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中国网络安全法解读

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中国网络安全法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春晖 编
图书标签:
  • 网络安全
  • 中国网络安全法
  • 法律解读
  • 信息安全
  • 数据安全
  • 网络治理
  • 法律法规
  • 信息技术
  • 安全防护
  • 合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2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28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定位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希望对中国网络安全法有所了解,以及希望针对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找到应对办法的广大网民、立法者、从业者等。

本书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系列讲话引导下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在回顾中国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全面论述《网络安全法》的立法价值及适用规则。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介绍网络安全立法的中国智慧。

以紧贴生活的法律故事,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深入浅出的理论介绍,普及维护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知识,搭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法律交流平台。


内容简介

自2017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本书简称《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奠定了中国网络安全保护和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框架,影响深远。为全面阐述《网络安全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基础、立法价值及适用规则,普及维护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知识,促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交流与合作,本书编写组精心策划编写了本书。本书共十章,内容包括: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中国智慧、网络空间不应成为“法外之地”、网络服务的“安全红线”、“震网”病毒的“防火墙”、“全球科技巨头”关注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个人信息使用的“高压线”、对“精准诈骗”的“精准治理”、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的“藩篱”、不容忽视的“违法成本”和为网络安全“定分止争”。全书内容丰富,文字生动形象,叙述深入浅出,让广大读者对中国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与政策真正读得懂、用得上,并成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作者简介

王春晖,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法学博士、管理学博士、中国律师、高级翻译,我国知名信息通信战略与法律专家,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主席、国际律师协会(IBA)商法部成员、国际电联《国际电信规则》(ITR)中国工作组专家、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和江苏省通信管理局首席法律顾问。出版专著(译著)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精彩书评

吴基传 信息产业部原部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我国《网络安全法》奠定了网络安全保护和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法律框架。王春晖教授主编的《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中国网络安全法解读》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书详细阐释了《网络安全法》的立法价值及适用规则,以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安全故事,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向广大读者普及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知识。谨对该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是适应我国网络安全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保障网络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大战略部署。王春晖教授主编的《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中国网络安全法解读》一书,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系统解析了《网络安全法》的热点问题和基本法律制度,尤其是就百姓关注的个人信息泄露及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治理建议,对于普及《网络安全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 震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南京邮电大学校长

我国《网络安全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适应我国网络安全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王春晖教授主编的《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中国网络安全法解读》一书,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安全系列讲话引导下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详细论述了《网络安全法》的立法价值及适用规则,对推动普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郑建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网络安全法》奠定了中国网络安全保护和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框架,影响极其深远。王春晖教授主编的《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中国网络安全法解读》一书内容丰富,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引发读者对网络空间安全的思考和保护,语言不拘泥于法言法语,文字生动形象,叙述深入浅出,是一本很好的普及我国《网络安全法》的读物。


周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网络安全法》迈出了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化的重要一步,创立了诸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本地化、跨境个人信息安全评估等制度。王春晖教授主编的《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中国网络安全法解读》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全面解读了我国《网络安全法》,将一个个专业性问题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同读者均能从中获益。


