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著,[德] 英格特劳德·古兰特 编
图书标签:
  • 哲学
  • 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德国哲学
  • 辩证法
  • 意识
  • 绝对精神
  • 理性
  • 历史哲学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321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7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经典补遗系列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黑格尔》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由两个部分组成分,第一部分名为“否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否定性”不是一份便于我们泛泛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入门读本,它不仅要求读者熟悉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特色,而且要求熟悉黑格尔思想,尤其是他的《逻辑学》。这篇“论文”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草稿”的性质,五个部分之间并不存在逻辑递进式的论证关系,每一部分本身也是由一些笔记组成,有时简短地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时对一些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探讨,甚至有时只是些不连贯的支言片语。但这种形式恰恰为我们深入研究海德格尔解释和解构黑格尔思想,提供了诸多价值极高的“细枝末节”,文本本身虽不提供现成的论证,但对于我们“设身处地”地跟随海德格尔,了解其思想、追问和解释工作的进程却弥足珍贵。

内容简介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32卷,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前两部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详细解释,是海德格尔解释黑格尔分量*重的著作,可与第5卷《林中路》中《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对《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解释相互补充。而对于《精神现象学》这个部分的研究,也正是国内黑格尔研究所欠缺的。海德格尔通过解释而阐发他自己的思想,可以使我们充分领会海德格尔本人解读和解构哲学史的一般思路,同时挖掘出蕴含在黑格尔思想中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要素。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 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的梅斯基尔希的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代表作《存在与时间》是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深刻地揭示了西方文化的危机和现代人所面临的困惑。在他的《全集》一百二十多卷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解读哲学史的著作,这些“离经叛道”的深层解读,无论对于理解其本人的思想还是西方哲学史本身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译者】赵卫国,山西大同人,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近现代德国哲学。近年来主要围绕二十世纪重要思想家海德格尔开展翻译和研究工作,以此为基础拓展到德国哲学及西方哲学史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翻译完成了《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物的追问》《论真理的本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阐释》《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等海德格尔解读和解构哲学史方面的著作。

精彩书评

本书是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分四个部分解释了黑格尔著作中意识、知觉、力和知性以及自我意识等。对这些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中地位,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海德格尔的这部在讲座基础上形成的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文本,细致而透彻地解释了黑格尔著作中的意识、知觉、力和知性等概念,对系统深入理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黑格尔的整体哲学思想有帮助。

目录

导言:作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精神现象学》的任务001

第一节现象学体系和哲学全书体系004

第二节黑格尔对科学体系的理解013

a) 哲学作为“科学”013

b) 绝对的和相对的知识;哲学作为科学的体系018

第三节标明体系第一部分特征的两个标题的意义023

a) “意识经验的科学”023

b) “精神现象学的科学”030

第四节《精神现象学》作为体系之第一部分的内在任务034

a) 绝对知识的自我实现034

b) 对《现象学》意图的误解036

c) 与黑格尔争辩的条件038预先考察041

第五节《现象学》的前提,其始于绝对的绝对开端043

a) 精神之自我实现的阶段044

b) 哲学作为其前提的展开;有限性问题和黑格尔的无限性难题047

c) 关于文献,关于“存在”和“存在者”的术语以及阅读时的内心态度的简短提示051第一部分:意识055

第一章感性确定性057

第六节感性确定性的直接对象058

a) 直接知识作为我们绝对认知者的必然的最初对象058

b) 事实本身的自在和自为存在以及“旁观”绝对知识;“超离的”绝对知识062

c) 感性确定性之对象或知识的直接性;“纯存在”,现存性

067

d) 感性确定性的直接的纯存在中的差别和中介性——“这一个”样例之丰富性,作为我或作为对象的这一个073

e) 直接性和中介、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在感性确定性本身上的差别之经验;作为本质的这一个,它作为现在和这里的意义,作为这一个的本质之共相075

