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

瑞典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瑞典] 奧斯頓·艾肯格林,高思 等 編
圖書標籤:
  • 瑞典
  • 環境汙染
  • 過程監測
  • 控製技術
  • 環境工程
  • 汙染治理
  • 監測技術
  • 控製技術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5809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217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2
字數:6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環境保護領域的研究人員、管理人員閱讀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1 《瑞典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介紹瞭一係列環保技術和環保相關理論
2 技術實用可行性強,有些環保技術和理念具有先進性,對於我國有關環境汙染治理技術、環境汙染監測技術都有很高的藉鑒作用

內容簡介

本書共17章,主要介紹瞭一係列環保技術及環保相關理論,涉及廢水、大氣、土壤及固體廢物等各個方麵,內容豐富全麵,技術實用可行。
廢水方麵主要介紹瞭廢水的生物和化學監測以及廢水遷移模型。土壤汙染治理技術方麵,主要介紹瞭土壤中二吖惡英等有機物萃取技術。重金屬汙染方麵的主要內容包括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重金屬遷移通量和流量及其對底棲生物有效性的影響研究以及河流和湖泊中金屬淨負載的可行性研究。在大氣汙染控製領域相關研究方麵,本書分彆介紹瞭北歐歐洲空氣汙染長距離漂移監測和評價閤作方案監測站顆粒物濃度測定及化學成分分析、交通道路産生的微粒物、不同VOC光化學臭氧生成潛力、輪船氨泄漏的測定方法以及細微顆粒物被動式采樣器的開發和測試。在碳足跡和溫室氣體方麵,本書著重介紹瞭生命周期評估、歐洲造紙中的碳足跡等一些理論方法及如何通過食品選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後,本書還對城市固體廢物的處理進行瞭係統介紹。
本書可供環境保護領域的研究人員、管理人員閱讀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劉東方,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博導。長期從事環境保護相關技術科研與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相關經驗。重點研究領域:廢水處理、給水處理,汙泥處理與處置,惡臭及廢氣處理 等。獲得多項相關研究專利。

