部分聚焦于冲突规范(Conflict-of-Laws Rules)作为连接国内法与外国法的桥梁,其理论基础在当代背景下面临的冲击。我们首先探讨了传统连接点理论(Connecting Factor Theories)在面对“无国籍”或“多国籍”法律关系时的局限性,特别是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重新审释。 随后,本书重点讨论了“准冲突规范”(Quasi-Conflict Rules)的兴起,这类规范虽然表面上是实体法规定,但其内在功能在于替代或补充传统的冲突规范,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如消费者保护、金融稳定)。书中详述了“规范选择(Rule Selection)”与“准据法选择(Choice of Law)”之间的动态张力,并分析了如何在跨国诉讼中有效识别和适用这些新型的准冲突规范。 第二部分:数字化时代的法律适用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传统的地域性连接点(如住所地、合同履行地)正在被削弱。本部分专门针对数字经济中出现的法律适用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数据主权与法律适用: 探讨了在数据跨境流动背景下,如何确定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归属和商业秘密的法律应如何选择。本书对比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域外效力与中国在数据安全方面的管制框架,分析了各国在数据管辖权上的冲突与协调机制。 平台经济与合同: 针对在线交易和平台服务合同,分析了“点击式合同”(Click-wrap Agreements)的有效性,以及如何确定此类合同的准据法,尤其是在消费者与全球性平台之间发生争议时。书中详细分析了通过“选择条款”(Choice Clauses)规避或明确管辖/准据法的新型策略及其法律效力限制。 第三部分:特定领域冲突规范的重构 本部分深入到国际私法的具体应用领域,探讨了在复杂经济活动中,冲突规范的实际适用难题。 国际商事合同: 重点分析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在与国内冲突法结合适用时的复杂性,特别是当当事人选择适用某一国内法而非CISG时,该选择如何影响合同的成立、效力和救济措施。此外,还探讨了国际金融工具(如衍生品、加密资产)的法律适用问题,这些资产的“所在地”难以确定,对传统连接点构成了巨大挑战。 家庭与继承法的最新发展: 关注现代家庭结构(如代孕、同性婚姻)对传统冲突规范的冲击。特别比较了处理涉外收养、离婚管辖权和跨国继承财产法律适用的最新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改革。书中对《规范遗产事务的法律的公约》(Brussels IV)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司法互助与承认执行的前沿视野 冲突规范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司法实践的效率与公正。本部分聚焦于域外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这一关键环节。 本书系统梳理了新的国际司法协助机制,如《海牙公约》在承认和执行外国民商事判决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各国在“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抗辩权上的适用差异,以及在金融制裁和反洗钱背景下,承认外国判决时需要考量的附加政治和安全因素。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与法院判决的并行关系。在国际商事争议中,当事人越来越倾向于仲裁,因此,如何确保法院在处理涉及仲裁协议的冲突规范时,能与仲裁法的适用形成合力,是本部分的重点讨论内容。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国际私法在应对全球化挑战中的核心矛盾:一致性与地方性之间的平衡。未来的国际私法规则将更注重实体法的直接适用(Direct Application),减少对传统冲突规范的过度依赖,从而提高法律适用的可预测性和效率。本书为从事国际私法研究的学者、处理跨国案件的律师以及立法和司法实务工作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当前复杂法律环境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指引。 ---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与制度的嬗变:以礼法关系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一次深刻的、跨越数个朝代的系统性考察。研究的核心聚焦于“礼”与“法”之间复杂而动态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这一关系如何塑造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构、社会秩序以及法律精神。本书认为,中国古代法律并非僵化的“刑罚主义”,而是处于“礼治”的宏观框架下,不断寻求“刑”、“礼”、“教”的融合与平衡。 第一部分:先秦时期礼法之源与早期分化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法律思想的源头,分析了上古的血缘宗法制度如何构建了早期的社会规范体系。 “礼”的法律化: 详细分析了周代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与“礼”的内在逻辑。重点探讨了“礼”如何从社会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政治与法律规则,尤其是在《礼记》等典籍中体现出的“内服外刑”思想。 法家与儒家的早期交锋: 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转型,法家(如商鞅变法)对“法制”的强调与儒家(如孔子、孟子)对“德治”的倡导之间的理论冲突。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霸法”与“王道”思想的对立,并指出这种对立奠定了后世“以德化民”的法律哲学基调。 第二部分:秦汉帝国形态下礼法的初步融合 秦朝建立的统一帝国,标志着国家权力对法律的集中化控制。本书分析了秦朝严酷的法制如何服务于中央集权,以及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如何引入儒家思想,完成了“礼法合流”的关键一步。 秦律的结构与精神: 对《秦律十八种》等出土文献进行解读,分析其严密性、形式主义特征及其对后世地方性法规的影响。 汉代“礼入于刑”的制度化: 重点研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伦理纲常(如“三纲五常”)如何系统地渗透到实体法和程序法之中。探讨了“孝悌”原则如何成为量刑的重要考量,以及“八议”制度的形成对维护贵族阶层的法律特权的意义。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的变迁与隋唐的集大成 这一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经历剧烈变动与最终定型的关键阶段。 魏晋玄学与法律的松动: 分析了“九品中正制”对法律公正性的冲击,以及士族阶层在法律适用中的特权化倾向。探讨了法律条文中对“清议”和“名教”的尊重,如何使得法律适用具有更大的弹性。 《唐律疏议》的体系构建: 本部分给予最大篇幅。系统分析《唐律疏议》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典范之作,其“疏议”部分正是对儒家“礼”的解释和固化。本书详细考察了“十恶”制度的结构,解释了刑罚的等级设定如何严格对应社会身份和伦常关系,揭示了“礼”在法律逻辑中的基础性地位。 第四部分:宋明清时期的法律僵化与潜藏的变异 进入宋代后,尽管法律条文有所修订,但本书认为,在“程朱理学”的严格束缚下,法律的灵活性进一步降低,更趋向于维护僵化的社会等级秩序。 宋代法律的精细化与人情化悖论: 分析了宋代司法实践中对“情理”的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个案的关怀,但同时也意味着法律解释权的高度集中于官方。探讨了如“鳏寡孤独”在法律救济上的特殊地位。 明清法律的集权与定型: 研究《大明律》、《大清律例》的特点。分析了法律如何被用于巩固皇权,并通过“律例折中”的方式,在保持法律形式稳定的同时,允许统治者在具体案件中通过“例”来灵活调整刑罚,这反映了“法”对“礼”的服从在实践层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结论:礼法关系的历史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中国古代法律的根本精神在于“抑暴而扬善”,其手段是“刑罚”与“教化”并重。