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史左编

花史左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路,李斌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花卉文化
  • 植物学
  • 园林艺术
  • 史学
  • 文学
  • 传统文化
  • 民俗学
  • 博物学
  • 笔记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60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68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明代是我国古代花卉发展良好的时期,《花史左编》原著诞生于明代,作者王路是明代学者,十分喜爱花卉,于丁巳年编成此书。明代文学家陈继儒为此书题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书中涵盖古代花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记载了古代各种花卉的名称、形态、季节特性、栽培事宜、作用,以及花的典故、传说、栽种器具等,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花卉的重要资料。

王路在小引中写道,“《左编》花之事迹计二十四卷,《右编》花之辞翰陆续品辑约一十二卷。”《右编》有其名而后来并未成书,因此只有《花史左编》一书。

《花史左编》原著没有标点符号,阅读十分费时费神,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花卉情况,本书由李斌教授校点,经过校点和重新排版,比原著更加方便阅读。


内容简介

《花史左编》主要记述了古代花卉的情况,内容涵盖了花卉的方方面面,包括花的颜色种类名称,到花的栽培方法和用途,再到花背后的故事和隐含的文化意象,记述极尽详细。

开篇有陈继儒的题词,给予此书高度的评价,“其所撰《花史》二十四卷,皆古人韵事,当与农书、种树书并传。读此史者,老于花中,可以长世;披荆畚砾,灌溉培植,皆有法度,可以经世;谢卿相灌园,又可以避世,可以玩世也。”

《浙江通志》载:“王路,《花史》二十四卷,有天启元年李日华序。”今此本二十七卷,无日华序,而前有陈继儒序与路所作小引,皆称二十四卷。又,此本二十五卷《花之友》、二十七卷《花之器》皆题“潭云宣猷驭云子补”,二十六卷《花尘》题“百花主人辑”,则路书本二十四卷,此三卷乃后人所补入,而刊书者并为一目耳。

因此,本书内容共二十七卷,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花卉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王路,字仲遵,明代学者,浙江嘉兴人,对花卉有独特的见解。

李斌,博士,教授,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2003年7月起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工作,2012年晋升为教授,现担任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有《晚明“山人”与晚明士风》《袁宏道后期诗文理论述评》《论晚明布衣文人的旅游活动》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花之品

卷二 花之寄

卷三 花之名

卷四 花之辨

卷五 花之候

卷六 花之瑞

卷七 花之妖

卷八 花之宜

卷九 花之情

卷十 花之味

卷十一 花之荣

卷十二 花之辱

卷十三 花之忌

卷十四 花之运

卷十五 花之梦

卷十六 花之事

卷十七 花之人

卷十八 花之证

卷十九 花之妬

卷二十 花之兀

卷二十一 花之药

卷二十二 花之毒

卷二十三 花之似

卷二十四 花之变

卷二十五 花之友

卷二十六 花麈 附十无待

卷二十七 花之器

附录


前言/序言

读《花史》题词

吾家田舍,在十字水中。数重花外,设土剉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独生负花癖,每当二分前后,日遣平头长须,移花种之。犯风露,废栉沐,客笑曰:“眉道人命带桃花。”余笑曰:“乃花带驿马星耳。”幽居无事,欲辑花史,传示子孙,而不意吾友王仲遵先之。其所撰《花史》二十四卷,皆古人韵事,当与农书、种树书并传。读此史者,老于花中,可以长世;披荆畚砾,灌溉培植,皆有法度,可以经世;谢卿相灌园,又可以避世,可以玩世也。但飞而食肉者,不略谙此味耳。

陈继儒题

花史左编卷之一

槜李 仲遵 王路 篡修

花之品

凡立言无所关切,虽充栋无益。是卷成于草草,然统纪悉寓,渐微必杜,敢曰花经,用惩孟浪。

花史左编卷之四

槜李 仲遵 王路 篡修

花之辨

如一花数名,一名数色,诸凡异瓣、异实、异味、异产、培灌异法,种种不一,不妨剖晰其微。

梅花

赵彦林注:“江边曰江梅;在岭曰岭梅;在野曰野梅;官中所种曰官梅;插胆瓶曰瓶梅。”

“先发曰早梅,饱风霜老水涯曰枯梅,色红者为红梅。红白之外有五种,如绿萼,蒂纯绿而花香,亦不多得。有照水梅,花开朵朵向下。有千瓣白梅,名玉蝶。有单瓣红梅,有练树接成墨梅,皆奇品也。”

