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是对我国晚古生代(包括少量晚志留世)孢粉化石研究成果的首次系统总结,收集了1960-2008年间公开发表的孢粉属种(294属,2270种),先按地层时代进行分工编撰,再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有关条款和R.Potonie分类系统进行系统厘定、归纳整理和汇总统一。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晚古生代化石孢子、花粉系统分类下的属种描述;第二至四章分别总结了我国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孢粉组合的演替序列,包括泥盆一石炭系、石炭一二叠系以及二叠一三叠系的孢粉地层界线;第五章探讨若干理论上和生物地层上的问题,包括陆生维管束植物起源于早志留世的孢粉证据、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孢粉植物群分区、裸子植物花粉优势组合在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序列及其在植物学、地质学上的意义,以及华夏孢粉植物群的主要特征、组合序列及某些孢粉属的首现层位。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而新颖,书中含6幅图,11张图表,书末附168个图版,可供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晚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形态分类系统及属种描述(欧阳舒、卢礼昌、朱怀诚、刘锋)
第一节 中国晚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形态分类系统
第二节 中国晚古生代化石孢粉属种描述
光面三缝孢属
匙唇孢属
瓦尔茨孢属
里白孢属
网叶蕨孢属
伊拉克孢属
厚唇孢属
凹边孢属
楔唇孢属
金毛狗孢属
芦木孢属
圆形光面孢属
盾壁孢属
卜缝孢属
杯叶蕨孢属
三堤孢属(新修订)
弓脊孢属
三瘤孢属
三巢孢属
胀角孢属
枕凸孢属
三角粒面孢属
圆形粒面孢属
坚壁孢属
三角块瘤孢属
圆形块瘤孢属
稀圆瘤孢属
中体冠瘤孢属
夏氏孢属
瘤面弓脊孢属
……
下册
第二章 中国泥盆纪孢粉组合序列及泥盆一石炭系孢粉界线
第一节 中国泥盆纪孢粉组合序列(卢礼昌)
第二节 中国泥盆一石炭系孢粉界线(欧阳舒、卢礼昌、朱怀诚)
第三章 中国石炭纪孢粉组合序列,兼论石炭系的中间界线(朱怀诚、刘锋、欧阳舒)
第一节 中国石炭纪孢粉组合序列
第二节 中国石炭系的中间界线
第四章 中国二叠纪孢粉组合序列,兼论石炭一二叠系及二叠一三叠系孢粉界线(欧阳舒、刘锋、朱怀诚)
第一节 中国二叠纪孢粉组合序列
第二节 中国石炭一二叠系孢粉界线
第三节 中国二叠一三叠系孢粉界线
第五章 关于古生代孢粉植物群几个重要演化事件的讨论(欧阳舒、刘锋)
第一节 关于陆生维管束植物起源于早志留世的孢粉证据
第二节 关于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孢粉植物群分区
第三节 裸子植物花粉优势组合在我国石炭纪一二叠纪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序列及其在植物学地质学上的意义
第四节 华夏孢粉植物群的主要特征、组合序列及某些孢粉属的首现层位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英文摘要
图版说明及图版      
前言/序言
     孢粉学的研究历史悠久,随着基础和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广泛,遂形成了两大分支:现孢粉学(Actuopa-lynology),包括现代植物孢粉形态学、空气孢粉学、医学孢粉学、蜂蜜孢粉学等;古孢粉学(Paleopalynology),这是古植物学和地层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重点是研究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中的化石孢子花粉及其他有机壁微体化石。介于现孢粉学和古孢粉学之间的则是与人类起源、演化和历史相关的环境考古孢粉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著的多套中国各门类化石书籍已相继出版;孢粉方面,《中国孢粉化石》新生代和中生代两卷由宋之琛研究员等编著,分别于2000,2001年出版;本书是上述两卷的续卷,旨在总结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表的古生代(志留纪一二叠纪)的孢粉属种(大孢子及疑源类属种基本未纳入)。同样由于篇幅限制,欧阳舒、王智等(2003)著的《新疆北部石炭纪一二叠纪孢子花粉研究》一书中描述的566种中的绝大部分种不再收入本书,在这个意义上,可将其当作本书的先行卷。
  徐仁院士是我国古孢粉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古生代孢粉研究的先行者。早在1944和1950年,他就发表了我国西南地区泥盆纪孢子研究成果摘要;1954年,他在原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开办孢粉训练班,实验、教学需要的岩石样品皆采自河南平顶山的二叠纪煤矿,这实际上标志着我国解放后古生代孢粉研究的开始。正式具孢粉描述的著作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Imgrund,1960;欧阳舒,1962)。之后,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的有关研究所和若干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60年代起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发表了有关论文或著作;至21世纪初,涉及作者70余人,发表论文数百篇,还出版了一些专著。然而,主要从事古生代孢粉研究的工作者不足20人,其中老一辈的如高联达、周和仪、王蕙、廖克光、侯静鹏、王智、詹家桢、谌建国、蒋全美、陈永祥等皆为我国古生代孢粉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论著是本书进行总结的重要资料来源,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出自宋之琛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孢粉化石”课题的动议,在他退休以前,一直关心我们的工作进展,在此也深表谢意。
