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被收入海德格爾全集第68捲,由兩個部分組成分,第一部分名為“否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否定性”不是一份便於我們泛泛瞭解海德格爾思想的入門讀本,它不僅要求讀者熟悉海德格爾思想的基本特色,而且要求熟悉黑格爾思想,尤其是他的《邏輯學》。這篇“論文”的價值恰恰在於其“草稿”的性質,五個部分之間並不存在邏輯遞進式的論證關係,每一部分本身也是由一些筆記組成,有時簡短地提齣各種不同的問題,有時對一些問題進行簡明扼要的探討,甚至有時隻是些不連貫的支言片語。但這種形式恰恰為我們深入研究海德格爾解釋和解構黑格爾思想,提供瞭諸多價值極高的“細枝末節”,文本本身雖不提供現成的論證,但對於我們“設身處地”地跟隨海德格爾,瞭解其思想、追問和解釋工作的進程卻彌足珍貴。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被收入海德格爾《全集》第32捲,主要是對《精神現象學》前兩部分“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詳細解釋,是海德格爾解釋黑格爾分量*重的著作,可與第5捲《林中路》中《黑格爾的經驗概念》對《精神現象學》“導論”的解釋相互補充。而對於《精神現象學》這個部分的研究,也正是國內黑格爾研究所欠缺的。海德格爾通過解釋而闡發他自己的思想,可以使我們充分領會海德格爾本人解讀和解構哲學史的一般思路,同時挖掘齣蘊含在黑格爾思想中的現代西方哲學的要素。
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 齣生於德國西南巴登邦的梅斯基爾希的海德格爾,是二十世紀西方*偉大的思想傢之一,代錶作《存在與時間》是思想史上裏程碑式的著作,深刻地揭示瞭西方文化的危機和現代人所麵臨的睏惑。在他的《全集》一百二十多捲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解讀哲學史的著作,這些“離經叛道”的深層解讀,無論對於理解其本人的思想還是西方哲學史本身的研究都意義重大。
【譯者】趙衛國,山西大同人,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是近現代德國哲學。近年來主要圍繞二十世紀重要思想傢海德格爾開展翻譯和研究工作,以此為基礎拓展到德國哲學及西方哲學史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翻譯完成瞭《康德和形而上學問題》《物的追問》《論真理的本質》《對亞裏士多德的現象學闡釋》《從萊布尼茨齣發的邏輯學的形而上學始基》《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等海德格爾解讀和解構哲學史方麵的著作。
本書是海德格爾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解讀,分四個部分解釋瞭黑格爾著作中意識、知覺、力和知性以及自我意識等。對這些概念在黑格爾哲學體係的中地位,進行瞭分析和闡述。海德格爾的這部在講座基礎上形成的對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解讀文本,細緻而透徹地解釋瞭黑格爾著作中的意識、知覺、力和知性等概念,對係統深入理解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和黑格爾的整體哲學思想有幫助。
導言:作為科學體係第一部分的《精神現象學》的任務001
第一節現象學體係和哲學全書體係004
第二節黑格爾對科學體係的理解013
a) 哲學作為“科學”013
b) 絕對的和相對的知識;哲學作為科學的體係018
第三節標明體係第一部分特徵的兩個標題的意義023
a) “意識經驗的科學”023
b) “精神現象學的科學”030
第四節《精神現象學》作為體係之第一部分的內在任務034
a) 絕對知識的自我實現034
b) 對《現象學》意圖的誤解036
c) 與黑格爾爭辯的條件038預先考察041
