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實用樸門農藝》第一章內容是樸門農藝概述,嚮大傢介紹樸門農藝的基礎知識,包括樸門農藝的內涵和樸門農藝背後蘊含的道德準則。另外,這一部分還介紹瞭基本的地球科學知識,為下一階段的設計規劃做鋪墊。第二章為大傢講述瞭完整的樸門農藝設計流程,首先是觀察分析評估,其次是製定總的規劃綱領,然後是完善實施細節,最後是維護修繕方案。第三章詳述瞭樸門農藝的構成係統以及如何管理這些係統,包括:土壤肥力、水、垃圾、能源、住宅、食物生産、動物和野生動物。第四章列舉瞭50種樸門農藝實用植物。第五章介紹瞭樸門農藝設計的隱含要素,也就是那些支撐樸門農藝設計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理論。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樸門農藝概述
第一節 樸門農藝的道德規範和準則
第二節 嚮自然學習
第二章 樸門農藝設計過程
第-節收集信息
第二節 整閤規劃
第三節 細節識彆
第三章 樸門農藝的構成係統
第-節土壤肥力——改善耕作條件和土壤養分
第二節 水——利用有限的資源
第三節 垃圾——形成封閉的循環係統
第四節 能源——最小化工作量
第五節 住宅——建造功能型、高效型建築
第六節 食物和植物係統——滿足大傢自身需要
第七節 動物和野生動物——歡迎自然多樣性
第四章 50種樸門農藝實用植物
第五章 隱形的結構
結束語
緻謝
前言/序言
每一位翻開本書的讀者都可能過著各自不同的生活,但大傢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傢都是人類,同屬於一個大傢庭,是西雅圖酋長(Chief Seattle)所描述的精彩紛呈的生命網絡的一部分。人類生來就與這個網絡中的其他事物相互聯係,並且能感知這種聯係。然而,隨著生活閱曆的增加,大傢卻漸漸地遺忘瞭那些最原始的生命之間的聯接。不可否認,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類的本能,人們一直在為擁有健康、幸福、舒適的生活以及穩定的經濟來源等而努力。然而,當大傢站在長期的曆史發展角度來思考這些人類的追求時,卻發現它們並不能支撐起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當今社會,人類的發展已經走到瞭十字路口,急需改變那些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現今,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嚴重依賴於不可控製的係統,比如:工業化食物生産體係、城市垃圾和排水係統、能源網絡等等。其實,人們可以擺脫這些係統的製約,過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態的生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這也是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期望通過此書引起大傢對相關問題的重視。
作為本書作者的我們,傑西·布魯姆(Jessi Bloom)和戴夫·伯赫倫(Dave Boehnlein),有著相似的成長經曆。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成長在這個國傢遙遠的兩端,互不相識,兒時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大自然裏愉快地玩耍。我們那時的日常遊戲就是在森林裏瘋跑、搭建城堡、在溪流裏堆小堤壩。我們到戶外徒步探險、下水摸魚、在草地上野營、到河水裏遊泳。大自然就是我們兒時的遊樂場,我們對養育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滿懷深情。然而,那時的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日後會成長為樸門農藝的實踐者。之後,差不多在相同的時期,我們卻親眼目睹瞭兒時嬉戲的地方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被夷為平地。這種大肆破壞自然的發展方式令我們憂心忡忡。因此,我們開始學習與環境有關的知識並在相關領域開展工作,傑西(JessiBloom)緻力於開展生態設計工作,而戴夫(Dave Boehnlein)則投身於戶外教育工作。最終,我們都不約而同地走上瞭樸門農藝道路。樸門農藝不僅成為瞭我們的職業,也成為瞭我們的生活方式。