  本书内容为古生代孢粉,基本上仿照前两卷体例,共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为中国晚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形态分类系统及属种描述,收集了1960年至2008年间发表的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属种。由于种种原因,如有些著作中只有属种名和图片,没有描述者,只能选择部分种纳入书中并据图片描述,本章包含三大类:①化石孢子大类,总计217属:其中三缝孢共计186属(包括光面系21属、粒面系2属、瘤面系7属、刺面系17属、烛饰系8属、棒瘤系3属、网穴面系19属、耳环系8属、带环系40属、盾环系5属、膜环系21属、栎环系8属、具腔类18属、周壁和假囊类9属),单缝孢类29属,无缝孢类2属;②化石花粉大类,共计75属:其中包括单囊亚类25属(无缝单囊系4属、单缝单囊系5属、三缝单囊系15属、具沟单囊系1属),双囊亚类25属(包括单缝双囊系8属、无缝双囊系10属、具沟双囊系6属、具脊双囊系1属),多囊亚类3属,具肋纹超亚类15属,具沟类7属;③菌藻大类2属。三大类共计294属,2270种,其中新种30个。化石孢粉的分类,大致按R.Potonie(1956,1958,1960)的形态系统,略有其他学者和笔者的补充。此外,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冈瓦纳区孢粉,还有在陆生植物起源上有重要意义的早志留世的某些孢子属种,最早发表时,皆未描述。本书选择其中一些重要属种作为插图附于书末,以供参考。    
				
 
				
				
					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装上下册)  内容简介  上册: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地层与古环境重建  本书聚焦于中国晚古生代(石炭纪至二叠纪)地层序列中发现的孢粉化石,系统梳理了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古生态、古气候变迁及其对区域地质演化的影响。  第一部分:晚古生代孢粉学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部分首先概述了孢粉作为古环境指示生物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的采集、制备、鉴定与分类方法。详细介绍了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孢粉类群(如煤系孢粉、陆相沉积孢粉)的形态特征、演化序列以及在不同地层单位中的地层意义。强调了定量分析在古环境重建中的作用,包括孢粉组合带的划分标准和命名原则。  第二部分:晚古生代主要地层单元的孢粉特征  本部分按时间顺序,深入剖析了中国不同区域(如华北、华南、西北等)晚古生代主要岩组的地层孢粉组合。   石炭纪: 重点探讨了早、中、晚石炭世孢粉的标志性组合。着重分析了中石炭世“广义煤系”孢粉群的特征,揭示了中国石炭纪中晚期湿热气候区内,冈瓦纳古陆边缘的植被结构及其与全球冰期旋回的关联。特别关注了早期羊齿植物群和早期种子植物(如鳞木、芦木)的孢粉记录,及其在区分潮湿三角洲与干旱内部环境中的指示意义。  二叠纪: 详细描述了二叠纪早期至晚期孢粉的演变趋势。分析了二叠纪早期“种子蕨”孢粉的兴盛,以及晚二叠世气候转向干旱化过程中,裸子植物如石松类、蕨类孢粉的衰退与结构重组。重点讨论了中国特有的二叠纪末期地层(如陆相煤系顶部或页岩层)中,孢粉群落对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事件的响应和生物大灭绝的证据。  第三部分:晚古生代古环境与古气候重建  本部分将孢粉数据转化为可解释的古地理信息。通过分析特定孢粉(如水生/陆生孢粉比例、中性/湿性指示物种的丰度变化),重建了中国境内晚古生代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面貌:   海陆旋回与气候波动: 结合区域地层学资料,探讨了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多次海平面升降事件(如喀斯特孢粉带的出现),并将其与全球气候模型进行比对,揭示了晚古生代冰期旋回对植被和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植被群落的演替: 基于孢粉形态学和生态学参数,重构了晚古生代中国古大陆的植被带,包括热带雨林植被、温带森林边缘带以及干旱半干旱植被的分布格局。  下册:中国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图谱与分类学研究  本书下册是上册研究的基础与支撑,提供了中国晚古生代最具代表性、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的详尽图谱和系统的分类学描述。  第一部分:孢粉形态学描述与系统分类  本部分遵循国际孢粉学标准,对中国发现的晚古生代孢粉和花粉(如早期裸子植物花粉的零星出现)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测定和描述。   形态特征量化: 提供了孢子/花粉的维度测量、肢缘结构、纹饰类型、赤道槽特征等关键分类学参数。图谱中的每个物种均附有详细的形态学记录和尺寸范围。  分类学系统重构: 按照现代孢粉分类系统,对石炭纪至二叠纪的主要目、科、属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对存在争议或分类地位未确定的物种,提供了作者基于形态学和地层学证据的独到见解和修订意见。  第二部分:典型地层剖面的孢粉精选图谱  本部分精选了具有全国代表性或特殊地层意义的剖面,展示该剖面中关键地层界线上的孢粉代表物种。图谱分为“有壁孢子”(如石松类、蕨类孢子)和“裸子植物孢粉”两大类,并按属/种进行编号。   石炭纪经典孢粉: 重点收录了如 Lycospora, Reticulatisporites, Grandispora, Endosporites 等重要煤系孢粉属的典型形态(包括萌发型、破损型、保存完好的完整形态)。  二叠纪指示孢粉: 大量收录了二叠纪重要裸子植物的孢粉,如 Protohaploxypinus, Striatoabietites 等,以及部分早期花粉类型。图注清晰标明了物种的模式地和首次发现地点。  第三部分:专业术语与索引  本部分提供完整的中文、拉丁文术语对照表,以及按属名首字母排序的详细索引,方便研究人员快速检索特定的孢粉类群。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是孢粉学专业人员必备的参考工具书,更对古植物学、地质年代学和资源勘探(尤其是煤炭资源评价)的学者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其详尽的图谱和严谨的分类体系,为全球晚古生代古生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中国样本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