第五節《現象學》的前提,其始於絕對的絕對開端043
a) 精神之自我實現的階段044
b) 哲學作為其前提的展開;有限性問題和黑格爾的無限性難題047
c) 關於文獻,關於“存在”和“存在者”的術語以及閱讀時的內心態度的簡短提示051第一部分:意識055
第一章感性確定性057
第六節感性確定性的直接對象058
a) 直接知識作為我們絕對認知者的必然的最初對象058
b) 事實本身的自在和自為存在以及“旁觀”絕對知識;“超離的”絕對知識062
c) 感性確定性之對象或知識的直接性;“純存在”,現存性
067
d) 感性確定性的直接的純存在中的差彆和中介性——“這一個”樣例之豐富性,作為我或作為對象的這一個073
e) 直接性和中介、本質和非本質的東西在感性確定性本身上的差彆之經驗;作為本質的這一個,它作為現在和這裏的意義,作為這一個的本質之共相075
f) 錶述共相的語言和所意指的個彆——存在論差異和辯證法079
第七節作為直接之物之本質的中介性和辯證的運動084
a) 意指活動作為感性確定性之本質;意指活動的當時性和普遍性084
b) 我與對象無差彆的感性確定性的直接性;已經指齣的個彆現在通過其運動達到共相087
c) 作為對有限事物之揚棄,作為辯證法的絕對知識之無限性;與黑格爾辯證法爭辯的開端——存在之無限性或有限性090
d) 有關存在之無限性問題的照準點:精神從相對的東西中超離;無限性的邏輯的和主觀的根據094
第二章知覺101
第八節知覺意識及其對象101
a) 知覺作為感性確定性和知性之間的中介和過渡101
b) 物作為知覺之本質性的東西;物性作為特質之“又”的
統一105
c) 作為特有品性之條件的物的排他的統一性;知覺對象之特有品性和錯覺之可能性108
第九節知覺進行中介的矛盾性111
a) 錯覺之可能性作為抓取和反思的知覺本身之矛盾的根據111
b) 作為抓取和反思的知覺中的物之矛盾的“一”和“又”的交替分配114
c) 物自身中的矛盾——自為存在和為他存在——以及知覺之反思的落空116
第三章力和知性121
第十節認識的絕對性121
a) 作為存在論的絕對認識121
b) 物的矛盾性在其作為力的本質中的統一126
c) 有限的和絕對的認識——“現象和超感的世界”131
第十一節從意識嚮自我意識的過渡139
a) 力與諸力的遊戲;為他存在中的自為存在139
b) 諸力之遊戲的現象和規律的統一144
c) 自我的無限性;作為λóγο的精神,自我、神和ǒν
153第二部分:自我意識157
第十二節自我意識作為意識之真理159
a) “它本身之確定性的真理”159
b) 從意識嚮自我意識過渡的意義162
第十三節自我意識的存在168
a) 在其獨立性中贏獲本己之本己存在168
b) 自持之物的新的存在概念,生命;黑格爾那裏的存在與時間——“存在與時間”173
結論183
編者後記184
重要詞語德漢對照錶189
結論
我將以突然中斷或放棄人為的圓滿的方式結束講座。所有一切仍懸而未決。你們不要急於拾起對於這部著作的某種固定看法,或對其判斷的某個觀點,而是要學著領會:在這裏成為必然的爭辯之任務——它所是和它所要求的。
在這裏,我們麵對著一種哲學的處境,這處境通過這部著作展現其現實性而得到證實。
但它並沒有在原始的意義上得到證實,即它沒有奠定其可能性。隻是,通過現實性,不可能性難道不就遭到瞭最強烈的駁斥,由此同時也就證明瞭可能性嗎?而絕對不就真正現實地存在於《精神現象學》之中瞭嗎?
如果這樣,那麼這絕對必然在著作本身開始之先就存在。起點之正當性不能通過終點來證實,因為終點本身隻不過就是起點。所以,剩下的隻不過就是跳躍到絕對之整體中嗎?而這樣,問題難道不就簡單地變成瞭實際的跳躍之領會或實施的問題瞭嗎?
當然——但如果這個問題本身正確地理解,它就是這樣的問題:作為生存著的人本該是什麼?他處在何處,他應該不應該跳躍,並因此成為不同的東西?
人處在何處?他根本上處於這樣的境況,即,他可以決定他的立足點,並衡量是否應該離棄它嗎?還是說,人根本就無所居留,他毋寜是一種過渡?他作為這種過渡是完全無與倫比的,可以被逼迫到存在麵前,以便在生存中去對待作為存在者的存在者嗎?
人應該或者說他可能真正地作為過渡而從自身脫落,以便作為有限的東西離棄自己嗎,或者說,其本質難道不恰恰就是離棄性本身,那些隻有他纔可占有的東西,通過這種離棄而被占有嗎?
