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斋论学杂著

勉斋论学杂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单周尧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训诂学
  • 理学
  • 学术史
  • 清代学术
  • 勉斋
  • 王永彬
  • 论学
  • 杂著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8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717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字数:3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勉斋论学杂著》集中展示单周尧教授长期从事经学、小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心得。注重从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阐释经学义理;更能充分利用出土文献,结合传世典籍抉微发幽;对学界成说加以切实可靠的辨析,结论发人深思。其中以古音证古字,论王国维、钱锺书、高本汉等人之学术,阐释饶宗颐教授古文字书法之艺术,等等论文,多富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单周尧,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75年起任职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讲授《左传》等课程,并参与筹办届《左传》国际学术研讨会。现任香港能仁专上学院副校长(学术)、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以及内地多所大学之荣誉教授。同时担任两岸三地多家学术刊物,如《能仁学报》《东方文化》《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文与哲》《饶宗颐国学院院刊》之主编、编辑及顾问。发表论文近二百篇,专著有《中国语文论稿》《文字训诂丛稿》《左传学论集》《勉斋小学论丛》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据古形古音研释古文字举隅
楚竹书《周易》符号命名管见
从《孔子诗论》看《毛诗稽古编》之《诗序》不可废说
从楚简《诗论》之“文王唯谷”反思阮元之“进退维谷”说
论“士斵本”与“士首之”及相关问题
《左传》新注小学补释刍议
古籍整理古字形补释刍议
说昏
“槑”非“某”之籀文辨
读《说文》记四则
《切韵》残卷S.2055引《说文》考
《经典释文》商兑二则
李清照《声声慢》舌音齿音字数目考
不完整的传记——论章太炎传
《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
论王国维对古音学之运用
高本汉《先秦文献假借字例·绪论》评《说文》谐声字初探
高本汉的经籍研究
《高本汉左传注释》孔疏杜注异义考辨
竹添光鸿《左氏会笺》论五情说管窥
钱锺书先生与《春秋》“五情”
饶宗颐教授古文字书艺管窥
後记

