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殿印,高华东,肖春 等 著
图书标签:
  • 冶炼废渣
  • 资源综合利用
  • 再生技术
  • 环保技术
  • 工业废弃物
  • 循环经济
  • 材料科学
  • 冶金工程
  • 环境工程
  • 废物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5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21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字数:5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是一部环境工程实用技术书。
本书系统阐述了金属冶炼固体废物再生措施与处理利用方法,重点增加了冶炼废物再生处理领域近年出现的新工艺、新装备、新成果,以满足迫切需要解决的冶炼工艺过程废渣再生利用技术要求,提高废物治理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 对治理冶金行业固体废物问题具有参鉴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8章,分别介绍冶炼废渣再生利用原理、炼铁废渣再生利用技术、炼钢废渣再生利用技术、铁合金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轻金属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重金属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稀有金属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以及冶炼烟尘回收利用技术。为方便资料查找,附录中列出一些常用的数据表格。
本书可供环境领域从事污染治理、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等的科研人员、工程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张殿印,中冶建筑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 196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暖通专业,分配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工作。主要从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有多项重要科研成果获奖。如含氟烟气治理获科学大会奖、除尘技术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等。有多项大型工程投产运行。如钢渣水泥除尘工程、宝钢炼铁除尘工程、炼钢除尘工程等。现在仍从事一些咨询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冶炼废渣再生利用原理
1.1冶炼废渣来源001
1.1.1钢铁冶炼废渣来源001
1.1.2有色金属冶炼废渣来源004
1.1.3冶炼固体废物的特点005
1.1.4固体废物的危害006
1.2冶炼废渣再生基本方法008
1.2.1固体废物的预处理009
1.2.2物理方法处理技术009
1.2.3化学方法处理技术011
1.2.4生物方法处理技术013
1.3冶炼废渣综合利用途径013
1.3.1提取各种金属014
1.3.2生产建筑材料014
1.3.3生产农肥015
1.3.4回收能源015
1.3.5取代某种工业原料015
1.4钢铁废渣处理技术路线015
1.4.1技术路线原则015
1.4.2各工序技术路线016
1.4.3钢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方向019
1.5有色金属废渣处理技术路线020
1.5.1技术路线总则020
1.5.2重有色金属废物处理020
1.5.3铝工业废物处理020
1.5.4稀有金属废物处理020
参考文献021

第2章炼铁废渣再生利用技术
2.1高炉炼铁渣的来源和性能022
2.1.1高炉炼铁工艺022
2.1.2高炉炼铁渣来源和分类023
2.1.3高炉渣的性能024
2.2高炉渣的再生方法028
2.2.1高炉渣水淬粒化029
2.2.2高炉渣干式粒化方法045
2.2.3高炉渣化学粒化法048
2.2.4矿渣膨珠生产049
2.2.5矿渣碎石工艺053
2.3高炉渣的综合利用053
2.3.1用作水泥和建筑材料053
2.3.2用作农业肥料071
2.3.3含钛高炉渣的利用073
2.3.4用高炉渣处理废水077
2.3.5制作矿渣棉078
2.3.6新型材料方面的应用078
2.3.7高炉渣余热回收利用079
2.3.8高炉渣的其他用途082
2.3.9炼铁废渣综合利用实例083
参考文献085

第3章炼钢废渣再生利用技术
3.1钢渣的产生及特征086
3.1.1转炉炼钢工艺086
3.1.2转炉钢渣的产生087
3.1.3转炉钢渣的组成087
3.1.4钢渣的产生量089
3.1.5转炉钢渣特性089
3.2钢渣再生方法090
3.2.1钢渣再生处理流程091
3.2.2钢渣水淬法再生工艺092
3.2.3热泼碎石再生工艺104
3.2.4余热碎解再生工艺107
3.2.5钢渣风淬法再生工艺116
3.2.6钢渣破碎加工工艺117
3.3钢渣综合利用122
3.3.1钢渣用作冶炼熔剂122
3.3.2钢渣用作筑路和建筑材料125
3.3.3钢渣用作农业肥料131
3.3.4用作铁水预处理脱磷剂133
3.3.5不锈钢含镍废物综合利用135
3.3.6钢渣用于烧结烟气脱硫140
3.3.7在废水处理中应用研究142
3.3.8钢渣提取金属铁146
3.3.9钢渣热能回收147
3.3.10钢渣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例148
参考文献150

