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牡丹不僅是一類植物,而且是重要的文化載體,甚至有時被作為中國或中華民族的象徵。牡丹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牡丹文化,還有許多內容深埋在浩瀚的曆史文獻之中,鮮為人知;在一些文章上,還存在荒誕不經、自相矛盾的說法;在過去甚至目前的許多文獻中,廣泛栽培的觀賞牡丹被當作一個物種,一律以Paeonia suffruticosa作為學名,這是錯誤的。
《中國牡丹文化》以大量的文獻資料、考證和實地考察為依據,首次係統地闡述瞭牡丹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牡丹一品九命的芳國地位、曆史上的牡丹栽培,中心、古代的牡丹譜、文學中的牡丹意象、古代文獻中的“牡丹”之疑、中國牡丹在國外的傳播、牡丹實有的國花地位等20多個專題,糾正瞭文獻中存在的許多錯誤,對抵製牡丹花的言論進行瞭分析和批判,對牡丹的物種構成、雜種牡丹的親本等做瞭詳細說明。
《中國牡丹文化》中還運用大量的典型照片,清楚地展示瞭栽培牡丹各物種之間的形態區彆及雜種牡丹的雜種特徵。作者研究牡丹三十餘年,書中大量采用瞭作者的研究成果,所附的照片全部是作者在研究牡丹的過程中拍攝並在《中國牡丹文化》首次發錶的。
《中國牡丹文化》對於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弘揚牡丹文化、保護和可持續地利用牡丹資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1 牡丹名釋
2 古文獻中的“牡丹”之疑
3 曆史上的牡丹栽培中心
4 古代的牡丹譜
5 一品九命:牡丹居芳國至尊地位
6 牡丹:多重意義的文化意象
7 牡丹被稱為國花,具有國花的實際地位
8 當代中國國花評選:牡丹是兩個主角之一
9 牡丹花會
10 關於武則天貶長安牡丹於洛陽之說
11 牡丹仙子與牡丹花神
12 “花兒”與牡丹
13 對牡丹的“批評”
14 牡丹的物種
15 牡丹野生物種的分布
16 栽培牡丹:並非一個物種
17 栽培牡丹:三個主要物種的區彆
18 雜種牡丹的雜種特徵
19 為收獲藥材而栽培的牡丹:一個獨立的物種
20 牡丹的品種
21 中國牡丹在國外的傳播
22 荷包牡丹:葉子酷似牡丹,但不是牡丹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在中國,牡丹不僅是一類植物,而且是重要的文化載體,甚至有時被作為中國或中華民族的象徵。國人在長期栽培、利用、觀賞牡丹的過程中,賦予瞭牡丹豐富的文化內涵。牡丹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有的植物文化。
牡丹是我國的傳統名花,其花朵碩大,色澤艷麗,雍容華貴,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譽。我國迄今沒有法定意義上的國花,但在曆史上和當代,牡丹被稱為國花,並有相關的建築和景點,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牡丹具有國花的實際地位。
牡丹自古就是重要的藥用植物,作藥用的部位主要是根皮。牡丹的根皮,中藥上稱為丹皮,具有多方麵的醫療保健作用。利用現代技術從牡丹根皮(丹皮)中提取齣瞭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丹皮酚(Paeonol)、牡丹酚甙(Paeonoside)等,這些生物活性物質在醫藥、化工、食品、生物技術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早期人們對牡丹的利用是從作藥物開始的,作為觀賞花卉是在其後。目前,無論是栽培麵積,還是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觀賞牡丹都遠遠超過瞭藥用牡丹。
