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杂家类:金楼子

四库全书杂家类:金楼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 孝元帝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杂家类
  • 金楼子
  • 古籍
  • 历史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
  • 明代
  • 学术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3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四库全书杂家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梁孝元皇帝撰。《梁书·本纪》称:“帝博总群书,着述词章。”其在;藩时,尝自号金楼子,因以名书。今检《永乐大典》各韵,尚颇载其遗文。其书于古今闻见事迹,治忽贞邪,咸为苞载。附以议论,劝戒兼资,盖亦杂家之流。而当时周、秦异书未尽亡佚,具有徵引。又立言、聚书、着书诸篇,自表其撰述之勤,所纪典籍源流,亦可补诸书所未备。

内页插图


《金楼子》 作者: 《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庾信所著。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时期一位备受推崇的文人,其才学横溢,诗文并茂,尤以散文见长。他的一生经历了北朝的动荡与南朝的繁华,其思想与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思潮。《金楼子》是他晚年集大成之作,虽名为“金楼”,却非描绘华丽宫阙,而是以“金玉良言”之意,寄寓作者对人生、社会、学问的深刻体悟和独到见解。 成书背景: 《金楼子》的创作,是在庾信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生阶段完成的。他曾身处乱世,见证王朝更迭,也曾入仕为官,亲历朝堂之事。这些经历让他对人情世故、治国之道、学术流派有着更为透彻的理解。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玄学、佛学、道学等各种思潮涌动,对士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庾信作为当时的一位重要知识分子,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思潮的濡染。《金楼子》正是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个人经验、社会观察与学术思考熔铸一体的产物,是他对时代精神和人生哲学的集中表达。 内容梗概: 《金楼子》全书共分为十二篇,每篇的内容都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展开,兼具广博的知识性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学、史学、养生、生活等方面,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 《金楼子·政理》: 探讨为政之道的根本。作者认为,政理的根本在于“德”,君王若能修身养性,以德化民,则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剖析了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指出政事之失,往往源于君主德行亏缺、用人不明、失于教化。文章中充满了对君臣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如何选贤任能、整顿吏治的建议。他强调了“礼”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关键。 《金楼子·论学》: 论述治学的方法与意义。庾信认为,学问的最终目的是明理,而非空谈玄虚。他批评了当时一些士人“虚谈不经世,清谈误俗”的现象,主张学问应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指导人生,贡献社会。他对各种学术流派进行了辨析,表达了自己对经学、史学、文学等各方面的看法,强调了学习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他尤其推崇那些能够经世致用、启迪民智的学问。 《金楼子·怀识》: 抒发人生感慨,表达怀才不遇的忧愤。此篇多是作者对自己生平经历的回顾和反思,流露出对世事无常、人生际遇的感慨。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自己漂泊异乡、壮志难酬的境遇,字里行间充盈着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无奈。尽管情感上有所悲凉,但字句中依然透露出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金楼子·乐论》: 探讨音乐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庾信认为,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感化人心、协调社会的重要手段。他论述了不同音乐所能引发的情感,以及音乐对统治者和民众的教化作用。他批判了靡靡之音对人心灵的腐蚀,提倡能够激发积极向上、表达真挚情感的音乐。 《金楼子·器论》: 议论器物的功用及其背后蕴含的道理。这一篇将目光投向了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但却能从中引申出深刻的哲理。作者通过对各种器物的观察,阐述了“物尽其用”的原则,以及器物与人的关系。他认为,凡事皆有其道,器物亦然,善用之则能助人,不善用之则适得其反。 《金楼子·鉴识》: 谈论辨识人才、识人识物的智慧。作者强调了识人的重要性,认为君王能否任用贤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他提出了识人的多种方法,包括观察言行、考察品德、了解背景等,并告诫人们要警惕虚伪和伪装。 《金楼子·审物》: 审视万物,体悟大道。此篇更偏向于一种对宇宙人生本源的探求。庾信通过对自然现象、人事变迁的观察,试图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生命的真谛。他提倡一种通达达观的人生态度,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金楼子·辨骚》: 评论文学作品,特别是《楚辞》的风格与内涵。庾信在此篇中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鉴赏能力,对《楚辞》的创作手法、思想情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金楼子·传论》: 论述传记文学的特点与价值。作者探讨了传记在史学和文学中的地位,强调了传记对人物品德、事迹的记录和评价所起到的作用。 《金楼子·养生》: 论述养生的方法和原则。庾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医学知识,提出了注重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调和情志等养生之道,强调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金楼子·杂说》: 涵盖了作者对其他各种问题的零散思考和感悟。此篇内容更为广泛,涉及生活中的点滴,以及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展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敏锐的观察力。 《金楼子·辨志》: 辨析志向的意义与取舍。作者探讨了人生理想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境遇下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他认为,确立正确的志向是人生的灯塔,能够指引方向,战胜困难。 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 《金楼子》文笔优美,语言精练,叙事生动,说理透彻。庾信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既有文采,又不失逻辑性。他的叙述常常引人入胜,既有感性的描绘,也有理性的分析,将复杂的思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思想上,《金楼子》展现了庾信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学术态度。他既继承了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也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某些智慧。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既有对人情冷暖的感悟,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其思想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士人复杂的精神困境与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思想研究价值。 对后世的影响: 《金楼子》作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文学、思想、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深刻的见解和精美的文笔,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不仅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社会的重要文献,也是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阅读《金楼子》,依然能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智慧的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四库全书杂家类:金楼子》的选入,着实让我这位古籍爱好者眼前一亮。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脉络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部作品恰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初翻开时,那种略带斑驳的墨香仿佛将我拉回了那个士人风骨与玄学思潮交织的时代。它不像正统史书那样板正严肃,而是带着一种文人特有的散漫与深刻。书中的许多论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的精妙观察。比如,它对“名教”与“自然”之间微妙张力的探讨,远比同时代那些空泛的清谈要来得具体和犀利。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拘一格的叙事手法,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旁征博引,仿佛一位饱学的长者在与你促膝长谈,让你在不经意间领悟到一些平日里难以察觉的道理。全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让阅读本身成了一种享受,这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实体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窗户,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我很少对一部古籍产生“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但《金楼子》做到了。它结构松散,却又暗含精妙的内在逻辑,仿佛在迷宫中行走,每转一个弯都有新的风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跳跃性,前一句话可能还在谈论治国安邦的大道,后一句可能就转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考量,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包罗万象的处理方式,非常符合“杂家”的定位。我特别被其中关于“名讳”和“避讳”的讨论所吸引,这些细节的记录,远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了,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框架。它就像一位博学的智者,在你耳边低语着那些被主流历史忽略的“非主流”智慧,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完成了对古代社会多维度审视的构建。强烈推荐给那些对历史细节和底层逻辑感兴趣的深度阅读爱好者。

