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牡丹不仅是一类植物,而且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甚至有时被作为中国或中华民族的象征。牡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牡丹文化,还有许多内容深埋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之中,鲜为人知;在一些文章上,还存在荒诞不经、自相矛盾的说法;在过去甚至目前的许多文献中,广泛栽培的观赏牡丹被当作一个物种,一律以Paeonia suffruticosa作为学名,这是错误的。
《中国牡丹文化》以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和实地考察为依据,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牡丹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牡丹一品九命的芳国地位、历史上的牡丹栽培,中心、古代的牡丹谱、文学中的牡丹意象、古代文献中的“牡丹”之疑、中国牡丹在国外的传播、牡丹实有的国花地位等20多个专题,纠正了文献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对抵制牡丹花的言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对牡丹的物种构成、杂种牡丹的亲本等做了详细说明。
《中国牡丹文化》中还运用大量的典型照片,清楚地展示了栽培牡丹各物种之间的形态区别及杂种牡丹的杂种特征。作者研究牡丹三十余年,书中大量采用了作者的研究成果,所附的照片全部是作者在研究牡丹的过程中拍摄并在《中国牡丹文化》首次发表的。
《中国牡丹文化》对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弘扬牡丹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牡丹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1 牡丹名释
2 古文献中的“牡丹”之疑
3 历史上的牡丹栽培中心
4 古代的牡丹谱
5 一品九命:牡丹居芳国至尊地位
6 牡丹:多重意义的文化意象
7 牡丹被称为国花,具有国花的实际地位
8 当代中国国花评选:牡丹是两个主角之一
9 牡丹花会
10 关于武则天贬长安牡丹于洛阳之说
11 牡丹仙子与牡丹花神
12 “花儿”与牡丹
13 对牡丹的“批评”
14 牡丹的物种
15 牡丹野生物种的分布
16 栽培牡丹:并非一个物种
17 栽培牡丹:三个主要物种的区别
18 杂种牡丹的杂种特征
19 为收获药材而栽培的牡丹:一个独立的物种
20 牡丹的品种
21 中国牡丹在国外的传播
22 荷包牡丹:叶子酷似牡丹,但不是牡丹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中国,牡丹不仅是一类植物,而且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甚至有时被作为中国或中华民族的象征。国人在长期栽培、利用、观赏牡丹的过程中,赋予了牡丹丰富的文化内涵。牡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植物文化。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其花朵硕大,色泽艳丽,雍容华贵,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我国迄今没有法定意义上的国花,但在历史上和当代,牡丹被称为国花,并有相关的建筑和景点,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牡丹具有国花的实际地位。
牡丹自古就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作药用的部位主要是根皮。牡丹的根皮,中药上称为丹皮,具有多方面的医疗保健作用。利用现代技术从牡丹根皮(丹皮)中提取出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丹皮酚(Paeonol)、牡丹酚甙(Paeonoside)等,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医药、化工、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早期人们对牡丹的利用是从作药物开始的,作为观赏花卉是在其后。目前,无论是栽培面积,还是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观赏牡丹都远远超过了药用牡丹。
《中国牡丹文化》图书简介 《中国牡丹文化》是一部集历史、艺术、民俗、科学于一体的深度探索,旨在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中国牡丹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本书不仅梳理了牡丹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更深入挖掘了其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园林建筑、生活习俗乃至政治象征等方面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我们相信,一部真正理解中国牡丹的书,是能够让读者透过花朵本身,窥见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情趣。 第一章:千年咏叹——牡丹的历史溯源与文明印记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牡丹的源头。我们将从植物学的角度,探究牡丹的起源与传播,了解其如何从野生状态演化为栽培品种,并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的珍贵花卉。历史学家将娓娓道来,牡丹在不同朝代如何从最初的药用价值,一步步升华为观赏的珍品,并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 起源与早期栽培: 追溯牡丹的野生祖先,探讨其在中国境内的首次发现与早期栽培的证据。从古籍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中对牡丹的记述)出发,分析牡丹在古代社会中的初步认知与利用。 汉唐盛世的芳华: 重点呈现牡丹在汉唐时期地位的跃升。了解唐代为何被誉为“牡丹王国”,宫廷御花园中为何有如此盛大的牡丹种植,以及它如何成为贵族阶层赏玩与炫耀的象征。我们将引用大量唐诗宋词,如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展现当时牡丹的社会影响力。 宋元明清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宋代以来,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牡丹的栽培技艺和品种培育如何取得更大突破。分析元明清时期,牡丹在民间社会的普及,以及它如何融入文人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我们将关注不同时期出现的著名牡丹品种和栽培中心(如洛阳、菏泽)。 近代以来牡丹的命运: 简述近代以来,中国牡丹文化在战乱与变革中的发展状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牡丹资源的保护与研究投入。 第二章:花中之王——牡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象 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姿态,成为中国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本章将从绘画、诗歌、雕塑、戏曲等多个艺术维度,深入剖析牡丹所承载的丰富审美意象。 绘画中的牡丹: 详细解读历代名家笔下的牡丹画作,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画派对牡丹形态、色彩、意境的独特表达。