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我國古代花卉發展良好的時期,《花史左編》原著誕生於明代,作者王路是明代學者,十分喜愛花卉,於丁巳年編成此書。明代文學傢陳繼儒為此書題詞,給予瞭很高的評價。書中涵蓋古代花卉多方麵的內容,主要記載瞭古代各種花卉的名稱、形態、季節特性、栽培事宜、作用,以及花的典故、傳說、栽種器具等,內容十分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花卉的重要資料。
王路在小引中寫道,“《左編》花之事跡計二十四捲,《右編》花之辭翰陸續品輯約一十二捲。”《右編》有其名而後來並未成書,因此隻有《花史左編》一書。
《花史左編》原著沒有標點符號,閱讀十分費時費神,為瞭讓讀者更好地瞭解古代花卉情況,本書由李斌教授校點,經過校點和重新排版,比原著更加方便閱讀。
《花史左編》主要記述瞭古代花卉的情況,內容涵蓋瞭花卉的方方麵麵,包括花的顔色種類名稱,到花的栽培方法和用途,再到花背後的故事和隱含的文化意象,記述極盡詳細。
開篇有陳繼儒的題詞,給予此書高度的評價,“其所撰《花史》二十四捲,皆古人韻事,當與農書、種樹書並傳。讀此史者,老於花中,可以長世;披荊畚礫,灌溉培植,皆有法度,可以經世;謝卿相灌園,又可以避世,可以玩世也。”
《浙江通誌》載:“王路,《花史》二十四捲,有天啓元年李日華序。”今此本二十七捲,無日華序,而前有陳繼儒序與路所作小引,皆稱二十四捲。又,此本二十五捲《花之友》、二十七捲《花之器》皆題“潭雲宣猷馭雲子補”,二十六捲《花塵》題“百花主人輯”,則路書本二十四捲,此三捲乃後人所補入,而刊書者並為一目耳。
因此,本書內容共二十七捲,內容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花卉的重要資料。
王路,字仲遵,明代學者,浙江嘉興人,對花卉有獨特的見解。
李斌,博士,教授,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2003年7月起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工作,2012年晉升為教授,現擔任碩士生導師。發錶論文有《晚明“山人”與晚明士風》《袁宏道後期詩文理論述評》《論晚明布衣文人的旅遊活動》等。
捲一 花之品
捲二 花之寄
捲三 花之名
捲四 花之辨
捲五 花之候
捲六 花之瑞
捲七 花之妖
捲八 花之宜
捲九 花之情
捲十 花之味
捲十一 花之榮
捲十二 花之辱
捲十三 花之忌
捲十四 花之運
捲十五 花之夢
捲十六 花之事
捲十七 花之人
捲十八 花之證
捲十九 花之妬
捲二十 花之兀
捲二十一 花之藥
捲二十二 花之毒
捲二十三 花之似
捲二十四 花之變
捲二十五 花之友
捲二十六 花麈 附十無待
捲二十七 花之器
附錄
讀《花史》題詞
吾傢田捨,在十字水中。數重花外,設土剉竹床,及三教書。除見道人外,皆無益也。獨生負花癖,每當二分前後,日遣平頭長須,移花種之。犯風露,廢櫛沐,客笑曰:“眉道人命帶桃花。”餘笑曰:“乃花帶驛馬星耳。”幽居無事,欲輯花史,傳示子孫,而不意吾友王仲遵先之。其所撰《花史》二十四捲,皆古人韻事,當與農書、種樹書並傳。讀此史者,老於花中,可以長世;披荊畚礫,灌溉培植,皆有法度,可以經世;謝卿相灌園,又可以避世,可以玩世也。但飛而食肉者,不略諳此味耳。
陳繼儒題
花史左編捲之一
槜李 仲遵 王路 篡修
花之品
凡立言無所關切,雖充棟無益。是捲成於草草,然統紀悉寓,漸微必杜,敢曰花經,用懲孟浪。
花史左編捲之四
槜李 仲遵 王路 篡修
花之辨
如一花數名,一名數色,諸凡異瓣、異實、異味、異産、培灌異法,種種不一,不妨剖晰其微。
梅花
趙彥林注:“江邊曰江梅;在嶺曰嶺梅;在野曰野梅;官中所種曰官梅;插膽瓶曰瓶梅。”
又
“先發曰早梅,飽風霜老水涯曰枯梅,色紅者為紅梅。紅白之外有五種,如綠萼,蒂純綠而花香,亦不多得。有照水梅,花開朵朵嚮下。有韆瓣白梅,名玉蝶。有單瓣紅梅,有練樹接成墨梅,皆奇品也。”
花訣 十二月
正月
扡插:地棠、梔子、錦帶、木香、紫薇、白薇、石榴、玫瑰、銀杏、金雀、櫻桃、西河柳。
移植:木蘭。
接換:海棠、臘梅、梨花、梅花、桃花、杏花、李花、黃薔薇。 宜雨水後
壓條:杜鵑、白茶、木樨。 凡可扡者皆可壓
下種:杏、茄。
澆灌:牡丹、瑞香、芍藥、桃、杏、李。
培壅:石榴、海棠、梨。
整頓:元旦雞鳴,將火遍燒一切,花木則無蟲侵之患。是日將斧駁樹皮,則結子不落。月內修去一切果木繁枝枯乾
過貼:月內接換者皆可貼,但取葉相似,意相似者尤佳。凡栽果木宜上旬,南風火日不可栽種
二月
分栽:萱花、紫荊、杜鵑、芭蕉、百閤、菊花、淩霄、迎春、甘菊、映山紅、甘露子。
扡插:芙蓉、瑞香、梔子、柳枝。
接換:木樨、海棠、桃、梅、杏、李、梨、紫丁香。 宜在春分前後
下種:鞦葵、鳳仙、金錢、枸杞、藕秧、十樣錦、老少年、剪春羅、剪鞦羅。
澆灌:牡丹、芍藥、瑞香。 可培壅皆可澆
培壅:木樨。 用豬糞和土壅
整頓:社日杵春百菓樹根,則結子不落
過貼:月內凡可扡可接者,皆宜過貼
這部《花史左編》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那種帶著微微啞光質感的厚磅紙,觸感溫潤而紮實,仿佛能感受到時光在指尖流淌的厚重感。主色調是沉穩的墨綠色,搭配燙金的標題字體,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精緻。翻開內頁,紙張的白度控製得恰到好處,不至於過於刺眼,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字體的選擇也頗為考究,宋體與仿宋體的結閤,使得正文清晰易讀,而那些典雅的花卉插圖,綫條細膩,色彩淡雅,每一幅都像是獨立的水墨畫作,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提升瞭整本書的藝術價值。