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舒,卢礼昌,朱怀诚,刘锋 著
图书标签:
  • 古生物学
  • 孢粉学
  • 晚古生代
  • 地质学
  • 化石
  • 生物演化
  • 古生态学
  • 中国地质
  • 学术研究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40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21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字数:24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是对我国晚古生代(包括少量晚志留世)孢粉化石研究成果的首次系统总结,收集了1960-2008年间公开发表的孢粉属种(294属,2270种),先按地层时代进行分工编撰,再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有关条款和R.Potonie分类系统进行系统厘定、归纳整理和汇总统一。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晚古生代化石孢子、花粉系统分类下的属种描述;第二至四章分别总结了我国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孢粉组合的演替序列,包括泥盆一石炭系、石炭一二叠系以及二叠一三叠系的孢粉地层界线;第五章探讨若干理论上和生物地层上的问题,包括陆生维管束植物起源于早志留世的孢粉证据、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孢粉植物群分区、裸子植物花粉优势组合在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序列及其在植物学、地质学上的意义,以及华夏孢粉植物群的主要特征、组合序列及某些孢粉属的首现层位。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而新颖,书中含6幅图,11张图表,书末附168个图版,可供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晚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形态分类系统及属种描述(欧阳舒、卢礼昌、朱怀诚、刘锋)
第一节 中国晚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形态分类系统
第二节 中国晚古生代化石孢粉属种描述
光面三缝孢属
匙唇孢属
瓦尔茨孢属
里白孢属
网叶蕨孢属
伊拉克孢属
厚唇孢属
凹边孢属
楔唇孢属
金毛狗孢属
芦木孢属
圆形光面孢属
盾壁孢属
卜缝孢属
杯叶蕨孢属
三堤孢属(新修订)
弓脊孢属
三瘤孢属
三巢孢属
胀角孢属
枕凸孢属
三角粒面孢属
圆形粒面孢属
坚壁孢属
三角块瘤孢属
圆形块瘤孢属
稀圆瘤孢属
中体冠瘤孢属
夏氏孢属
瘤面弓脊孢属
……

下册
第二章 中国泥盆纪孢粉组合序列及泥盆一石炭系孢粉界线
第一节 中国泥盆纪孢粉组合序列(卢礼昌)
第二节 中国泥盆一石炭系孢粉界线(欧阳舒、卢礼昌、朱怀诚)
第三章 中国石炭纪孢粉组合序列,兼论石炭系的中间界线(朱怀诚、刘锋、欧阳舒)
第一节 中国石炭纪孢粉组合序列
第二节 中国石炭系的中间界线
第四章 中国二叠纪孢粉组合序列,兼论石炭一二叠系及二叠一三叠系孢粉界线(欧阳舒、刘锋、朱怀诚)
第一节 中国二叠纪孢粉组合序列
第二节 中国石炭一二叠系孢粉界线
第三节 中国二叠一三叠系孢粉界线
第五章 关于古生代孢粉植物群几个重要演化事件的讨论(欧阳舒、刘锋)
第一节 关于陆生维管束植物起源于早志留世的孢粉证据
第二节 关于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孢粉植物群分区
第三节 裸子植物花粉优势组合在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序列及其在植物学地质学上的意义
第四节 华夏孢粉植物群的主要特征、组合序列及某些孢粉属的首现层位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英文摘要
图版说明及图版