评分

最近沉迷于对中国古代“边缘”思想的研究,偶然间发现了这部《四库全书杂家类:金楼子》,它提供的视角与主流的儒、道、释思想构建的体系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杂”——它不被任何一家学派所束缚,反而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吸收了各种流派的精髓,再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方式重新熔铸。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术数”和“方技”的记载,它们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古代人试图理解和掌控自然、社会规律的一种早期的科学尝试。作者在阐述这些观点时,表现出一种审慎的平衡感,既不盲目推崇,也不全盘否定,这在那个时代是相当难得的理性光辉。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对照其他同时期的志怪小说或笔记,发现《金楼子》的笔触更加内敛和深刻,它不满足于讲述奇闻异事,而是力求从这些现象中提炼出普世的规律。对于想摆脱传统二元对立思维的读者,这本书简直是醍醐灌顶之作。

评分

说实话,这部《金楼子》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遗珠”的特性上。在四库全书中,它作为“杂家”被收录,说明它在当时就被视为一种非主流但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对我而言,阅读它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发掘,不断地清理表面的尘土,以发现其内部精妙的结构和装饰。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吃力,因为它并不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句式多变,常常需要回味才能把握其真正的侧重点。我尤其欣赏它在批评当时社会风气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哀而不伤”的克制,没有过度的情绪宣泄,只有冷静的分析和对理想状态的隐晦向往。这种高超的文人修养,使得全书的批判都充满了力量,而非空洞的抱怨。它所展现的古代文人对自我身份的焦虑、对知识价值的坚守,是理解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精神面貌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它绝不是可以束之高阁的摆设,而是需要常置手边的案头之书。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金楼子》,我本抱着一种“姑且一看”的心态,毕竟在浩如烟海的“杂家”分类中,能被四库馆臣单独列出,想必有其独到之处,但没想到它带来的阅读体验如此出人意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朴的峭拔感,读起来需要集中十二分的精神去捕捉那些转折和深意。它不像后世的散文那样追求流畅的辞藻,而是充满了金石之气,字字珠玑,惜墨如金。我最欣赏它对官场生态的描摹,那种入木三分的刻画,即便在千年之后读来,依然让人感到不寒而栗。书中那些关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片段,仿佛是古代版的“职场生存法则”,只是用了一种更加雅致和哲思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那些试图理解古代士人如何在动荡时局中保持自我操守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文本依据。每一次停下来沉思,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感,这大概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吧——它不会轻易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追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