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2版)/全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贯穿式+立体化创新规划教材

宏观经济学(第2版)/全国高等院校“十三五”贯穿式+立体化创新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玉明,聂艳华,陈奇超,王景嵫 著
图书标签: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学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十三五规划教材
  • 创新规划教材
  • 贯穿式教材
  • 立体化教材
  • 全国高等院校
  • 经济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0678
版次:2
商品编码:123197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6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09年由渤海大学张玉明教授主持的宏观经济学精品课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015年由张玉明教授主讲的宏观经济学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为了能够与读者分享教学体会与经验,我们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以适应理论教学改革的需要为出发点,努力贴近本科教学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力求有所突破与创新。
  为便于读者的学习,本教材在每一章开始时都给出了“学习要点及目标”“核心概念”和“引导案例”,意在提醒读者本章的精髓与实际案例。在每一章结束时,都针对本章内容给出“本章小结”,梳理出本章的要点。在“本章小结”后都列出本章的“实训案例”“实训课堂”及“复习思考题”,便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与第一版不同,在每一章的最后还增加了阅读延伸,给出与本章相关知识的阅读拓展资料,同时给出张玉明教授在超星主讲的宏观经济学在线课程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移动端观看视频进行在线学习。
  《宏观经济学(第2版)》的读者对象是国内大专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具有同等文化程度的自学者,以本科生为主,也可供研究生班学员、MBA学员使用,还可供广大实际经济工作者自学参考。

内容简介

  《宏观经济学(第2版)》共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消费与简单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修正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分析;完整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金融体制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平衡与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为适应本科理论教学改革的需要,《宏观经济学(第2版)》在内容取舍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性。《宏观经济学(第2版)》适合作为本科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2
一、宏观经济学的概念2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3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6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8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8
二、经济理性主义的假定9
三、均衡分析方法10
四、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方法10
五、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11
六、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11
七、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11
八、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
分析12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
关系12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
联系12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
区别14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6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16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17
本章小结18
复习思考题19
阅读推荐21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22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23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23
二、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
总值24
三、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25
四、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
总值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25
五、实际GDP和潜在GDP27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27
一、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两大
体系27
二、对“总产出=总支出=总收入”
的认识28
三、支出法29
四、收入法(或成本法)32
五、生产法33
六、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调整35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37
一、国内生产总值37
二、国内生产净值37
三、国民收入37
四、个人收入38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38
六、国民收入概念中五个总量的
关系38
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38
一、简单宏观经济的构成39
二、两部门经济的流量循环模型
与恒等关系40
三、三部门经济的流量循环模型
及恒等关系42
四、四部门经济的流量循环模型
及恒等关系43
本章小结45
复习思考题45
阅读推荐48
第三章消费与简单凯恩斯宏观经济
模型49
第一节均衡产出50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50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51
三、投资等于储蓄52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52
一、消费函数52
二、储蓄函数55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56
第三节消费的其他理论57
一、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57
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58
三、持久收入消费理论59
四、家庭跨时期消费的基本理论59
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62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决定63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
决定64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
决定67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
决定69
四、国民收入的变动72
第五节乘数理论74
一、乘数原理75
二、价格水平变化对投资乘数的
影响78
三、其他乘数79
四、乘数理论的适用性82
本章小结83
复习思考题84
阅读推荐87
第四章修正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IS-LM分析88
第一节凯恩斯的投资理论与IS曲线89
一、凯恩斯的投资理论89
二、IS曲线及其推导95
三、IS曲线的斜率98
四、IS曲线的移动99
第二节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101
一、货币供求与利率的决定101
二、LM曲线及其推导109
三、LM曲线的斜率111
四、LM曲线的移动113
第三节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
均衡114
一、两市场均衡的确定114
二、非均衡到均衡的调节115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
变动117
第四节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120
本章小结121
复习思考题122
阅读推荐125
第五章完整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分析126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分析127
一、总需求函数127
二、总需求曲线128
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131