目錄

第1章汙水處理廠齣水的生化監測001
1.1概述001
1.2引言004
1.3研究目的004
1.4監測方案004
1.4.1取樣點,汙水處理廠004
1.4.2受納水體005
1.4.3化學錶徵005
1.4.4生物學錶徵007
1.5實驗方法007
1.5.1取樣007
1.5.2化學分析007
1.5.3雄激素和雌激素的活性009
1.6結果與討論009
1.6.1汙水處理廠齣水的化學特性——專題分析009
1.6.2汙水處理廠齣水中雌激素和雄激素活性021
1.6.3汙水處理廠齣水化學成分的季節變化性021
1.6.4受納水體025
1.6.5汙水處理廠齣水的化學特性——未知化閤物的鑒定026
1.7多變量數據分析034
1.8總結與結論036
1.9樣品特性和檢測結果040
參考文獻045
第2章廢水遷移擴散模型049
2.1概述049
2.2介紹049
2.3MALMAK模型050
2.3.1模型的發展050
2.3.2模型說明051
2.3.3模型測試053
2.4結論055
參考文獻055
第3章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的鎳、銅、鋅、鎘和鉛056
3.1概述056
3.2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重金屬研究背景057
3.3材料和方法058
3.4結果059
3.5討論069
3.5.1物理和化學參數(包括水樣中的銅)069
3.5.2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錶層鎳、銅、鋅、鎘和鉛濃度070
3.5.3斯德哥爾摩市中心鎳、銅、鋅、鎘和鉛的沉積物通量:對來源和流動的影響075
3.5.4鎳079
3.5.5銅079
3.5.6鋅、鎘和鉛080
3.5.7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鎳、銅、鋅、鎘和鉛的生物有效性081
3.5.8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曆史沉積的金屬081
3.6結論083
參考文獻084
第4章處理二 惡英汙染的土壤086
4.1概述086
4.2光解催化劑處理二 惡英汙染土壤的目標和局限性087
4.3文獻綜述087
4.3.1二 惡英和呋喃(PCDD/Fs)087
4.3.2土壤溶液中的膠體089
4.3.3二氧化鈦092
4.3.4現有的土壤修復方法095
4.4材料和方法103
4.4.1提取103
4.4.2氧化104
4.5結果和討論105
4.5.1萃取105
4.5.2氧化111
4.6結論112
參考文獻112
第5章土壤中重烴的堿萃取115
5.1概述115
5.2目的115
5.3實驗材料和方法115
5.4實驗結果116
5.5結果和討論117
5.6進一步的研究118
參考文獻118
第6章機溶液萃取土壤中有機物質的方案優化119
6.1概述119
6.2目的119
6.3材料和方法119
6.3.1實驗設計119
6.3.2實驗步驟120
6.3.3分析120
6.4結論121
6.4.1溫度122
6.4.2時間125
6.4.3萃取劑溶液濃度126
6.4.4變量的相對重要性127
6.5有關研究結論的討論128
第7章金屬淨負荷的可行性研究129
7.1概述129
7.2引言與文獻綜述130
7.3金屬淨負荷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32
7.3.1顆粒態金屬132
7.3.2滯留模型測試地點的選擇133
7.3.3金屬滯留模型的測試與迴顧134
7.4結果139
7.4.1顆粒態金屬139
7.4.2湖泊金屬滯留模型140
7.4.3河流金屬滯留結果145
7.5討論與結論148
7.5.1顆粒態金屬148
7.5.2湖泊金屬滯留模型149
7.5.3河流金屬滯留模型151
7.5.4對未來工作的建議151
參考文獻152
第8章利用低成本儀器在北歐監測站監測空氣中PM1、PM2.5和PM10153
8.1介紹153
8.1.1為什麼研究懸浮顆粒?153
8.1.2懸浮顆粒的粒徑——一個重要的參數153
8.1.3氣溶膠的來源153
8.1.4積纍模式154
8.1.5顆粒物采樣154
8.1.6積纍模式氣溶膠的形成154
8.1.7積纍模式懸浮顆粒的化學成分155
8.1.8研究目標155
8.2實驗155
8.2.1裏爾渥爾比(Lille Valby)(丹麥)156
8.2.2比爾肯內斯(Birkenes)(挪威)156
8.2.3艾斯普維瑞特(Aspvreten)(瑞典)157
8.2.4維羅拉赫蒂(Virolahti)(芬蘭)157
8.2.5在相對較低濕度下對濾膜進行稱量157
8.3結果與討論157
8.3.1PM1、PM2.5 和 PM10的平均濃度157
8.3.2PM1濃度的變化157
8.3.3PM1濃度的高低159
8.3.4風嚮分析160
8.3.5季節性變化160
8.3.6積纍模式與粗粒模式之間的相關性160
8.3.7PM2.5是否可以很好代錶積纍模式顆粒物?168
8.3.8PM1中機離子的化學分析168
8.4結論169
參考文獻169
第9章道路交通産生的磨損顆粒物171
9.1概述171
9.2目的和方法173
9.3方法173
9.3.1道路模擬器的安裝173
9.3.2監測和取樣方法176
9.3.3分析方法177
9.3.4模型178
9.4測量180
9.4.1道路模擬器180
9.4.2在馬爾默數據測定181
9.4.3在斯德哥爾摩市的測定181
9.4.4瑞典城區空氣質量網絡內的測定184
9.5實驗結果184
9.5.1道路模擬器184
9.5.2測得數據的質量閉閤/質量平衡195
9.5.3現場數據的受體模型199
9.5.4PM和痕量元素排放係數213
9.5.5方法對比219
9.5.6地點對比221
9.6討論222
9.7結論223
參考文獻224
第10章歐洲環境中各種VOC的POCP研究227
10.1摘要227
10.2大氣中VOC和臭氧概述228
10.2.1大氣中VOC對環境的影響228
10.2.2對流層臭氧228
10.2.3光穩定態228
10.2.4對流層臭氧前體物,NOx和VOC229
10.2.5VOC的大氣化學230
10.2.6根據臭氧生成能力對各種VOC進行排序230
10.2.7目的231
10.3對POCP概念的臨界分析方法231
10.3.1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IVL)光化學軌跡模型231
10.3.2模型的建立和本研究的參數231
10.3.3確定臭氧産生量的不同方法232
10.4POCP概念臨界分析的結果233
10.4.1對相對POCP值影響較小的模型參數234
10.4.2VOC和NOx的背景排放235
10.4.3VOC點源的日均值235
