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净化技术

饮用水净化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喆,钟琼,王金菊 编
图书标签:
  • 饮用水
  • 净化技术
  • 水处理
  • 环境工程
  • 给排水
  • 水质检测
  • 膜技术
  • 活性炭
  • 消毒杀菌
  • 安全饮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20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17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3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饮用水净化技术以目前国内外主流应用的饮用水净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饮用水处理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国内外生产实践中使用的实用性较强的强化处理技术和新型技术。
2.饮用水净化技术列举了典型的饮用水净化工程项目。
3.饮用水净化技术适合给排水工程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相关专业的高职学生使用。同时亦可作为环境工程类、给排水类等专业人员的专业参考书。
4.饮用水净化技术可作为自来水厂技术人员的培训书和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目前国内外主流应用的饮用水净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饮用水处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岗位能力需求重点介绍实用的饮用水净化技术。首先对于我国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阐述,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饮用水标准的发展趋势,指出了饮用水净化传统工艺的缺陷。之后针对我国饮用水源水微污染的现状,重点介绍国内外生产实践中使用的实用性较强的强化处理技术和新型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工艺的强化工艺、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等,并对特殊水源水(含铁锰水源水、硬水、锅炉用水、有臭味水源水、含藻类水源水等)的净化、海水淡化技术以及目前行业热点的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应急供水等内容进行了单独的论述,最后列举了典型的饮用水净化工程项目。
本书为高职高专给水排水工程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同时可作为自来水企业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供环境工程类、给水排水类、市政工程类等专业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曹喆,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自2009年从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常年教授《饮用水净化技术》、《饮用水卫生评价》、《水污染控制技术》的专业课程。曾任给排水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制定了多个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给排水工程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标准等情况非常熟悉,多次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深知应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讲授什么样的内容来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需求的人才。曾获得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专业负责人说专业”的比赛二等奖。
本人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长沙市第八水厂兼职,对于净水厂的工艺流程和运行管理相当熟悉。参与了多个清洁生产审核项目,深入企业一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经常和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保持联系交流,积累了许多生产实践经验。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水资源与饮用水源水概况1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1
二、饮用水与微污染水源水3
第二节饮用水中的污染物4
一、常规污染物4
二、新兴污染物5
第三节饮用水源水污染的危害9
一、水源环境微污染对常规净水工艺系统及水质的影响10
二、饮用水源污染与健康10
第四节国际饮用水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1
一、国际饮用水标准的现状11
二、国际饮用水标准的发展趋势14
第五节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发展15
一、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发展15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17
第六节饮用水源水质净化技术的发展20
一、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及其局限性20
二、强化常规处理工艺20
三、预处理技术23
四、深度处理技术24

第二章常规水处理工艺简介28
第一节混凝28
一、混凝的基础理论28
二、混凝剂30
三、混凝的过程33
四、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与混凝剂的选择34
第二节沉淀和澄清35
一、沉淀的基本理论35
二、理想沉淀池理论35
三、饮用水净化工艺常用沉淀池37
四、澄清池38
第三节过滤40
一、过滤的机理40
二、普通快滤池41
三、V形滤池43
四、重力式阀滤池45
五、其他滤池46
六、各种滤池的性能比较46
第四节消毒48
一、液氯消毒法48
二、其他氯消毒法49

第三章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强化51
第一节强化混凝51
一、基本概念51
二、结合预处理手段的强化混凝去除水中天然有机物的主要方法52
三、影响强化混凝效果的因素53
四、强化混凝技术的局限性54
第二节强化沉淀54
一、强化沉淀的理论54
二、强化沉淀的设施55
第三节强化过滤57
一、生物活性过滤58
二、磁滤技术62
第四节强化消毒63
一、ClO2消毒63
二、臭氧消毒65
三、紫外线消毒66
四、膜法消毒效果的研究68
五、其他工艺消毒70
第五节预处理技术71
一、化学氧化预处理技术71
二、吸附预处理技术72
三、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73