前言/序言

  上年即2012年,香港单周尧先生来访北京,得再聚首,临别时承他以新辑成的这部论文集稿本赐示,殷殷嘱为作序。单先生是我多年知友,我又曾为他的几种大着写过序 自以为对其治学大要略窥涯涘,便一口应承下来。未想到随后数月,反覆绎读论文集中各篇,深觉涉及学术方面广博重要,所作论析更是深入精审,不少问题竟非粗浅如我得以置喙,因而序文再三辍笔,难于惬意。现在论文集出版在即,只能在这里说一些感想,不知是否有负单先生的雅意。
  记得2000年初,为单周尧先生的《左传学论集》作序,已说明“他治学功力深湛,规模宏远,尤能于小中见大,发前人所未发”。这里说的“小中见大”,主要是讲单先生治学为文,长于在广阔的学术史视野中,抉发和考察具体的学术问题,并由此具体的学术问题,返回来探索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些关捩。这也就是说,对待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即使小至一字一义,也一定要放到有关学术史的宏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论析。正由于具有这样的眼光,对这一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意义,所得到的
  上年即2012年,香港单周尧先生来访北京,得再聚首,临别时承他以新辑成的这部论文集稿本赐示,殷殷嘱为作序。单先生是我多年知友,我又曾为他的几种大着写过序,自以为对其治学大要略窥涯涘,便一口应承下来。未想到随后数月,反覆绎读论文集中各篇,深觉涉及学术方面广博重要,所作论析更是深入精审,不少问题竟非粗浅如我得以置喙,因而序文再三辍笔,难于惬意。现在论文集出版在即,只能在这里说一些感想,不知是否有负单先生的雅意。
  记得2000年初,为单周尧先生的《左传学论集》作序,已说明“他治学功力深湛,规模宏远,尤能于小中见大,发前人所未发”。这里说的“小中见大”,主要是讲单先生治学为文,长于在广阔的学术史视野中,抉发和考察具体的学术问题,并由此具体的学术问题,返回来探索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些关捩。这也就是说,对待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即使小至一字一义,也一定要放到有关学术史的宏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论析。
《静湖遗录》 卷一:山居偶得 序言 余年逾半百,倦于尘嚣,遂携书卷,栖居于山野之间。朝夕与鸟鸣为伍,夜阑同星月为伴。偶有感触,辄以笔墨记之,不敢自诩大学问,然亦可聊慰寂寥,寄托情思。此《静湖遗录》者,非关宏论,乃余漫步山林,汲取天地灵气,静坐窗前,聆听心泉涌动之所得也。不敢妄称著述,姑且名之曰“遗录”,意在不落俗套,不矜名实,唯求心之所安,手之所及。 第一章:山居一日 晨起,雾霭如纱,笼罩山峦。推窗,清风拂面,夹带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远处,几声鸟鸣,唤醒沉睡的林间。披衣缓步,至静湖之畔。湖面如镜,映照着参天古树与苍翠的竹林。偶尔有鱼儿跃出水面,激起圈圈涟漪,打破了湖面的宁静。坐于湖边石上,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心随景动,自然生发。 思绪开始萦绕。这山居之乐,非一朝一夕可得。需要一颗宁静的心,一份淡泊的志。尘世间的喧嚣纷扰,在此地似乎被无限拉远,只留下最纯粹的自然之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古老的节奏,在现代社会中已甚为难得。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而悠长,每一刻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观察一草一木,皆有其道。一株野草,历经风雨,依然昂首挺立;一棵老树,饱经沧桑,枝繁叶茂,庇护一方生灵。它们默默地生长,默默地奉献,不求回报,不争名利。这便是自然的伟大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午后,阳光穿透密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坐在林荫下,读几页闲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山林中的书卷,似乎更能触动心灵深处。不似书斋里的高谈阔论,这里的文字,与自然融为一体,更显朴实真挚。 傍晚,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金黄。晚霞绚烂,如同一幅巨大的油画。远处的山峦,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丽。回到茅屋,点起一盏孤灯,继续书写。白天所思所感,此刻在灯下化为文字,成为记忆的载体。 睡前,仰望星空。繁星点点,银河横亘,仿佛宇宙的浩瀚尽收眼底。在这无垠的宇宙面前,个人的渺小不言而喻,却也因此感受到一种莫大的自由与释然。一切烦恼,一切忧愁,在星辰大海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第二章:花开花落 “问花花不语,为谁开,为谁落?”一日,忽感花事无常,遂有此问。 庭院中有一株月季,初夏时节,开得热烈奔放,红如烈火,香如醇酒。每天清晨,小心翼翼地为其浇水,看着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心中充满喜悦。然而,好景不长,几日后,花瓣开始枯萎,渐渐凋零。看着落下的花瓣,不免生出几分伤感。 这花,是为谁开的?是为这山居之人,还是为这过路的飞鸟?是为这灿烂的阳光,还是为这温柔的春风?或许,花开自有其时,花落亦有其命。它们的生命,短暂而绚烂,不为任何人停留,也不为任何人驻足。 由此联想到人生。人生如花,盛开之时,尽显芳华;凋零之际,归于尘土。有多少轰轰烈烈,有多少刻骨铭心,最终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一抹云烟。但即使是短暂的生命,也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重要的是,在生命存在的短暂瞬间,是否尽情地绽放过,是否留下过属于自己的芬芳。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一朵花,即使生命短暂,但若能开得绚烂,香飘四溢,也足以令人铭记。同样,一个人,即使生命有限,但若能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也能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静观花开花落,体悟生命无常。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接受无常,方能珍惜当下;理解无常,方能超然物外。 第三章:竹语 院前有一片竹林,清幽寂静。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 竹,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所钟爱的意象。它挺拔、空心、有节,象征着君子之德。这山居的日子,与竹为伴,更能体会其高洁之品。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竹,四季常青,不畏严寒,正如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高尚品格的人。它们默默地生长,不与百花争艳,不与群芳争宠,只是静静地挺立,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骨。 竹之空心,象征着谦逊与包容。内心虚怀若谷,方能容纳万物。只有保持内心的空灵,才能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不断成长。 竹之有节,象征着自律与原则。凡事有度,不逾矩,方能行稳致远。这些节,是竹生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也是它坚韧不拔的证明。 听竹语,仿佛能听到自然的箴言。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智慧,诉说着修身养性的重要。在这片竹林中,我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如竹般正直,是否如竹般虚怀。 卷二:尘世杂感 第一章:市井一瞥 偶因琐事,下山至市井。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与山居的宁静截然不同,这里充满了活力与喧嚣。人们匆匆忙忙,为了生计而奔波。脸上带着不同的表情,有喜悦,有疲惫,有迷茫。 看到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物质富足。然而,在物质的繁荣背后,似乎也隐藏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忧虑。人们的眼神中,少了山居之人的平和,多了几分焦灼与不安。 在人群中穿梭,感觉自己仿佛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不评判,不议论,只是默默地记录。 一老者,在路边摆摊,售卖自家种的瓜果。面容慈祥,笑容和蔼。与他闲聊几句,得知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来这里售卖。虽辛苦,却乐在其中。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怨言,只有满足与平静。 这让我想到,幸福并非完全取决于外在的条件,更在于内心的感知。即使生活简朴,只要心怀满足,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二章:书生意气 曾几何时,我也曾是那怀揣书生意气,立志改变世界的青年。如今,岁月流转,书生意气,或许已化为内心深处的沉淀。 在市井中,偶遇几位年轻的学子,他们谈论着国家大事,抒发着自己的抱负。