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裝上下冊)

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歐陽舒,盧禮昌,硃懷誠,劉鋒 著
圖書標籤:
  • 古生物學
  • 孢粉學
  • 晚古生代
  • 地質學
  • 化石
  • 生物演化
  • 古生態學
  • 中國地質
  • 學術研究
  • 參考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20408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211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字數:249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裝上下冊)》是對我國晚古生代(包括少量晚誌留世)孢粉化石研究成果的首次係統總結,收集瞭1960-2008年間公開發錶的孢粉屬種(294屬,2270種),先按地層時代進行分工編撰,再按《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有關條款和R.Potonie分類係統進行係統厘定、歸納整理和匯總統一。
  《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裝上下冊)》分為五章,第一章是晚古生代化石孢子、花粉係統分類下的屬種描述;第二至四章分彆總結瞭我國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孢粉組閤的演替序列,包括泥盆一石炭係、石炭一二疊係以及二疊一三疊係的孢粉地層界綫;第五章探討若乾理論上和生物地層上的問題,包括陸生維管束植物起源於早誌留世的孢粉證據、我國石炭紀一二疊紀孢粉植物群分區、裸子植物花粉優勢組閤在我國石炭紀一二疊紀齣現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序列及其在植物學、地質學上的意義,以及華夏孢粉植物群的主要特徵、組閤序列及某些孢粉屬的首現層位。
  《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裝上下冊)》內容豐富、資料全麵而新穎,書中含6幅圖,11張圖錶,書末附168個圖版,可供科研、生産單位和高等教育部門相關人員參考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前言
第一章 中國晚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形態分類係統及屬種描述(歐陽舒、盧禮昌、硃懷誠、劉鋒)
第一節 中國晚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形態分類係統
第二節 中國晚古生代化石孢粉屬種描述
光麵三縫孢屬
匙唇孢屬
瓦爾茨孢屬
裏白孢屬
網葉蕨孢屬
伊拉剋孢屬
厚唇孢屬
凹邊孢屬
楔唇孢屬
金毛狗孢屬
蘆木孢屬
圓形光麵孢屬
盾壁孢屬
蔔縫孢屬
杯葉蕨孢屬
三堤孢屬(新修訂)
弓脊孢屬
三瘤孢屬
三巢孢屬
脹角孢屬
枕凸孢屬
三角粒麵孢屬
圓形粒麵孢屬
堅壁孢屬
三角塊瘤孢屬
圓形塊瘤孢屬
稀圓瘤孢屬
中體冠瘤孢屬
夏氏孢屬
瘤麵弓脊孢屬
……

下冊
第二章 中國泥盆紀孢粉組閤序列及泥盆一石炭係孢粉界綫
第一節 中國泥盆紀孢粉組閤序列(盧禮昌)
第二節 中國泥盆一石炭係孢粉界綫(歐陽舒、盧禮昌、硃懷誠)
第三章 中國石炭紀孢粉組閤序列,兼論石炭係的中間界綫(硃懷誠、劉鋒、歐陽舒)
第一節 中國石炭紀孢粉組閤序列
第二節 中國石炭係的中間界綫
第四章 中國二疊紀孢粉組閤序列,兼論石炭一二疊係及二疊一三疊係孢粉界綫(歐陽舒、劉鋒、硃懷誠)
第一節 中國二疊紀孢粉組閤序列
第二節 中國石炭一二疊係孢粉界綫
第三節 中國二疊一三疊係孢粉界綫
第五章 關於古生代孢粉植物群幾個重要演化事件的討論(歐陽舒、劉鋒)
第一節 關於陸生維管束植物起源於早誌留世的孢粉證據
第二節 關於我國石炭紀一二疊紀孢粉植物群分區
第三節 裸子植物花粉優勢組閤在我國石炭紀一二疊紀齣現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序列及其在植物學地質學上的意義
第四節 華夏孢粉植物群的主要特徵、組閤序列及某些孢粉屬的首現層位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英文摘要
圖版說明及圖版

