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变动如何影响出口?针对这一问题,缺乏从市场经济重要特征之一——企业动态视角的研究,而且,因为依据的出口决定方程源自简单设定,结论的可信度较弱。这导致,现有研究对“中国是否存在‘内需压力假说’”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回答,欠缺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支撑。本项目在测度企业更替、成长对出口变动贡献的同时,通过放松边际成本不变假设,引入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异质性贸易理论进行了拓展,为能系统分析内外需等变量的出口决定方程构建了严谨的理论体系。以此为基础,从企业和产业层次对中国的出口决定方程进行经验估计;进而,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情况下,着重讨论内需变动通过要素约束、要素效率等机制,对来自不同形式企业动态的产值比重效应、出口比重效应、进入效应和退出效应的影响。最后,结合现有的政策体系,提出能“协调拓展内外需”、“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高凌云,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国际贸易、世界经济、财政与税务等。主要研究成果:高凌云、屈小博、贾鹏,《中国工业企业规模与生产率的异质性》,《世界经济》,2014年第6期;高凌云、程敏,《出口贸易弹性:评判性回溯与未来方向》,《世界经济》,2013年第6期;欧阳志刚、高凌云,《我国城乡价格趋同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阅读《中国内需变动影响出口的机制及政策应对:企业动态视角》这本书,我最期待的部分莫过于其对“机制”的详细阐释。书名中的“机制”二字,是连接“内需变动”与“出口影响”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解整个问题的核心。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些机制的轮廓,并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例如,内需的增长如何刺激国内生产部门的投资,从而提升产能和技术水平,进而增强出口竞争力?反之,内需的疲软又会如何导致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降,进而压缩其在研发和市场拓展上的投入,最终削弱出口的后劲?此外,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非显性的机制,比如国内市场对产品质量、环保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种“内卷”式的升级是否会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或者是国内消费市场日益个性化、品牌化的趋势,是否会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这些能力又能否成功复制到国际市场?对这些复杂互动机制的细致梳理,将是本书对我最有价值的部分。
评分对于《中国内需变动影响出口的机制及政策应对:企业动态视角》这本书,我非常关注其在“政策应对”方面的探讨。在我看来,任何关于经济现象的分析,如果不能给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本书在标题中明确提出了“政策应对”,这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我希望书中能够对当前中国政府在稳定内需、促进出口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评估,比如财政政策(如税收优惠、消费补贴)和货币政策(如利率调整、信贷支持)对企业出口能力的影响,以及一些专门针对外贸企业的扶持政策(如出口退税、融资便利化、贸易促进活动)是否有效。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基于“企业动态视角”的分析,提出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例如,在内需结构发生变化时(如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政府是否需要调整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服务型出口转型?当国内部分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但出口却仍有潜力时,政策应该如何平衡?书中对这些“动态”应对策略的探讨,将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内需变动影响出口的机制及政策应对:企业动态视角》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一直对国内消费市场如何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各个方面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将深入剖析内需变动背后的深层驱动因素,例如消费者信心、收入水平、社会偏好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比如生产成本、产业结构升级、国内市场饱和度等,层层传递,最终作用于出口的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更吸引我的是“企业动态视角”这个关键词,它预示着本书不会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会聚焦于微观企业在面对内需变化时所采取的策略、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适应性行为。我期待看到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企业(国有、民营、跨国公司等)在不同行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是如何感知和应对这些变化,它们是如何调整生产计划、优化供应链、创新产品和服务、甚至改变市场定位来抓住新的出口机遇或规避风险的。这种深入企业层面的观察,无疑会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运作机制提供更具象、更生动的视角。
评分《中国内需变动影响出口的机制及政策应对:企业动态视角》这个书名,在我看来,触及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内需与外需,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这本书的标题抓住了“内需变动”这一变量,并聚焦于它对“出口”产生的“影响”,特别是通过“机制”的分析,最后落脚于“政策应对”,而且视角是“企业动态”的。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必须深刻理解其内部循环如何影响外部表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当中国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结构调整、甚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内需变动发生时,这些变化是如何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成本结构、技术创新、市场选择等一系列“动态”过程,最终作用于中国产品的出口方向、产品附加值、贸易伙伴等多个维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复杂而重要的经济联动关系,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启示。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内需变动影响出口的机制及政策应对:企业动态视角》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企业动态视角”相关的问题。我始终认为,经济现象的分析如果脱离了企业这个最基本的经济细胞,其结论往往会显得空泛和不切实际。这本书恰恰强调了“企业动态视角”,这让我看到了其研究的深度和实用性。我渴望了解书中是如何描绘企业在面对内需变化时的“动态”的。比如,当国内需求转向某一类商品或服务时,企业是会迅速调整生产线,还是会面临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瓶颈?它们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的?企业在应对内需波动时,其内部决策流程、风险评估、战略调整等过程又是怎样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通过具体的企业案例,展示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在面对同一类内需变动时,它们所采取的差异化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最终对它们的出口业务产生的不同影响。这种微观层面的洞察,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