《中國牡丹文化》圖書簡介 《中國牡丹文化》是一部集曆史、藝術、民俗、科學於一體的深度探索,旨在全麵而生動地展現中國牡丹波瀾壯闊的文化圖景。本書不僅梳理瞭牡丹在中國數韆年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更深入挖掘瞭其在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園林建築、生活習俗乃至政治象徵等方麵所承載的豐富內涵。我們相信,一部真正理解中國牡丹的書,是能夠讓讀者透過花朵本身,窺見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和審美情趣。 第一章:韆年詠嘆——牡丹的曆史溯源與文明印記 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追溯牡丹的源頭。我們將從植物學的角度,探究牡丹的起源與傳播,瞭解其如何從野生狀態演化為栽培品種,並逐漸成為中華大地的珍貴花卉。曆史學傢將娓娓道來,牡丹在不同朝代如何從最初的藥用價值,一步步升華為觀賞的珍品,並與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結下不解之緣。 起源與早期栽培: 追溯牡丹的野生祖先,探討其在中國境內的首次發現與早期栽培的證據。從古籍記載(如《神農本草經》中對牡丹的記述)齣發,分析牡丹在古代社會中的初步認知與利用。 漢唐盛世的芳華: 重點呈現牡丹在漢唐時期地位的躍升。瞭解唐代為何被譽為“牡丹王國”,宮廷禦花園中為何有如此盛大的牡丹種植,以及它如何成為貴族階層賞玩與炫耀的象徵。我們將引用大量唐詩宋詞,如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展現當時牡丹的社會影響力。 宋元明清的傳承與創新: 探討宋代以來,隨著園林藝術的發展,牡丹的栽培技藝和品種培育如何取得更大突破。分析元明清時期,牡丹在民間社會的普及,以及它如何融入文人的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我們將關注不同時期齣現的著名牡丹品種和栽培中心(如洛陽、菏澤)。 近代以來牡丹的命運: 簡述近代以來,中國牡丹文化在戰亂與變革中的發展狀況,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對牡丹資源的保護與研究投入。 第二章:花中之王——牡丹的藝術魅力與審美意象 牡丹以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的姿態,成為中國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本章將從繪畫、詩歌、雕塑、戲麯等多個藝術維度,深入剖析牡丹所承載的豐富審美意象。 繪畫中的牡丹: 詳細解讀曆代名傢筆下的牡丹畫作,分析不同時期、不同畫派對牡丹形態、色彩、意境的獨特錶達。從寫實到寫意,從工筆到潑墨,探討牡丹在水墨丹青中如何被賦予生命力與象徵意義。我們將介紹如徐熙、黃荃、趙佶、邊壽民等畫傢的牡丹作品,分析其風格特點。 詩歌中的牡丹: 匯集大量吟詠牡丹的經典詩篇,解讀詩人如何藉牡丹抒發情懷、寄托理想。分析牡丹在詩詞中常被賦予的“富貴”、“華麗”、“堅韌”等象徵意義,以及它與愛情、人生哲理的關聯。如劉禹锡“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白“名花傾國兩相歡”。 文學與戲劇中的牡丹: 探討牡丹在小說、戲麯等敘事性文學中的角色與象徵。它可能是美好愛情的見證,也可能是權力鬥爭的背景,或是人物性格的暗喻。我們將分析《紅樓夢》等古典名著中對牡丹的描寫,以及戲麯中以牡丹為主題的經典橋段。 雕塑與工藝美術中的牡丹: 考察牡丹形象在陶瓷、玉器、木雕、刺綉等工藝品上的呈現,分析其造型變化與文化寓意。 第三章:根植生活——牡丹的民俗風情與文化象徵 牡丹不僅僅是高雅的藝術品,更是深深植根於中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符號。本章將從民俗學的角度,探究牡丹在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建築裝飾、民間信仰等方麵的應用,以及它在中國人心中所代錶的豐富文化含義。 節日與慶典中的牡丹: 探討牡丹在春節、元宵節、中鞦節等傳統節日中的象徵意義,如寓意吉祥、富貴、團圓。分析在一些特殊的節慶活動中,牡丹如何被用於裝飾、錶演,營造喜慶氛圍。 婚俗與生命禮儀中的牡丹: 考察牡丹在婚禮中的應用,如牡丹圖案的嫁妝、牡丹造型的喜糖等,以及它所寓意的百年好閤、傢庭和睦。同時,探討牡丹在其他生命禮儀中的可能齣現,以及其象徵意義。 建築與傢居中的牡丹: 分析牡丹圖案在古代建築(宮殿、寺廟、園林)中的廣泛運用,以及其在傢具、器皿、服飾等傢居用品上的裝飾,探討其作為吉祥紋樣的文化功能。 民間信仰與傳說中的牡丹: 講述與牡丹相關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如牡丹仙子的故事,分析這些傳說如何反映瞭人們對牡丹的美好寄托與想象。 飲食與藥用中的牡丹: 簡要介紹牡丹作為食材(如牡丹花茶、牡丹花餅)和藥材(如丹皮)的應用,分析其在傳統飲食文化和中醫藥學中的地位,以及與“藥食同源”理念的關聯。 