花诀 十二月

正月

扦插:地棠、栀子、锦带、木香、紫薇、白薇、石榴、玫瑰、银杏、金雀、樱桃、西河柳。

移植:木兰。

接换:海棠、腊梅、梨花、梅花、桃花、杏花、李花、黄蔷薇。 宜雨水后

压条:杜鹃、白茶、木樨。 凡可扦者皆可压

下种:杏、茄。

浇灌:牡丹、瑞香、芍药、桃、杏、李。

培壅:石榴、海棠、梨。

整顿:元旦鸡鸣,将火遍烧一切,花木则无虫侵之患。是日将斧驳树皮,则结子不落。月内修去一切果木繁枝枯干

过贴:月内接换者皆可贴,但取叶相似,意相似者尤佳。凡栽果木宜上旬,南风火日不可栽种

二月

分栽:萱花、紫荆、杜鹃、芭蕉、百合、菊花、凌霄、迎春、甘菊、映山红、甘露子。

扦插:芙蓉、瑞香、栀子、柳枝。

接换:木樨、海棠、桃、梅、杏、李、梨、紫丁香。 宜在春分前后

下种:秋葵、凤仙、金钱、枸杞、藕秧、十样锦、老少年、剪春罗、剪秋罗。

浇灌:牡丹、芍药、瑞香。 可培壅皆可浇

培壅:木樨。 用猪粪和土壅

整顿:社日杵春百菓树根,则结子不落

过贴:月内凡可扦可接者,皆宜过贴



花史左编:一段被遗忘的芬芳记忆 当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一种古老而熟悉的气息便缓缓升腾。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承载的是一段早已被时光模糊的记忆,一段关于花的故事,一段与“左编”这位神秘人物的渊源。 《花史左编》的出现,本身便带着一丝宿命般的色彩。它不是横空出世的畅销书,也不是被刻意宣扬的文学巨著。相反,它像一位安静的隐士,静静地躺在尘封的角落,等待着有缘人的翻阅。当我初次接触到它时,它尚且是一堆零散的手稿,夹杂在家族陈旧的箱匣之中。那些字迹,或是娟秀,或是苍劲,都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痕迹。而“左编”这个名字,就如同一枚被刻意抹去的印记,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轮廓,引人遐想。 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一部详尽的花卉图鉴,不如说是一部用花朵串联起来的个人史诗。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个人化的视角,描绘了作者(也就是那位“左编”)眼中世界的点点滴滴。每一片花瓣,每一缕幽香,都仿佛是他情感的寄托,是他对生活最真挚的感悟。 翻开《花史左编》,映入眼帘的往往不是对某种花卉的科学描述,而是一些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片段。他会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株在晨曦中悄然绽放的茉莉,并借此抒发心中对纯洁与宁静的渴望。他会细致地描绘一丛在风雨中摇曳的蔷薇,借由它的坚韧,传递出对生命不屈精神的赞美。文字间洋溢的,是那种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共鸣。 《花史左编》并非一本单一作者的作品,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像是一个“编织”的过程。这位“左编”,似乎不是孤身一人在创作,他收集、整理、记录,将那些散落在不同时间、不同人之手的关于花的文字、插画,甚至是一些手写的笔记,都汇集于此。因此,阅读《花史左编》,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能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用他们各自的方式,与花儿产生联系,如何通过花朵来表达情感、记录生活。 书中的插画,是《花史左编》的另一大亮点。这些插画,风格各异,有的细腻工整,一丝不苟地描绘着花朵的形态;有的则写意奔放,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花朵的神韵。它们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作为文字最好的补充,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书中描绘的每一株植物的生命力。我曾仔细辨认过其中几幅插画的笔触和风格,发现它们很可能出自当时的多位画师之手,这再次印证了“左编”收集和整理的广泛性。 “左编”这个名字,始终是一个谜。它没有姓氏,没有更具体的身份信息,仿佛一个刻意留下的悬念,引导着读者去探索。是男人还是女人?是文人雅士,还是寻常百姓?他为何选择“左编”这个名字?这些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地会浮现在脑海中,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或许,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非主流”的视角,一种不被 mainstream 所定义的记录方式。 《花史左编》的内容,并非局限于对花朵本身的描写。更多时候,花朵只是一个引子,一个载体,承载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情感的种种思考。例如,在描绘一株孤零零生长在墙角的野花时,“左编”或许会借此感叹人生的孤独与不易;而在描绘一束盛开的牡丹时,他或许又会抒发对富贵与繁华的浅淡看法。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却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同样值得称道。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卖弄深奥的典故。它的美,在于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一种朴素而真挚的表达。读来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庭院,与一位老朋友围炉而坐,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花的故事,以及他的人生感悟。这种亲切感,是许多现代书籍所难以企及的。 《花史左编》中,我特别留意到一些关于不同节气下花朵生长的记录。比如,在描写立春时节,他会细致地描绘早梅如何顶着寒霜绽放,并借此寄予新年新希望;而在描绘夏至时,他则会记录下荷花的盛放,以及与之相伴的蝉鸣与蛙叫,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夏日图景。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更透露出一种与时令节气和谐共处的东方智慧。 或许,“左编”所记录的,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所见所闻,他还可能是在倾听,在收集,在将那些关于花朵的民间传说、文人墨客的诗词唱和、普通人家的生活点滴,一一收入囊中。因此,《花史左编》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小故事”汇集而成的“大历史”,而花朵,便是串联起这些故事最美丽的线索。 对于我而言,《花史左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承载的关于花卉的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生活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忽略了与自然的连接。《花史左编》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一朵花,也蕴含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故事。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左编”这个名字,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的这些文字,这些画面,这些关于花朵的记忆。它们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等待着被我们拾起,重新闪耀出属于它们的光芒。 《花史左编》,它不是一本以“花”为名的百科全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诗歌集。