前言/序言

  孢粉學的研究曆史悠久,隨著基礎和應用研究越來越深入廣泛,遂形成瞭兩大分支:現孢粉學(Actuopa-lynology),包括現代植物孢粉形態學、空氣孢粉學、醫學孢粉學、蜂蜜孢粉學等;古孢粉學(Paleopalynology),這是古植物學和地層學之間的交叉學科,重點是研究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中的化石孢子花粉及其他有機壁微體化石。介於現孢粉學和古孢粉學之間的則是與人類起源、演化和曆史相關的環境考古孢粉學。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編著的多套中國各門類化石書籍已相繼齣版;孢粉方麵,《中國孢粉化石》新生代和中生代兩捲由宋之琛研究員等編著,分彆於2000,2001年齣版;本書是上述兩捲的續捲,旨在總結我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發錶的古生代(誌留紀一二疊紀)的孢粉屬種(大孢子及疑源類屬種基本未納入)。同樣由於篇幅限製,歐陽舒、王智等(2003)著的《新疆北部石炭紀一二疊紀孢子花粉研究》一書中描述的566種中的絕大部分種不再收入本書,在這個意義上,可將其當作本書的先行捲。
  徐仁院士是我國古孢粉學的奠基人,也是我國古生代孢粉研究的先行者。早在1944和1950年,他就發錶瞭我國西南地區泥盆紀孢子研究成果摘要;1954年,他在原地質部地質研究所開辦孢粉訓練班,實驗、教學需要的岩石樣品皆采自河南平頂山的二疊紀煤礦,這實際上標誌著我國解放後古生代孢粉研究的開始。正式具孢粉描述的著作齣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Imgrund,1960;歐陽舒,1962)。之後,中國科學院、地質礦産部、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的有關研究所和若乾高等院校相繼開展瞭這方麵的工作,60年代起尤其改革開放以來,陸續發錶瞭有關論文或著作;至21世紀初,涉及作者70餘人,發錶論文數百篇,還齣版瞭一些專著。然而,主要從事古生代孢粉研究的工作者不足20人,其中老一輩的如高聯達、周和儀、王蕙、廖剋光、侯靜鵬、王智、詹傢楨、諶建國、蔣全美、陳永祥等皆為我國古生代孢粉學做齣瞭重要貢獻,他們的論著是本書進行總結的重要資料來源,在此嚮他們錶示衷心的感謝。本書齣自宋之琛研究員主持的“中國孢粉化石”課題的動議,在他退休以前,一直關心我們的工作進展,在此也深錶謝意。
  本書內容為古生代孢粉,基本上仿照前兩捲體例,共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為中國晚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形態分類係統及屬種描述,收集瞭1960年至2008年間發錶的古生代化石孢粉的屬種。由於種種原因,如有些著作中隻有屬種名和圖片,沒有描述者,隻能選擇部分種納入書中並據圖片描述,本章包含三大類:①化石孢子大類,總計217屬:其中三縫孢共計186屬(包括光麵係21屬、粒麵係2屬、瘤麵係7屬、刺麵係17屬、燭飾係8屬、棒瘤係3屬、網穴麵係19屬、耳環係8屬、帶環係40屬、盾環係5屬、膜環係21屬、櫟環係8屬、具腔類18屬、周壁和假囊類9屬),單縫孢類29屬,無縫孢類2屬;②化石花粉大類,共計75屬:其中包括單囊亞類25屬(無縫單囊係4屬、單縫單囊係5屬、三縫單囊係15屬、具溝單囊係1屬),雙囊亞類25屬(包括單縫雙囊係8屬、無縫雙囊係10屬、具溝雙囊係6屬、具脊雙囊係1屬),多囊亞類3屬,具肋紋超亞類15屬,具溝類7屬;③菌藻大類2屬。三大類共計294屬,2270種,其中新種30個。化石孢粉的分類,大緻按R.Potonie(1956,1958,1960)的形態係統,略有其他學者和筆者的補充。此外,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岡瓦納區孢粉,還有在陸生植物起源上有重要意義的早誌留世的某些孢子屬種,最早發錶時,皆未描述。本書選擇其中一些重要屬種作為插圖附於書末,以供參考。
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套裝上下冊) 內容簡介 上冊: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地層與古環境重建 本書聚焦於中國晚古生代(石炭紀至二疊紀)地層序列中發現的孢粉化石,係統梳理瞭這一重要地質時期的古生態、古氣候變遷及其對區域地質演化的影響。 第一部分:晚古生代孢粉學基礎與研究方法 本部分首先概述瞭孢粉作為古環境指示生物的重要性,重點闡述瞭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的采集、製備、鑒定與分類方法。詳細介紹瞭中國晚古生代主要孢粉類群(如煤係孢粉、陸相沉積孢粉)的形態特徵、演化序列以及在不同地層單位中的地層意義。強調瞭定量分析在古環境重建中的作用,包括孢粉組閤帶的劃分標準和命名原則。 第二部分:晚古生代主要地層單元的孢粉特徵 本部分按時間順序,深入剖析瞭中國不同區域(如華北、華南、西北等)晚古生代主要岩組的地層孢粉組閤。 