第四章深度处理技术76
第一节吸附技术77
一、吸附的基本概念77
二、活性炭吸附80
三、生物活性炭技术82
第二节臭氧氧化技术84
一、臭氧的性质84
二、臭氧氧化反应机理84
三、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85
四、臭氧组合工艺87
第三节膜处理技术93
一、概述93
二、饮用水净化常用膜处理技术94
三、膜处理技术的基本性能及应用特点100
第四节光催化技术102
一、反应机理及催化剂103
二、光催化反应器103
三、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105
四、机污染物光催化氧化还原107
五、饮用水中微生物光催化降解107
六、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108
七、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方向109
第五节空气吹脱法109
一、空气吹脱法的原理109
二、空气吹脱法的应用110
三、空气吹脱设备110
四、污染防治111

第五章几种特殊水源水净化方法简介113
第一节地下水除铁除锰处理113
一、地下水除铁114
二、地下水除锰115
三、接触氧化法除铁、除锰工艺115
第二节软化、除盐与锅炉水处理116
一、水的软化、除盐概述116
二、水的软化117
三、水的除盐119
四、锅炉水处理121
第三节水的除臭除味处理122
一、化学氧化法122
二、活性炭吸附法122
三、生物活性炭法123
第四节水的除氟处理123
一、活性氧化铝法123
二、磷酸三钙法124
三、骨炭过滤法124
四、其他除氟法124
第五节水的除藻125
一、化学药剂除藻125
二、气浮除藻125
三、过滤除藻125
四、混凝除藻126
五、生物处理除藻126
六、超声波除藻126

第六章海水淡化128
第一节海水淡化概述128
一、海水淡化的意义128
二、海水淡化的可行性129
第二节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概况130
一、海水淡化的发展历史130
二、国际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现状131
三、我国海水淡化行业发展现状131
四、海水淡化技术概述132
第三节蒸馏法133
一、多效蒸馏法(MED)134
二、多级闪蒸法(MSF)135
三、压汽蒸馏法(VC)137
第四节膜技术海水淡化138
一、电渗析技术138
二、反渗透141
第五节膜蒸馏技术144
一、概述144
二、膜蒸馏的原理144
三、膜蒸馏的形式144
四、膜蒸馏技术的特点146
第六节海水淡化的其他技术方法146
一、冷冻法146
二、水合物法147
三、溶剂萃取法147
四、离子交换法147
五、增湿除湿法147
第七节太阳能海水淡化148
一、概述148
二、太阳能蒸馏系统148

第七章管道直饮分质供水152
第一节分质供水概况153
一、分质供水产生的背景153
二、分质供水国内外的发展及区别153
三、分质供水的分类154
第二节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特点及作用154
一、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定义及特点154
二、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作用155
第三节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建设规划与卫生管理155
一、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建设规划155
二、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相关规章、制度及标准、规范156
三、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卫生管理157
第四节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的系统设备159
一、管道直饮分质供水系统组成159
二、管道直饮水净水处理工艺160
三、管道直饮水供水系统及管网设计要点160
四、管道直饮分质供水施工及验收要点161

第八章应急供水163
第一节应急供水的基本概念与范畴165
一、基本概念165
二、应急供水的基本范畴165
三、供水事件分级166
第二节应急安全供水的工作原则与措施167
一、应急安全供水的工作原则167
二、应急安全供水的预防、预警与报警168
三、应急安全供水的一般措施168
第三节应急安全供水系统与装置171
一、应急安全供水系统结构特点与运行要求171
二、野战及野外供水172
三、水上供水装置180