10.5POCP臨界分析的結論236
10.6選擇POCP計算的模型236
10.6.1初始濃度237
10.6.2SO2、CO、CH4和異戊二烯的背景排放237
10.6.3點排放源的形狀237
10.6.4不同時刻VOC點源237
10.6.5VOC點源的排放密度237
10.6.6背景VOC排放的分布237
10.6.7乾沉降速率237
10.6.8氣象參數237
10.6.9VOC和NOx的背景排放238
10.7歐洲環境條件下的POCP值239
10.7.1對流層NOx和VOC産生的臭氧239
10.7.2為瞭控製臭氧,應該進行VOC或者NOx的減排嗎?243
10.7.3各種VOC的POCP值244
10.8討論與結論252
參考文獻252
第11章利用氮氧化物轉換器測量船上氨泄漏255
11.1概述255
11.2背景介紹255
11.3輪船上氮氧化物的排放以及氨泄漏256
11.3.1輪船上氮氧化物的排放256
11.3.2選擇性催化還原258
11.3.3氨泄漏259
11.4氨的測量259
11.4.1氨的測量概述259
11.4.2可見光/紅外光的吸收261
11.4.3濕式化學法261
11.4.4化學方法261
11.5本研究所用的方法261
11.5.1濕化學法261
11.5.2激光係統262
11.5.3紅外綫係統263
11.5.4氧化催化劑266
11.5.5其他測試266
11.6測量和結果267
11.6.1活動A267
11.6.2活動B269
11.6.3實驗室試驗273
11.7討論和結論276
11.8展望277
參考文獻277
第12章細微顆粒物被動式采樣器的開發和測試279
12.1概述279
12.2細顆粒物被動式采樣器的開發背景279
12.3采樣器的構造280
12.4采樣器測試281
12.5結論283
參考文獻284
第13章生命周期評價方法——WAMPS在廢物管理規劃中的應用285
13.1概述285
13.2背景介紹285
13.3方法285
13.4方案和假定286
13.5結果與討論287
13.6結論289
第14章歐洲造紙中的碳足跡290
14.1概述290
14.2背景介紹292
14.3目的292
14.4碳足跡:一般方法、框架和標準293
14.5紙箱闆及紙箱産品說明294
14.6研究範圍294
14.6.1功能單位294
14.6.2研究總體範圍294
14.6.3碳足跡係統分析的類型296
14.6.4數據采集過程296
14.6.5係統邊界296
14.6.6廢物焚燒和垃圾填埋場中的能源迴收298
14.6.7數據質量要求298
14.6.8氣候變化的類型指標299
14.6.9敏感性檢查299
14.7森林中碳的儲存(步驟1)300
14.7.1介紹300
14.7.2管理高儲存碳的森林的必要性300
14.7.3消費者的需求、森林管理和碳儲存之間的關係301
14.7.4森林可持續管理——以瑞典為例302
14.7.5其他國傢的可持續森林管理304
14.7.6如何計算與購買木材相關的森林碳儲存的份額305
14.7.7根據國傢值計算與購買木材相關的森林碳儲存份額306
14.7.8次國傢計算308
14.7.9關鍵假設和不確定因素308
14.7.10歐洲市場改裝每噸紙箱産生的生物固碳的計算309
14.8林業産品中的碳儲存(步驟2)310
14.9改裝紙箱(步驟3~7)的生産和運輸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310
14.10與生命周期末端相關的排放(步驟9)310
14.10.1介紹310
14.10.2材料迴收311
14.10.3紙箱的廢物焚燒311
14.10.4垃圾填埋312
14.10.5概要——生命周期末端313
14.11避免生産階段和周期末端的排放量(步驟10)314
14.11.1生産階段314
14.11.2介紹314
14.11.3物料迴收314
14.11.4紙箱的廢物焚燒314
14.11.5填埋315
14.11.6概要——避免周期末端排放量315
14.12改裝紙箱的碳足跡概要315
14.13敏感性檢驗316
14.14結論316
參考文獻317
第15章歐盟和加利福尼亞州排放交易體係鏈接320
15.1概述320
15.2背景介紹321
15.3鏈接的意義322
15.3.1鏈接的經濟意義322
15.3.2鏈接的政治意義323
15.3.3不同設計特點的意義324
15.4歐盟ETS與新興加利福尼亞州ETS鏈接的分析326
15.4.1歐盟和加利福尼亞州在鏈接中的位置326
15.4.2相對嚴格的目標327
15.4.3抵消交易的認可327
15.4.4價格管理328
15.4.5行業覆蓋329
15.4.6配額分配329
15.5結論330
參考文獻331
第16章食品消費選擇和氣候變化333
16.1概述333
16.2背景335
16.3食品對氣候的影響,生命周期概述337
16.3.1氣候賬戶337
16.3.2案例研究338
16.3.3傢庭運輸340
16.3.4食品垃圾340
16.3.5航空運輸340
16.3.6最重要的假設340
16.3.7LCA研究結果中不確定性分析340
16.3.8從LCA研究結果中得齣政策建議340
16.4LCA研究結果的總體評價341
16.4.1“食品雜貨袋”研究案例341
16.4.2傢庭運輸342
16.4.3廢棄物342
16.4.4航空運輸342
16.4.5所有例子342
16.4.6影響結果的敏感性/重要假設343
16.5討論344
16.5.1促進較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食品消費的政策手段345
16.5.2為什麼政策工具麵嚮最終消費者,而不是生産者?345
16.5.3一般建議346
16.5.4案例具體建議347
16.5.5結果的不確定性/變化性348
16.5.6交叉檢查的結果348
16.6結論和建議349
16.7溫室氣體政策手段350
16.7.1瑞典食物鏈相關的食品與氣候政策350
16.7.2政策瞭望354
參考文獻357
第17章如何處理城市固體廢物361
17.1概述361
17.2生命周期評估362
17.2.1生命周期評估概述362
17.2.2生命周期評估框架362
17.2.3生命周期評估中重要術語與方法363
17.3經濟性評估364
17.4ORWARE模型364
17.4.1方法和對模型的一般描述364
17.4.2ORWARE中生命周期評估365
17.4.3ORWARE幾個子模型概述366
17.5早期ORWARE研究368
17.6係統研究369
17.6.1目標369
17.6.2係統邊界369
17.6.3情景371
17.6.4敏感性分析372
17.7結果373
17.7.1環境影響373
17.7.2一次能源載體的能源消耗375
17.7.3經濟性376
17.8敏感性分析378
17.8.1一般敏感性分析378
17.8.2敏感性分析——特殊的選擇379
17.9結論380
參考文獻381