雖然我們二人有著相同的經曆,在同一領域開展工作,但是彼此互不認識,直到2010年我們纔在西雅圖西北鮮花園藝展(Northwest Flower and Garden Show in Seattle)上有瞭第一次的會麵。當時,戴夫(Dave Boehnlein)正在尋找專業的閤作夥伴,並希望召集優秀的樸門農藝實踐者,形成一個組織網絡。傑西(Jessi Bloom)則剛好在那一次的展會上設計和展齣瞭都市樸門農藝演示園區,這個園區既符閤可持續性要求又兼具美學價值,獲得瞭無數贊譽。諷刺的是,當時大傢對“樸門農藝”(Perma culture)這個詞還存在很多誤解,展會的管理者為瞭避免給大眾帶來睏擾,就沒有讓“樸門農藝”這個詞齣現在展覽園區的名稱中。但自從第一次見麵後,我們二人就開始閤作開展一些項目,包括規劃設計、舉辦工作坊、舉行蹦床會以及撰寫這部樸門農藝著作。
我們開展這些工作的目的是為瞭讓更多的人瞭解並喜歡上樸門農藝,然後做齣積極的改變。隻要嘗試著去瞭解並參與到自然中,大傢就會對周圍的環境有更深的體悟。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與自然的情感增強瞭,大傢會聽到大自然如慈母般親拍著大傢的肩膀說:“你們在為我工作。”現在,大傢感受到自然的召喚瞭嗎?如果沒有,建議大傢多去自然裏走走。
這本書麵嚮的讀者範圍廣泛。書中的內容適用於多種氣候類型以及不同範圍和不同麵積的土地。我們希望不管是農村的人們還是城市地
綠色生活,生生不息:掌握可持續的生態智慧 在日益喧囂和疏離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渴望一種更貼近自然、更具韌性的生活方式。我們渴望與土地建立更深厚的聯係,渴望我們的行動能夠滋養而非剝削地球,渴望構建一個能夠自給自足、和諧共存的社區。 這套《綠色生活,生生不息》係列叢書,正是為瞭滿足這份深切的渴望而精心編撰。它並非僅僅是一係列教程,更是一扇通往全新生活哲學的大門,引領你深入探索一種尊重自然規律、模仿生態係統運作的智慧。通過一係列由經驗豐富的實踐者和理論傢撰寫的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旨在為你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指南,幫助你在傢庭景觀、社區發展乃至更宏大的地球生態係統中,播下可持續的種子,收獲豐饒的成果。 第一捲:庭院中的自然樂章——打造健康、高效的傢庭生態景觀 你的後院,是迴歸自然的起點,也是構建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天然實驗室。本捲將帶你擺脫傳統草坪養護的繁瑣與浪費,擁抱一種更具智慧、更少乾預的園藝方法。 理解你的土地: 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土壤健康開始,探討如何通過有機堆肥、覆蓋作物和輪作等方法, revitalizing 你的土壤,使其成為生命蓬勃的沃土。你將學習如何識彆土壤類型,瞭解其pH值和養分狀況,並根據土地的特性選擇最適宜的植物。 模仿自然的設計: 告彆規整死闆的種植模式,學習如何模仿森林邊緣、溪流地帶等自然生態係統的結構,設計齣多層次、多功能的景觀。我們將介紹“食用的森林”(food forest)概念,如何通過有計劃的種植,在同一片土地上實現多種植物的共生,實現收益最大化,同時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選擇你的植物夥伴: 瞭解本土植物的優勢,它們為何更能適應當地氣候,吸引本地益蟲,並與周圍環境和諧共處。我們將提供一份詳盡的指南,幫助你選擇既能滿足觀賞需求,又能提供食物、藥用價值,甚至是用於固氮、改良土壤的植物。 水資源的智慧利用: 在水資源日益寶貴的情況下,學習如何通過雨水收集係統(rainwater harvesting)、透水鋪裝(permeable paving)和旱生植物(drought-tolerant plants)等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來水的依賴。你將掌握如何設計高效的灌溉係統,並在乾旱季節保持植物的健康。 動物的和諧共處: 歡迎那些有益的訪客!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建造昆蟲旅館、吸引益鳥、甚至飼養小型傢禽(如雞鴨)來增強生態係統的活力,實現生物多樣性的平衡,並將其轉化為傢庭的資源。 循序漸進的實踐: 從小範圍的陽颱花園到改造整個後院,本捲將提供一係列循序漸進的改造方案和實踐技巧,讓你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你將學會如何規劃、實施,並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優化你的生態景觀。 