如果您在這裏所不斷談論的、卻未被說齣來的—本質性的東西中,學會瞭領會些什麼,那麼這種情況之首要的或恰當的標誌隻能是這樣的,即,在您心中喚醒瞭某種願望,去滿足著作最內在的要求——其每一部分的所有要求,而且要根據它的力量和尺度。
坦白說,我讀這本書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對話,而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每一次閱讀,我都會帶著不同的預設和疑問去挑戰作者的論證,試圖找齣可以反駁的地方,但往往都被他那無懈可擊的結構性邏輯所化解。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極其緩慢,但每一步都踩得極其穩健,仿佛每走一步都要對前一步進行徹底的辯護。我尤其欣賞那種將不同領域知識融會貫通的宏大視野,從古代的理性探討到後來的文化建構,作者構建瞭一個龐大的知識金字塔,而這本書就是其基座。它不是一本讀完就能“掌握”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不斷迴去重讀,每次都能發現新層次的經典。它教會我的最重要一課,或許就是:真正的理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
評分我買這本書的時候,朋友開玩笑說我是在給自己找麻煩,事實證明,這確實是個“麻煩”,一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耐心的智力挑戰。它的敘述風格極其晦澀,句式冗長且充滿瞭嵌入從句,使得理解一個完整的論點往往需要從頭梳理好幾遍。我有時會感覺自己像個考古學傢,小心翼翼地從厚厚的文本層下,挖掘齣那些核心的思想礦脈。但有趣的是,當你放下書本,迴歸到日常生活時,你會發現自己看待日常現象的方式已經悄然發生瞭變化。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社會規則、道德判斷,現在都能隱約看到其背後那漫長而麯摺的形成曆史。它成功地將“曆史”與“意識”編織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讓我開始質疑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現狀”。這是一種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非一次性的知識灌輸。
評分說實話,我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攀登一座結構復雜、岔路極多的古老迷宮。我並非哲學專業齣身,許多關鍵概念的引入和推導,都需要反復查閱注釋和背景資料,否則很容易在某個關鍵的轉摺點迷失方嚮。但一旦抓住瞭一處關鍵的邏輯鏈條,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任何閱讀體驗都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在探討“理性在世界中的實現”那部分,作者展現瞭一種近乎預言傢的洞察力,他對曆史進程和精神形態演變的預判,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也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惜代價也要把邏輯推到極緻的決心,哪怕這意味著要創造齣一整套全新的術語係統來承載這種超越性的思考。這本書要求讀者付齣極大的智力投入,但它迴報給你的,是對整個知識體係結構的一次徹底重塑。它不是讓你知道“是什麼”,而是讓你明白“是如何成為這樣”的過程。
評分這本看似深奧的著作,初翻時確實讓人有些望而生畏,扉頁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德語哲學詞匯,仿佛築起瞭一道高牆。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適應那種繞來繞去的論證方式。它不是那種能讓你捧著咖啡,在陽光下輕鬆翻閱的小說,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馬拉鬆。作者似乎總是在追逐一個極其宏大的目標,試圖將人類意識從最原始的感性確定性,一步步引嚮絕對的知識。我記得有一個章節,講到“自我意識”的形成,那種描述個體如何在與他者的衝突與承認中確立自身存在的張力,讀起來簡直令人心悸,仿佛能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掙紮被赤裸裸地剖析開來。這本書的精髓或許不在於提供現成的答案,而在於提供瞭一套極其嚴密、近乎工程學般的思維框架,來審視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以及認識的局限性。那些關於“否定性”的討論,我理解為一種不斷推翻現有認識,嚮前逼近真理的動力,這種永不停歇的辯證運動,讓整本書充滿瞭內在的活力。
評分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思想上的“洗禮”。它拒絕瞭任何簡單化的解釋,堅持要走完從“在現象中”到“在自身中”的全部旅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主人與奴隸”的辯證關係那一段,那種關於相互承認、相互異化的描述,簡直是社會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石。作者把這種抽象的衝突寫得無比具體,讓讀者清晰地看到,真正的自由和主體性,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通過艱苦卓絕的勞動和對死亡的超越性體驗中掙紮齣來的。它的邏輯推進是如此必然和冷峻,讓人無法逃避。讀這本書,你必須把自己置於一個被動接受被批判的位置上,讓自己的舊有觀念被一層層剝離。這過程雖然痛苦,卻極大地提升瞭思維的純淨度。
評分海德格爾的書,有一本買一本,確實精彩
評分讀過《林中路》,但這種單行本也值得收藏。
評分一如既往地好啊!一如既往地好啊!
評分海德格爾的書肯定全買瞭
評分好好好
評分嗯,非常好聽,強烈推薦
評分書很好看,很喜歡,對自己的學業很有幫助。
評分好好好
評分還要找時間閱讀的書。時間和精力,以及理解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