眼神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让我不禁想起当年的自己。 年轻人总是充满激情与梦想,这是时代的幸运,也是社会的希望。然而,书生意气,也需要与现实相结合,方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终究是纸上谈兵。真正的学问,不仅在于理论的掌握,更在于实践的运用。是将所学化为行动,去解决实际问题,去服务社会。 也曾有人嘲笑书生意气是“不谙世事”,是“理想主义”。然而,正是这些“不谙世事”的理想主义者,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劝诫年轻的学子,莫失初心,莫忘使命。在追求学问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将书生意气,化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动力。 第三章:人情冷暖 在市井中行走,也目睹了不少人情冷暖。 一位妇人,在购买蔬菜时,与摊主讨价还价,言语间带着几分急切。或许是生活所迫,又或许是生活习惯。 另一边,一位年迈的老人,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周围的人,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匆匆而过。 这些场景,令人唏嘘。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似乎变得淡薄。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关注利益。 然而,我亦看到,在人群中,仍有温情的存在。一位年轻人,主动上前搀扶老人。一位邻居,热情地帮助妇女搬运货物。 这些点滴的善意,如同黑暗中的微光,温暖人心。它们证明,即使在冷漠的世俗中,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感叹人情之复杂,世事之多变。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会经历种种情感的起伏。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不被外界所干扰,不被俗世所同化。 卷三:哲思拾零 第一章:道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此言,道尽了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存在。它包容万物,化育万物,却又无所不在。 “自然”便是“道”的体现。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都是“道”的运作。遵循自然规律,便是遵循“道”。 观察自然,便能领悟“道”的智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规律。四季轮回,生生不息。 人,亦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效法自然,遵循其规律。顺应天时,方能有所作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便是最高境界。 第二章:虚与实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世间万物,皆有其两面性。虚与实,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实,是可见的,可触碰的。如山河大地,如日月星辰。 虚,是无形的,无象的。如思想,如情感,如“道”。 “虚”中有“实”,如“道”化育万物。 “实”中有“虚”,如实物终将消散,回归虚无。 理解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做事,不能只求“实”,而忽略“虚”。 为官,不能只图“实”,而忘记“虚”。 修身,更不能只重“实”,而轻视“虚”。 第三章:静与动 “静胜躁,寒胜热。” 动,是生命的表现,是世界的变化。 静,是生命的沉淀,是智慧的源泉。 “动”中有“静”,如狂风骤雨过后,必有平静。 “静”中有“动”,如静水流深,暗流涌动。 “静”是为了更好地“动”。 “动”是为了达到更高的“静”。 “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智慧。 “静”不是消极,而是内敛;“静”不是不动,而是蓄势。 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静”,才能看得更清,想得更远。 结语 《静湖遗录》者,余山居之感,尘世之思,哲理之悟,皆汇于此。不敢以名山大川自比,亦不愿以雕虫小技示人。唯愿此书,能为有缘读者,带来一丝清风,一抹亮色,一份启迪。若能如此,则余山居之乐,尘世之感,哲思之悟,便不虚此行矣。 辛丑年夏,静湖主人 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勉斋论学杂著》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书中的文字,并不华丽,也无太多雕琢,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常常在深夜,点着一盏孤灯,细细品味其中的某一段话,然后停下来,久久不能自已。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体悟,都跃然纸上。他似乎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回归到最本质的内心世界。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在这个快节奏、充满诱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踏实。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哪怕是碎片化的信息,也能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光辉。《勉斋论学杂著》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我惊奇地发现,作者在许多看似寻常的议题上,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比如,他对于“学”的定义,便不同于我以往所接触到的任何一种。他并未将“学”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堆砌,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的高度,强调“学”是一个人内在生命不断生长、完善的过程。这种将学术研究与个人品德、人生哲学融为一体的思考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也促使我反思自己过去的学习态度。

评分

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在《勉斋论学杂著》中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但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要抓住一缕轻烟。他并没有明确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杂著”,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种开放性的叙述方式,对于我这样习惯于接受既定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激起了我更深层次的求知欲。我开始主动去连接书中的不同篇章,试图从中梳理出一些内在的逻辑和联系,尽管这过程并不容易,但我乐在其中。

评分

《勉斋论学杂著》并非一本易读的书,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更需要读者投入情感。我曾在阅读某段关于“得失”的论述时,潸然泪下,因为那番话语,恰好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某个角落。作者并没有刻意煽情,但他笔下的真挚情感,却能轻易地引发共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曾经的坚持与放弃,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找到了新的解读。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内心,也让我对“勉斋”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初次翻开《勉斋论学杂著》,我被它朴实而沉静的书名所吸引。封面上墨色晕染的“勉斋”二字,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静静地伫立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后人的探寻。我原本期望从中窥见一种严谨的学术体系,或者至少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深度剖析,毕竟“论学”二字,总带着几分庄重与学术的意味。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杂著”二字,恰恰道出了此书的本质——它并非一本系统性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位学人随性的随笔,将那些偶然触发的思绪,那些深入骨髓的感悟,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的观点,零散地、却又真诚地记录下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