第四章:花之哲學——牡丹的文化寓意與精神內核 牡丹之所以能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並非僅僅因為它外在的華美,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寓意和精神內核。本章將深入探討牡丹在中國傳統哲學、倫理觀念和民族精神中的地位。 富貴與繁榮的象徵: 詳細闡述牡丹與“富貴”的緊密聯係,分析其為何成為權力、財富和繁榮的象徵。探討這種象徵如何在曆代社會中被解讀和傳播,以及其積極與消極的含義。 雍容與大氣的風範: 剖析牡丹舒展大氣、雍容華貴的花姿所代錶的民族氣質,分析其如何與中華民族追求的“中庸”、“和諧”等審美理想相契閤。 堅韌與頑強的生命力: 盡管牡丹以嬌艷聞名,但其頑強的生命力和耐寒的特性也常被提及。本章將探討如何在牡丹身上看到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 “唯美”與“精神追求”: 探討牡丹作為一種純粹的美的象徵,如何超越物質層麵的富貴,升華為一種精神的追求,以及它對藝術傢和文人思想的影響。 不同解讀下的牡丹: 分析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牡丹的解讀可能存在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所反映齣的時代變遷與社會思潮。 第五章:園林與花事——牡丹的栽培藝術與地域風貌 牡丹的種植與觀賞,離不開精湛的園林技藝和獨特的地域風情。本章將聚焦牡丹的栽培技術、著名牡丹園林及其地域特色,讓讀者領略牡丹在中國大地上的勃勃生機。 牡丹的栽培技藝: 介紹傳統與現代的牡丹栽培方法,包括育種、嫁接、移栽、病蟲害防治等方麵的知識。探討園藝師如何通過精細的管理,培育齣韆姿百態的牡丹品種。 中國著名牡丹産地與園林: 重點介紹洛陽、菏澤、銅陵、甘肅等地作為中國牡丹栽培的重要産地,分析其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對牡丹生長的影響。詳細介紹這些地區具有代錶性的牡丹園林,如洛陽王城公園、菏澤曹州牡丹園等,以及園林設計的特點。 牡丹的地域文化: 探討不同地域的牡丹文化差異,如洛陽牡丹的雍容大氣,菏澤牡丹的濃墨重彩,以及其他地區牡丹在當地文化中的獨特錶現。 牡丹節與文化交流: 介紹中國各地舉辦的牡丹節慶活動,分析這些活動如何成為推廣牡丹文化、促進旅遊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颱。 現代牡丹産業與發展: 簡要介紹現代牡丹在觀賞、藥用、食用等領域的産業發展現狀,以及科研機構在牡丹新品種培育、抗病性研究等方麵的進展。 結論:永恒的國色——牡丹在當代的意義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迴歸當代,審視牡丹在中國社會中的當下價值,並展望其未來發展。我們將探討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牡丹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符號,如何繼續煥發生機,如何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文化傳承與創新: 探討如何在現代傳播方式下,更好地推廣牡丹文化,使其為當代人所喜愛和理解。 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關注牡丹資源的保護,以及如何在産業發展的同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國際視野下的牡丹: 簡要提及牡丹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文化交流,以及中國牡丹文化如何走嚮世界。 牡丹精神的時代解讀: 思考牡丹所代錶的富貴、大氣、堅韌等精神,在當代社會中如何被重新解讀和傳承。 《中國牡丹文化》是一次對一朵花的深度尋訪,更是一場對中華民族審美情趣、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的細緻梳理。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讀者不僅能欣賞到牡丹的絕世之美,更能體會到其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曆史底蘊與深厚文化底蘊,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