第二节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134
一、新古典总供给曲线134
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139
三、总供给曲线的一般形状及其
移动142
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的凯恩斯宏观
经济模型的应用144
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44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146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与经济的
动态调整149
本章小结151
复习思考题151
阅读推荐155
第六章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156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157
一、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
演变157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58
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161
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
困难162
第二节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原理162
一、财政体制及其基本结构162
二、政府预算165
三、财政政策的工具166
四、自动的财政政策和酌情使用的
财政政策167
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168
第三节财政政策效果分析169
一、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
影响169
二、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
影响170
三、财政政策效应特例:凯恩斯区域
与古典区域171
四、财政政策乘数与财政政策
效果172
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174
第四节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平衡176
一、财政收支平衡概述176
二、财政平衡预算思想177
三、功能财政178
四、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179
五、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
货币化182
六、财政政策与平衡预算182
本章小结183
复习思考题184
阅读推荐186
第七章金融体制与货币政策188
第一节金融体制概述189
一、金融体制的相关内容190
二、中央银行及其职能191
三、金融中介及其业务193
四、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框架195
第二节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196
一、货币196
二、国际货币体系200
第三节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和货币
供给205
一、货币创造的过程205
二、简单的货币创造乘数207
三、复杂的货币创造乘数207
四、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208
第四节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的传导
机制209
一、货币政策209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210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212
四、其他货币政策工具213
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214
六、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217
第五节货币政策效果分析219
一、货币政策效果219
二、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
影响219
三、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
影响220
四、货币政策效果特例:凯恩斯区域
与古典区域220
五、货币政策乘数与财政政策
效果221
六、货币政策的局限性222
七、货币主义的挑战223
第六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

精彩书摘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学习目标及目录
  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部门法)及其相关概念。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本质意义;理解并掌握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理解GNP、GDP与潜在GNP、GDP的区别。
  了解并掌握国民收入基本公式等。
  核心概念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关系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宏观经济均衡
  引导案例
  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现,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从2010年起,我国的GDP总量排在全世界第二位,2015年我国的GDP为68.9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0.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5%,日本的2.64倍。没有GDP,我们也无法知道,2015年我国的人均GDP为5.067万元人民币(按人口13.6亿人计算),约合7992美元(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率按1∶6.34计算),相当于美国的14.3%,日本的24.6%;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如果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比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的产品(或提供一元钱的劳务),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资料来源:张淑云.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42.)
  案例导学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产品;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但以支出为准。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因此,必须首先了解宏观经济中主要总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只有了解和把握了这些主要经济指标,才有可能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因此,首先要弄清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境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在理解这一经济概念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的总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产值。
  第二,只计算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价值,而不包括以前生产而该年售出的存货的价值。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以国土原则为依据,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所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根据这一原则,外国公司在本国子公司的收入应该计入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而本国企业在国外子公司的收入就不应被计入。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物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即要把旅游、教育、卫生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二)国内生产总值定义中的重点词语
  (1)市场价值总和。市场价值意思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这些价值都是用货币这把尺度加以衡量的,表现形式为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市场价值总和”就是将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相加。
  GDP在统计过程中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凡是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误差,但大量的未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极易遗漏,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消费的那部分粮食的价值,家务劳动的价值等;第二,经过市场交易但是逃避登记的经济行为如走私等地下经济活动形成的交易量,也会被疏漏;第三,市场价格经常变动,所以衡量GDP的增长必须以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的GDP被称为实际GDP,而没有扣除物价变动的GDP被称为名义GDP。