裝訂工藝看得齣是用瞭心的,書脊平整有力,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容易齣現鬆散的情況。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分量,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這樣的設計,無疑為閱讀體驗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細細品味其中的每一個細節。可以說,光是憑著這份內外兼修的質感,就足以讓人對這本書的內容抱有極高的期待。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主題的書籍興趣不大,總覺得會是枯燥的說教或者堆砌的辭藻。然而,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卻齣乎我的意料,它有一種近乎音樂般的韻律感。作者的遣詞造句極其講究,很多看似尋常的詞語,在他手中組閤起來,便煥發齣一種全新的生命力。那些描述性的句子,長短錯落有緻,讀起來朗朗上口,即便是復雜的概念,也被他用極其流暢的比喻和排比句串聯起來,使得理解的障礙大大降低。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將某些段落反復朗讀幾遍,僅僅是為瞭享受那種文字在口腔中流轉的美妙感受。這種對語言本身的極緻追求,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普通讀物。它不是僅僅在傳達信息,更是在展示語言作為一種藝術媒介所能達到的高度。我甚至開始留意自己日常的錶達方式,試圖從中汲取一些靈感,將這種對精妙措辭的欣賞融入到自己的思考和錶達之中。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種非常細緻入微的觀察方式,而這本書似乎恰好激發瞭這種心境。它並非那種宏大敘事或激烈衝突的作品,相反,它更像是一係列精緻的、私密的筆記集閤,充滿瞭生活中的微小觀察和哲學沉思。閱讀它的過程,就像是放慢瞭呼吸,去留意窗外光綫的微妙變化,或是牆角苔蘚的生長紋理。作者的筆觸極為剋製和內斂,沒有過多的情緒渲染,僅僅是用一種近乎學術的冷靜,去解構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我尤其欣賞它在敘事節奏上的處理,它允許讀者有大量的空間去進行自己的聯想和補充,不會將所有的意圖都強加於人。每讀完一個小章節,我都會閤上書本,在腦海中迴味那種淡淡的、幾乎要消散的意境,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那份對世間萬物的細微捕捉。這種緩慢的、內嚮的閱讀體驗,對於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來說,無疑是一種難得的心靈休憩,它教會我在喧囂中尋找那份屬於自我的寜靜與專注。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所構建的世界觀的深度和廣度。它似乎擁有一個獨特的坐標係,所有的事件、情感和哲思都是圍繞著這個坐標係來展開的,但這個坐標係卻又與我們通常理解的世界有著微妙的偏差。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但這種領悟並非源於簡單的知識獲取,而是源於思維模式的重塑。它挑戰瞭一些我長期以來固有的認知框架,迫使我去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那些看似恒定不變的真理。這種深層次的智力上的“交鋒”,是閱讀體驗中最令人興奮的部分。我需要反復查閱一些背景資料,思考作者引用典故的齣處和深意,這種主動探索的過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它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而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智力對話,每一次深入探索,都能挖掘齣新的層次和含義,讓人感到自己的認知邊界正在被溫柔而堅定地拓寬。
評分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本書是值得留存的。它展現瞭一種非常難得的、堅持自我風格的寫作態度。在當下齣版市場追求快速迭代、迎閤大眾口味的大環境下,作者卻似乎完全不受外界乾擾,固執地沿著自己設定的軌跡前行。這種“不閤時宜”的反倒成瞭一種寶貴的品質。書中的一些觀點和論述,雖然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纔能完全領會,但即便隻是淺嘗輒止,也能感受到那種對學術或藝術領域持之以恒的敬畏之心。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扔在一旁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個可以反復研讀、每次都能帶來新啓發的工具書或參考書。我甚至在想,十年後再次翻開它,或許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共鳴,因為它本身似乎就具有一種超越時效性的力量。這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內涵,纔是衡量一本好書的真正標尺,而《花史左編》無疑具備瞭這種潛力,讓我願意將其置於書架的顯眼位置,靜待歲月的沉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