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易经的智慧(1-6)全六册 从龙马负图到永怀希望 曾仕强正版书籍

正版现货 易经的智慧(1-6)全六册 从龙马负图到永怀希望 曾仕强正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仕强 著
图书标签:
  • 易经
  • 曾仕强
  • 文化
  • 哲学
  • 国学
  • 易学
  • 励志
  • 人生智慧
  • 传统文化
  • 从龙马负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嘉汇汉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1823
商品编码:1181816918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易经的智慧(1-6)
             定价 216.00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5年10月
开本 16开
作者 曾仕强
装帧 平装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561381823



《易经的智慧》系列丛书由同名电视讲座整理而成,共分六[],在《易经的智慧》中曾教授告诉我们,64卦代表了人生的64种情境,掌握这64种情境的应对方式,趋吉避凶,是学习《易经》的基本点。此番曾教授针对《易经》原文来讲述《易经》的智慧,从64种情境中抽离出人生智慧,并讲《易经》本经晦涩难懂的语言进行现代化诠释,赋予《易经》全新的生命意义,也让更多徘徊在易学门外的人们,能够有机会进入易学殿堂,领悟那深邃而又简单易行的人生智慧。 《易经的智慧1:从开天辟地到师忧比乐》,从乾坤定位开始展开,讲述始生之难,蒙以养正,待机之道,争强好胜,师出正道,亲比和谐等人生智慧。通过对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八个卦进行细致分析,引出卦象背后的大智慧。     《易经的智慧2:从小有畜聚到见微知著》,从卦有次序说起,慎始善终收尾。从小有畜聚、以小养大、实践天道、柔能克刚、天下太平、君子的责任 、否从泰来、无道则愚、一视同仁、万众一心、否极泰来、为富要仁、谦恭合礼、谦谦君子、乐极生悲、择善而从、[]腐败、临事而惧、亲临现场、观察瞻仰、见微知著等多方面,通过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等12个卦反应出的宇宙人生大智慧!      《易经的智慧3:从铲除梗碍到光明大道》,本书从序卦之道开始,讲述序卦传所隐藏的秘密.通过噬嗑卦,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卦,离卦共十卦,指明人生无论如何顺利,都免不了遭遇重重的艰难险阻,曾教授为我们指出了化解困难,走向正途的三种方法. 《易经的智慧4: 无心之感到为学日益》是《易经的智慧》系列图书的第四[],从无心之感开始,透过致恒之道、全身而退、大壮之道、光明磊落、忧患人生、诚信齐家、和而不争、止于至善、待时而动、损以修己,[]终达到为学日益。详细讲述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等12卦所蕴含的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易经的智慧5:从决所当决到处丰之道》:是《易经的智慧》系列图书的第五[],本书所讲为《易经·下经》中的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共13个卦。涉及易理包括决所当决、不期而遇、聚合之道、适时上升、处困之道、不变而通、革新之道、礼贤下士、奋发警醒、止其所止、循序渐进、知弊永终、求丰保丰等等内容。 《易经的智慧6:从龙马负图到永怀希望》:是《易经的智慧》系列图书[]后一[],很多人期盼的自占自解,将在本书中呈现。曾教授语句平易而哲理深刻地[]先讲解了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种在中国远古传说中被认为是天垂象的图像,使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并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德、以人为本。之后阐释了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等9卦即从旅居之要到永怀希望所蕴含的人生的大智慧,使《易经》成为我们的人生指南。     曾仕强教授秉持一贯的幽默讲述方式,中西结合,贯通古今,引用我们身边的大量案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娓娓道出深邃的智慧,引人入胜。同时,掌握这64种情境的应对方式,更可以做到趋吉避凶。    


曾仕强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旅游卫视《泰学》栏目[]席主讲人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
人类自救协会理事长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任校长
著有《长安家风》、《孝经给现代人的启示》、《易经的奥秘》、《胡雪岩的启示》、《论语的生活智慧》、《现代易学院》系列、《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系列、《易经的智慧》系列、《道德经的奥秘》、《坤道》、《孝[]是道》、《大学之道》等数十种著作