  (2)最终产品。最终产品意思是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中间产品。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是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物品和劳务,GDP不包括中间产品(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生产的。生产的意思是新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价值,而不是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一国或地区境内。一国或地区境内是一国或地区领土范围内所有的人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包括在本国或本地区领土范围内的外国国籍的人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不包括在本国或本地区领土范围外居住的本国或本地区的公民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宏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它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利用问题。2009年由渤海大学张玉明教授主持的宏观经济学精品课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2015年由张玉明教授主讲的宏观经济学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为了能够与读者分享教学体会与经验,我们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以适应理论教学改革的需要为出发点,努力贴近本科教学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力求有所突破与创新。
  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各章的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作为统领全书内容的章节,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概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二章讲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的前提,介绍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和计算,重点研究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以及五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第三章讲述消费与简单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运用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收入函数研究消费、储蓄和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对消费的研究中,分析消费理论的几种假说;在对投资理论研究中,分析乘数原理。
  第四章讲述修正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分析。通过IS曲线与LM曲线研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的均衡,以及通过IS-LM模型对以上两种市场同时均衡进行分析。
  第五章讲述完整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从三个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及其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决定,通过对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分析,建立短期与长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基本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提供重要的分析工具及解决重大经济问题的基础。
  第六章讲述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和机制,还研究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平衡预算乘数与财政赤字,研究收入政策如何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进行相机抉择。
  第七章讲述金融体制与货币政策。通过对金融市场及其市场体系和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分析,研究货币市场的均衡与经济总量均衡的关系。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内容与现代货币主义政策主张,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进行协调并进行政策搭配。
  第八章讲述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平衡与宏观经济政策。本章从开放视角研究宏观经济问题,首先研究开放程度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然后从对外贸易乘数入手研究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国际流动、研究汇率及其变动的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国际收支的平衡、调节和宏观经济政策。
  第九章讲述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介绍萨伊法则及其充分就业理论,研究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与充分就业均衡,并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与滞胀的分析,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治理。
  第十章讲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介绍经济增长理论,讨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并对肯德里克全要素与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对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决定作用及其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除此之外,还研究经济增长的极限论。
  第十一章讲述新古典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介绍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
  为便于读者的学习,本教材在每一章开始时都给出了“学习要点及目标”“核心概念”和“引导案例”,意在提醒读者本章的精髓与实际案例。在每一章结束时,都针对本章内容给出“本章小结”,梳理出本章的要点。在“本章小结”后都列出本章的“实训案例”“实训课堂”及“复习思考题”,便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与第一版不同,在每一章的最后还增加了阅读延伸,给出与本章相关知识的阅读拓展资料,同时给出张玉明教授在超星主讲的宏观经济学在线课程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在移动端观看视频进行在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国内大专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具有同等文化程度的自学者,以本科生为主,也可供研究生班学员、MBA学员使用,还可供广大实际经济工作者自学参考。
  本书由张玉明、聂艳华任主编;陈奇超、王景嵫任副主编。具体分工为:第四章、第五章、第十章由张玉明编写;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由聂艳华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由陈奇超编写;第十一章由王景嵫编写。张玉明同志对全书进行了修改、统稿。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渤海大学李汉君教授的热心帮助。此外还参阅、引用了有关著作和教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在第1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修订过程中基本上保留了上一版的体例和内容;同时对上一版中的错误予以改正,对部分内容结构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了调整、增减。
  由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恳请同行及读者指正。
  编者
  第1版前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它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利用问题。2009年由张玉明教授主持的宏观经济学精品课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为了能够与读者分享教学体会与经验,我们编写了本书。本书以适应理论教学改革的需要为出发点,努力贴近本科教学实际,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力求有所突破与创新。