f) 表述共相的语言和所意指的个别——存在论差异和辩证法079

第七节作为直接之物之本质的中介性和辩证的运动084

a) 意指活动作为感性确定性之本质;意指活动的当时性和普遍性084

b) 我与对象无差别的感性确定性的直接性;已经指出的个别现在通过其运动达到共相087

c) 作为对有限事物之扬弃,作为辩证法的绝对知识之无限性;与黑格尔辩证法争辩的开端——存在之无限性或有限性090

d) 有关存在之无限性问题的照准点:精神从相对的东西中超离;无限性的逻辑的和主观的根据094

第二章知觉101

第八节知觉意识及其对象101

a) 知觉作为感性确定性和知性之间的中介和过渡101

b) 物作为知觉之本质性的东西;物性作为特质之“又”的

统一105

c) 作为特有品性之条件的物的排他的统一性;知觉对象之特有品性和错觉之可能性108

第九节知觉进行中介的矛盾性111

a) 错觉之可能性作为抓取和反思的知觉本身之矛盾的根据111

b) 作为抓取和反思的知觉中的物之矛盾的“一”和“又”的交替分配114

c) 物自身中的矛盾——自为存在和为他存在——以及知觉之反思的落空116

第三章力和知性121

第十节认识的绝对性121

a) 作为存在论的绝对认识121

b) 物的矛盾性在其作为力的本质中的统一126

c) 有限的和绝对的认识——“现象和超感的世界”131

第十一节从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过渡139

a) 力与诸力的游戏;为他存在中的自为存在139

b) 诸力之游戏的现象和规律的统一144

c) 自我的无限性;作为λóγο的精神,自我、神和ǒν

153第二部分:自我意识157

第十二节自我意识作为意识之真理159

a) “它本身之确定性的真理”159

b) 从意识向自我意识过渡的意义162

第十三节自我意识的存在168

a) 在其独立性中赢获本己之本己存在168

b) 自持之物的新的存在概念,生命;黑格尔那里的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173

结论183

编者后记184

重要词语德汉对照表189


精彩书摘

结论

我将以突然中断或放弃人为的圆满的方式结束讲座。所有一切仍悬而未决。你们不要急于拾起对于这部著作的某种固定看法,或对其判断的某个观点,而是要学着领会:在这里成为必然的争辩之任务——它所是和它所要求的。

在这里,我们面对着一种哲学的处境,这处境通过这部著作展现其现实性而得到证实。

但它并没有在原始的意义上得到证实,即它没有奠定其可能性。只是,通过现实性,不可能性难道不就遭到了最强烈的驳斥,由此同时也就证明了可能性吗?而绝对不就真正现实地存在于《精神现象学》之中了吗?

如果这样,那么这绝对必然在著作本身开始之先就存在。起点之正当性不能通过终点来证实,因为终点本身只不过就是起点。所以,剩下的只不过就是跳跃到绝对之整体中吗?而这样,问题难道不就简单地变成了实际的跳跃之领会或实施的问题了吗?

当然——但如果这个问题本身正确地理解,它就是这样的问题:作为生存着的人本该是什么?他处在何处,他应该不应该跳跃,并因此成为不同的东西?

人处在何处?他根本上处于这样的境况,即,他可以决定他的立足点,并衡量是否应该离弃它吗?还是说,人根本就无所居留,他毋宁是一种过渡?他作为这种过渡是完全无与伦比的,可以被逼迫到存在面前,以便在生存中去对待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吗?

人应该或者说他可能真正地作为过渡而从自身脱落,以便作为有限的东西离弃自己吗,或者说,其本质难道不恰恰就是离弃性本身,那些只有他才可占有的东西,通过这种离弃而被占有吗?