精彩書摘

8.1.7積纍模式懸浮顆粒的化學成分
纍積模式占據PM2.5的顆粒的大多數,因此進行瞭許多關於積纍模式微粒的化學組成的研究。在微細的模式中,發現的物質包括硫酸、氨、有機碳、碳元素和某些過渡金屬元素(如鉛、鎘、釩、鎳、銅、鋅、錳、鐵、銻等)。微細模式與粗劣模式中還可以找齣很多共有物質,如某些元素(釩、銅、錳,鎳,鉻,鈷,硒)和硝酸鹽。細小的硝酸鹽通常形成硝酸銨,伴隨硝酸和氨氮之間的反應。懸浮顆粒中的主要重量來自於有機質(OM = OC x轉換因子)或者硫酸根SO42-。
8.1.8研究目標
在斯堪的納維亞,PM的區域背景濃度被證實為主要貢獻者,PM濃度甚至達到瞭城市水平(Forsberg et al., 2005)。區域PM水平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PM的遠程運輸。在斯堪的納維亞EMEP的監測站點,測量的PM1相較於PM2.5顆粒在遠程運輸中占更大的一部分,這可能是受當地機械性氣溶膠的影響。接下來進行的化學分析能夠提供關於PM遠程運輸的一些更多的重要信息。在本研究中,在EMEP站點(目前正在監測PM2.5和PM10 )對PM1進行為期一年的測量。在樣品的分項中對主要陰離子(SO42-, NO3-, Cl-)和陽離子(NH4+, Na+, K+, Ca2+, Mg2+)進行化學分析,這與EMEP的建議的一級站點一緻。


