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子汇校汇注(套装上下册)/子海精华编

商子汇校汇注(套装上下册)/子海精华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立昇,赵呈元,徐鸿修,钱曾怡,董治安 等 著,王承略俄,聶济冬 编
图书标签:
  • 经史子集
  • 传统文化
  • 古籍
  • 注疏
  • 商子
  • 子海
  • 汇编
  • 文化典籍
  • 国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66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1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子海精华编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7
套装数量:2
字数:5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商子汇校汇注(套装上下册)/子海精华编》旨在汇集前人校注《商子》的已有成果,计收入历代版本二十种,主要校勘参考用书及注释专着四十七种,兼收各家在校勘、考订、注释方面的不同见解,力求完备,反映古往今来《商子》研究的基本情况,是原“商君书注释组”两代人十年工作很为精华的总结。

目录

编者说明
前言
凡例
更法第一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来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篇亡)
赏刑第十七
画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一(篇亡)
外内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六法

附录
校勘所用版本简介
校勘参考书目
校释参考书目
《商子》校本、注本序践(选录)

后记

精彩书摘

  《商子汇校汇注(套装上下册)/子海精华编》:
  《绎史》引,上五句作“粟生而金死而粟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
  【注】
  《发微》:《说文》:“卖,出物货也。”“买,市也。”《墨子·经说上》:“买,鬻,易也。”“事”疑是“卖”字。本物,粟也。下“金一两生于境内”一段即申说此意。
  《读诸子札记》:此当云“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下文云“金一两生于境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是其证也。秦本作“粟生而金死,金死而粟生”,亦误。
  《解诂》:生,谓饶;死,谓乏。本物,谓粟也。
  《新释》:《管子,权修》“金与粟争贵”,生金者商,生粟者农。本物,谷物也。《管子·治国》:“粟者,王之本事也。”事,农事也。
  《斟诠》:崇文本上五字同秦本,下只“而粟”二字。今据文义,当作“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于义方顺,盖下文“金一两生于境内”云云,即所谓金生粟死之义也。“粟十二石生于境内”云云,即所谓粟生金死之义也。若依秦、严两本,则义不可通矣。
  《解诂定本》:“粟死而金生”当作“金死而粟生”,方与下文义合。杨慎《丹铅录》引此二句同。品节本作“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管子,权修》篇“金与粟争贵”,房玄龄注:“所宝惟谷,故金与粟争贵。”盖农生粟,商生金。
  《锥指》:(引严校、朱说,文见上。)礼鸿案:下文曰:“金一两生于竟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国好生金于竟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据国好生粟则金粟两生之云,则此二句当作“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生”,不疑也。盖生金为以我之粟易境外之金,故粟死于境外。生粟或可以我之金易境外之粟,则金死于境外矣。然而当知生粟不必为以我之金易人之粟,驱民于农,乃生粟之大者也。使我生粟有余,不妨以有余之粟易境外之金,故金粟两生也。商君盖以生粟为本,而生金为末。务本则末从而生,事末则本为之蹶,此其主旨。境内、境外之生死,特其枝流,固不得持以夺此旨也。农田而奸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
  【校】
  范本、绵眇阁本、昊本、程本、冯本、朱本、褒异本、且且庵本、冯抄本、奇赏本、四库本、问经堂本、指海本、崇文本,无“田”字。
  品节本,无此三句。
  初校本,“田”作“困”。
  《绎史》引,无“田”字。
  【注】
  《诸子平议》:农而奸劝,奸劝犹奸胜也。其“而”字乃“耍”之坏字。奂,弱也。
  《新释》:谓相劝为奸。
  《解诂定本》:本物,谓米粟。从事于农者众,粟米贱,则农困而相劝为奸。
  ……
《商子汇校汇注(套装上下册)/子海精华编》的简介 一、 奠基性文献的精粹梳理与学术重构 《商子汇校汇注(套装上下册)/子海精华编》并非孤立的学术成果,而是植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先秦诸子学说的深厚土壤。此套丛书的编纂,旨在对“商子”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派或个人思想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校勘与汇注。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穷尽性挖掘与严谨性辨析,为学界提供一个更为可靠、更为清晰的研究基础,从而推动对商子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深入理解。 “商子”是谁?其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在深入介绍丛书内容之前,有必要简要界定“商子”所指。在中国学术史上,“商子”的称谓可能指向多位重要人物,例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其法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可能指向其他以“商”为姓氏或封地的思想家,其著作虽然不若商鞅那般家喻户晓,却同样承载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思想潮流。这套丛书的价值之一,便是可能对这些不同的“商子”概念及其相关文献进行辨析与归属,从而厘清思想谱系,避免混淆。 商鞅作为“商子”最为人熟知的一位,其思想核心在于“法治”,强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严酷的刑罚来规范社会秩序,富国强兵。他提出的“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什伍连坐”等变法措施,不仅深刻改变了秦国的面貌,更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然而,商鞅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他是在吸收了李悝、吴起等早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秦国国情,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因此,对“商子”的研究,也必然涉及其思想的源流、构成与演变。 文献的挑战:校勘与汇注的必要性 历代文献流传,往往伴随着抄写、刊印的失误、脱漏,甚至后人的增删与篡改。对于“商子”的古籍文献,尤其如此。可能存在的版本差异、文字讹误、注解歧义,都极大地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商子汇校汇注》正是针对这些文献上的挑战而生。 汇校:意味着将现存的、可能存在的多种“商子”相关文献版本进行搜集、比对,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并对文本进行精密的校勘。这需要考据学上的深厚功力,对不同时期文字、避讳、习惯等有深入了解,才能准确判断哪些是原作的讹误,哪些是后人臆测的增补。通过汇校,可以尽可能地恢复文本的原貌,为理解作者本意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汇注:则是在校订后的文本基础上,进行详尽的注释。注释的内容可能包括: 字词疏解:解释古奥难懂的字词,追溯其本义,或指出其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 典故出处:考证文中引用的典故、历史事件、人物,说明其来龙去脉。 思想阐释:对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解释,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流派,揭示其思想的逻辑与内涵。 版本异同:在注释中,也可能对汇校过程中发现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进行说明,并解释选择何种文本的理由。 学术争议:对某些重要的学术观点或文本解读,可能还会引述历代学者的不同看法,并进行评析,展现学术研究的动态。 “子海精华编”的定位:丛书体系中的贡献 “子海精华编”这一副标题,则为这套丛书的定位提供了重要线索。它表明《商子汇校汇注》是“子海精华编”系列中的重要一卷。 “子海”通常指的是诸子百家经典的集合。作为一个“精华编”,这意味着该系列丛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所有诸子文献,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旨在收录那些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诸子著作。其编纂的宗旨,很可能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集中、更高效地接触和学习中国古代最核心的思想精华,避免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迷失方向。 因此,《商子汇校汇注》作为“子海精华编”的一员,其意义在于: 1. 代表性:表明“商子”思想被认为是诸子学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华值得被独立编纂与深入研究。 2. 精选性:与“汇校汇注”的严谨性相呼应,表明这套丛书所收录的“商子”文献,是经过筛选的、最有价值的部分,而非泛泛而谈。 3. 系统性:作为系列丛书的一部分,它与其他“子海精华编”的卷册共同构成一个更宏大的学术框架,展现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与多样性。 套装上下册的编排:内容的结构与逻辑 套装分为上下两册,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体量较大,或是逻辑上的分层处理。 上册:可能包含“商子”的思想概论、文献的源流考辨、主要著作的校注,以及一些重要的散篇。例如,如果“商子”文献主要以《商君书》为代表,上册可能就侧重于《商君书》的校订与注解。 下册:可能包含次要的、相关的文献,或是对商子思想的进一步深入解读,如其对后世的影响、与其他学派的比较研究,以及一些重要的附录,例如重要的考证资料、文献目录等。 这种上下册的编排,既方便了不同侧重点的阅读,也使得研究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找到所需的内容。 研究价值与潜在读者 《商子汇校汇注(套装上下册)/子海精华编》的潜在读者群非常广泛,包括: 历史学研究者:尤其是先秦史、秦汉史、思想史、政治制度史等领域的学者,能够从中获得一手的研究资料和深入的理论启发。 哲学研究者:对中国哲学思想史感兴趣的学者,可以借此深入理解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与语言学研究者:古代文献的校勘与注释,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文字学工作,对于研究古代汉语、文风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法学研究者:尤其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的学者,能够从“商子”的法家思想中,探究其法治理念的渊源与演变。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即使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也能在详细的注释与导读下,相对容易地接触到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遗产。 总结 《商子汇校汇注(套装上下册)/子海精华编》是一套集文献整理、文本校勘、思想阐释于一体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地梳理和解读了“商子”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资源。通过汇校,力求还原文献真貌;通过汇注,深入剖析思想精髓。作为“子海精华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学界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研究基础,也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窗户,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必将激发更多关于“商子”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深入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种类型的古籍整理本可能会过于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生僻的术语和繁琐的考证,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流畅。作者(或编者)在保持学术准确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读者的接受度。行文间不时穿插的生动解读,如同在幽深的古籍世界里点亮了一盏盏指路明灯,让人在探索知识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深入其中。我甚至在一些看似学术性的讨论中,体会到了一种文学性的美感,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对于那些想要入门古代文献又怕被劝退的朋友,这本书绝对是首选。