第4章铁合金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
4.1铁合金渣的来源和再生151
4.1.1铁合金冶炼方法分类151
4.1.2铁合金渣的来源152
4.1.3铁合金渣的化学组成和产生量152
4.1.4铁合金渣再生方法154
4.2铁合金渣的综合利用156
4.2.1铁合金渣的综合利用原理156
4.2.2锰渣的综合利用159
4.2.3钒渣的综合利用160
4.2.4钨钼硼渣综合利用161
4.3铬渣综合利用技术162
4.3.1铬渣的组成和危害162
4.3.2铬渣解毒技术163
4.3.3铬渣在冶炼中的应用166
4.3.4铬渣在农肥中的应用171
4.3.5用铬渣生产建筑材料175
参考文献182

第5章轻金属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
5.1轻金属冶炼工艺流程183
5.1.1轻金属冶炼方法183
5.1.2铝金属冶炼工艺流程184
5.1.3镁、钛金属生产185
5.2赤泥再生利用186
5.2.1赤泥来源和性能186
5.2.2赤泥生产硅酸盐水泥189
5.2.3赤泥制造炼钢用保护渣190
5.2.4利用赤泥制造硅钙肥料和塑料填充剂190
5.2.5利用拜耳法赤泥制作釉面砖191
5.2.6从赤泥中提取有价金属193
5.2.7赤泥其他资源化利用196
5.2.8赤泥再生利用动向198
5.3电解铝冶炼废渣再生利用199
5.3.1电解铝固态废弃物及其性质199
5.3.2炭渣回收利用200
5.3.3铝灰的再生利用202
5.3.4废旧阴极利用204
5.3.5铝电解槽废炭块的回收利用实例206
5.4钛废渣的综合利用208
5.4.1钛废渣来源208
5.4.2利用钛废渣生产四氯化钛208
5.4.3钛废渣其他利用209
参考文献211

第6章重金属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
6.1重金属冶炼工艺流程212
6.1.1常用重金属冶炼方法212
6.1.2火法冶炼工艺流程214
6.1.3湿法冶炼工艺流程214
6.2铜冶炼废渣再生利用218
6.2.1铜冶炼废渣来源和特点218
6.2.2从冶炼废渣再生回收铜220
6.2.3从铜渣回收有价金属222
6.2.4铜渣制备建筑材料223
6.2.5从铜阳极泥回收有价金属225
6.2.6从铜阳极泥回收稀贵金属实例230
6.3铅冶炼废渣再生利用232
6.3.1铅冶炼废渣来源232
6.3.2冶炼铅炉渣的再生利用234
6.3.3铅冶炼阳极泥的火法再生利用238
6.3.4铅冶炼阳极泥的湿法再生利用242
6.3.5从铅渣中回收铅锌实例243
6.4锌冶炼废渣再生利用246
6.4.1锌冶炼废渣的来源和特点246
6.4.2锌冶炼废渣提取有价金属248
6.4.3锌渣水淬后作建筑材料254
6.5镍冶炼废渣再生利用254
6.5.1镍冶炼废渣来源和特点254
6.5.2镍冶炼渣提取金属256
6.5.3镍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258
6.6锡锑渣的综合利用260
6.6.1锡锑渣化学全分析260
6.6.2锡锑渣综合利用实例260
参考文献261

第7章稀有金属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
7.1稀有金属冶炼废渣来源263
7.1.1生产工艺流程263
7.1.2稀有金属废渣来源266
7.1.3稀有金属废渣成分266
7.2稀有金属废渣再生利用技术267
7.2.1湿法再生技术267
7.2.2火法再生技术268
7.2.3焙烧-湿法再生技术268
7.2.4浮选法再生技术268
7.2.5稀有金属废渣利用技术269
7.2.6银铋渣再生利用试验研究269
7.3稀有金属废渣再生利用实例272
7.3.1钨渣的综合利用实例272
7.3.2钼渣的综合利用实例275
7.3.3磷砷渣的综合利用实例278
7.3.4从矾渣中回收铍及铵明矾实例281
7.3.5从含钪炉渣中提取氧化钪实例284
参考文献289