目录

第一章 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中国智慧 1
一、我们的网络空间安全吗 2
(一)认识网络空间与网络空间安全 2
(二)信息与数据泄露将无处不在 4
(三)恶意网络攻击:目的和手段的多样化 9
(四)国家安全为最高形态的网络安全对抗 10
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中国声音 13
(一)中国网络空间安全的价值观 13
(二)中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规划 18
(三)中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 19
三、网络安全立法的中国实践 20
(一)网络安全刑事立法的实践 20
(二)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立法的实践 27
(三)网络安全侵权责任立法的实践 29
(四)网络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实践 31
(五)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立法的实践 32
(六)应时而生的中国网络安全法 34
第二章 网络空间不应成为“法外之地” 45
一、网络安全是全球性问题 46
(一)“棱镜计划”的持续风险 47
(二)IP协议的枯竭危机 49
(三)ICANN的特殊地位 50
二、网络空间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新领域 52
(一)国家主权的理论与挑战 53
(二)网络空间主权存在的意义与正当性 55
(三)《塔林手册》透视出的网络空间主权 57
(四)网络空间主权原则与“领网权” 58
(五)国家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 60
(六)国家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 62
第三章 网络服务的“安全红线” 68
一、网络安全标准及等级保护制度 69
(一)密钥的泄露与保护 69
(二)公共Wi-Fi是否安全 71
(三)中国网络安全标准与等级保护制度的建立 73
二、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及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 76
(一)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 76
(二)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 78
(三)身边的故事:苹果定位门与百度旗下网站暗藏恶意代码事件 87
第四章 “震网”病毒的“防火墙” 92
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中涉及的关键问题 93
(一)关键工业基础设施与网络拓扑结构 93
(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界定 95
(三)业务连续能力、自主可控与数据安全 99
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责任制 107
(一)国家层面的职能与权责要求 108
(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营运者的职责 110
第五章 “全球科技巨头”关注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114
一、我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115
(一)我国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概述 115
(二)华为、中兴赴美投资为何受限 125
(三)我国网络安全审查与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的异同 128
(四)网络安全审查是否会限制外国产品服务进入中国市场 132
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跨境传输规则 134
(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跨境传输的风险 134
(二)欧美“隐私盾协议”背后的故事 136
(三)我国的重要数据跨境传输规范 139
(四)安全评估是否会限制数据自由流动 145
第六章 个人信息使用的“高压线” 148
一、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风险 149
(一)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屡禁不绝 149
(二)个人信息的范围界定模糊不清 150
(三)个人信息采集、加工及后续利用的风险难以控制 151
(四)个人信息的权益归属有待厘清 152
二、《网络安全法》设置的“高压线” 154
(一)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 155
(二)个人信息收集利用的具体规范 157
(三)个人信息对外提供的规范 159
(四)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 161
(五)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162
第七章 对“精准诈骗”的“精准治理” 166
一、中国电信网络诈骗的基本情况 167
(一)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和手段 167
(二)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 173
二、“精准治理”如何实现 181
(一)《网络安全法》中的惩治规定 181
(二)跨界联动监管机制 185
(三)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平台 200
(四)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 202
第八章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的“藩篱” 205
一、当今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问题 207
(一)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主要类型及表现形式 207
(二)网络舆情监测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208
(三)自媒体时代网民与一般组织对信息传播的责任 211
(四)“技术中立”原则及其适用限制 215
(五)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 219
(六)网络直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221
(七)互联网应用程序“灰色地带”的有效规制 225
(八)互联网广告活动的特殊规范 227
二、阻断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的法律屏障 229
(一)网络服务和产品提供者及网络运营者的内容管理义务 229
(二)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 230
第九章 不容忽视的“违法成本” 234
一、谷歌公司2250万美元的处罚 235
(一)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侵害缘何屡禁不止 235
(二)网络安全责任亟须明确 237
二、《网络安全法》:有牙齿的老虎 238
(一)对侵犯个人信息权利的重罚 238
(二)对网络运营者法律责任的明确 240
(三)对危害网络运行安全活动的专门处罚 240
(四)对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权力约束 241
第十章 为网络安全“定分止争” 243
一、维护网络安全的司法实践 244
(一)不断减少的司法管辖冲突 250
(二)不断强化的电子取证规则 251
(三)不断完善的审判机制 252
(四)不断明确的惩罚标准 254
二、《网络安全法》“定分”的技术特征 255
(一)内容的整体性 255
(二)功能的协调性 256
(三)安全与发展的统一性 256
(四)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57
三、中国网络安全司法保护的展望 259
(一)国际战略奠定合作基础 259
(二)普及教育推广法治观念 261
(三)专家鉴识解决技术难题 261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63

前言/序言

前言

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安全运行、政治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国际社会和各国都普遍在探索如何加强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特别列举了“网络安全”是人类面临的诸多共同挑战之一。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对于技术方案的认知匮乏以及相关风险处理能力低下——特别是网络风险或者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破坏所带来的系统性级联效应——可能会给国家经济、各经济组织乃至全球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国际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本书简称《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显得非常及时且极为重要。

《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以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立法目的,奠定了我国网络安全保护和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框架,引导着我国网信事业沿着健康安全的轨道运行,也为全球互联网的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本书由我国知名信息通信战略与法律专家王春晖教授担任主编,我国多位网络与信息法律专家参与撰写。全书共十章,围绕《网络安全法》中网络空间主权原则的确立、重要数据的本地化存储、个人信息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及其范围,以及惩治网络诈骗等新型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等,突出亮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网络空间安全的价值观、网络安全立法与司法的中国实践;详细地阐述了网络空间主权法律制度、中国网络安全标准与等级保护制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的确立与实现;归纳总结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及网络运营者的各项安全义务和法律责任;完整地介绍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跨境传输的规定与内容;对个人信息泄露及电信网络诈骗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了有效的保护途径及治理方案。与此同时,针对当今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问题,书中设立专章详述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及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网络通信管制措施。

