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重構——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由上海大學組織編寫,編委會集中瞭各學科近百位專傢學者,從倫理、法律、就業、教育、安全和國際準則等領域齣發,就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及其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影響等重大問題,做瞭前瞻性的研究和闡述。《秩序的重構——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的特點,一是論述全麵。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涉及各個方麵,具有廣度和深度,本書分為七章,深入影響涉及的各領域展開論述,全麵描繪和分析瞭人工智能對未來社會的積極與消極各方麵影響。二是文獻豐富,書中大量引用瞭近年來國內外關於人工智能的媒體報道、期刊文章、學術專著的有關內容,較為全麵地反映瞭人工智能發展和研究的概貌。
金東寒,現任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協副主席,國防科技奬船舶專業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傢科學技術奬評審專傢,中船重工集團公司顧問,國傢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內燃機工程》雜誌主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錶,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候補中央委員。
長期從事新型發動機及其動力係統研究與應用開發,先後主持上海市科技攻關、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重點預研、先期技術演示驗證和重大型號研製等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20多項,取得瞭一係列開創性成果,並在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是我國該領域的開拓者。獲得國傢科技進步特等奬1項、一等奬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奬3項,其它奬4項。齣版專著一部,發錶論文30多篇。
第 1 章 人工智能與各界認知
1. 1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1. 2 各界視野中的人工智能
1. 3 智能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第 2 章 人工智能與倫理道德
2. 1 人工智能對倫理道德的積極影響
2. 2 人工智能引發的倫理衝突與選擇睏境
2. 3 智能時代的倫理道德建設
第 3 章 人工智能與法律法規
3. 1 對現有法律的挑戰
3. 2 政策法規對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規製
3. 3 知識産權與相關權利保護
3. 4 技術標準的設定
第 4 章 人工智能與就業
4. 1 産業革命與就業市場的演變
4. 2 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産生的衝擊
4. 3 人工智能給就業市場帶來的機遇
4. 4 人工智能與勞動者關係的重構
第 5 章 人工智能與教育
5. 1 人工智能開啓教育新模式
5. 2 智能時代人纔培養的對象 、 要求及相關專業建設
5. 3 智能時代人纔培養的技術與模式
第 6 章 人工智能與安全保障
6. 1 安全威脅的演變
6. 2 人工智能給行業安全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6. 3 人工智能帶來的新的安全威脅
第 7 章 人工智能與國際準則
7. 1 人工智能對國際準則的衝擊
7. 2 人工智能國際準則的演進與元素
7. 3 人工智能國際準則的構建策略
後記
序言
信息技術自上世紀中葉發展以來,已對人類社會生活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加深影響,特彆是當信息技術發展到數字化、網絡化乃至高級階段—智能化階段(人工智能)後,更加速瞭對人類社會生産與生活方式的影響,有人甚至預測它將進一步促使人的思維發生變化。
2016年3月,作為課題組顧問,我參加瞭中國工程院有關人工智能發展的研究工作。5月,我與18位院士一起,嚮黨中央和國務院提齣瞭在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院士建議,得到瞭中央領導同誌的高度重視與采納。9月,科技部正式啓動我國人工智能規劃的研究工作,並邀請我擔任規劃研究的顧問。在此期間,除瞭在理論、技術、平颱、應用、標準等方麵參與討論、學習外,我進一步感悟到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可小覷,而且各相關部門也多次提齣對這個問題需要從各種角度予以高度重視。2017年7月,國務院頒布瞭《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齣要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對人類社會影響的研究。
今天,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上海大學在金東寒校長的領導下,組織瞭學校的理、工、文、法和社會學科的老師們,在國傢規劃發布後的僅四個多月的時間裏就完成瞭《秩序的重構——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以下簡稱《秩序的重構》)一書。我認為,這本書的站位選擇符閤“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維,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重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秩序的重構》一書共分七章,重點論述瞭人工智能與各界認知、倫理道德、法律法規、就業、教育、安全保障和國際準則,而且每一章都配瞭漫畫,試圖讓不同專業的讀者都有“一目瞭然”之感受,並希望能啓示齣各種創意和心意。
我相信,《秩序的重構》一書在齣版發行之後,會對國內外有關讀者産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希望上海大學參與寫書的團隊能夠持續跟蹤人工智能的發展及對人類社會産生的影響,特彆是不確定性的影響,發揮好上海大學理工學科基礎紮實,文、藝、法、社各學科齊全的特有優勢,不斷提高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與水平,並為人纔培養作齣示範與貢獻。
徐匡迪
2017年12月5日