第九章工程实例184
第一节珠三角某水厂给水处理技术工程实例184
一、工程概况184
二、一期工艺简介184
三、二期工艺简介185
四、现状平面布置186
五、扩建工程新工艺186
六、新老构筑物整合方案187
第二节星沙水厂水处理改造工程188
一、工程概况188
二、工艺选择189
三、工艺流程方案192
四、节能方案193
第三节嘉兴水厂水处理工艺194
一、工程概况194
二、工艺简介194
第四节深圳市笔架山水厂扩(改)建工程197
一、工程概况197
二、水源及水质情况197
三、原工艺流程简介198
四、扩建工艺流程199
五、扩建工艺主要技术特点199
六、主要工艺设计参数202
第五节嵊山500m3/d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203
一、项目概述203
二、总体设计及设备研制203
三、海水预处理204
四、反渗透海水淡化204
五、运行情况205
参考文献206

前言/序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外饮用水的标准越来越完备,人们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矛盾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水源水也难逃厄运,因此传统的给水处理技术已法满足要求。为解决这个矛盾,各种强化处理技术和新型技术不断涌现。要系统地学习饮用水处理的技术,就必须学习包括传统净水工艺、强化工艺以及新型工艺的全部内容。而目前针对饮用水净化技术的专业书籍较少,仅有的少量相关专业书籍适用于专业研究人员,勉强可充当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学生的教材,不适合高职学生或技术人员使用。在编者多年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关于饮用水净化方面的课程只能在有限的专业书籍中选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教材内容理论过于深奥,学习者难以理解,实验室探索性研究内容过多,实用技术内容不够,部分内容不能贴近岗位所需的现象。
本书以目前国内外主流应用的饮用水净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饮用水处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岗位能力需求重点介绍实用的饮用水净化技术。首先对于我国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阐述,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饮用水标准的发展趋势,指出了饮用水净化传统工艺的缺陷。之后针对我国饮用水源水微污染的现状,重点介绍国内外生产实践中使用的实用性较强的强化处理技术和新型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工艺的强化工艺、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等,并对特殊水源水(含铁锰水源水、硬水、锅炉用水、有臭味水源水、含藻类水源水等)的净化、海水淡化技术以及目前行业热点的管道直饮分质供水、应急供水等内容进行了单独的论述,最后列举了典型的饮用水净化工程项目。
本书为高职高专给水排水工程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同时可作为自来水企业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供环境工程类、给水排水类、市政工程类等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由曹喆、钟琼、王金菊主编。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曹喆(第一章)、朱邦辉(第二章)、方丽(第三章)、彭艳春(第四章)、陈冉妮(第五章)、钟琼(第六章、第九章)、王金菊(第七章和第八章)。全书由曹喆和刘维平统稿并最后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专家的著作和资料,在此对专家们卓著的工作表示钦佩和深切的谢意,这些文献资料对本书的编写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篇幅容量所限,没有一一标注,编者恳请被引用者予以谅解,在此向所有被引用的参考文献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同仁亦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和能力有限,加之时间紧迫,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10月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饮用水净化技术》之外的其他技术或科学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避免生硬的痕迹。 --- 书籍名称:《先进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调控》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工程和科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如何决定并影响其宏观性能,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工艺手段对这些微观结构进行设计和调控,从而赋予材料预期的功能。全书以跨学科的视角,整合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化学工程以及计算模拟的前沿进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解框架。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的多尺度关联性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聚焦于晶体学和缺陷工程。详细阐述了点缺陷、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的形成机制、运动特性及其在塑性变形、电学传输和光学响应中的核心作用。特别地,书中用大量篇幅解析了高熵合金(HEAs)中局域无序结构对硬度、韧性和耐腐蚀性的协同增强效应,并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最新成像技术,直观展示了应力场下晶界迁移的动态过程。 第二部分深入解析了非晶态和纳米结构材料的特殊行为。对于玻璃态物质,本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由体积理论,而是引入了剪切诱导的介观结构弛豫模型,解释了超快冷却速率下金属玻璃的结构演变路径。在纳米材料方面,重点讨论了量子尺寸效应在半导体纳米晶体中的体现,如量子点对光致发光效率的调控,以及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在贵金属纳米颗粒中的应用。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合成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法)对最终材料形貌和尺寸分布的敏感性。 第三部分转向功能性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本书着重分析了界面化学在复合材料性能中的决定性作用。例如,在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界面粘合强度与纤维表面改性(如偶联剂处理)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被详细推导出。此外,针对能源存储领域,书中系统性地阐述了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机制,特别是陶瓷/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中“双重网络”结构对锂离子快速传输通道的构建意义。