本书聚焦习近平主席关于网络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回顾中国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全面论述《网络安全法》的立法价值及适用规则,本书不是对《网络安全法》条文的解释,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安全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和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向广大读者普及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知识,搭建维护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法治交流平台。



《数字时代的隐私守护:个人信息保护法深度解析》 在信息爆炸、数据流转的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字资产”,其价值与日俱增。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信息泄露、滥用、非法交易等风险,对公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日益严峻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应运而生,为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石。 本书并非对《网络安全法》的简单解读,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精细且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个人信息保护。我们深知,《网络安全法》虽然构建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整体框架,但对于公民个体而言,其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往往体现在个人信息如何被合法、安全地收集、使用和存储。因此,《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现,是对《网络安全法》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进行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深化和细化,填补了部分法律空白,构建了更为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数字时代的隐私守护:个人信息保护法深度解析》一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精神、核心要义、具体条款及其深远影响。本书力求摆脱枯燥的法律条文罗列,通过严谨的逻辑梳理、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及前瞻性的视角,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部关乎每个人数字权利的重要法律。 第一部分:立法背景与时代呼唤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然而,在数据洪流中,个人信息如同散落在数字海洋中的珍宝,其收集、存储、传输、利用的全链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社交媒体上的“大数据杀熟”到网络诈骗中的信息倒卖,再到企业过度收集个人敏感信息,种种乱象不仅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书将首先回顾《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将分析当前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 信息收集的泛滥与失范: 许多App和网站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明确同意的情况下,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甚至包括生物识别信息、健康信息等敏感数据。 个人信息使用的不透明与滥用: 用户往往无法清晰了解自己的信息被用于何种目的,也难以阻止企业将其信息用于营销、画像分析等非预期用途。 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与后果: 一旦发生数据泄露,轻则骚扰电话、垃圾邮件不断,重则可能导致身份盗窃、金融欺诈等严重后果。 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真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个人信息的跨境传输日益频繁,但缺乏统一、有效的法律规制,增加了信息保护的难度。 个人权利的保障缺失: 在面对不当的数据处理行为时,个人往往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难以行使知情权、决定权、删除权等核心权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是对上述问题的有力回应,标志着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构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 第二部分:核心理念与基本原则 《个人信息保护法》并非孤立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之上。本书将深入阐释这些 foundational principles,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的逻辑和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法律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维护其人格尊严和基本权益。 合法、正当、必要与诚信原则: 个人信息的处理必须遵循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原则,并且处理者应当遵循诚信原则,不得欺骗、误导。 “目的限制”与“最小化收集”: 个人信息的收集应当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且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 “告知同意”与“自主决定”: 处理个人信息必须获得个人的同意,并且个人有权撤回同意。告知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易于理解。 “公开透明”与“可追责”: 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公开其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并对其处理活动承担法律责任。 “数据安全”与“风险防范”: 法律强调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防范泄露、毁损、丢失等风险。 “权利保障”与“救济途径”: 法律明确了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中的各项权利,并提供了相应的救济机制。 这些原则构成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灵魂,指导着法律的具体应用和解释。 第三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本书将围绕《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关键条款,进行逐一的、深入的解读。我们将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阐释法律条文的含义、适用范围以及潜在的实践挑战。 个人信息的定义与范围: 明确“个人信息”及其“敏感个人信息”的内涵,厘清哪些信息属于法律规制范畴。 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 详细解读“告知同意”的具体要求,包括同意的形式、内容、撤回等;阐释“最小化收集”、“目的限制”在实践中的落地;分析“委托处理”和“共同处理”的责任划分。 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中的权利: 深入讲解个人如何行使“知情权”、“决定权”、“查阅权”、“复制权”、“更正权”、“补充权”、“删除权”、“撤回同意权”、“拒绝被自动化决策”等权利。 特定情形下的个人信息处理: 公开的个人信息: 如何处理从公开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 处理敏感个人信息: 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有哪些更严格的要求?(例如:生物识别信息、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信息等) 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重点关注监护人同意、专门的保护措施等) 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 跨境传输个人信息的条件、要求以及安全评估等。 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 建立健全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包括制定内部管理规则、组织个人信息保护培训、指定负责人等。 采取安全措施: 详细解读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安全保障措施,如加密、去标识化、访问控制等。 进行影响评估: 何时需要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评估的内容和流程。 发生安全事件时的应对: 发生泄露、毁损、丢失等安全事件时的报告义务和补救措施。 第三方(平台)的责任: 聚焦互联网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对入驻的第三方进行管理。 法律责任: 详细阐述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民事赔偿责任,以及构成犯罪的刑事责任。 第四部分:实践应用与合规指南 理论学习离不开实践应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对企业、组织乃至个人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合规指南。 企业合规: 如何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合规体系: 从制度设计、技术实施、人员管理等方面提供具体建议。 如何进行告知同意的落地: 设计清晰、易懂的隐私政策和用户协议,规范授权流程。 