第二節 實驗
通過對北歐的四個歐盟監測評估項目站點(圖1)PM進行測量。PM1, PM2.5 and PM10的取樣以24小時為基礎(轉換為格林威治時間為06:00)或者實時貯存的小時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應進行為期一年的測量。
在所有的采樣點,PM1都用相同的儀器(IVL, PModell S1)收集。儀器的進樣口(圖8.2)由IVL與德隆科技大學一起閤作研發。它的流率為17.8 L? min-1。由於其較的低背景濃度和適宜的壓降,所有的采集點采用25mm聚四氟乙烯膜的盤狀過濾器(TF 1000)。在城市背景環境下其特性與歐盟參考方法(Persson et al., 2002)比較,顯示齣很好的效果(圖8.3)。在這項研究所使用的采樣儀器中去除不需要的顆粒影響。在它撞擊采樣器的金屬闆之前,氣流在管口處加速。管口直徑必須降至要去除顆粒的動力學直徑。空氣中收集顆粒的動力學直徑越小,采樣器中去除的顆粒越多,同時,管口直徑(還有撞擊潤滑的地方)也要越小。這就會導緻在進行PM1取樣時齣現問題。如果潤滑的地方覆蓋滿顆粒,粒子可能會躍齣。為瞭解決這個問題,IVL采樣頭處安裝一個預分離器,但是,這個隻在繁忙的街道上加載高負荷懸浮顆粒時比較有必要。有時會在過濾器內發現昆蟲,但這比較少見。
然而,也用不同的技術和不同的地點對PM2.5和PM10進行測量。
8.2.1 裏爾?渥爾比(丹麥)

在混閤縴維素脂過濾器上收集PM10顆粒,該過濾器有一個SM200測試衰減監控器(Opsis, Sweden),其流率為16.7 L?min-1。使用TEOM監測儀(美國熱電)測量,其操作溫度為50℃,流率為3L?min-1,旁路流率為13.7 L?min-1。不使用校正因子。根據TEOM對PM10的測量,我們推測,每年由揮發物的蒸發造成的損失高達9μg m-3。
8.2.2 比爾肯內斯(挪威)
使用兩個來自Derenda (LVS 3.1)的低體積采樣器對PM2.5和PM10顆粒進行取樣,其操作流率為38 L?min-1。樣品的收集要根據6+1天計劃,以周為單位。
所有的樣品要使用石英縴維過濾器(Whatman QM-A, 47 mm)進行預先烘烤(850°C 處理 3.5 小時)。過濾器每次的批量要一樣,以便減小吸附能力(Kirchstetter et al., 2001)上的偏差。取樣的第四天指定為區域空白,要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對其進行準備,處理,運輸和儲存,比如過濾器暴露。過濾器要在暴露前後的48小時內設置溫度為20℃和相對濕度為50%。
8.2.3 Aspvreten(瑞典)
使用帶有Rupprecht和Pataschnick (常規型)PM10入口的連續TEOM 1400A法對PM10進行分析。數據平均每小時記錄一次,一共記錄24個小時的數據。它的一個功能是調整半揮發性成分的損失使其結果與歐盟參考標準近似。
PM10(歐盟參考) = 1.26 x PM10(TEOM) + 3.6
使用IVL取樣頭(IVL, PModell S2.5)在縴維過濾膜(耐熱硼矽玻璃縴維與氟碳塗層,TFE)上同時收集PM2.5和PM1。過濾器在50%的濕度和20℃條件下進行稱重。
8.2.4 維羅拉赫蒂(芬蘭)
使用Digitel D PM10/2.3/01的取樣頭(流率為38 L? min-1)在過濾器(PTFE,聚四氟乙烯)上對PM10顆粒進行收集。使用MCZ PM2.5取樣頭對PM2.5進行取樣。過濾器在室溫和濕度下進行稱重。這裏使用的數據僅來自過濾樣品。除過濾樣品外,還要包括維羅拉赫蒂監測的PM10和PM2.5。用監測器(熱電閤成,安德森FH 62 I-R,相關係數1.31)測量PM10的重量與過濾樣品之間的相關性很好(PM10(監測器)=1.12* PM10(過濾器),相關係數r=0.97, n=50)。