书中包含了对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界阻抗的深入讨论,指导读者如何从频域数据中反演出微结构参数。 第四部分是关于先进计算模拟技术的应用,这是现代材料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本书系统介绍了分子动力学(MD)、蒙特卡洛(MC)方法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FT)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流程。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DFT计算预测新型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并模拟高温高压下材料相变的驱动力。特别关注了基于机器学习(ML)的材料信息学方法,如何通过高通量计算筛选出具有特定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活性的候选材料,极大地缩短了传统试错法所需的研发周期。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严谨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工程实例相结合。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案例分析”部分,剖析了从新型耐高温超合金的微观组织控制到柔性电子器件中导电聚合物的分子链取向调控等实际工程问题。面向对象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材料研发和工艺优化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从微观结构设计到宏观性能实现的完整逻辑链条,为开发下一代高性能材料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书籍名称:《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控制》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复杂系统所展现出的非线性特性、不可预测性(混沌现象)及其可行的控制策略。它超越了传统的线性系统理论的范畴,将重点放在如何使用现代数学工具和计算方法来理解、建模和管理那些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的动态过程。 全书结构紧凑,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第一部分奠定了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详细阐述了相空间、极限环、分岔理论(如鞍结分岔、Hopf分岔)的核心概念,并引入了庞加莱截面作为分析高维动态系统的有效工具。书中特别关注了时间延迟系统的特性,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简单的延迟微分方程也能产生复杂的周期性振荡和混沌行为,这对于生物节律和远程控制系统建模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聚焦于混沌系统的识别与定量分析。本书系统介绍了判断系统是否处于混沌状态的关键判据:李雅普诺夫指数(Lyapunov Exponents)的计算方法及其物理意义,特别是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的符号如何直接关联到系统的可预测性。此外,书中还详细讲解了嵌入维度(Embedding Dimension)的确定方法,通过著名的Takens定理,指导读者如何从单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中重构出系统原始的低维吸引子(Attractor)。对奇怪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的几何特性,如分形维数,也进行了深入的几何拓扑分析。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与亮点:混沌控制技术。书中全面回顾了从早期基于线性反馈的OGY(Ott-Antonsen-Yorke)方法,到更具鲁棒性的自适应控制和时间序列反馈控制策略。特别地,详细阐述了脉冲控制(Stochastic Pulsed Control)在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对噪声具有较高抵抗力的应用。针对实际工程中传感器和执行器存在的延迟问题,书中还专门设计了一章来探讨时滞对控制效果的退化机制及相应的补偿技术。 第四部分,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应用案例,展示了非线性动力学在不同学科中的强大解释力和预测能力。案例涵盖了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机理(从Navier-Stokes方程的非线性项切入)、生态学中的种群动态模型(如Logistic映射在环境波动下的行为)、电力系统中的暂态稳定分析(电磁暂态的混沌涌现),以及生物医学领域中神经元脉冲发放模式的周期性与非周期性转换。在每个案例中,都强调了如何将理论预测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本书的叙述风格强调严谨的数学推导与直观的几何解释相结合。对于复杂的数学工具,如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构造,书中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直观的物理图像。它不仅是教授和研究人员的参考手册,也是希望掌握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工程师必备的进阶读物。读者在掌握本书内容后,将能够准确诊断系统的非线性源,并有能力设计出有效的控制方案,将不稳定的或不希望出现的混沌行为转化为有序或可控的动态过程。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饮用水净化技术》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清澈的蓝色和水滴的图案,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干净水质的向往。我一直都挺关注食品安全和健康饮水的,尤其是在经历了前几年一些自来水厂的报道之后,就更加留心了。这本书的标题看起来就很直接,直击主题,不像有些书那样拐弯抹角。我平时不太看技术类的书,总觉得枯燥难懂,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都比较舒适,文字也相对比较通俗易懂,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就算是我这种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不同净化技术的对比分析,比如活性炭、超滤、反渗透等等,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成本效益,都有详细的介绍。我还看到了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净水设备的部分,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实用。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净水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光是看广告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本书就像一个专业的导购,能帮助我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我的那一款。而且,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的简单净水方法,比如如何储存饮用水、如何判断水质的好坏等等,这些都很有启发性。总的来说,这本书满足了我对饮用水安全的基本认知需求,也为我提供了一些实操性的指导,让我感觉对饮用水的了解更上一层楼了。