如何合法收集与使用数据: 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范围,并确保数据的最小化使用。 如何进行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 制定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单独同意机制。 如何保障跨境数据传输合规: 理解并应用相关要求,如安全评估、标准合同等。 如何应对数据安全事件: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明确报告和处置流程。 如何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 探索匿名化、去标识化等技术手段,在数据价值挖掘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 个人权益维护: 如何了解自己的权利: 教导读者如何识别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不当处理,以及如何提出诉求。 如何有效行使权利: 提供具体的步骤和建议,例如如何向平台提出删除个人信息的请求,如何拒绝不必要的个性化推荐等。 如何识别和防范个人信息风险: 提高个人对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的警惕性,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 第五部分:展望与挑战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开启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个人信息保护新时代。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尚待解决的挑战。 法律的完善与配套规定: 探讨未来可能出台的细则、指南以及监管政策。 技术发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影响: 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跨境数据治理的国际合作: 分析全球数据流动背景下,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律的对接与协调。 社会共治的构建: 探讨如何通过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和个人参与,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数字空间。 个人信息保护理念的普及与深化: 强调提升全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使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观。 结语 《数字时代的隐私守护:个人信息保护法深度解析》一书,旨在成为您理解和实践《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得力助手。我们相信,通过对这部重要法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个人能够更好地守护自己的数字权利,企业能够更负责任地处理个人信息,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信、以人为本的数字社会。本书不仅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对数字时代隐私价值的重申,对公民数字权利的有力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前沿性和时代性。作者紧跟网络发展的步伐,对新兴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为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感到惊叹。书中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网络安全挑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应对策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当下意义,更具有长远的指导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网络治理的讨论,作者从多个维度分析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网络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治理理念。这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法律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思考录。它让我对未来的网络发展充满了期待,也更加坚定了维护网络安全的决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作者在引用法律条文时,都非常精确,并且对每一条文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分析了其立法背景、核心要义以及在实践中的适用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时,能够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让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书中还涉及了大量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技术知识,虽然我不是技术专家,但在作者的引导下,也能对这些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认识到技术手段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非常注重细节,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罗列,更是作者对网络空间安全这一复杂议题的深刻思考和系统性阐述。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窗口,让我看到了国家在维护网络主权、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打破了我对法律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活泼,充满了个人色彩,却又不失专业性。他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将法律知识融入其中,让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些法律条文时,会引用一些历史典故或者文学作品,这让原本严肃的法律话题变得更加有趣和耐人寻味。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不仅让我更容易记住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会到了法律的魅力和智慧。书中还包含了一些作者个人的思考和感悟,这些内容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加人性化,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解法律,更是在分享他对于网络空间安全的热情和思考。这本书让我觉得,法律的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评分

这本书我期待了很久,终于拿到手了,拿到书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非常有质感,让我一眼就爱上了它。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流畅而富有逻辑的文字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解读,更像是作者与读者的一次深度对话。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有趣,让我这个对法律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对网络安全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部法律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条款时,能够结合当下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法律可能存在的空白或未来发展趋势,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读完第一章,我就感觉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对网络空间的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适合法律从业者,更适合每一个网民阅读,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让我们在网络世界中更加安全地遨游。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探索书中更多精彩的内容,去学习更多关于网络安全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作者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网络安全法的世界。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层面,到微观的个人行为规范,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法律条文时,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巧妙地运用了逻辑分析和比较法,将不同条款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异同点都清晰地呈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作者的观点非常独到,对于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法律问题,他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地站队。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在探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时,引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网络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法律的解读,更像是一本关于网络时代生存指南的启蒙读物。它让我明白,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