如果您在这里所不断谈论的、却未被说出来的—本质性的东西中,学会了领会些什么,那么这种情况之首要的或恰当的标志只能是这样的,即,在您心中唤醒了某种愿望,去满足著作最内在的要求——其每一部分的所有要求,而且要根据它的力量和尺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部关于意识自我生成与发展的史诗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入门读物,它是一次对人类意识发展历程的宏大探索,一部关于“精神”如何从最原始的感性确定性出发,历经种种形态和辩证转折,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壮丽史诗。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意义:“精神”(Geist)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历史性的、自我意识的存在;而“现象学”(Phänomenologie)则意味着一种对“显现”的研究,关注的是事物如何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面前,以及意识自身的结构和演变。 因此,《精神现象学》的核心在于追踪意识自身是如何一步步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的。它并非直接阐述某个既定的哲学体系,而是展现了哲学思想自身是如何从萌芽状态,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孕育出更高级、更丰富的理解。全书以一种独特的辩证法为驱动,将意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视为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既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又不可避免地孕育着自身的局限性,而正是这些局限性,促使意识不得不向前迈进,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意识的漫漫长路:从感性确定性到绝对知识 全书的开端,黑格尔便将我们带入最朴素的意识体验——感性确定性。在这里,意识面对的是“此”与“彼”的简单区分,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感知。然而,这种纯粹的感性很快便暴露了其自身的矛盾:当意识试图抓住一个具体的“此”,它又不得不将其命名,而命名本身就引入了普遍性,使得“此”不再仅仅是孤立的“此”,而是被纳入了一个概念的体系之中。这种从直接感知到概念理解的转变,标志着意识的第一次飞跃。 接着,意识进入了“知觉”的阶段。在这里,意识试图通过事物的性质来把握事物本身。它看到了事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例如一个物体既是坚硬的,又是圆形的。然而,这种对性质的分析也很快陷入困境。意识发现,任何性质的确定都离不开其对立面,例如“硬”的确定性是以“软”为前提的。这种内在的矛盾使得意识认识到,单纯的性质分析无法真正把握事物独立的实在性。 随后,意识来到了“知性”的阶段。知性试图通过“力”的概念来解释现象。意识认为,感性世界背后的实在是由隐藏的“力”所驱动的。然而,这种“力”本身也是一个不可捉摸的概念,它需要通过其外在表现(也就是我们感性经验到的现象)来认识,而一旦我们试图去认识这个“力”,它又变成了被认识的对象,从而陷入了循环。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非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而是被我们的知性所建构。 自我意识的挣扎与突破 《精神现象学》的重心逐渐转移到“自我意识”的领域。在这里,意识开始认识到,它不仅仅是认识外部世界的观察者,它自身也是一个被认识的对象。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重要形态是“独立与从属”。黑格尔在这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主奴辩证法”的图景:两个自我意识相遇,它们都渴望被对方承认,从而证明自己的独立性。然而,这种承认的达成并非易事,它需要经过一场生死搏斗。最终,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的成为了“主人”,而被威胁、被奴役的成为了“奴隶”。 然而,看似强大的主人,其独立性反而变得脆弱。他的存在依赖于奴隶的劳动和承认,而奴隶在劳动中,通过改造外部世界,反而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能动性。奴隶在恐惧和劳作中,体验到世界的实在性,并在这种经验中超越了直接的感性,发展出了更深刻的自我认识。最终,奴隶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塑造,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而主人则在被动的享受中走向了精神的贫瘠。这便是“独立与从属”的辩证发展,它揭示了真正的独立并非来自于对他人的压迫,而是来自于通过劳动和创造来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理性的绽放与历史的进程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便是“理性”的出现。理性作为一种超越感性与知性的能力,它试图在外部世界中寻找自身的表现,并在行动中实现自身的普遍性。意识在这里经历了“观察的理性”、“活动着的理性”等阶段。它试图通过改造世界来肯定自身,但往往事与愿违,个人的意图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淹没,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黑格尔将这种“活动着的理性”置于历史的语境中来考察。他认为,历史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事件堆砌,而是“理性”在不断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每一个历史人物,无论其个人意图如何,都无意中成为了“世界理性”的工具,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这种观念,通常被黑格尔称为“世界精神的诡计”。 宗教与绝对知识:精神的最终回归 意识的发展并非止步于理性。在《精神现象学》的后期,黑格尔将目光投向了“宗教”。他认为,宗教是意识在不同层面上对绝对存在的追求。从最初的“有神宗教”对具体神祇的崇拜,到“自觉的宗教”对内在精神的认识,宗教形态的演变,实际上是意识对自身与绝对关系认识的深化。 最终,意识达到了“绝对知识”的境界。这并非意味着知识的穷尽,而是指一种对自身全部发展过程的透彻理解。在绝对知识中,意识不再将自身与外部世界、与真理割裂开来,它认识到,它本身就是真理的载体,是精神在不断生成与自我认识中的全部显现。此时的意识,理解了所有先前阶段的合理性,并看到了它们是如何自然而然地导向了更高级的形态。 《精神现象学》的意义与影响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辩证思维以及对意识发展历程的精妙描绘,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也深刻地影响了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众多哲学思潮。 这本书的阅读并非易事,它需要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深刻的思考。但一旦我们能够跟随黑格尔的辩证步伐,我们将会被带入一个令人振奋的智力旅程,深刻地理解意识自身的奥秘,理解我们如何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身,以及人类精神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它是一部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的根本性追问,一部关于精神自我生成与绝对知识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看似深奥的著作,初翻时确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扉页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德语哲学词汇,仿佛筑起了一道高墙。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那种绕来绕去的论证方式。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捧着咖啡,在阳光下轻松翻阅的小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马拉松。作者似乎总是在追逐一个极其宏大的目标,试图将人类意识从最原始的感性确定性,一步步引向绝对的知识。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自我意识”的形成,那种描述个体如何在与他者的冲突与承认中确立自身存在的张力,读起来简直令人心悸,仿佛能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被赤裸裸地剖析开来。这本书的精髓或许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极其严密、近乎工程学般的思维框架,来审视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以及认识的局限性。那些关于“否定性”的讨论,我理解为一种不断推翻现有认识,向前逼近真理的动力,这种永不停歇的辩证运动,让整本书充满了内在的活力。