良心学堂官方微信:zengshiqiangyyh
诚结易友,智会良师!分享易经的智慧,探究道德经的玄妙,学习中国式管理理念,实践中国式管理方法。良心学堂是经曾仕强教授授权的微信服务交流平台。
2012年1月1日,旅游卫视推出全新文化栏目《泰学》,隆重推出曾仕强教授40年研究《易经》之成果,倾心讲述鸿篇巨制《易经的智慧》系列讲座,[]讲解《易经》中的64卦与人生一一对应,以及如何运用64卦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该系列节目收视率直逼CCTV《百家讲坛》!
在《易经的智慧》中曾教授告诉我们,64卦代表了人生的64种情境,掌握这64种情境的应对方式,趋吉避凶,是学习《易经》的基本点。此番曾教授针对《易经》原文来
讲述《易经》的智慧,从64种情境中抽离出人生智慧,并讲《易经》本经晦涩难懂的语言进行现代化诠释,赋予《易经》全新的生命意义,也让更多徘徊在易学门外的人们,能够**会进入易学殿堂,领悟那深邃而又简单易行的人生智慧。
如果说《易经的奥秘》这本书是打开易经之门的金钥匙,那么《易经的智慧》则是把握人生各个阶段的64个秘诀!

 

 


第121集 龙马负图  
第122集 神龟载书  
第123集 天人合德  
第124集 以人为本  
第125集 行旅之道  
第126集 旅居之要  
第127集 柔得其宜  
第128集 谦顺有为  
第129集 和悦相处  
第130集 乐观人生  
第131集 当散即散  
第132集 重聚人心  
第133集 卦中有卦  
第134集 自占自解  
第135集 调节得宜  
第136集 政通民和  
第137集 广施诚信  
第138集 诚心不妄  
第139集 宽留余地  
第140集 顺势而为  
第141集 守成艰难  
第142集 福过灾生  
第143集 审慎进取  
第144集 永怀希望  
显示全[]信息