第8章冶炼烟尘回收利用技术
8.1炼铁尘泥回收利用技术290
8.1.1高炉含铁尘泥来源与特征290
8.1.2炼铁尘泥回收利用技术292
8.1.3高炉瓦斯泥(灰)中回收锌工程实例295
8.2炼钢尘泥回收利用技术297
8.2.1转炉含铁尘泥来源与特征297
8.2.2炼钢粉尘回收利用途径299
8.2.3转炉尘泥回收利用301
8.2.4电炉粉尘回收利用304
8.2.5转炉尘泥制作造渣剂工程实例310
8.3铁合金粉尘回收利用技术311
8.3.1铁合金烟尘来源与性质311
8.3.2二氧化硅微粉的利用技术312
8.3.3钼铁尘的综合利用313
8.3.4用锰铁高炉烟尘制磁性材料313
8.3.5铬尘的综合利用313
8.3.6铁合金厂冷凝硅粉回收利用实例314
8.3.7钼铁粉尘的回收利用实例318
8.4轻金属冶炼烟尘回收利用319
8.4.1铝冶炼粉尘回收利用319
8.4.2从钛铁矿氯化炉粉尘中回收氧化铁320
8.5重有色金属冶炼烟尘回收利用技术322
8.5.1铜冶炼烟尘回收利用322
8.5.2铅冶炼烟尘回收利用324
8.5.3锌冶炼烟尘回收利用328
8.5.4重金属烟尘中回收砷330
8.5.5从含镉烟尘中提取镉与铊331
8.5.6从锡反射炉烟尘中提铟334
8.5.7铜转炉烟尘的综合利用实例334
8.6稀有金属烟尘回收利用技术339
8.6.1含锗氧化锌烟气提锗339
8.6.2鼓风炉烟尘回收硒341
参考文献342