前言/序言

  孢粉学的研究历史悠久,随着基础和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广泛,遂形成了两大分支:现孢粉学(Actuopa-lynology),包括现代植物孢粉形态学、空气孢粉学、医学孢粉学、蜂蜜孢粉学等;古孢粉学(Paleopalynology),这是古植物学和地层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重点是研究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的化石孢子花粉及其他有机壁微体化石。介于现孢粉学和古孢粉学之间的则是与人类起源、演化和历史相关的环境考古孢粉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著的多套中国各门类化石书籍已相继出版;孢粉方面,《中国孢粉化石》新生代和中生代两卷由宋之琛研究员等编著,分别于2000,2001年出版;本书是上述两卷的续卷,旨在总结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表的古生代(志留纪一二叠纪)的孢粉属种(大孢子及疑源类属种基本未纳入)。同样由于篇幅限制,欧阳舒、王智等(2003)著的《新疆北部石炭纪一二叠纪孢子花粉研究》一书中描述的566种中的绝大部分种不再收入本书,在这个意义上,可将其当作本书的先行卷。
  徐仁院士是我国古孢粉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古生代孢粉研究的先行者。早在1944和1950年,他就发表了我国西南地区泥盆纪孢子研究成果摘要;1954年,他在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开办孢粉训练班,实验、教学需要的岩石样品皆采自河南平顶山的二叠纪煤矿,这实际上标志着我国解放后古生代孢粉研究的开始。正式具孢粉描述的著作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Imgrund,1960;欧阳舒,1962)。之后,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的有关研究所和若干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60年代起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发表了有关论文或著作;至21世纪初,涉及作者70余人,发表论文数百篇,还出版了一些专著。然而,主要从事古生代孢粉研究的工作者不足20人,其中老一辈的如高联达、周和仪、王蕙、廖克光、侯静鹏、王智、詹家桢、谌建国、蒋全美、陈永祥等皆为我国古生代孢粉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论著是本书进行总结的重要资料来源,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出自宋之琛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孢粉化石”课题的动议,在他退休以前,一直关心我们的工作进展,在此也深表谢意。
  本书内容为古生代孢粉,基本上仿照前两卷体例,共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为中国晚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形态分类系统及属种描述,收集了1960年至2008年间发表的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属种。由于种种原因,如有些著作中只有属种名和图片,没有描述者,只能选择部分种纳入书中并据图片描述,本章包含三大类:①化石孢子大类,总计217属:其中三缝孢共计186属(包括光面系21属、粒面系2属、瘤面系7属、刺面系17属、烛饰系8属、棒瘤系3属、网穴面系19属、耳环系8属、带环系40属、盾环系5属、膜环系21属、栎环系8属、具腔类18属、周壁和假囊类9属),单缝孢类29属,无缝孢类2属;②化石花粉大类,共计75属:其中包括单囊亚类25属(无缝单囊系4属、单缝单囊系5属、三缝单囊系15属、具沟单囊系1属),双囊亚类25属(包括单缝双囊系8属、无缝双囊系10属、具沟双囊系6属、具脊双囊系1属),多囊亚类3属,具肋纹超亚类15属,具沟类7属;③菌藻大类2属。三大类共计294属,2270种,其中新种30个。化石孢粉的分类,大致按R.Potonie(1956,1958,1960)的形态系统,略有其他学者和笔者的补充。此外,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冈瓦纳区孢粉,还有在陆生植物起源上有重要意义的早志留世的某些孢子属种,最早发表时,皆未描述。本书选择其中一些重要属种作为插图附于书末,以供参考。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 内容简介 上册: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地层与古环境重建 本书聚焦于中国晚古生代(石炭纪至二叠纪)地层序列中发现的孢粉化石,系统梳理了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古生态、古气候变迁及其对区域地质演化的影响。 第一部分:晚古生代孢粉学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部分首先概述了孢粉作为古环境指示生物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的采集、制备、鉴定与分类方法。详细介绍了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孢粉类群(如煤系孢粉、陆相沉积孢粉)的形态特征、演化序列以及在不同地层单位中的地层意义。强调了定量分析在古环境重建中的作用,包括孢粉组合带的划分标准和命名原则。 第二部分:晚古生代主要地层单元的孢粉特征 本部分按时间顺序,深入剖析了中国不同区域(如华北、华南、西北等)晚古生代主要岩组的地层孢粉组合。 石炭纪: 重点探讨了早、中、晚石炭世孢粉的标志性组合。着重分析了中石炭世“广义煤系”孢粉群的特征,揭示了中国石炭纪中晚期湿热气候区内,冈瓦纳古陆边缘的植被结构及其与全球冰期旋回的关联。特别关注了早期羊齿植物群和早期种子植物(如鳞木、芦木)的孢粉记录,及其在区分潮湿三角洲与干旱内部环境中的指示意义。 二叠纪: 详细描述了二叠纪早期至晚期孢粉的演变趋势。分析了二叠纪早期“种子蕨”孢粉的兴盛,以及晚二叠世气候转向干旱化过程中,裸子植物如石松类、蕨类孢粉的衰退与结构重组。重点讨论了中国特有的二叠纪末期地层(如陆相煤系顶部或页岩层)中,孢粉群落对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事件的响应和生物大灭绝的证据。 第三部分:晚古生代古环境与古气候重建 本部分将孢粉数据转化为可解释的古地理信息。通过分析特定孢粉(如水生/陆生孢粉比例、中性/湿性指示物种的丰度变化),重建了中国境内晚古生代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面貌: 海陆旋回与气候波动: 结合区域地层学资料,探讨了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多次海平面升降事件(如喀斯特孢粉带的出现),并将其与全球气候模型进行比对,揭示了晚古生代冰期旋回对植被和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植被群落的演替: 基于孢粉形态学和生态学参数,重构了晚古生代中国古大陆的植被带,包括热带雨林植被、温带森林边缘带以及干旱半干旱植被的分布格局。 下册: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图谱与分类学研究 本书下册是上册研究的基础与支撑,提供了中国晚古生代最具代表性、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的详尽图谱和系统的分类学描述。 第一部分:孢粉形态学描述与系统分类 本部分遵循国际孢粉学标准,对中国发现的晚古生代孢粉和花粉(如早期裸子植物花粉的零星出现)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测定和描述。 形态特征量化: 提供了孢子/花粉的维度测量、肢缘结构、纹饰类型、赤道槽特征等关键分类学参数。图谱中的每个物种均附有详细的形态学记录和尺寸范围。 分类学系统重构: 按照现代孢粉分类系统,对石炭纪至二叠纪的主要目、科、属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对存在争议或分类地位未确定的物种,提供了作者基于形态学和地层学证据的独到见解和修订意见。 第二部分:典型地层剖面的孢粉精选图谱 本部分精选了具有全国代表性或特殊地层意义的剖面,展示该剖面中关键地层界线上的孢粉代表物种。图谱分为“有壁孢子”(如石松类、蕨类孢子)和“裸子植物孢粉”两大类,并按属/种进行编号。 石炭纪经典孢粉: 重点收录了如 Lycospora, Reticulatisporites, Grandispora, Endosporites 等重要煤系孢粉属的典型形态(包括萌发型、破损型、保存完好的完整形态)。 二叠纪指示孢粉: 大量收录了二叠纪重要裸子植物的孢粉,如 Protohaploxypinus, Striatoabietites 等,以及部分早期花粉类型。图注清晰标明了物种的模式地和首次发现地点。 第三部分:专业术语与索引 本部分提供完整的中文、拉丁文术语对照表,以及按属名首字母排序的详细索引,方便研究人员快速检索特定的孢粉类群。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是孢粉学专业人员必备的参考工具书,更对古植物学、地质年代学和资源勘探(尤其是煤炭资源评价)的学者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其详尽的图谱和严谨的分类体系,为全球晚古生代古生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中国样本数据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在我看来,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著作。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古植物学家,但对古生物学、特别是地质年代相关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晚古生代孢粉世界的绝佳窗口。我非常欣赏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化石的采集、处理,到形态的描述、分类,再到古环境的解读,每一步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我尤其喜欢书中大量的精美图版,这些图片清晰地展示了各种孢子和花粉的形态特征,对于我理解它们的分类和鉴定至关重要。通过这些图片,我仿佛能“看见”那些生活在数亿年前的微小生命,感受它们独特的美丽。书中对不同孢粉组合所指示的古环境的分析,也让我对当时地球的气候、地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着去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其他古生物学知识,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启发思维的旅程。