我们[]很自然地[]能讲出图书这两个字,实际上图是图,书是书,图是图象,书是书文。当然这“文”[]早是加上绞丝旁,因为那时是指花样,还不是指文字。河图用的是图,洛书用的是书,所以叫河图洛书。然后,河洛文化里面便有图和书。 史书记载的神龟负书,这只神龟不在黄河里,而是在洛水里。为什么不在黄河里了呢?如果通通在黄河里,[]让人们感觉到:什么事情都是固定的,[]没有变化了。为了让我们知道既有不易,又要想到变易,既有固定,又要想到不定,有变[]会有不变,有不变[]会有变……所以,神龟不选黄河,而选洛水,并且不再是用在黄河出现过的龙马。如果又是一只龙马出来,那人们也[]不去注意了,所以这次用神龟。龙马是用身体负图,如果在头顶负图空间也不足,人们也不能够注意。而龟[]不同了,因为在龟的旁边没法刻东西,所以只有在龟甲上面才可以有一些花样,人们[]把它叫作洛书。为什么不叫洛图了呢?[]是让我们从这里感受到,要有点区别,要有点变化,要有点不一样。 这样我们慢慢[]了解到:河图是经,洛书[]是权;河图是先天,洛书[]是后天;河图是体,洛书[]是用。  
《易经》: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易经》,这部被誉为“万古长青”的经典,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并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范围内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哲学巨著,一本生活宝典,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社会变迁、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本书系统梳理了《易经》的起源、发展、核心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旨在带领读者领略这部古老经典跨越时空的无穷魅力。 一、 溯源而上:从龙马负图到文字的诞生 《易经》的起源,如同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样,蒙着一层神秘而古老的面纱。传说中,远古时代,一位名叫伏羲的圣人,在黄河边看到了龙马跃出水面,背上驮着一幅图,这便是“河图”。河图包含着天地万物的基本结构和运行规律,伏羲从中悟出“八卦”,用这八种符号来象征天地万物,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符号化表达。随后,神农氏、炎帝等时代,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符号系统。 而真正将这些符号系统整理成册,并赋予其哲学内涵的,是周文王。在被囚禁的艰难岁月中,周文王根据河图洛书的原理,将八卦进一步发展为六十四卦,并为每卦写下卦辞,阐述了其象征意义和变化之道。这便是《易经》的核心骨架——“经”。之后,孔子及其弟子更是对《易经》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和补充,写下了“传”,即《彀》之十翼(彀、彀辞、象、象辞、说卦、序卦、杂卦),对《易经》的哲学思想、象数理论、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使《易经》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完整。 从龙马负图的远古传说,到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体系,再到文王、孔子等人赋予其深刻的哲学内涵,这个过程不仅是文字和思想的演进,更是中华民族对宇宙、对人生认知不断提升的缩影。《易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开启了以象、数、理来理解世界的方式。 二、 核心思想:阴阳、变化与中庸之道 《易经》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阴阳对立统一: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力量构成。阴代表柔、静、阴暗、消极,阳代表刚、动、光明、积极。这两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矛盾统一中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例如,昼夜更替、寒暑往来、男女构成等,都体现了阴阳的规律。理解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理解《易经》一切变化的基础。 变化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易经》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认为变化是宇宙万物永恒不变的规律。世界并非静止不变,而是时刻处于动态的生成、发展、衰败、灭亡的循环之中。卦象的不断演变,象征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趋势,提示人们要顺应变化,把握时机,积极进取,避免固步自封。 中庸之道: 《易经》提倡“中庸”,即凡事不走极端,保持适度的平衡。无论是阴阳的平衡,还是人性的修养,都应力求中和,避免过犹不及。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为本,施行德政,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象、数、理的结合: 《易经》的智慧体现在其独特的象数理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卦象是事物的形象化代表,数理是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比例。通过对卦象的观察和对数的推演,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达到“观象玩辞,以达神明”的境界。 天人合一: 《易经》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形成了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文化基因。 三、 卦象解读:六十四卦的哲学寓意 《易经》的核心在于其六十四卦,每卦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又分为阴爻(断线)和阳爻(实线)。这六十四卦,如同六十四个经典故事,或是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或是一种种人生哲理的象征。 乾卦与坤卦: 乾卦象征天,刚健有力,代表阳;坤卦象征地,柔顺包容,代表阴。它们是所有卦的根本,代表了宇宙最基本的力量。 天地之间的万象: 从“屯”卦的初生与艰险,“蒙”卦的启蒙与懵懂,到“泰”卦的和平与安宁,“否”卦的阻碍与不通,再到“临”卦的亲临与关怀,“观”卦的观察与体悟,以及“讼”卦的争讼与和解,“师”卦的军队与领导,无不描绘着人生与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 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每一卦都象征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例如,“复”卦代表事物从衰败中重新开始,“临”卦代表事物开始发展壮大,“否”卦代表事物遭遇阻碍,“泰”卦代表事物达到鼎盛。通过理解这些卦象,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好应对。 人生的哲理与智慧: 许多卦象更是直接蕴含着人生哲理。例如,“谦”卦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懂得退让;“益”卦提醒我们要互助互利,共同发展;“损”卦警示我们适时地有所舍弃,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蛊”卦则告诫我们要警惕混乱,及时革除弊病。 理解六十四卦,需要深入体会其卦辞、爻辞的含义,并结合象数理论进行推演。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悟性的过程,但一旦领悟,便能从中获得宝贵的人生智慧。 四、 应用与传承:现代社会的智慧启示 《易经》的智慧并非只存在于古代,它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企业管理: 《易经》的“变”和“通”的思想,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遇提供了深刻启示。例如,乾卦的刚健进取,坤卦的柔顺包容,临卦的亲民领导,观卦的审时度势,都可以成为企业管理的借鉴。 个人修养: 《易经》所倡导的阴阳平衡、中庸之道、谦虚谨慎等品德,对于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决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学习“谦”卦,有助于培养低调务实的态度;理解“否极泰来”,能帮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希望。 决策咨询: 《易经》的卦象推演,虽然带有预测的色彩,但其核心在于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对潜在风险的洞察。在现代决策咨询领域,其方法论的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文化传承: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和传播《易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 《易经》的智慧,是一种辩证的、动态的、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它教导我们认识世界的复杂性,理解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并在变化中寻求机遇,在困境中保持韧性,在和谐中实现共赢。 结语:永怀希望,拥抱智慧 《易经》的智慧,如同永不熄灭的星火,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从龙马负图的神话开端,到孔子及其弟子的精心阐释,再到无数后人对其智慧的挖掘和应用,它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指引着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理解人生的真谛。 掌握《易经》的智慧,并非要成为一个占卜师,而是要拥有一种更加深刻、更加辩证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们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理解变化中的规律,懂得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当我们以《易经》的智慧去观察世界,去体验生活,我们便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挑战,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最终实现“永怀希望”,拥抱一个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这部经典,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研读,去感悟,去践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翻开这套书,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被引导感,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在耳边细细道来。它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的操作手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谦卦的阐述,那份“地势坤,君子有攸往,先耕耘后收获”的朴素真理,在如今这个追求即时回报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并没有鼓吹任何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将易理内化为一种看待世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比如书中多次强调的“中正平和”,这不是指平庸,而是指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那个最稳定、最可持续的平衡点。我发现自己以往处理矛盾时过于情绪化,但读完这些篇章后,我开始学着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对方的处境和环境,这种“立己达人”的智慧,在家庭沟通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套书的结构安排也极为合理,从基础的符号解读到复杂的卦象推演,层层递进,让一个零基础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领会其精髓。