附录
附录1钢铁冶炼清洁生产指标343
附录2铁合金冶炼清洁生产指标346
附录3有色金属冶炼清洁生产指标349

索引

前言/序言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是节能环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工业固体废物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再生利用既是当前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更是确保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2015年我国冶炼渣产生量约4.4×108t,约占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14%,冶炼渣综合利用率仅70%左右,要做到冶炼渣的全部治理,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本书是《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也是一本专门阐述冶炼废渣再生利用的图书,内容包括冶炼废渣再生利用原理,炼铁废渣再生利用技术,炼钢废渣再生利用技术,铁合金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轻金属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重金属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稀有金属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以及冶炼烟尘回收利用技术。本书在编著中特别注意了内容的全面性、技术的实用性和知识的新颖性,并突出了冶炼废渣各种再生方法和利用技术的要点。本书特点如下。
(1)内容全面。针对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书籍的分散和零散状态,本书较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冶炼废渣的来源、危害、性质,突出介绍了废渣的各种再生措施和利用技术,工艺设备和整个回收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种种技术措施。
(2)联系实际。全书许多技术都是笔者和同行多年的科研与实践成果,阐述内容有理论、有工艺、有技术、有方法。对叙述内容尽可能结合实际,对重要工艺过程和基本方法予以详细介绍,对再生利用技术列举了许多工程应用实例,颇具参考借鉴价值。
(3)技术新颖。编著用新规范、新标准、新术语,把一些新出现且经实践证明可行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尽可能编著书中,如近年开发的钢渣提铁利用新方法等。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书中结合了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便于读者高层次地统筹、设计冶炼废渣再生利用工程,并能开发冶炼废渣治理新途径。
(4)重点突出。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全书突出了废渣再生利用技术、工艺和设备,把废渣处理新工艺和新方法细致、深入、透彻地进行了叙述,特别是突出了同类书籍中没有但又十分重要的工艺、设备等内容。
本书主要由张殿印、高华东、肖春编著;董悦、焦礼静、安登飞、庄剑恒、王珲、王爽、王宇鹏、田玮、白洪娟、刘、任旭、陈媛、陈玲、李鹏飞、李昆、周然、周广文、罗宏晶、孟婧、赵原林、徐飞、郭会越、顾晓光、章敬泉、魏淑娟也参加部分内容的编著工作。
另外,杨景玲教授、李惊涛教授、彭教授对本书进行了总审核。本书在编著、审阅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朱晓华、王海涛、王冠等多位知名专家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本书编撰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一些科研、设计、教学和生产工作同行撰写的著作、论文手册、教材、样本和学术会议文集等,在此对所有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著者学识和编著时间所限,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6月于北京
绿色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实践与前沿技术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当前全球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重大挑战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和实践高效、创新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全书聚焦于宏观战略规划、关键技术突破、跨领域应用示范以及政策法规构建这四大核心支柱,构建了一幅全面、立体的绿色转型蓝图。 第一部分: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石与战略框架 本部分首先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 CE)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根本区别。详细阐述了“摇篮到摇篮”(Cradle-to-Cradle)设计理念、工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的生态学原理及其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 1.1 循环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路径: 分析了欧盟的《新循环经济行动计划》、中国的“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的顶层设计,以及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稀缺压力下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重点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法律框架、激励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异与共性。 1.2 资源效率最大化与价值链重塑: 探讨了如何将“废物”视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内容涵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论的深化应用,旨在识别价值链中的资源浪费热点。深入剖析了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产品服务化(Product-as-a-Service, PaaS)、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维修与再制造服务体系的构建。 1.3 数字化赋能循环经济: 阐述了信息技术(IT)和运营技术(OT)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重点介绍了物联网(IoT)、区块链(Blockchain)和人工智能(AI)如何应用于废弃物分拣的自动化、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管理以及预测性维护以延长设备寿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数字护照”如何记录产品材料成分和维修历史,为后续回收提供数据支持。 第二部分:关键资源的高效回收与高值化利用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技术核心,专注于突破性的回收、分离和升级再造技术,着重于传统回收体系难以处理的复杂废弃物流。 2.1 塑料废弃物的高级回收技术: 详细对比了机械回收、化学回收和物理化学法在处理混合塑料、多层复合材料方面的局限与潜力。深入讲解了热解(Pyrolysis)、气化(Gasification)和解聚(Depolymerization)技术,如何将难降解塑料转化为基础化学原料或燃料油。探讨了生物酶解技术在降解特定聚合物(如PET)中的最新进展。 2.2 电子废弃物(E-waste)的精准拆解与稀有金属梯级回收: 聚焦于复杂电子产品中贵金属(如金、钯、铂)和关键战略金属(如稀土元素、钴、锂)的高效提取。内容涵盖了湿法冶金(酸浸、溶剂萃取)技术的优化,以减少化学试剂消耗和二次污染;同时介绍了选择性吸附材料在痕量金属富集中的应用。 2.3 建筑垃圾(C&D Waste)的结构化利用: 探讨了如何将混凝土、砖石、木材等大宗建筑废弃物,通过先进破碎、筛分和光学分选技术,转化为高性能的再生骨料(RA)。详细分析了再生骨料在混凝土、道路基础材料中替代天然骨料的性能验证标准和应用案例,强调了对再生骨料吸水性、早期强度和长期耐久性的控制技术。 2.4 城市污泥与生物质的高效能源化与资源化: 关注城市有机废弃物处理的瓶颈问题。深入分析了好氧/厌氧消化技术在沼气产出率提升方面的工程优化;介绍了污泥的干化、热解技术以实现无害化和能源回收。同时,探讨了利用生物质炭化技术(Biochar)对土壤改良的潜力。 第三部分:跨领域整合与产业生态系统构建 本部分将技术应用置于具体的产业生态系统中进行考量,强调系统集成与协同效应。 3.1 工业副产物与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不涉及传统冶炼废渣的具体技术细节的前提下,本章聚焦于其他高价值工业副产物的处理。例如,火力发电厂的粉煤灰(Fly Ash)在水泥、地质材料中的大规模应用机理,以及高炉矿渣(非冶炼废渣)在建筑材料和道路工程中的替代方案。强调通过耦合不同工业过程,实现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闭路循环。 3.2 农业与食品加工废弃物的零排放路径: 探讨了秸秆、畜禽粪便、食品加工残渣等农业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内容包括生物炼制(Biorefinery)概念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即如何从生物质中分步提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生产生物基化学品、生物燃料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3.3 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与分销网络设计: 针对如何高效地将使用后的产品/材料回收至处理环节,本书构建了优化的逆向物流模型。分析了分布式回收中心与集中式处理设施的最佳布局,以及激励消费者参与产品回收的经济模型设计。 第四部分:政策保障、经济激励与风险管理 成功的循环经济转型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的市场机制。 4.1 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的深化与实施: 详细分析了EPR制度在不同产品类别(如包装物、轮胎、电池)中的具体设计要点,包括费率制定、回收目标设定以及第三方认证机制的建立。 4.2 市场激励工具与绿色金融: 探讨了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碳交易市场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激励作用。介绍了绿色债券、影响力投资在支持高资本投入的回收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 4.3 法规协调与标准统一: 强调了制定清晰、科学的“废弃物/再生材料”认定标准的重要性,以消除市场对再生材料性能和安全性的疑虑。讨论了跨国界、跨区域的再生材料贸易所需的法规协调机制。 全书融合了工程技术、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产业管理者、科研人员及环保工程师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解决方案,共同推动全球资源利用模式向更加高效、清洁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注重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美好憧憬上,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经济性评估的关键要素。书中有一章专门对比了不同再生工艺路线的资本支出(CAPEX)和运营支出(OPEX),并引入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初步概念,这对我们决策层至关重要。书中对副产物价值的估算模型,考虑了市场波动因素,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健的评估框架。坦率地说,过去我们总是在追求技术上的“最优”,而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在“技术可行性、环境友好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找到那个黄金平衡点,这种实操层面的指导,比空泛的口号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用词精准,充满了工程师特有的逻辑美感。作者在处理技术细节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调,绝不含糊。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污染物固化稳定化”那一章节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介绍固化剂的种类,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固化产物的长期浸出毒性测试结果,以及影响稳定性的环境因素(如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这种对长期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的负责任态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责任感。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是一份详尽的、经过多重验证的工业操作指南,对于任何一家致力于实现“零废弃物”目标的冶炼企业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评分