它是一本更贴近生活,更触及心灵的书。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描绘着最真实的生命。它邀请我们一同走进“左编”的世界,一同去感受花开花落中的人情冷暖,一同去品味生命旅途中的芬芳与苦涩。 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的书,一本需要慢慢去品的书。它或许不会让你惊叹于语言的华丽,但一定会让你在不经意间,被它所蕴含的深情和智慧所打动。它是一段被遗忘的芬芳记忆,如今,它被重新唤醒,等待着与更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们相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所构建的世界观的深度和广度。它似乎拥有一个独特的坐标系,所有的事件、情感和哲思都是围绕着这个坐标系来展开的,但这个坐标系却又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世界有着微妙的偏差。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但这种领悟并非源于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源于思维模式的重塑。它挑战了一些我长期以来固有的认知框架,迫使我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些看似恒定不变的真理。这种深层次的智力上的“交锋”,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我需要反复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思考作者引用典故的出处和深意,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它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对话,每一次深入探索,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含义,让人感到自己的认知边界正在被温柔而坚定地拓宽。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会是枯燥的说教或者堆砌的辞藻。然而,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有一种近乎音乐般的韵律感。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讲究,很多看似寻常的词语,在他手中组合起来,便焕发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力。那些描述性的句子,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是复杂的概念,也被他用极其流畅的比喻和排比句串联起来,使得理解的障碍大大降低。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某些段落反复朗读几遍,仅仅是为了享受那种文字在口腔中流转的美妙感受。这种对语言本身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普通读物。它不是仅仅在传达信息,更是在展示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媒介所能达到的高度。我甚至开始留意自己日常的表达方式,试图从中汲取一些灵感,将这种对精妙措辞的欣赏融入到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之中。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观察方式,而这本书似乎恰好激发了这种心境。它并非那种宏大叙事或激烈冲突的作品,相反,它更像是一系列精致的、私密的笔记集合,充满了生活中的微小观察和哲学沉思。阅读它的过程,就像是放慢了呼吸,去留意窗外光线的微妙变化,或是墙角苔藓的生长纹理。作者的笔触极为克制和内敛,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仅仅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的冷静,去解构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节奏上的处理,它允许读者有大量的空间去进行自己的联想和补充,不会将所有的意图都强加于人。每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回味那种淡淡的、几乎要消散的意境,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份对世间万物的细微捕捉。这种缓慢的、内向的阅读体验,对于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心灵休憩,它教会我在喧嚣中寻找那份属于自我的宁静与专注。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本书是值得留存的。它展现了一种非常难得的、坚持自我风格的写作态度。在当下出版市场追求快速迭代、迎合大众口味的大环境下,作者却似乎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固执地沿着自己设定的轨迹前行。这种“不合时宜”的反倒成了一种宝贵的品质。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虽然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但即便只是浅尝辄止,也能感受到那种对学术或艺术领域持之以恒的敬畏之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旁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个可以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带来新启发的工具书或参考书。我甚至在想,十年后再次翻开它,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共鸣,因为它本身似乎就具有一种超越时效性的力量。这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涵,才是衡量一本好书的真正标尺,而《花史左编》无疑具备了这种潜力,让我愿意将其置于书架的显眼位置,静待岁月的沉淀。

评分

这部《花史左编》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那种带着微微哑光质感的厚磅纸,触感温润而扎实,仿佛能感受到时光在指尖流淌的厚重感。主色调是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标题字体,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精致。翻开内页,纸张的白度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至于过于刺眼,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字体的选择也颇为考究,宋体与仿宋体的结合,使得正文清晰易读,而那些典雅的花卉插图,线条细腻,色彩淡雅,每一幅都像是独立的水墨画作,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提升了整本书的艺术价值。装订工艺看得出是用了心的,书脊平整有力,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松散的情况。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分量,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这样的设计,无疑为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光是凭着这份内外兼修的质感,就足以让人对这本书的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