评分

初次翻阅这套《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虽然我并非古生物学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但其丰富的图版和详实的文字,依旧深深吸引了我。如同踏入一座尘封已久的宝库,每一页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地质年代的窗户。我尤其惊喜于书中对不同地层、不同地区孢粉化石的精细描绘。那些微小却形态各异的孢子和花粉,在放大镜下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精美与复杂,仿佛是史前植物留下的细腻笔触。我反复摩挲着那些精美的显微照片,想象着在数亿年前,这些微小的生命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又如何通过地质变迁,将它们的身影凝固在岩石之中。书中对于孢粉形态特征的描述,尽管专业术语不少,但配合着清晰的插图,也让我得以窥见其分类的逻辑与依据。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功底。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地球生命演化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而言,这套书不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更在字里行间播下了求知的种子,让我对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古老生命,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捧着书,在这些微小的化石世界里神游,感受时间的厚重与生命的顽强。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这套书,在内容编排和信息呈现上,做得相当出色。虽然是学术性极强的专业书籍,但对于像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我尤其赞赏书中详尽的图谱部分,每一张孢粉化石的照片,都经过了精心拍摄和标注,力求清晰准确地展示其形态特征。我常常会将书中的图例与自己平时阅读到的其他古生物资料进行比对,从中获得更多的细节和理解。书中对于不同孢粉属种的描述,虽然语言精练,但通过前后文的对照和对形态特征的细致分析,也能逐渐把握其关键信息。我还会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孢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又如何影响着当时的整个生物圈。这种从微观个体到宏观生态的拓展性思考,让我对生命演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还会时不时地去查阅一些相关的科学论文,尝试将书中的知识与更前沿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这套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

评分

我一直对地球的漫长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恐龙灭绝之后,生命如何重新崛起并演化出我们今天所见的万千景象,这其中蕴含着无数的谜团。而这套《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认知的空白。晚古生代,一个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的过渡时期,承载着生命演化史上的关键节点。书中对这一时期孢粉化石的系统性梳理,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的植被构成、古气候环境,乃至古地理格局。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孢粉组合与地层划分的关系,这其中的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如同侦探根据蛛丝马迹破案一样,古生物学家通过这些微小的孢子和花粉,就能“读懂”埋藏在地下的岩石层,判断其年代和形成条件。我尝试着去理解不同孢粉类群的指示意义,比如某些类群可能代表着湿润的环境,而另一些则暗示着干旱的气候。这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让我深切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魅力。书中包含的许多珍贵化石照片,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如同打开了一扇望远镜,让我得以“看见”那些不曾亲身经历的地质年代。每一次翻阅,都感觉自己与那个遥远的时代又近了一步。

评分

我对中国地质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地质时期。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纪和二叠纪,是我非常着迷的时代。在这套《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中,我看到了对这个时期中国陆地植被演替的精彩呈现。从石炭纪的蕨类植物主导,到二叠纪的裸子植物开始崭露头角,孢粉化石在这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大量的图例,展示了不同地层中代表性的孢粉类型,配合着文字说明,让我对当时的地质面貌和植被分布有了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区域孢粉组合的比较研究,这反映了古地理的差异和古气候的变迁。我常常会想象,在数亿年前,这些孢粉的生产者——那些古老的植物,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阅读这套书,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亲身去触摸那段古老的历史。每一页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信息,需要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