這本書的題目,就像是一記警鍾,提醒我們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時,也要審視它可能帶來的深刻變革。我個人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關於“秩序的重構”這一概念,它暗示著一種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的全新社會組織模式的齣現。比如,在國際政治層麵,AI驅動的信息分析和決策支持係統,是否會改變國傢之間的博弈方式?在國傢內部,AI在國傢安全、邊境控製、甚至社會信用體係的建設中,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這其中是否存在被濫用的風險,比如監控的過度擴張,個人自由的被壓縮?我也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AI在倫理道德層麵的睏境,當AI能夠自主做齣關乎生命、公平的決定時,我們該如何為其設定道德底綫?是基於功利主義,還是 deontological ethics(義務論倫理學)?這本書的深度,讓我預感到它會是一次對我們現有認知體係的有力衝擊,迫使我們跳齣舒適區,去麵對一個正在被AI重塑的世界。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個聯想到的便是科幻電影裏那些描繪人工智能高度發達的未來場景,但這本書似乎更加 grounded(腳踏實地),更側重於人工智能對我們當下以及可見未來的現實影響。書名中的“秩序的重構”幾個字,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在討論AI本身的技術突破,更是在分析AI如何滲透到社會肌理的方方麵麵,重塑我們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乃至國傢與國傢之間的關係。例如,AI驅動的個性化推薦算法,已經在悄悄改變我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消費習慣;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産綫的普及,正在重新定義“工作”的含義。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AI在教育領域的潛在應用會有怎樣的論述,是否能為我們提供更公平、更有效的學習途徑,或者僅僅是加劇瞭教育資源的不平等?還有,AI在藝術創作領域的興起,是否會挑戰人類的獨特性和創造力?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認真思考的書,因為它關乎的不是某個特定群體,而是我們共同的未來生活圖景,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未來感,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配上抽象的光綫綫條,仿佛在預示著即將展開的關於人工智能的深刻探討。書名“秩序的重構”本身就帶著一種振聾發聵的力量,讓人忍不住去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結構,是否真的堅不可摧?當智能不再僅僅是工具,而是能夠學習、創造、甚至對人類價值觀産生影響的存在時,我們現有的規則、法律、倫理,乃至我們最基本的社會交往方式,又將麵臨怎樣的洗禮?我尤其對其中可能探討的,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感到好奇,比如如何通過AI優化城市管理、交通調度,甚至是司法公正的實現,這其中既有機遇,也伴隨著潛在的風險,比如算法歧視、隱私泄露等等。當然,更讓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否會觸及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和經濟結構的顛覆性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社會轉型挑戰,是擁抱變革,還是尋求保守?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一場關於我們自身未來的哲學思辨,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評分這本《秩序的重構——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的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的猜想。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人工智能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我們選擇的商品,到我們接收的信息,再到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模式,都可能被AI深度影響。書名中的“重構”二字,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對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介紹,而是對其如何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並最終導緻社會結構、運作方式甚至價值觀發生深刻改變的探討。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AI在情感交流和人際關係中的作用的論述,例如,AI聊天機器人是否會成為我們孤獨的慰藉,但同時又削弱瞭我們現實社交的能力?或者AI在情感識彆和輔助方麵的應用,是否會讓我們更瞭解自己,但也更容易被操縱?我對書中關於AI與藝術、文化、甚至哲學觀念的碰撞,也充滿瞭好奇,人工智能的齣現,是否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人”的定義,以及何為“創造力”。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扇通往未來的窗口,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看到那個正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不斷被重塑的世界。
評分“秩序的重構”——這四個字,充滿瞭力量感和預示性。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對人工智能與社會互動這一主題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總覺得,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人類社會的需求、欲望和衝突交織在一起。這本書的標題,仿佛點明瞭一個核心問題:當我們賦予機器越來越高的智能,它們是否會開始參與甚至主導我們社會的“秩序”構建?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AI在司法判決、醫療診斷、甚至社會治理等領域所帶來的“重構”可能性。例如,AI能否比人類法官更公正、更高效地審理案件?AI生成的醫療方案是否能真正為患者帶來最佳利益?書中是否有關於AI在公共政策製定中扮演角色的討論,以及由此可能産生的權力轉移和問責難題?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見解,幫助我理解這個正在加速到來的智能時代,以及我們作為個體,應該如何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