从写实到写意,从工笔到泼墨,探讨牡丹在水墨丹青中如何被赋予生命力与象征意义。我们将介绍如徐熙、黄荃、赵佶、边寿民等画家的牡丹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 诗歌中的牡丹: 汇集大量吟咏牡丹的经典诗篇,解读诗人如何借牡丹抒发情怀、寄托理想。分析牡丹在诗词中常被赋予的“富贵”、“华丽”、“坚韧”等象征意义,以及它与爱情、人生哲理的关联。如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 文学与戏剧中的牡丹: 探讨牡丹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性文学中的角色与象征。它可能是美好爱情的见证,也可能是权力斗争的背景,或是人物性格的暗喻。我们将分析《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中对牡丹的描写,以及戏曲中以牡丹为主题的经典桥段。 雕塑与工艺美术中的牡丹: 考察牡丹形象在陶瓷、玉器、木雕、刺绣等工艺品上的呈现,分析其造型变化与文化寓意。 第三章:根植生活——牡丹的民俗风情与文化象征 牡丹不仅仅是高雅的艺术品,更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符号。本章将从民俗学的角度,探究牡丹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建筑装饰、民间信仰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它在中国人心中所代表的丰富文化含义。 节日与庆典中的牡丹: 探讨牡丹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的象征意义,如寓意吉祥、富贵、团圆。分析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活动中,牡丹如何被用于装饰、表演,营造喜庆氛围。 婚俗与生命礼仪中的牡丹: 考察牡丹在婚礼中的应用,如牡丹图案的嫁妆、牡丹造型的喜糖等,以及它所寓意的百年好合、家庭和睦。同时,探讨牡丹在其他生命礼仪中的可能出现,以及其象征意义。 建筑与家居中的牡丹: 分析牡丹图案在古代建筑(宫殿、寺庙、园林)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其在家具、器皿、服饰等家居用品上的装饰,探讨其作为吉祥纹样的文化功能。 民间信仰与传说中的牡丹: 讲述与牡丹相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如牡丹仙子的故事,分析这些传说如何反映了人们对牡丹的美好寄托与想象。 饮食与药用中的牡丹: 简要介绍牡丹作为食材(如牡丹花茶、牡丹花饼)和药材(如丹皮)的应用,分析其在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医药学中的地位,以及与“药食同源”理念的关联。 第四章:花之哲学——牡丹的文化寓意与精神内核 牡丹之所以能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并非仅仅因为它外在的华美,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核。本章将深入探讨牡丹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观念和民族精神中的地位。 富贵与繁荣的象征: 详细阐述牡丹与“富贵”的紧密联系,分析其为何成为权力、财富和繁荣的象征。探讨这种象征如何在历代社会中被解读和传播,以及其积极与消极的含义。 雍容与大气的风范: 剖析牡丹舒展大气、雍容华贵的花姿所代表的民族气质,分析其如何与中华民族追求的“中庸”、“和谐”等审美理想相契合。 坚韧与顽强的生命力: 尽管牡丹以娇艳闻名,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耐寒的特性也常被提及。本章将探讨如何在牡丹身上看到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 “唯美”与“精神追求”: 探讨牡丹作为一种纯粹的美的象征,如何超越物质层面的富贵,升华为一种精神的追求,以及它对艺术家和文人思想的影响。 不同解读下的牡丹: 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牡丹的解读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出的时代变迁与社会思潮。 第五章:园林与花事——牡丹的栽培艺术与地域风貌 牡丹的种植与观赏,离不开精湛的园林技艺和独特的地域风情。本章将聚焦牡丹的栽培技术、著名牡丹园林及其地域特色,让读者领略牡丹在中国大地上的勃勃生机。 牡丹的栽培技艺: 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牡丹栽培方法,包括育种、嫁接、移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探讨园艺师如何通过精细的管理,培育出千姿百态的牡丹品种。 中国著名牡丹产地与园林: 重点介绍洛阳、菏泽、铜陵、甘肃等地作为中国牡丹栽培的重要产地,分析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对牡丹生长的影响。详细介绍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牡丹园林,如洛阳王城公园、菏泽曹州牡丹园等,以及园林设计的特点。 牡丹的地域文化: 探讨不同地域的牡丹文化差异,如洛阳牡丹的雍容大气,菏泽牡丹的浓墨重彩,以及其他地区牡丹在当地文化中的独特表现。 牡丹节与文化交流: 介绍中国各地举办的牡丹节庆活动,分析这些活动如何成为推广牡丹文化、促进旅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现代牡丹产业与发展: 简要介绍现代牡丹在观赏、药用、食用等领域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科研机构在牡丹新品种培育、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结论:永恒的国色——牡丹在当代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回归当代,审视牡丹在中国社会中的当下价值,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我们将探讨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牡丹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如何继续焕发生机,如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传承与创新: 探讨如何在现代传播方式下,更好地推广牡丹文化,使其为当代人所喜爱和理解。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牡丹资源的保护,以及如何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国际视野下的牡丹: 简要提及牡丹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牡丹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牡丹精神的时代解读: 思考牡丹所代表的富贵、大气、坚韧等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如何被重新解读和传承。 《中国牡丹文化》是一次对一朵花的深度寻访,更是一场对中华民族审美情趣、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的细致梳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牡丹的绝世之美,更能体会到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底蕴与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