第二捲:社區的綠色脈搏——構建自給自足、充滿活力的社區生態係統 可持續發展,絕非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需要社區的共同努力。本捲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範圍,探討如何將生態智慧融入社區建設,創造更具韌性、更宜居的集體空間。 社區花園的藝術: 社區花園是連接人與人、人與土地的紐帶。我們將分享成功社區花園的案例,從初期的組織、規劃、資金籌集,到日常的管理、活動的開展,以及如何解決可能齣現的衝突。你將學習如何建立一個包容、閤作、共享的種植空間。 城市農業的無限可能: 即使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也蘊藏著豐富的農業潛力。本捲將介紹屋頂花園、垂直農場、室內種植等創新模式,以及如何利用廢棄空間進行食物生産,縮短食物裏程,增強社區的食物安全。 資源共享與循環利用: 探討如何建立社區內部的資源交換網絡,如工具圖書館、技能分享平颱、以及對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升值。我們將介紹堆肥站、生物消化裝置等小型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寶貴的資源。 可持續的社區規劃: 如何在社區規劃中融入綠色基礎設施,如雨水花園、城市綠道、以及保留和恢復自然棲息地。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鄰裏閤作,共同應對環境挑戰,提升社區的整體宜居性和生態價值。 教育與賦權: 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居民的參與和教育。本捲將介紹如何組織工作坊、技能培訓、兒童項目等,將生態智慧傳遞給更多人,賦權居民成為社區變革的積極參與者。 從點到麵的聯動: 探討如何將分散的傢庭花園和社區項目連接起來,形成更強大的網絡,實現區域性的食物生産、資源共享,甚至發展本地經濟。 第三捲:地球的生命律動——理解並參與全球生態修復與可持續未來 我們的行動,無論大小,都與整個地球的生命係統息息相關。本捲將提升我們的視野,從宏觀層麵理解全球性的生態挑戰,並探索我們作為個體如何能夠為地球的健康貢獻力量。 生態係統的互聯互通: 深入理解地球作為一個復雜、精妙的生命網絡,探討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土壤退化等全球性問題背後的生態學原理。我們將學習如何認識到所有生命形式的內在價值,以及它們的相互依賴性。 循環經濟的理念與實踐: 告彆綫性經濟的“獲取-製造-丟棄”模式,擁抱循環經濟的“減少-再利用-迴收-再生”思維。我們將介紹如何在消費、生産和生活方式上踐行循環經濟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汙染。 修復與復原: 瞭解如何通過植樹造林、濕地恢復、土壤修復等實際行動,參與到地球生態係統的修復過程中。我們將介紹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生態工程項目,以及普通人如何通過誌願服務或支持相關組織來貢獻力量。 能源的綠色轉型: 探討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支持嚮清潔能源的過渡。 政策與行動的結閤: 理解個體行動與政策倡導的相互促進作用。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參與社區議題、支持可持續政策、以及嚮決策者發齣聲音,來推動更廣泛的社會變革。 未來的希望與責任: 最終,本捲將迴歸於個體,強調每個人的選擇和行動都至關重要。我們將激勵讀者成為積極的地球守護者,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可持續的原則,並將這份責任感傳遞給下一代,共同建設一個更加健康、繁榮、生生不息的地球。 《綠色生活,生生不息》係列,不僅是一套知識的集閤,更是一份行動的號召。 它邀請你放下繁忙,重新審視你與自然的關係,發現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無限可能。無論你是園藝新手,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還是對地球的未來充滿憂慮的思考者,都能在這套叢書中找到共鳴、啓發和切實可行的指導。 讓我們一起,以智慧之光,點亮可持續的道路,在庭院、在社區、在整個地球上,播撒希望的種子,收獲生生不息的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