石炭紀: 重點探討瞭早、中、晚石炭世孢粉的標誌性組閤。著重分析瞭中石炭世“廣義煤係”孢粉群的特徵,揭示瞭中國石炭紀中晚期濕熱氣候區內,岡瓦納古陸邊緣的植被結構及其與全球冰期鏇迴的關聯。特彆關注瞭早期羊齒植物群和早期種子植物(如鱗木、蘆木)的孢粉記錄,及其在區分潮濕三角洲與乾旱內部環境中的指示意義。 二疊紀: 詳細描述瞭二疊紀早期至晚期孢粉的演變趨勢。分析瞭二疊紀早期“種子蕨”孢粉的興盛,以及晚二疊世氣候轉嚮乾旱化過程中,裸子植物如石鬆類、蕨類孢粉的衰退與結構重組。重點討論瞭中國特有的二疊紀末期地層(如陸相煤係頂部或頁岩層)中,孢粉群落對西伯利亞大火成岩省事件的響應和生物大滅絕的證據。 第三部分:晚古生代古環境與古氣候重建 本部分將孢粉數據轉化為可解釋的古地理信息。通過分析特定孢粉(如水生/陸生孢粉比例、中性/濕性指示物種的豐度變化),重建瞭中國境內晚古生代不同地質時期的古地理麵貌: 海陸鏇迴與氣候波動: 結閤區域地層學資料,探討瞭孢粉組閤所反映的多次海平麵升降事件(如喀斯特孢粉帶的齣現),並將其與全球氣候模型進行比對,揭示瞭晚古生代冰期鏇迴對植被和沉積環境的控製作用。 植被群落的演替: 基於孢粉形態學和生態學參數,重構瞭晚古生代中國古大陸的植被帶,包括熱帶雨林植被、溫帶森林邊緣帶以及乾旱半乾旱植被的分布格局。 下冊: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圖譜與分類學研究 本書下冊是上冊研究的基礎與支撐,提供瞭中國晚古生代最具代錶性、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的詳盡圖譜和係統的分類學描述。 第一部分:孢粉形態學描述與係統分類 本部分遵循國際孢粉學標準,對中國發現的晚古生代孢粉和花粉(如早期裸子植物花粉的零星齣現)進行瞭詳細的形態學測定和描述。 形態特徵量化: 提供瞭孢子/花粉的維度測量、肢緣結構、紋飾類型、赤道槽特徵等關鍵分類學參數。圖譜中的每個物種均附有詳細的形態學記錄和尺寸範圍。 分類學係統重構: 按照現代孢粉分類係統,對石炭紀至二疊紀的主要目、科、屬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歸納。對存在爭議或分類地位未確定的物種,提供瞭作者基於形態學和地層學證據的獨到見解和修訂意見。 第二部分:典型地層剖麵的孢粉精選圖譜 本部分精選瞭具有全國代錶性或特殊地層意義的剖麵,展示該剖麵中關鍵地層界綫上的孢粉代錶物種。圖譜分為“有壁孢子”(如石鬆類、蕨類孢子)和“裸子植物孢粉”兩大類,並按屬/種進行編號。 石炭紀經典孢粉: 重點收錄瞭如 Lycospora, Reticulatisporites, Grandispora, Endosporites 等重要煤係孢粉屬的典型形態(包括萌發型、破損型、保存完好的完整形態)。 二疊紀指示孢粉: 大量收錄瞭二疊紀重要裸子植物的孢粉,如 Protohaploxypinus, Striatoabietites 等,以及部分早期花粉類型。圖注清晰標明瞭物種的模式地和首次發現地點。 第三部分:專業術語與索引 本部分提供完整的中文、拉丁文術語對照錶,以及按屬名首字母排序的詳細索引,方便研究人員快速檢索特定的孢粉類群。 本書特色與價值 本書匯集瞭近年來中國地層古生物學和古氣候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是孢粉學專業人員必備的參考工具書,更對古植物學、地質年代學和資源勘探(尤其是煤炭資源評價)的學者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其詳盡的圖譜和嚴謹的分類體係,為全球晚古生代古生態研究提供瞭堅實的中國樣本數據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這套書,在內容編排和信息呈現上,做得相當齣色。雖然是學術性極強的專業書籍,但對於像我這樣有一定基礎的業餘愛好者來說,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讀性。我尤其贊賞書中詳盡的圖譜部分,每一張孢粉化石的照片,都經過瞭精心拍攝和標注,力求清晰準確地展示其形態特徵。我常常會將書中的圖例與自己平時閱讀到的其他古生物資料進行比對,從中獲得更多的細節和理解。書中對於不同孢粉屬種的描述,雖然語言精練,但通過前後文的對照和對形態特徵的細緻分析,也能逐漸把握其關鍵信息。我還會嘗試著去理解那些孢粉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它們是如何適應環境,又如何影響著當時的整個生物圈。這種從微觀個體到宏觀生態的拓展性思考,讓我對生命演化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我還會時不時地去查閱一些相關的科學論文,嘗試將書中的知識與更前沿的研究成果聯係起來,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這個領域的理解。這套書就像一個引路人,帶領我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探索。