礼法关系并非简单的工具使用,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选择,它使得中国的法律体系长期保持了强大的伦理化和人身依附性特征,这种特征对近现代中国法律思维的转型构成了深远的影响。本书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结构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史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法律制度的演变和思想的流变充满兴趣。偶然翻阅到这本书的目录,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阅读冲动。虽然尚未涉足其具体内容,但仅仅是“法律史译评”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跨文化法律交流的遐想。历史上,不同的文明在接触和碰撞中,如何借鉴、吸收、改造彼此的法律传统,这是一个多么引人入胜的课题!这本书的“译评”二字,暗示着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带有独立的见解和分析。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本,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是西方古典法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法理的对话?还是东方神秘主义法典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路径?亦或是古代商业法在不同地域的变异与融合?这些都是我脑海中浮现的诸多可能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法律历史背后深层逻辑的大门,让我对“法律”这一概念的普适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通过这些“译评”的视角,我能否看到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法律原貌,并从中汲取到启示。

评分

最近刚结束一本关于法律史的书籍阅读,虽然不是眼前这本,但那种沉浸在历史洪流中,感受制度变迁的独特体验,让我对类似的书籍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尤其当了解到《法律史译评(第五卷)》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我泡上一杯清茶,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跨越时空的智慧与洞见。这本书的“译评”二字,仿佛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一同去理解那些古老法律条文背后的深层含义,去品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思想如何碰撞、融合。我猜想,书中可能收录了一些极为罕见的法律文献的翻译,而作者的“评”则像是点亮这些文献的一盏明灯,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理解其精髓。或许,作者会选取一些历史上重要的法律改革案例,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甚至可能探讨这些改革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这种将历史研究与批判性思考相结合的著作,总能带给我最深刻的启发,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意味着什么”。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真正引人入胜的法律史读物,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亲历法律变革的书籍。当我的目光停留在《法律史译评(第五卷)》这个书名上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深入探索古老的法律世界。书中的“译评”二字,让我联想到一种精心雕琢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包含了作者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批判性分析以及独到的见解。我非常好奇,作者会选取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献作为“译”的对象?是那些奠定西方法学基石的罗马法文献,还是那些影响深远的东方智慧结晶?而“评”的部分,又会以何种方式呈现?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制度演变的分析,还是对法律思想的哲学探讨?我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我能看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并从中获得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演进模式有着浓厚兴趣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其历史发展轨迹是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线索之一。而《法律史译评(第五卷)》这个书名,则恰恰触及了我一直关注的那个点——对既有法律文本的“译”与“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翻译”的基础上,辅以“评论”,来呈现法律历史的。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更包含着作者对这些历史法律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我期待的是,通过作者的“译”,我能接触到一些原本可能因语言障碍或文献稀缺而难以触及的法律文本;通过作者的“评”,我能理解这些文本在各自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下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发展。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涉及一些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已经消失,但在历史上曾扮演重要角色的法律概念,或是那些在不同文化区域中具有独特发展路径的法律传统。这种对“异质”法律文化的梳理和解读,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法律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自从对法律的起源和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来,我一直在积极寻找能够拓展我知识边界的读物。《法律史译评(第五卷)》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并在我的期待清单上占据了显要位置。我将这本书想象成一个宝藏,等待我去发掘其中蕴含的智慧。书名中的“译评”二字,对我而言,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组合。“译”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原汁原味、或许在学术界也属于稀缺的法律文本,这些文本可能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障碍。“评”则预示着作者不会止步于简单的翻译,而是会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批判性的分析,这将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文本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在法律史上的地位。我满怀憧憬地猜测,书中可能包含对那些在西方和东方法律传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的翻译和评论,也可能涉及一些被历史尘埃掩埋但却极具研究价值的法律思想。这种将原始文献的深度呈现与作者的学术洞见相结合的方式,无疑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法律的历史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