评分

说实话,最初接触曾仕强先生的著作是带着一点点“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关于易经的书籍汗牛充栋,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故作高深。然而,这套《易经的智慧》系列却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惊喜。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佶屈聱牙的文言文,即便是引用古文,也会立刻用现代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白话解释。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错卦”和“变卦”的论述,它告诉我们,事情的发展往往存在着潜在的转折点,如何识别这些“阴影”和“暗示”,是智者的关键能力。我开始尝试在做重大决策前,不仅仅看眼前的吉兆,还会去思考一旦情况恶化,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预备方案。这种前瞻性的思维训练,比单纯地告诉你“这件事会成功”要实用得多。它教会你的是一种系统的风险管理和适应性策略,这对于任何一个身处不确定性中的现代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易经的智慧》系列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尤其是它将深奥的易学原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以前总觉得《易经》是那种高深莫测、只有少数人才能解读的古籍,但曾仕强先生的讲解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非常朴实、贴近生活的故事和例子来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比如讲到乾卦时,他会联系到我们为人处世的进退之道,教导我们在顺境中如何保持谦逊,在逆境中又该如何蓄力待发。读完这些册子,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许多困惑都有了新的理解角度。尤其是关于“时位”的把握,书中强调的“因时制宜,顺势而为”,对我最近在工作上遇到的瓶颈提供了极大的启发。我开始学着不再一味地蛮干,而是学会观察环境的变化,选择更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去推进事情。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预测未来,而在于让你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如何用一种更宏大、更具韧性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书中的那种温和而坚定的智慧,让人在迷茫时感到踏实。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命运”的理解。我过去总觉得命运是定数,人只能被动接受。但读完这几册后,我意识到《易经》的精髓恰恰在于“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它展现的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生命哲学。曾仕强先生的解读中,处处透露着一种对“人”的极大尊重——认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天命”。例如,书中对泰卦的描绘,不是一个静止的“好日子”,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维护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态平衡。这激励我去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我的“德”是否配得上我的“位”?我是否在享受当下安逸的同时,忘记了为将来的变化做准备?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书中的案例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现代案例,使得理论不再空泛,而是有了鲜活的载体。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秩序感”。现代社会的信息过载和节奏加快,常常让人感到内心混乱,找不到方向。这套书像是一张宇宙的底层代码,把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用最简洁的符号展现出来,让人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看到那个不变的内核。特别是关于六十四卦的整体结构梳理,曾教授的讲解清晰地勾勒出了事物从发生、发展、鼎盛到衰退的完整生命周期。这对我规划长期目标非常有帮助,我不再只关注短期效益,而是学会了在目标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在事业的“萌芽期”,应当如同蒙卦那样,需要保护和引导;而在“成熟期”,则要警惕亢满带来的危机。这种将人生阶段与卦象精准对接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决策质量。阅读体验上,装帧设计也十分典雅,纸质上乘,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沉浸其中,反复咀嚼那些智慧的语句。

评分

多读书有好处

评分

真的是非常好

评分

跟视频讲的一样,纸质不太好。书还没看。冲曾老师买的。

评分

很不错的书,还没有看,一次买的有点多,慢慢看。

评分

很好,喜欢!好评必须的。。。

评分

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喜欢!好评必须的。。。

评分

有很多书的后面都是灰常。而且有被硬物刮到的痕迹。刚觉是被买家退回去的二手货。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