圖8.1 地圖顯示國傢位置

圖8.2 目前研究中使用的PM1取樣入口

圖8.3 分離器顯示瞭使用IVL頭(入口)和在城市環境下PM1的濃度和參考方法(KFG = Kleinfilterger?t)
8.2.5 低相對濕度下過濾器的稱量
為瞭估測顆粒的含水量,在稱量前應該將過濾器的濕度平衡在溶解點以下。在較低的相對濕度條件下稱量過濾器會麵臨許多問題。濕度的減小意味著含水量的減少和溶解離子濃度的增加。這可能會提高硝酸銨的損失,降解為氨和硝酸。因此,在對過濾器進行稱量和分析前不應該減小濕度。
第三節 結果與討論
8.3.1 PM1, PM2.5 和 PM10的平均濃度
一些情況下,懸浮顆粒的質量濃度接近檢齣限(約0.5 μg m-3),從而增加瞭數據的相對不確定性。其他情況下,PM顆粒間的誤差接近測量的準確值。對於這兩種狀況,有時PM1的濃度比PM2.5的濃度高,而PM2.5的濃度比一些未知的PM10的濃度高。對於PM2.5和PM10,不確定的部分主要是由於在不同的地點采用不同的樣品所造成的。對比不同懸浮顆粒的尺寸,從資料中將不清楚的結果去除掉。準確的測量結果就是在估計值上下浮動10%左右,當PM1< 1.1?PM2.5和 PM2.5< 1.1?PM10時可以使用(見錶8.1)。
錶8.1 斯堪地那維亞地區2006年一年中PM1, PM2.5a和 PM10的濃度(μg m-3)
PM1 PM2.5 PM10
Lille Valby 8.1 11.3 25.6
Birkenes 5.4 6.6 10.6
Aspvreten 4.7 7.3 11.8
Virolahti 4.9 9.4 11.5
PM1的平均濃度從原來為PM2.5平均濃度的50%(Virolahti)變化為80%(Birkenes)。PM1/PM2.5的測量可能受技術的影響。PM1的平均濃度從原來為PM10平均濃度的30%(LilleValby)變化為50%(Birkenes)。
8.3.2 PM1濃度的變化
圖8.4-8.7顯示瞭每月PM1的平均濃度、最小濃度和最大濃度。一年中齣現兩個最大值,一次在5-6月,一次在8-9月。月平均濃度受到月最大濃度的影響。當某月有最大濃度時,這個月通常會有幾天都會齣現高濃度。PM1的最低濃度在12月份,是通過對所有的地點進行觀察所得。
在比爾肯內斯,PM10高濃度階段齣現在九月,持續瞭2個星期,且這兩周每周的濃度為23 μg m-3和26 μg m-3。
目前歐盟指令對PM10的質量要求為每年大於37天(90%)不超過50 μg m-3,它是日均濃度。對PM2.5沒有類似的限製,但是根據新的歐盟指令要求,每年PM2.5的平均濃度不應超過25 μg/m-3。
錶8.2顯示瞭超過均值的數據。Birkenes的超齣濃度天數沒有顯示,可能是由於對PM2.5和PM10的測量每周隻有24h進行采樣。
錶8.2 PM2.5超過25μg/m-3和PM10超過50μg/m-3的天數。同時也給齣瞭PM1/PM2.5的比率
PM1 PM2.5 PM1 /PM2.5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與生態修復技術的專著的詳細介紹,與您提到的“瑞典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無關。 --- 《城市水循環係統韌性重構:氣候風險下的生態調控與智慧水務前沿技術》 【圖書定位與核心價值】 在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全球城市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水安全挑戰,包括供水短缺、洪澇災害頻發以及水生態係統退化。本書緊密圍繞“城市水循環係統的韌性”(Resilience)構建這一核心目標,係統梳理瞭當前城市水管理麵臨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脆弱性,並深入探討瞭應對這些挑戰的前沿技術與工程實踐。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國傢或地區的具體汙染治理案例,而是著眼於全球城市尺度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水質安全保障體係的構建,以及如何通過生態工程手段與信息技術深度融閤,實現水係統的自我修復與適應性發展。 【主要內容結構與技術深度】 本書共分為六大部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對城市水文情景的衝擊與風險評估 本部分首先建立瞭氣候變化情景下城市水文模型的不確定性分析框架。詳細論述瞭如何整閤全球氣候模型(GCMs)的降尺度數據與本地水文觀測數據,構建適用於城市尺度的極端降水、乾旱指數的預測模型。重點分析瞭城市化進程中“熱島效應”與“雨洪路徑改變”對地錶徑流和地下水補給的影響機製。不再局限於單一汙染源的監測,而是探討整個城市水文係統對氣候擾動的敏感性矩陣。 第二部分:城市水資源係統的韌性理論與量化指標 本書引入瞭係統工程學中的“韌性”概念,將其量化應用於城市水係統。詳細闡述瞭韌性的三大核心要素——抵禦能力(Resistance)、恢復能力(Recovery)和適應能力(Adaptation),並提齣瞭多維度的韌性評估指標體係,例如水資源供水冗餘度、洪澇事件平均恢復時間(MTTR)等。這部分強調的是管理哲學和評價體係的創新,而非具體的汙染控製流程。 第三部分:基於生態過程的城市水生態係統修復技術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來優化水循環。內容涵蓋瞭基於海綿城市理念的低影響開發(LID)技術的深度應用,特彆是對不同土壤類型和地質條件下的滲透、儲存和淨化效率的實地驗證。深入探討瞭人工濕地係統在處理城市分散式、低濃度復閤汙染水體中的生態動力學過程,強調植物群落選擇、微生物群落構建與水力停留時間的協同優化,目標是提升水生態係統的自我淨化承載力。 第四部分:智慧水務:數據驅動的供需平衡與風險預警 本部分是本書的技術前沿體現,重點探討瞭信息技術如何賦能現代水務管理。詳細介紹瞭物聯網(IoT)傳感器網絡在水質、水位、管網壓力實時監測中的部署策略。核心內容包括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在城市供水管網中的構建,用於模擬管網老化、漏損預測和突發性爆管的應急響應。探討瞭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實現水資源供需的動態平衡調度,提升應對突發性缺水事件的響應速度和精確度。 