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新教)史

中国基督教(新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伟虹 编
图书标签:
  • 基督教史
  • 新教
  • 中国教会
  • 宗教研究
  • 基督教
  • 中国宗教
  • 教会历史
  • 近代中国
  • 文化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06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52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页数:4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基督教传入中国200年(1807-2000)的历史进行认真梳理,按发展阶段分为清末、民国、社会主义三个历史时期。
《东方明珠:近代中国基督教(新教)的播撒与扎根》 一、序曲:历史的召唤与文化的碰撞 19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华文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也带来了与东方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与宗教。在这汹涌澎湃的时代洪流中,基督教(新教),作为一种崭新的信仰体系,开始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试图播撒它的种子,寻找生根发芽的土壤。本书将追溯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探究新教传入中国后,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碰撞与对话,最终在中国近代史的画卷上,勾勒出一抹独特的色彩。 我们将从新教传教士第一次正式踏足中国算起,系统梳理他们抵达的动机、传播的方式以及所面临的最初挑战。这些传教士,怀揣着救世的使命感和传播福音的热情,克服了语言障碍、风俗差异以及来自官方和民间社会的种种阻力。他们带来了圣经、赞美诗、教育、医疗等西方文明的元素,这些元素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产生了微妙而复杂的互动。本书将深入剖析,新教的哪些核心教义在中国语境下得到了怎样的诠释和接受,又有哪些方面遭遇了深刻的困境与误解。 二、种子萌芽:教育、医疗与社会改良的先行者 传教士们深知,单纯的宗教宣讲难以触及人心,他们积极投身于中国社会的各项事业,试图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中国民众的信任,并为福音的传播奠定基础。其中,教育和医疗领域是他们最为活跃的舞台。 本书将详尽考察传教士们在中国创办的各类学校。从最初的小型识字班,到后来规模宏大的高等学府,这些学校不仅传授西方知识、语言和科学技术,也融入了基督教的道德教育。我们将分析这些教育机构对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的早期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培养了一批批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中国知识分子。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中国人,日后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医疗领域,传教士们也功不可没。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西医技术和药品,开设了诸多医院和诊所,为饱受疾病困扰的中国民众提供了重要的医疗服务。本书将重点介绍这些医疗机构的运作模式、诊疗范围,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医学观念下的传播过程。这些医疗实践,不仅挽救了无数生命,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为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此外,传教士们还积极参与到社会改良的事业中,例如禁烟、禁毒、妇女解放、慈善救济等。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资源,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推动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史实,呈现这些社会改良运动的细节,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所激起的涟漪。 三、本土化探索:中国化的教会与本土神学的萌动 随着新教在中国的传播,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摆在了传教士和中国信徒面前:如何将一种外来的宗教,真正地融入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使其“中国化”。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试探、妥协与创新。 本书将深入探讨新教教会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这包括了教会组织形式的建立,如差会、本堂、教会学校、教会报刊等的运作。我们还将重点关注中国基督徒的信仰实践,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基督教信仰,如何理解和诠释圣经教义,以及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会文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本土神学的萌动。一批有识之士,如吴雷川、丁光训等,开始尝试用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概念来理解和阐释基督教的教义,试图构建一套能够被中国人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化神学体系。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本土神学家的思想,分析他们的贡献与局限,以及他们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中国基督教在面临政治动荡、民族危机时的角色转变。在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中国基督徒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许多人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运动。本书将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中国基督教在民族主义浪潮中的复杂定位与抉择。 四、社会变迁中的基督教:挑战、危机与生存之道 20世纪,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党统治,以及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都对基督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将细致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例如,在民国时期,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收回教育权”、“抵制外人布道”等运动层出不穷,中国基督教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过程中,教会的地位和活动空间也受到了限制。 本书还将考察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国基督教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生存之道。一些教会积极拥抱中国化,努力摆脱与外国差会的联系,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另一些则在夹缝中求生存,努力维持教会的正常运作。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书将深入探讨“三自爱国运动”的兴起,分析其历史背景、目的和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我们将客观地呈现,这一运动在重塑中国基督教身份、摆脱外部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遗产与回响: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展望 《东方明珠:近代中国基督教(新教)的播撒与扎根》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视角,来理解新教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演变轨迹。我们不回避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也充分肯定其在中国社会进步、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本书将通过对史料的严谨梳理和深入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希望通过对这段复杂而丰富的历史的呈现,能够让读者对近代中国基督教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历史的镜鉴。 最终,本书希望引发读者对信仰、文化、社会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新教在中国的播撒与扎根,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传播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融合、身份认同、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它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遗产至今仍在回响,并为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和“不确定性”。它成功地描绘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张力:既是现代化的催化剂,又是传统秩序的颠覆者;既是西方文明的载体,又被中国信徒不断地改造和消化。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从开篇的缓慢积累到中期的激烈冲突(如教案频发),再到后期的艰难整合与本土化探索,张弛有度。特别是对国民政府时期“三自”运动的铺垫和分析,视角非常审慎,既没有过度美化,也没有一概否定,而是展示了在国家权力重塑过程中,宗教团体所处的极为微妙且充满风险的境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宗教的历史,它实际上是在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国家与信仰之间寻找平衡点的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史料集成与深度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扎实得令人敬佩,但它的表达方式却异常的通俗流畅,这在同类题材中是比较少见的。很多关于教派融合、教义本土化的章节,理论性很强,但我发现自己阅读起来毫无障碍。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历史材料转化为清晰叙事的能力,他善于运用类比和生动的历史细节来支撑论点。比如,在讨论20世纪初期“非基运动”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民族主义情绪是如何被利用和激发,将基督教污名化为“文化毒瘤”的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历史事件的脉络非常清晰。唯一美中不足的或许是,对于某些过于细分的教派历史沿革的介绍,篇幅略显仓促,但考虑到全书的宏观定位,这或许是取舍之下的必然。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顾了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力作,让人读完后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维度又拓宽了一层。

