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论语》以修身治国为诉求,以仁为根本,以善为指向,以学为方法,为人们构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这一道德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内容简介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内页插图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精彩书摘
《论语》: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三句话概括了孔子一生两大业绩,一种精神。而语录体在这里又产生了美学效应。不由他人礼赞,而听“夫子自道”,使读者后学“想见其为人”:三个“不亦……乎”的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使人如闻其声;短短三句话,创造了一种欣悦洒脱的氛围,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背景。
这三句话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P2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这段说的是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不触犯上级、不造反,一切在于务本就道生仁。而其基础是“孝敬父母,敬爱兄弟”。
有人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
《尘封的星河:古老文明的失落篇章》 内容梗概: 《尘封的星河:古老文明的失落篇章》是一部宏大的历史考古纪实,它并非讲述某个特定国家或民族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几乎被遗忘,却曾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古老文明。本书作者,一位孜孜不倦的独立研究者,历经数十载的实地勘探与资料搜集,从被风沙掩埋的遗迹,到散落于民间传说中的碎片,抽丝剥茧,试图重塑那些沉寂于时间尘埃中的失落篇章。 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文明。 第一部分:尼罗河畔的寂静王国——失落的赫梯王朝 这一部分将读者带回到遥远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探讨一个曾经与古埃及、亚述等强权并驾齐驱的庞大帝国——赫梯。不同于人们对埃及金字塔和亚述浮雕的熟悉,《尘封的星河》将着重揭示赫梯文明在政治、军事、宗教、法律以及文学艺术上的独特建树。我们将深入研究赫梯王国的统治结构,特别是其复杂的诸侯分封制度和对战车的精湛运用。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解读赫梯楔形文字文献,尤其是那些揭示其神话信仰、祭祀仪式以及日常生活的文本,试图还原一个与我们认知中截然不同的古代世界。作者将运用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例如陶器、青铜器、建筑遗址,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力图描绘出赫梯文明的完整面貌,并探讨其最终衰落的可能原因,例如内部的权力斗争、外族的入侵,或是气候的变迁。 第二部分:印度洋上的风帆——古希腊在印度的足迹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古希腊文明的辉煌局限于地中海沿岸。《尘封的星河》将挑战这一传统认知,提出一个大胆的论断:古希腊的文化与贸易网络,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就已经深刻影响了远至印度洋的区域。本部分将通过分析印度河流域出土的疑似希腊风格的艺术品,以及在当地古籍中发现的对“西方来客”的模糊记载,推测古希腊商人和探险家可能存在的活动轨迹。我们将探讨他们可能带来的哲学思想、航海技术、甚至是天文历法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本书还将审视古代印度与希腊之间可能存在的间接贸易路线,例如通过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以及这些贸易带来的文化交流,例如对佛教艺术早期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太平洋深处的低语——复活节岛的石像之谜 复活节岛,这个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其矗立的巨石像(Moai)一直是笼罩在神秘面纱下的象征。《尘封的星河》将深入探讨拉帕努伊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复杂互动。本书不会简单停留在对石像建造技术的惊叹,而是将重点关注岛上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的生态智慧。作者将结合地质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岛屿资源的过度开发如何导致了文明的衰落,以及这种衰落背后深刻的环境教训。本书将试图解读拉帕努伊人留下的唯一文字——隆戈隆戈(Rongo-rongo)文字的可能含义,尽管至今仍未完全破译,但任何零星的线索都可能揭示这个失落文明的独特思想和宇宙观。 第四部分:丝绸之路上的遗珠——粟特人的商业帝国 当提及丝绸之路,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国的汉唐盛世。然而,《尘封的星河》将目光投向在这条贸易动脉上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另一支民族——粟特人。本部分将详细描绘粟特人如何在中亚地区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商业网络,他们不仅仅是商品的搬运工,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本书将深入研究粟特人的城市,例如撒马尔罕、布哈拉,以及他们在这些城市中留下的精美壁画、塑像和文字材料,以此来展现其发达的商业体系、多元的宗教信仰(如摩尼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将分析粟特人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在语言、宗教、服饰、音乐等方面对中国、印度、波斯乃至更远地区的深远影响,并探讨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迁徙与融合。 第五部分:亚马逊雨林中的辉煌——失落的城市文明 在广袤而神秘的亚马逊雨林深处,是否曾经存在过失落的城市文明?《尘封的星河》将大胆地探讨这一可能性。本书将梳理近年来在亚马逊地区发现的证据,包括大型土方工程、道路网络、农田遗址以及曾经繁华的聚落遗迹。我们将审视这些证据如何挑战了“亚马逊雨林难以支撑大规模人口和复杂社会结构”的传统观点。作者将通过对古代亚马逊居民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出独特的水利系统、农业技术和聚落规划的分析,试图重构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失落文明。本书还将关注这些文明可能留下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以及它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并探讨为何如此辉煌的文明最终消失在茂密的雨林之中。 第六部分:地中海东岸的歌者——腓尼基人的海上霸权 腓尼基人,这个善于航海和贸易的民族,在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崛起与衰落,同样是一段被低估的历史。《尘封的星河》将着重展现腓尼基人如何凭借其精湛的造船技术和广阔的贸易网络,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海上商业帝国。本书将追溯腓尼基人创建的殖民地,例如迦太基,以及他们对地中海沿岸文明的深远影响,尤其是他们在字母文字上的发明,这将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伟大的贡献。我们将分析腓尼基人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以及他们如何与希腊、埃及、亚述等文明进行文化交流。本书也将探讨腓尼基人在与新兴强权的对抗中,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以及他们的商业精神和文化遗产如何在后来的文明中得以传承。 第七部分:星空下的回响——古老文明的共同命运与启示 在对上述各个失落文明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回归主题,探讨这些看似孤立的文明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共同的命运轨迹和普遍的规律。作者将从生态环境的变化、内部社会结构的演变、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以及技术进步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多个维度,总结这些文明衰落的共性。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失败的案例,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启示。我们能否从这些失落文明的兴衰中,学到关于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宝贵经验?《尘封的星河》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呼唤着我们对那些被遗忘的智慧的重新发现,以及对人类文明整体命运的深沉思考。 本书特色: 独立研究视角: 本书作者是独立的历史研究者,非学院派的典型代表,其研究方法不受传统框架的束缚,注重实地考察和跨学科的融合。 宏大叙事与细节并重: 在展现宏大的历史图景的同时,本书也注重挖掘每一个文明的独特细节,从日常生活到精神信仰,力求还原真实的古代世界。 挑战传统认知: 本书中的许多论断和观点,都旨在挑战当前学术界或大众普遍存在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认知,鼓励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跨越时空的对话: 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失落文明的考察,本书试图建立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通性与独特性。 强调启示意义: 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着重于从失落文明的命运中汲取教训,为当下和未来提供有益的启示。 资料翔实,论证严谨: 作者基于大量的考古发现、古籍文献、以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每一个论点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严谨的论证。 文笔生动,引人入胜: 尽管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但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善于将枯燥的历史事实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尘封的星河:古老文明的失落篇章》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历史充满好奇,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欲望读者的礼物。它将带领你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发现那些曾经照耀过人类文明,却又被时间遗忘的璀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