评分

坦白说,我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每一次阅读,我都会带着不同的预设和疑问去挑战作者的论证,试图找出可以反驳的地方,但往往都被他那无懈可击的结构性逻辑所化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极其缓慢,但每一步都踩得极其稳健,仿佛每走一步都要对前一步进行彻底的辩护。我尤其欣赏那种将不同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的宏大视野,从古代的理性探讨到后来的文化建构,作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金字塔,而这本书就是其基座。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掌握”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不断回去重读,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的经典。它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或许就是:真正的理解,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

评分

说实话,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结构复杂、岔路极多的古老迷宫。我并非哲学专业出身,许多关键概念的引入和推导,都需要反复查阅注释和背景资料,否则很容易在某个关键的转折点迷失方向。但一旦抓住了一处关键的逻辑链条,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阅读体验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在探讨“理性在世界中的实现”那部分,作者展现了一种近乎预言家的洞察力,他对历史进程和精神形态演变的预判,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惜代价也要把逻辑推到极致的决心,哪怕这意味着要创造出一整套全新的术语系统来承载这种超越性的思考。这本书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智力投入,但它回报给你的,是对整个知识体系结构的一次彻底重塑。它不是让你知道“是什么”,而是让你明白“是如何成为这样”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思想上的“洗礼”。它拒绝了任何简单化的解释,坚持要走完从“在现象中”到“在自身中”的全部旅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那一段,那种关于相互承认、相互异化的描述,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石。作者把这种抽象的冲突写得无比具体,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真正的自由和主体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劳动和对死亡的超越性体验中挣扎出来的。它的逻辑推进是如此必然和冷峻,让人无法逃避。读这本书,你必须把自己置于一个被动接受被批判的位置上,让自己的旧有观念被一层层剥离。这过程虽然痛苦,却极大地提升了思维的纯净度。

评分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朋友开玩笑说我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个“麻烦”,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耐心的智力挑战。它的叙述风格极其晦涩,句式冗长且充满了嵌入从句,使得理解一个完整的论点往往需要从头梳理好几遍。我有时会感觉自己像个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从厚厚的文本层下,挖掘出那些核心的思想矿脉。但有趣的是,当你放下书本,回归到日常生活时,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现象的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社会规则、道德判断,现在都能隐约看到其背后那漫长而曲折的形成历史。它成功地将“历史”与“意识”编织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让我开始质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现状”。这是一种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一次性的知识灌输。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海德格尔的书,有一本买一本,确实精彩

评分

读过《林中路》,但这种单行本也值得收藏。

评分

很好的产品,在京东买最放心

评分

海德格尔讲黑格尔,看看是什么样的。

评分

黑格尔是大师。

评分

黑格尔是大师。

评分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著作的深刻解读。

评分

还要找时间阅读的书。时间和精力,以及理解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