  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作为统领全书内容的章节,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讲述几个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及其变动趋势与相互关系,以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宏观经济均衡与国民收入核算。本章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的前提,介绍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与基本方法。重点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其指标的校正、国民收入的流转与循环及变动与调节。第三章,消费与简单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本章运用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收入函数研究消费、储蓄和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对消费的研究中,分析消费理论的几种假说;在对投资理论研究中,分析乘数原理。第四章,修正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分析。本章通过IS曲线与LM曲线研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通过IS-LM模型对以上两种市场同时均衡进行分析。第五章,完整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本章从三个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及其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决定,通过对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分析,建立短期与长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基本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提供重要的分析工具及解决重大经济问题的基础。第六章,财政体制与财政政策。本章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和机制、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平衡预算乘数与财政赤字,以及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如何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如何进行相机抉择。第七章,金融体制与货币政策。通过对金融市场及其市场体系和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分析,研究货币市场的均衡与经济总量均衡的关系。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平衡与宏观经济政策。本章从开放视角研究宏观经济问题,首先研究开放程度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然后从对外贸易乘数入手研究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国际流动、汇率及其变动的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国际收支的平衡、调节和宏观经济政策。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本章主要介绍萨伊法则及其充分就业理论,研究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与充分就业均衡,并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与滞胀的分析,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第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增长理论,讨论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并对肯德里克全要素与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对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决定作用及其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此外,还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极限论。第十一章,新古典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本章介绍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等。
  为便于读者的学习,本书在每一章开始时都给出了“学习要点及目标”“核心概念”“引导案例”,以便提醒读者本章的精髓与实际案例。在每一章结束时,都针对本章内容给出“本章小结”,概括本章的要点。在每一章的“本章小结”后都列出本章的“实训案例”“实训课堂”及“复习思考题”,以便于读者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本书适合于国内本科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和具有同等文化程度的自学者,以本科生为主,也可供研究生班学员、MBA学员使用,还可供广大实际经济工作者自学参考。
  本书由张玉明、聂艳华任主编;陈奇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由陈奇超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第十章由张玉明编写;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由聂艳华编写;第十一章由王景嵫编写。张玉明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和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李汉君教授的热心帮助,此外还参阅、引用了有关著作和教材,在此对所有相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恳请同行及读者斧正。
  编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性书籍的简介,它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教材内容: --- 书名:全球视野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政策实践 简介: 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已成为每一个决策者、学者乃至普通公民的必备素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既扎实又兼具前瞻性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带领读者穿越复杂的经济数据与理论迷雾,直抵宏观经济运行的本质。我们不满足于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概念罗列,而是致力于将理论模型与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紧密结合,探讨政策制定者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稳定与增长的最佳路径。 本书的结构精心设计,旨在实现从基础理论的系统构建到前沿议题的深入剖析的平稳过渡。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的基石——衡量、模型与目标 我们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衡量指标入手。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通货膨胀的衡量(CPI与PCE)、失业率的构成,这些都是构建宏观分析大厦的基石。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内在逻辑及其局限性,特别是如何更全面地衡量经济福利和社会进步。 随后,我们将引入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分析工具——简单、但富有洞察力的模型。从简单的凯恩斯乘数模型出发,探讨总需求(AD)和总供给(AS)的相互作用。我们不仅会解释模型背后的经济直觉,还会深入分析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校准在实际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性。理解“乘数效应”如何放大或抑制经济波动,是掌握宏观调控能力的第一步。 本部分的核心目标是确立分析的基线:理解经济体在“正常”状态下的行为模式,明确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三个主要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二部分:短期波动与需求管理:走出衰退与控制通胀 经济周期是宏观世界永恒的主题。本部分集中探讨短期内经济如何偏离其潜在产出水平,以及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干预。 我们将详细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央银行如何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准备金率以及非常规工具(如量化宽松——QE)来影响信贷市场、投资决策和总需求。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采取批判性视角,探讨流动性陷阱的风险、利率的零下限约束,以及预期管理在现代货币政策中的核心地位。 紧接着,本书深入探讨财政政策的复杂性。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路径、挤出效应的讨论,以及财政政策在应对突发性冲击(如自然灾害或全球疫情)中的作用,都将进行详尽的案例分析。我们特别关注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探讨代际公平和财政空间约束对未来政策选择的制约。 第三部分:长期增长与经济发展:探寻繁荣的源泉 如果说短期分析关注的是经济的“呼吸”与“脉搏”,那么长期分析则关注经济体的“体质”与“潜力”。本部分转向长期增长理论,探究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实现持久繁荣,而另一些国家则长期停滞不前。 从早期的索洛增长模型开始,本书逐步引入内生增长理论(如Romer和Lucas的模型)。