第五部分:城市非常規水源的深度利用與安全保障 針對水資源日益緊張的現狀,本書將非常規水源的綜閤利用置於核心地位。詳細分析瞭再生水(Treated Wastewater Reuse)在市政雜用、綠化灌溉乃至景觀補水中的應用標準與風險控製。重點闡述瞭膜生物反應器(MBR)、高級氧化工藝(AOPs)等深度處理技術在去除微量汙染物(如內分泌乾擾物和抗生素)方麵的效能評估與工程化挑戰。此外,對城市雨洪資源的梯級利用技術路徑進行瞭全麵梳理。 第六部分:綜閤管理框架與政策導嚮 最後一部分將技術與政策、管理相結閤。分析瞭國際上領先的“全流域一體化水資源管理”(IWRM)在城市層麵的落地實踐,探討瞭建立跨部門、跨行政區域的水安全協同治理機製的必要性。討論瞭基於績效的閤同管理模式在提高水務基礎設施運營效率中的作用,以及鼓勵公眾參與和信息公開的策略,以確保水管理決策的透明度和可持續性。 【本書特點總結】 本書的特點在於其宏觀的係統視角、前沿的技術集成和務實的工程應用相結閤。它超越瞭傳統的水汙染治理範疇,聚焦於在氣候變化這個宏大背景下,如何通過生態修復、智能技術和管理創新,重構城市的整體水循環係統,確保城市在未來幾十年內依然擁有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的水資源保障。本書對水利工程師、城市規劃師、環境科學研究人員以及水務部門管理者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精美,封麵的顔色搭配很有藝術感,沉靜的藍色與生機勃勃的綠色交織,仿佛預示著書中探討的主題——在麵臨環境汙染的嚴峻挑戰時,如何通過科學技術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紙張的質感也很好,觸感溫潤,翻閱起來非常舒適,即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倦。我尤其喜歡扉頁上那句引言,雖然至今仍未深入閱讀正文,但那句關於“自然的呼吸”的比喻,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充滿詩意又飽含深刻哲理的畫麵。我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對環境懷有深厚情感,同時又具備紮實科學功底的學者。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尋找到那些能喚醒公眾環保意識,並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的“智慧之光”。我設想,書中可能通過大量的圖錶和數據,生動地展示瑞典在環境監測領域所取得的突破,也許會包含一些令人驚嘆的案例分析,講述他們如何從曆史的教訓中汲取經驗,並成功地逆轉汙染的頹勢。從整體的視覺呈現和初步感受來看,這本書顯然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可能是一部引導讀者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著作。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科學探索的嚴謹性與對未來負責的擔當。“瑞典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立刻勾起瞭我對現代科技在環境保護領域應用的強烈好奇心。我總是對那些能夠直麵現實問題,並提齣創新性解決方案的著作情有獨鍾。瑞典,作為一個在環保領域長期走在前沿的國傢,其經驗和技術無疑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我想象書中會詳細介紹各種先進的監測儀器和方法,例如如何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實時追蹤大氣和水體的汙染狀況,又或是那些能夠深入土壤和地下水,探查汙染物來源和擴散路徑的精密探測技術。更令我期待的是“控製技術”的部分,這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智慧?是高效的工業廢氣處理係統,還是創新的汙水淨化工藝?亦或是通過生態修復和生物技術手段,讓被汙染的土地重煥生機?這本書似乎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國傢如何運用科技的力量,守護自己綠色的傢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技術是如何在瑞典的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的,以及它們是否能夠為其他國傢提供可復製的成功範例。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宏大敘事,但又聚焦於具體的“技術”層麵,這種結閤顯得尤為迷人。我一直認為,環境保護不僅僅是口號,更需要實際的行動和科學的支撐。瑞典在環保方麵的成就,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而“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這一主題,更是直擊核心。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詳細闡述“監測”的過程?是涉及到瞭哪些前沿的分析儀器,如何準確地捕捉到那些肉眼無法察覺的汙染物?又或是通過怎樣的模型來預測汙染物的擴散趨勢?而“控製技術”部分,更是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它是否會介紹一些革命性的工業減排技術,還是關於如何進行高效的廢物處理和資源迴收?我甚至設想,書中可能會探討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技術,例如碳捕獲和封存,或者是利用基因工程來降解汙染物。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記錄瞭瑞典的環保成就,更是在提供一種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論”。我期待在字裏行間,能夠找到那些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將挑戰化為機遇的智慧火花。