这本《冶炼废渣再生利用技术》读起来简直就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技术宝典,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惊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冶炼废渣的分类和处理策略的详尽阐述。比如,书中对含铁废渣和含锌废渣的处理流程,不仅给出了详细的工艺参数,还深入剖析了每一步反应机理,这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太实用了。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湿法冶金技术在处理复杂废渣中的应用,里面的电解槽设计和溶剂萃取分离的平衡计算,写得非常透彻,连一些教科书上都一带而过的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我对如何提高资源回收率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那些传统上被认为是“无用”的二次产出物的价值挖掘,书中提供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思路。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排版和逻辑结构设计得非常有匠心。它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纯学术论文集,而更像是一本经过精心编排的工艺流程手册。从废渣的初步表征分析,到物理富集、化学转化,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整个链条的衔接非常自然流畅。翻阅此书时,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技术难点时,总是会穿插一些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佐证,这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和实用性。比如,在谈到高温熔融处理技术时,它不仅描述了炉型结构,还对比了不同助熔剂对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这种多维度对比分析,对于我们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简直是如虎添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而是教你如何系统性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显然是为那些希望在冶金固废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准备的。书中涉及了大量的先进分析测试方法,比如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配合能谱分析(EDS)在废渣微观结构和相态分析中的应用,细节描述得非常到位,甚至提到了如何通过这些手段来优化烧结过程中的矿物学转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国内外最新专利技术的梳理和评述,这使得全书内容始终站在行业前沿。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些高分子化学和无机材料学的相关知识点,足以见得其内容的广度和专业性,它迫使读者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拓宽了视野。

评分

不错的货物,不错的货物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质量好,正品,内容很详实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的货物,不错的货物

评分

质量好,正品,内容很详实

评分

不错的书籍,很好很实用

评分

不错的书籍,很好很实用

评分

书本的质量很好,很厚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