我们将重点分析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制度质量以及创新生态系统对长期人均产出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相信,理解“增长的引擎”远比仅仅描述增长的现象更为重要。 此外,本部分还将讨论开放经济下的长期均衡。汇率制度的选择、国际资本流动、贸易平衡与经常账户赤字之间的关系,这些要素如何共同塑造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长期比较优势和地位,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 第四部分:前沿议题与全球宏观经济治理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对准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最为关注的前沿挑战。 首先是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传统宏观模型对金融部门风险的系统性忽视。我们将引入金融摩擦、资产负债表效应,并探讨宏观审慎工具(如逆周期资本缓冲、贷款价值比限制)如何嵌入到宏观政策框架中,以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其次,本书对气候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分析。如何量化环境外部性?碳税、排放交易体系(ETS)如何影响经济结构和投资决策?我们探讨了“绿色转型”背景下的宏观经济权衡。 最后,我们将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协调。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主权债务危机(如欧元区危机回顾)的教训,以及多边机构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中的角色,都将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本书力图向读者展示,在高度相互关联的今天,没有一个经济体是孤岛,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国协作精神。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述风格力求清晰、逻辑严谨,同时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我们避免过度依赖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侧重于解释核心思想背后的经济直觉。通过大量精心挑选的国际和区域性经济数据图表,以及对近十年重大经济事件的深入剖析,本书致力于培养读者运用宏观经济学工具来分析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记忆模型定义。它不仅适合专业学习者打下坚实基础,也适合希望深入理解当代经济脉动的商业人士和政策观察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探索。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一一展开。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比如国民收入核算,书中细致地讲解了GDP的构成、计算方法以及其局限性,这一点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至关重要。接着,便深入到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例如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以及治理,失业率的分析和不同类型的失业。书中对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派,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等,都有比较详尽的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提出的政策主张。我特别欣赏书中在解释一些复杂模型时,会辅以图表和逻辑推演,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关系变得更加直观。虽然偶尔会遇到一些晦涩的理论,需要反复咀嚼,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逻辑性很强,内容密度适中,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对于想要深入理解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很朴实,封面上“十三五”和“贯穿式+立体化创新规划教材”这些字眼,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很“官方”,也很“厚重”。翻开来,里面的纸张质量不错,印刷也清晰,没有油墨味,这点让我很满意,毕竟要长时间和这本书打交道。章节的划分看起来很合理,从最基础的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指标,比如GDP、CPI,到更复杂的理论模型,比如IS-LM模型、AD-AS模型,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比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尤其期待的是关于“贯穿式+立体化”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是内容上的前后呼应,还是教学模式上的与时俱进?书中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是否足够丰富,能否真正帮助我理解和掌握那些抽象的概念?作为一名初学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循序渐进,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而不是一上来就抛出大量公式和模型,让我望而却步。我希望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教学上的匠心独运,能够真正激发我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

评分

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学一直有些模糊概念的学习者,这本书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没有一开始就用大量的术语和模型压垮我,而是从最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是什么”开始,层层递进。书中对基本概念的解释非常清晰,比如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含义、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决定经济的均衡水平。我特别喜欢书中在解释经济周期时,通过描绘经济波动的图景,让我对繁荣和衰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于一些关键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财政政策的支出和税收,书中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潜在影响。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问题的本质,如何从宏观的层面去审视经济现象,而不是被一些表面的信息所迷惑。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不同于一些只关注理论的教材,这本书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大量引用了现实经济数据和案例。比如在分析通货膨胀时,书中会结合近几年不同国家CPI的变动情况,分析背后的原因,以及央行采取的应对措施。在讨论财政政策时,也会涉及到不同国家在经济衰退时期推出的财政刺激计划的效果评估。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而且,“十三五”这个时间节点的定位,也暗示了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与中国经济发展规划相关的讨论,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走向非常有价值。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对一些最新的经济现象,比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进行了相应的宏观经济学解释和分析。总的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教材,更像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用宏观经济学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立体化”体现在它不仅仅是纸质书本的内容,我感觉它鼓励学习者去探索更多的资源。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但我注意到书中有提到一些在线学习平台、案例库,甚至是相关的学术期刊推荐。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本身,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去深化理解。例如,在学习国际收支理论时,书中可能会提供一些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查询的入口,让我们去分析不同国家贸易差额的变化。在学习汇率理论时,也许会引导我们去关注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及其影响因素。这种“立体式”的学习方法,我认为对于掌握宏观经济学这样一门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学科尤为重要。它不仅培养了我们理论上的深度,更锻炼了我们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更具象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指引,让我的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