评分

这本《饮用水净化技术》绝对算是我最近阅读中,最有“干货”的一本书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煽情的叙述,而是用一种非常严谨和专业的态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饮用水净化的方方面面。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书中对各种净化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关键参数以及优缺点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多级过滤组合”的原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滤料组合在一起时,能够达到的最佳净化效果。而且,书中还给出了具体的设备选型和工艺设计指南,对于一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反渗透技术”的部分,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还探讨了膜的寿命、预处理的重要性以及浓水排放的处理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反渗透技术虽然净化效果好,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此外,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实际工程案例,从小型家用净水器到大型城市供水厂,涵盖了不同规模和应用场景的净化项目。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各种净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比一般的科普读物要高一些,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但是,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了解饮用水净化技术,并且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那么这本书绝对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评分

坦白说,《饮用水净化技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观,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还把饮用水的净化放在了更大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去考量。我之前一直以为净水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涉及到水源的保护、污染的治理、技术的发展以及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多个层面。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以及各国政府在饮用水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也让我对饮用水净化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记得书中还提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饮用水净化技术上的发展差异,以及一些前沿的科研动态,比如纳米材料在水净化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净水系统的发展趋势。这些内容虽然有些超出我的日常关注范围,但却让我大开眼界,也对未来的饮用水净化技术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技术上的争议和挑战,比如某些净化技术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或者膜过滤技术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等。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显得非常客观和理性,也让我对饮用水净化的复杂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饮用水净化技术。

评分

这本《饮用水净化技术》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气”。我本来以为这种技术类的书会非常枯燥,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公式,读起来会像嚼蜡一样。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有趣,作者就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水垢”的章节,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水垢比作“水中的顽固分子”,然后详细解释了它形成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净化技术来“驯服”它。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家里的热水壶用久了会有水垢,以及为什么某些净水设备能够有效去除。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某某地区因为饮用水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以及通过引入先进的净化技术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这些案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书中所介绍的净化技术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DIY净水”的部分,虽然有些方法可能不如工业化的净水设备那么高效,但却非常适合家庭使用,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比如,作者介绍了一个利用沙子、活性炭和布进行分层过滤的方法,我尝试了一下,效果还不错,至少能初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这本书让我觉得,饮用水净化技术并不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饮水质量。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饮用水净化技术》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主要是因为我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实在有限,觉得可能也就是翻翻看看,了解个大概。但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还是给了我一些惊喜。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净化”这个层面,还深入探讨了净化背后的原理,比如水中的杂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不同的净化技术是如何针对这些杂质进行分离和去除的。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水源,比如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雨水,它们各自的水质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这一点我之前还真没怎么想过。然后,针对这些不同的水源,书中又给出了相应的净化方案。比如,对于地表水可能存在的泥沙和微生物污染,书中就推荐了沉淀、过滤等物理方法;而对于地下水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则强调了化学吸附和膜分离技术的重要性。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举技术,而是将每种技术都进行了一个细致的入微的剖析,从物理结构到化学反应,再到实际的应用效果,都描述得非常清楚。而且,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技术原理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水质检测”的部分,介绍了多种简易的水质检测方法,让我能够在家中就能对饮用水进行初步的判断,这让我觉得更有安全感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