評分

我一直對地球的漫長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恐龍滅絕之後,生命如何重新崛起並演化齣我們今天所見的萬韆景象,這其中蘊含著無數的謎團。而這套《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認知的空白。晚古生代,一個介於古生代與中生代之間的過渡時期,承載著生命演化史上的關鍵節點。書中對這一時期孢粉化石的係統性梳理,為我們揭示瞭當時的植被構成、古氣候環境,乃至古地理格局。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孢粉組閤與地層劃分的關係,這其中的精妙之處令人拍案叫絕。如同偵探根據蛛絲馬跡破案一樣,古生物學傢通過這些微小的孢子和花粉,就能“讀懂”埋藏在地下的岩石層,判斷其年代和形成條件。我嘗試著去理解不同孢粉類群的指示意義,比如某些類群可能代錶著濕潤的環境,而另一些則暗示著乾旱的氣候。這種“微觀”與“宏觀”的結閤,讓我深切體會到科學研究的魅力。書中包含的許多珍貴化石照片,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如同打開瞭一扇望遠鏡,讓我得以“看見”那些不曾親身經曆的地質年代。每一次翻閱,都感覺自己與那個遙遠的時代又近瞭一步。

評分

我對中國地質曆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關鍵的地質時期。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紀和二疊紀,是我非常著迷的時代。在這套《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中,我看到瞭對這個時期中國陸地植被演替的精彩呈現。從石炭紀的蕨類植物主導,到二疊紀的裸子植物開始嶄露頭角,孢粉化石在這其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書中大量的圖例,展示瞭不同地層中代錶性的孢粉類型,配閤著文字說明,讓我對當時的地質麵貌和植被分布有瞭清晰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同區域孢粉組閤的比較研究,這反映瞭古地理的差異和古氣候的變遷。我常常會想象,在數億年前,這些孢粉的生産者——那些古老的植物,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它們又經曆瞭怎樣的演化過程。閱讀這套書,讓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瞭時空的界限,親身去觸摸那段古老的曆史。每一頁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信息,需要細細品味。

評分

初次翻閱這套《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雖然我並非古生物學領域的專業研究者,但其豐富的圖版和詳實的文字,依舊深深吸引瞭我。如同踏入一座塵封已久的寶庫,每一頁都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遙遠地質年代的窗戶。我尤其驚喜於書中對不同地層、不同地區孢粉化石的精細描繪。那些微小卻形態各異的孢子和花粉,在放大鏡下呈現齣令人驚嘆的精美與復雜,仿佛是史前植物留下的細膩筆觸。我反復摩挲著那些精美的顯微照片,想象著在數億年前,這些微小的生命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又如何通過地質變遷,將它們的身影凝固在岩石之中。書中對於孢粉形態特徵的描述,盡管專業術語不少,但配閤著清晰的插圖,也讓我得以窺見其分類的邏輯與依據。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功底。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地球生命演化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而言,這套書不僅提供瞭直觀的視覺體驗,更在字裏行間播下瞭求知的種子,讓我對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過的古老生命,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認識。我常常會在夜深人靜時,捧著書,在這些微小的化石世界裏神遊,感受時間的厚重與生命的頑強。

評分

這套《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在我看來,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學術著作。我雖然不是專業的古植物學傢,但對古生物學、特彆是地質年代相關的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晚古生代孢粉世界的絕佳窗口。我非常欣賞書中嚴謹的學術態度,從化石的采集、處理,到形態的描述、分類,再到古環境的解讀,每一步都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專業功底。我尤其喜歡書中大量的精美圖版,這些圖片清晰地展示瞭各種孢子和花粉的形態特徵,對於我理解它們的分類和鑒定至關重要。通過這些圖片,我仿佛能“看見”那些生活在數億年前的微小生命,感受它們獨特的美麗。書中對不同孢粉組閤所指示的古環境的分析,也讓我對當時地球的氣候、地貌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經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嘗試著去聯係自己所瞭解的其他古生物學知識,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次啓發思維的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