评分

我必须要承认,初捧此书时,我对它抱持着相当高的期望,毕竟“中国基督教史”这个主题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张力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然而,这本书在某些方面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将神学论辩的抽象性与政治现实的残酷性进行了有效的平衡。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浸信会和公理会在城市中建立医院和学校的努力,感受到他们如何试图通过“文化改良”来赢得人心;但同时,你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清政府和地方士绅对这种“异端”思想的警惕与排斥,以及义和团运动那种底层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对传教事业的毁灭性冲击。作者并没有回避信仰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尖锐冲突,而是将其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矛盾来探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剧烈动荡的年代,信仰对一个中国人的个人命运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度思考的需求,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之一。它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一场邀请读者参与历史对话的邀请函。

评分

《中国基督教(新教)史》的评价: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以教派为中心的时间线梳理,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进程与中国的社会变迁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晚清的自强运动、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潮、乃至抗战前后的民族主义浪潮相互激荡的复杂过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基层信徒群体的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口口相传信仰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往往被宏大叙事所忽略,但在这里却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书中对于早期传教士的动机和策略分析也十分深入,避免了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为“殖民侵略者”或“无私奉献者”,而是力图还原出人性的复杂面向。对于想了解近代中国如何回应西方文明冲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以宗教史为切口的独特视角。那种娓娓道来的笔触,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教义和事件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的宗教历史。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朝廷和精英阶层的视角来解读历史,但此书却把聚光灯投向了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受洗的平民、地方教会的领袖,甚至是那些因为信仰而家破人亡的家庭。作者对档案材料的挖掘极其到位,那些来自地方衙门、教会通信、以及私人日记中的零散记载,被他巧妙地整合起来,重构了一幅立体而非扁平化的宗教社会图景。这种细致入微的“微观史”介入,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中国化”议题的讨论,它不仅仅是教义层面的调整,更是文化身份认同的艰难博弈。书中对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接纳、批判与改造的心路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中国社会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内在韧性与矛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