評分

初次見到這本書名,腦海中便湧現齣許多關於生態保護的畫麵,同時也被“技術”二字所吸引。我總覺得,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一把雙刃劍,既可能帶來汙染,也可能成為治理汙染的利器。瑞典作為北歐的明珠,其對環境的重視程度一直為人所稱道,因此,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學習先進環保理念和技術的絕佳機會。“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這幾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科技感和實踐性。我猜想,書中或許會詳細介紹如何通過各種科學手段,去“看見”並“理解”汙染物的産生、擴散和演變過程,例如那些先進的傳感器技術,或者復雜的環境模擬模型。而“控製技術”的部分,則更像是書中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我想象書中可能會描繪齣各種高效、低耗的汙染治理方案,比如如何淨化工業廢水,如何處理有害的廢氣,或者如何修復被汙染的土壤。這本書讓我感到,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播者,更像是一本行動的指南,能夠啓發我們如何運用科技的力量,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傢園,並為建設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貢獻力量。

評分

我最近偶然看到瞭這本書,它的名字讓我産生瞭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仿佛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環境問題的關切。雖然我對“瑞典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這個專業名詞並不完全熟悉,但“環境汙染”和“控製技術”這兩個詞,足以引起我的共鳴。我常常在新聞中看到關於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土壤退化等令人擔憂的報道,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這本書的書名,恰好點齣瞭“監測”和“控製”這兩個關鍵環節。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淺齣地講解,科學傢們是如何“看見”汙染的,是如何一步步追蹤汙染物的蹤跡,又是如何利用各種手段來“馴服”這些有害物質的。瑞典這個國傢,以其對環境的高度重視而聞名,所以我想,這本書中一定包含瞭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經驗。或許,書中會介紹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難以想象的高科技監測設備,或者是一些非常巧妙的汙染治理方法。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環境問題本質,並給予我們希望和方嚮的答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