评分

光是看着这两册书摆在书架上,就让人心生敬意。它们不仅仅是纸和油墨的结合,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守护和弘扬。印刷质量上乘,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气味,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阅读时无需担心光线或疲劳问题,可见制作方在细节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对我而言,拥有它就像是拥有了一位沉默而博学的良师益友,随时可以翻开它,进行一次不受打扰的精神漫步。它让人沉静,让人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慢下来,去真正地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厚重与温情。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细节之处无不体现出编者和注释者的匠心独运。我尤其欣赏它在结构上的严谨性,每一部分都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即便是面对较为晦涩难懂的篇章,也能通过旁注和校勘,使读者得以顺畅理解。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遥不可及的古籍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对照不同的版本进行校注,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观点得以厘清,这对研究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福音。那种层层剥茧、抽丝剥茧的求真精神,贯穿始终,让人由衷地感受到学术的魅力与严谨。它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次深度的学术重建工作。

评分

这部书读起来真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古代典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典雅大气,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翻开扉页,那些古朴的字体和精心的排版,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文字本身是那么的凝练而富有张力,字里行间流淌着先人的智慧与哲思。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揣摩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词句,体会作者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境与抱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营养,那种充实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它更像是一座功能强大的工具箱,为深度研究者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参照基石。无论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考证,还是对某个古代思想流派的脉络梳理,书中的引证和对比都显得极为详尽且有说服力。我特别留意了它在不同学派观点冲突时的处理方式,那种保持中立而又精准呈现各家之言的态度,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拥有一部如此扎实、可靠的参考资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它能极大地提升研究效率,避免走弯路,是案头必备的“镇宅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